☆ 袁 棟
(靖江市禮士中學,江蘇靖江 214536)
在新課改下,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手段已經不適應教育形勢的發(fā)展需要。信息技術正逐步走進課堂教學。它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xiàn)形式,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化抽象為直觀,化無形為有形,化枯燥為有趣,化靜止為運動,化繁瑣為簡明。比一般傳統(tǒng)教學手段更強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和大容量的信息儲備,使多媒體教學成為當下中學課堂重要的教學形式和課程資源之一。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建構新型歷史情境教學模式,有效地推進歷史教學是中學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下面試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和思考,談幾點認識。
新課程主張有效教學。有效教學問題,伴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不斷凸現(xiàn)。那么,什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用最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它包括三重含義:效果、效率、效益。有效教學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學目標——“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因此,實施有效教學必然是這三維目標的貫徹與落實?,F(xiàn)實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考量即是以兩個緯度而展開,即教師“有效的教”,學生“有效的學”。教師有效的教應然也會實然達到學生有效學的效果。顯然,兩者有機統(tǒng)一的。
課程專家趙亞夫先生說,以往凡是把歷史講得不深不透的教師,都是因為學科功底不好的緣故。這或許有些道理。以歷史學科而言,歷史是曾經發(fā)生過的事,內容包羅萬象,鮮活而靈動。然現(xiàn)今中學歷史教科書雖以嚴謹?shù)膶W術專題形式整合了知識體系,但可讀性不強,曾一度被史界同仁形象地稱為“一盒精制模塊、名副其實的壓縮餅干”。新課程要求高素質教師。教師使用教材,必須對一些內容進行必要的充實和具體化,使之生動形象和更易理解。
筆者多年從事一線教學,親身實踐新課改?!端枷氲幕钴S與百家爭鳴》 是北師大版歷史新七年級第十課。在學習了“百家爭鳴”后歸納儒、道、墨、法四家的思想特征時,筆者精心準備設計了如下內容:在一次討論活動中,老師讓學生們討論關于自己對待人生和社會的看法,為此4 名學生發(fā)言。甲生說:“看到美國為了反恐怖而對阿富汗進行的戰(zhàn)爭,巴以等地區(qū)沖突不斷,造成了大批難民,認為應該愛人如己,崇尚和平?!币疑f:“在舊社會,統(tǒng)治階級實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人民因生活十分困苦而進行反抗,所以,應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丙生說:“看到現(xiàn)在的社會競爭給人帶來的壓力,認為應該清心寡欲,順其自然?!倍∩f:“認為執(zhí)政者應該善用權術,建立威權和嚴法?!闭垖W生回答,這四位同學的觀點符合戰(zhàn)國時期的哪家思想,如果你是執(zhí)政者應該如何運用這些思想。
照常規(guī),教師在學生回答后評點即可結束該話題,然并沒止于此,筆者將歷史拉近生活再提問:“以儒家道德教育,法家制度,道家自我覺悟的思想觀點,對校風建設提出你的看法”。課本知識應用到學生所熟悉的校園生活中,有很強的實踐性。筆者還讓學生搜集中國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有關“以和為貴”的思想和事例,看看能不能以通信或其他方式用這些觀點勸說巴以領導人以和平的方式解決民族和地區(qū)之間的沖突。這樣又把學生的視野很自然地由課堂引向世界,達到談古論今、活學活用的目的。教師有效的“教”有了學生有效的“學”。隨后的課堂測試印證了這點。
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獲取知識的雙向交流過程。在有限的45 分鐘內,教師講述深入淺出,學生學習卓有實效,亟需我們歷史教師認真探索、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做“活”歷史課。有效教學是三維教學目標的貫徹與落實,依據歷史情境設計問題,為此應遵循如下原則:
第一,趣味性原則。歷史課要著眼于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事實上,比起其他學科而言,歷史學科具備著許多點燃學生求知火焰的優(yōu)勢。沒有生命的歷史課堂是呆板的,死氣沉沉的。故設計問題要盡可能新穎、靈活,盡可能使學生感興趣。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要激趣于課堂,為教學的展開鋪墊良好的基礎,讓教學進入最佳的狀態(tài)。故事有吸引力,能感染人。所以,依據可靠的史料,創(chuàng)設新穎的故事情境,不失為一條好的教學途徑。
在《經濟大危機》教學中,關于羅斯福新政的背景講述,筆者設計了如下場景:故事發(fā)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一個美國煤礦工人家里。一天,一個煤礦工人的兒子問媽媽:“現(xiàn)在天氣這么冷,我們?yōu)槭裁床簧鸂t子呢?”媽媽回答說:“因為我們沒有煤。你爸爸失業(yè)了,我們沒有錢買煤?!薄皨寢?,爸爸為什么失業(yè)呢?”“因為煤太多了?!睂W生被震撼了,并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
第二,合理性原則。真實是歷史學科的特點和底線,但不意味著否認基于史實基礎上的情境虛擬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是聯(lián)系學習者經驗和歷史知識目標的橋梁,創(chuàng)設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建構新知。因而,我們主張創(chuàng)設較合理的問題情境,以調動學生用較大容量知識解決問題。
以《辛亥革命》為例。關于辛亥革命發(fā)生以后西方列強對中國革命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這個問題,創(chuàng)設如下一個情境:一床被子不小心著了火,當人們發(fā)現(xiàn)的時候,火剛剛燃燒,損失不大,這個時候最佳的辦法是什么?學生回答:積極滅火。教師引申,這種做法類似于清政府與西方列強共同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因為太平天國運動還沒有發(fā)展到足以摧毀清政府的地步,清政府對列強來說仍有重要的利用價值。假如發(fā)現(xiàn)的時候,被子已經燒得差不多了,這時候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什么?學生回答:置之不理,另買一床新被子。這個選擇被肯定。此時,受教師引導,學生已經認識到:辛亥革命當時勢如破竹,清政府的統(tǒng)治已經土崩瓦解;而且,正是后一種情況,西方列強采取了“中立”態(tài)度,其實質是積極扶植袁世凱為新的代理人(即“買一床新被子”)。該課教學情境根據生活經驗虛構,但合理、有用,具有化抽象為可感的優(yōu)點,利于學生建構新知識。
第三,針對性原則。設計的針對性,一定要從課程標準、重難點出發(fā)。此外,還有其它問題情境設計的原則,如生活性原則、適度性原則。我們應當注意把握。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課程下,區(qū)別于過去的“一個黑板、一個粉筆”教學模式,信息技術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這種建構了溝通有效教學與信息技術橋梁的情境教學模式,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情感的熏染中,感知歷史,陶冶性情,激發(fā)情趣,活躍思維,還因符合學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認知特點,符合歷史學科和歷史知識的特點,從而切實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作為歷史教學策略之一的多媒體教學,以其信息量大、傳輸快、音畫兼?zhèn)?、形象直觀的特點,擴大和改變視覺和聽覺途徑,提高視聽效果,從而創(chuàng)設了最佳的教學情景。
歷史教學中的問題情境設計必須盡可能地結合歷史學科所具有的獨特性質,充分利用包括文字資料、影視資料、歷史文物、歷史遺址遺跡等在內的多種資源,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悟歷史的學習氛圍。好的一節(jié)歷史課,不僅學生受益,而且對教師來說也是一種愉悅……當歷史課成為師生的一種期盼,上課于我們已經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了。
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最大限度地向學生表達歷史場景,還原歷史面貌,從而創(chuàng)設出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無疑為廣大教師提供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新思路。這種探索和實踐,不僅實際提升了歷史教學的課堂質量,更促成了學生個體的素質養(yǎng)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