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良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大學語文教學對高校文化的促進作用
姜 良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大學語文教學對于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當前高校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并提出大學語文教學的針對性作用。做好大學語文教學工作對于促進高校文化的健康發(fā)展以及推進素質(zhì)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學語文;高校教學;校園文化;素質(zhì)教育
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的不斷升溫,人們愈來愈重視大學語文教學。大學語文旨在提高學生駕馭漢語言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提高學生的人文底蘊。這對我國的民族振興乃至國家長治久安的和平發(fā)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大學語文教學在高校教育體系中被淡化。當前大學生語文基本能力的欠缺是高校文化建設過程中的硬傷之一。這與大學語文教學活動在高校教育體系中不斷被淡化有著重要關系。大學語文教學名義上雖是高校教學,然而其大多數(shù)課本知識仍然停留在中學階段。即使有部分知識達到了應有的深度,但由于學生對此不感興趣,不能深入學習,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會發(fā)生學習“退化”現(xiàn)象。這導致大學語文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使得教育部門弱化大學語文教學。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下的大學生能力欠缺主要表現(xiàn)在“知”和“行”兩個方面。由于相關語文教學難以跟上進程,學生的閱讀興趣大幅度地下滑,即使閱讀相關名著名篇,也大多停留在閱讀其簡介或聽說程度之上,對其中更深入的典故大多是一問三不知,更不用說從中領會人生哲理或文化內(nèi)涵了。他們連最基本的相關道理都難以知道,也談不上踐行相關理論或哲理。
(2) 忽視學生心理建設與精神引導。當前的高校文化建設很大程度地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建設與精神引導。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出現(xiàn)精神上的迷茫,難以尋找心靈的出口,不知不覺陷入自怨自艾的思維怪圈之中。于是,大學生不堪壓力自殺、情傷崩潰、看破紅塵出家等新聞屢見報端。究其根本原因,大多是這些大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薄弱及個人精神引導不當引起的。這與當前大學生高尚理想的缺失有著重要關系。
(3) 高校文化建設缺乏深度。轟轟烈烈搞好高校文化建設工作是當前眾多高校正在著手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不難發(fā)現(xiàn),當前高校文化建設工作雖然熱鬧,但大多浮于表面。由于對高校文化建設缺乏深刻的認識,絕大多數(shù)高校在實施高校文化建設具體措施時難以觸及實質(zhì)。高校文化建設缺乏深度是當前高校文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這與大學語文教學淡化導致的當前大學生人文精神薄弱有著重要關系。
(4) 整體氛圍有待提高。良好的集體環(huán)境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而學生的刻苦學習又會有利于整體環(huán)境的改善。培養(yǎng)學生自我學習精神與建設良好的高校文化氛圍是相輔相成、共同提高的。然而,當前大學語文教學實施的不徹底不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學習,自然也就不利于高校文化的整體建設。
(1) 有利于提高高校文化底蘊。大學語文教學在高校教育體系中存在淡化現(xiàn)象,這是導致當前大學生語文基本能力欠缺的主因。正視大學語文教學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切實落實大學語文教學,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對語文的駕馭能力。只有這樣才可以促進高校文化的發(fā)展,提高其文化底蘊。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層和決策層應該認清大學語文的工具性。只有利用好了這一工具才可以真正培養(yǎng)出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合格人才。一方面,良好的大學語文教學有利于促進高校文化建設,尤其是在提高高校校園文化底蘊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只有努力重視大學語文教學,使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獲得益處,才可使大學語文教學真正獲得學生的青睞。另一方面,廣泛的社會交際離不開語言的良好運用。大學語文教學是語言運用的基礎,通過學習大學語文,學生可通過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蘊影響集體,從而促進高校文化底蘊的提升。
