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明
(武漢船舶職業(yè)技術學院黨委宣傳部,湖北武漢 430050)
近年來,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推進,公民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進一步增強。高校學生中因對學校某些特定行為不服,為了維權,或上訪因處理不當影響學校正常的辦學秩序,或訴諸于司法救濟把母校告上法庭的案件越來越多。給學校和諧、安全的辦學環(huán)境帶來諸多不穩(wěn)定的消極因素。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促使我們進行深刻的思考:高等學校必須做到既保證高校辦學的穩(wěn)定局面,又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影響當前高校穩(wěn)定,出現(xiàn)學生與學校發(fā)生糾紛的現(xiàn)象,主要反映在學校的行政管理、學籍和學位管理以及后勤服務等方面。
學校依據校規(guī)校紀對學生日常生活進行管理,對違反校規(guī)校紀的學生進行行政處分,是否侵犯學生合法權益?就此問題學校和學生認識、觀點不一致容易引起糾紛。
例如:1999年11月,湖南某高校的六名男、女生曾因先后兩次在女生宿舍同床過夜被學校開除,六名學生以自己的隱私權和名譽權被侵犯為由將學校告上法庭。
2004年11月9日,鄭州市二七區(qū)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河南省首例因學生被勒令退學而引發(fā)的官司。鄭州大學學生劉楊(化名)因考試找人替考而被學校勒令退學后,將學校告上法庭。
在日常學生管理工作中,除了上述典型例子之外,諸如管理人員到學生宿舍搜查違章電器、公開播放視頻監(jiān)控錄制的學生親密圖像等問題都是學生管理中的熱門話題。為此學校有關部門為了保證正常的校園秩序規(guī)定了很多“不準”,比如在沒有法律授權的情況下搜查學生宿舍,這些舉措雖然是校方不得已而為之,但卻有忽視學生權益保護的問題,在學生中反響不好。
在一些學校的學籍管理規(guī)定中,學生無論何種原因受到“記過以上”處分,都將不授予相應的學位。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章第四十二條中規(guī)定:受教育者“完成規(guī)定的教育后獲得相應的學業(yè)證書、學位證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第四條中規(guī)定:高等學校本科畢業(yè)生成績優(yōu)良,達到下述學術水平者,授予學士學位:
①較好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本門知識和基本技能。
②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本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
第五條和第六條以相同方式規(guī)定了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的授予資格。關于學位的授予都沒有與行政處分相掛鉤的條文。因此,從維護學生權益的角度看,行政處分與學位掛鉤其法律依據欠缺。
此外,一些高校把學位的授予與英語四六級成績掛鉤,同樣沒有法律依據。
在后勤社會化服務引起的糾紛雖不像前兩項那樣激烈,但學生因此上訪、發(fā)生群體事件,引起媒體炒作的為數不少。因為這方面問題還涉及到校園穩(wěn)定和學生安全問題,所以顯得更為重要。
在后勤社會化過程中最突出的問題是收費和物價問題,包括住宿費、書本費、食堂飯菜價格等。這類問題非常敏感,又關系到學生切身利益,一旦處理不慎,極易引發(fā)矛盾沖突。其次,水電供應、醫(yī)療等問題也是熱點。
學校的教育主體有兩個,一是學校,二是學生。為保障教育公務的順利實施,法律授予學校一定的行政管理權。當它在行使這些權利的時候,它與學生的關系不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合同關系,而是一種特殊的行政關系。隨著自主招生和就業(yè)市場化,高校運作更向市場化方向發(fā)展,辦學自主性更加增強,高校所擔負的行政職能越來越有限。按社會分工學校規(guī)劃為服務行業(yè),高等學校向社會提供的是服務。而在校大學生是繳費上大學,公寓社會化,學生全額繳付公寓住宿費。從這個角度看,學生又是消費者。消費者與提供教育服務的學校當然是地位平等的“交換”關系。因此大學生身份特征具有二重性:一是學生,作為學生接受高等教育;二是消費者,作為消費者享受學校提供的教育及其配套產品或服務。兩個主體之間是平等的關系。
在現(xiàn)實的高校管理制度中,學校與學生兩個相對主體之間大多存在著地位的不平等。與學校作為一級組織相比,作為單體的消費者——學生處于弱勢地位。比如學校在設計教育管理制度過程中,多從便于學校管理的角度出發(fā),很少有政策出臺是由學生參與討論并取得學生認可后實施的。