(2) 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有利于幫助高校大學生培養(yǎng)良好人格,進行正確的精神引導。做好大學生精神引導工作對于高校文化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學科有其鮮明的工具性特色,然而在此基礎之上,大學語文更對學生的性情有著不可忽視的陶冶作用。魯迅曾說過,推行語文教學有利于造就“中國人為人的道德”。他指出,語文是學習一切學科的基礎,是鑄就學生為人的基本之道。魯迅先生從理論的角度指出了大學語文基礎性的作用。就當今社會而言,各行各業(yè)的分工更具專業(yè)性,但隨之而來的是語文學科越來越被邊緣化。正是這種邊緣化使得教育者乃至當今社會形成對語文的忽視,從而也就造成了傳統(tǒng)文化的不斷缺失以及傳統(tǒng)道德精神的弱化。失去了傳統(tǒng)精神的引領,當代大學生難免出現(xiàn)精神信仰缺失,從而在人生道路上顯得迷惘。語文教學在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的基礎上,更可以幫助學生在文學鑒賞的過程中體味并了解傳統(tǒng)道德精神的精妙之處。學生在不斷的熏陶與學習過程中,去除糟粕繼承精華,從而練就一股精氣神。大學語文教學的良好發(fā)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明確自身的歷史責任,從而更好地承擔起傳承文化的重任。
(3) 有助于推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高校文化缺乏深厚的底蘊,而大學語文教學則可以較好地幫助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大學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存在很大的區(qū)別。首先,大學語文教學是以文化與感情育人。數(shù)學等專業(yè)性較強的學科是讓學生建立一定的邏輯思維從而構建其相關學科體系。與之相對的語文則是通過學習幫助學生建立運用感性思維構建出情感體系。語文學科注重學生內(nèi)在感悟力的培養(yǎng),這是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出來的一種人文力量。學生在學習時,體悟文學中蘊含的情理,從而觀照自我,進行內(nèi)在的反省與升華。在這種自我凈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不斷的踐行內(nèi)在人文精神,建立完善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語文學科對于學生的影響與數(shù)學等知識傳授性學科截然不同,這也是大學語文教學以情育人的特性。其次,大學語文教學具有長期性。語文教學的教學效果并不是一次考試或測驗可以顯示出來的。它是在學生長久而持續(xù)的人生過程中逐漸顯現(xiàn)的。語文教學促進高校文化建設,推進人文精神的升華,并不在朝夕之間。大學語文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都需要持續(xù)不斷的堅持,而這種堅持十分有利于高校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不斷推廣與深化。良好的大學語文教學有利于人文精神在學生心靈中萌發(fā)并成長。
(4) 有助于推行素質(zhì)教育。高校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形成更好的校風學風,從而為更好地推行素質(zhì)教育。良好的大學語文教學在推行素質(zhì)教育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就表明,大學語文教學從根本上有利于高校文化的建設?!洞髮W語文教學大綱》是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重要文件之一。該文件的征求意見稿中強調(diào):“在全日制高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為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具有全面素質(zhì)的高質(zhì)量人才?!边@一目標是大學語文教學的長期目標,也是大學語文教學對于素質(zhì)教育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一個方面。做好大學語文教學工作是推行素質(zhì)教育的基礎,是高校文化建設的根本之所在。大學語文教學旨在培育德才兼?zhèn)涞娜嫒瞬?,這也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方面。隨著相關理論的不斷發(fā)展與成熟,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具體方式很多,需要指出的是,做好大學語文教學工作仍是實行素質(zhì)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大學語文課程的核心內(nèi)容是人文素質(zhì)教育,更集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于一身。它并不同于其他專業(yè)課程,而是從內(nèi)在思想以及外在行為上對學生提出要求。大學語文課程對于提升大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有著重要意義。不論是提升大學生的語言基本運用能力,還是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和促進高校文化建設都是十分有益的
[1] 國家教委高司.大學語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 周迅.一位高職校長的理念與困惑[N].光明日報,2006-12-13.
[3] 林東.語文發(fā)展性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EB/OL].(2006-11-01)[2008-11-10].http://www.raxk.com/.
[4] 馬永.觀摩與評析[J].教師,2008(4).
G642.0
A
1006-5261(2012)02-0133-02
2011-12-11
姜良(1978―),男,河南臺前人,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牛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