高等學校與學生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后果是以學生權益損失為代價的。在高?,F(xiàn)行管理制度中,很多政策缺少法律依據,而且尚有明顯損害學生權益的規(guī)章制度仍被學校理直氣壯地執(zhí)行著。如前所述的,學生處分與學位掛鉤,這種現(xiàn)象不僅明顯損害學生權益,亦于依法辦學的趨勢所不容,也必然會給學校帶來更多的不穩(wěn)定因素,給學校辦學產生內耗。
在分析學校屢屢作為被告且大多以敗訴告終的結果時,可推論出兩種可能:一是教育立法不充分;二是學校內部的規(guī)章制度與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相沖突。因此立法要充分,學校要依法辦事。
高等教育立法不充分是不爭的事實。例如,僅為處理考試作弊問題教育部就曾多次以明碼電報的形式下發(fā)處理規(guī)定。這種應急式的處理往往是產生各種糾紛的重要原因。
高等教育立法不足說明高等教育改革滯后于社會的發(fā)展,因此要加大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促進高等教育立法。
從目前情況看,高等教育法規(guī)總量少,且多集中于中央政府的立法。地方性涉及高等教育的法規(guī)更少,說明高等教育的計劃性強、市場性差、政府職能轉變慢,發(fā)揮地方人大立法作用不足。因此應根據不同地區(qū)、民族特點,加強地區(qū)人大對高等教育的立法供給作用,保證高等學校有法可依十分必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十八條中規(guī)定,學校具有自主管理、組織實施教育教學活動、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和獎勵處分等九項權利。但是如何保證學校規(guī)章制度,在對學校進行自主管理時的有效性和權威性,從而保證學校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呢?
對此問題從兩方面進行分析:一是高等學校合理設置內部管理規(guī)章制度具有合法性。二是高等學校內部管理規(guī)章制度有效性的外部保障。要保證這一點,有效的辦法為由地方人大代表學校立法,或明確做出學校某些規(guī)章制度法律效用:比如在學籍管理中何等情況應發(fā)畢業(yè)證、學位證,何等情況不發(fā);何費該收,何費不該收;學生畢業(yè)時欠學費的、還不上貸款的是否應該扣發(fā)畢業(yè)證和學位證;學生居住在校外公寓應享有何等權利等都應越細致、越準確越好,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
高等學校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促進個性健康成長為己任的。為此,高等學校就必須堅持依法治校,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尊重學生的人格權利,激發(fā)學生的自主、自立、自強的信念,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fā)展機會和選擇空間。改變學校與學生實際地位的不平等,確立學校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視為具有獨立人格、與學校對應平等的主體意識。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在學校內部管理中要夠清楚的界定學校與學生之間各自的權利與義務,并能認真履行。在學校內部規(guī)章制度建設中注意尊重、維護學生的權利,嚴格依法辦事,講求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覺地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高校管理特別是對學生的處理,應是教育和懲戒相結合,最終達到教育的目的。高校的各項管理規(guī)定應重在“預防”違紀,而不僅僅是為了“處理”學生,在制度上首先要制約學生的不良行為。學校管理應充分體現(xiàn)教育功能而不是行使警察權利。對學生的懲戒或處罰是為了教育,懲戒的形式必須和教育的目的相適應。
學校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并體現(xiàn)在學校的一切事務當中,一切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維護學生的利益出發(fā),把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作為學校的自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