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財經大學 王鐵媛
隨著計算機在會計領域應用的日益深入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會計信息系統(tǒng)在企業(yè)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為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縮短學校和社會實際工作的距離,各高校均將《會計信息系統(tǒng)》課程作為會計專業(yè)的主干必修課。目前,該課程的實驗教學大多以按部就班的順序講述和“填鴨式”教學進行,沒有針對該課程特點而設計針對性實驗教學。在會計信息系統(tǒng)教學改革研究方面的文獻,主要集中在對教學模式進行優(yōu)化方面,但鮮有將輪崗和角色設計模式應用在會計信息系統(tǒng)教學中。其中:徐瑋(2011)指出,在我國應從教材進行優(yōu)化,優(yōu)化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條件等方面入手,提高教學質量;王春梅(2009)提出應用逆向案例教學實現(xiàn)案例教學,指導學生逆向思考;游靜(2009)提出強調學生親身體驗,參與案例研習,不斷循環(huán),得以強化。胡燕玲(2008)認為應該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采用實驗教學。劉萍等(2006)提出運用REA會計模型(一種基于企業(yè)價值鏈分析、事件驅動的數據模型)進行會計信息系統(tǒng)的教學。趙永強等(2003)提出引入研究式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由上述文獻可以總結,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傳統(tǒng)的會計信息系統(tǒng)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需要改革,提出了各種優(yōu)化方法。我國會計信息系統(tǒng)的教學方法研究,總體來看存在以下趨勢:越來越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強調實驗教學的重要性;更加豐富教學內容,向實際應用發(fā)展;向學生自主學習方向發(fā)展;強調學生在就業(yè)前做好崗位訓練,熟悉社會工作環(huán)境,滿足用人單位實踐和理論兼?zhèn)涞囊?。作為一門實踐性、綜合性的實驗教學課程,旨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接近社會實踐的能力,其目的是通過設置一種與社會實踐完全相同的仿真情景,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在提高后實踐”的良性循環(huán)中進行高仿真學習。單純注重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而不關注學生自身情景學習,只能單方面地提高“教-學關系”中“教”的方面,只有將學生也納入到實驗教學中來,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素質。
情境認知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重要的學習理論。1987年,瑞茲尼克在美國教育雜志《教育研究》上發(fā)表了《學校內外的學習》的論文。開始了對情境認知理論的研究。1989年,約翰·西利·布朗、阿倫·柯林斯與保爾·杜吉德發(fā)表了論文《情境認知與學習文化》,系統(tǒng)、完整地論述了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20世紀90年代之后,情境認知理論開始滲透到教育研究的各個領域,包括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當前西方對情境認知理論的研究非常深入,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視野中,情境認知理論已經成為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情境”即Context,原意為上下文、文章脈絡之意,即教學應讓知識成為可循之脈絡,以改善學習效果。情境認知已理論是一種能提供有意義學習并促進知識向真實生活情境轉化的重要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在學校內學習有個體化、抽象性等特征,所學的知識是呆滯的,學習者只是知道了這些知識,出了校門卻不會用。他們通過研究認為,人的知識經驗離不開它產生的情境,并且受到情境中各種特征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強調理論和原理的情境,將情境與學習知識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該理論不是把知識作為心理內部的表征,而是把知識視為個人、社會或物理情境之間聯(lián)系的屬性以及互動的產物。而知識是情境化的,通過活動不斷向前發(fā)展,參與實踐能促進學習和理解,而在特定情境中獲得的知識比書本知識更有用。學習不僅是為了獲得事實性知識,還要將學習置于知識產生的特定物理或社會情境之中,要求學習者參與真正的文化實踐。學習包含著建立一個對“他們在其中使用工具的世界,和對工具本身進行日益豐富的內在的理解”。情境認知理論具有情境性、真實性、實踐性等特點。
(一)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弊端 《會計信息系統(tǒng)》課程教學中,通常采用講授法、演示法、實驗法以及案例教學法。通過這幾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學生基本能掌握操作方法,但總體來看,存在以下問題:(1)“機械”記憶,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所學內容。傳統(tǒng)的講授法、演示法全靠教師調動學生主動性,學生不是認知的主題,缺乏探索原動力,僅僅依靠上課時教師演示結果進行“機械”記憶和“機械”操作,不能很好的理解所學內容,更不可能將全部內容融會貫通。雖然可以通過實驗教學和案例教學進行一定程度地彌補,但目前的實驗教學大多數是順序操作,在操作中通常不注重“角色轉換”,不要求學生進行分工合作,每名同學之間沒有差別,都是從頭做到尾,學生感覺流程眾多,關系混亂,僅憑機械記憶通過期末考試。(2)順序講述,順序操作,不區(qū)分角色,導致學生沒有重點,“胡子眉毛一把抓”。該課程的現(xiàn)有教學方法和教材通常強調完整性,從實驗一做到最后一個實驗,內容包括總賬、工資、固定資產、報表、供應鏈等,在強調完整性的同時卻忽略了人員的差異性以及每個模塊的差異性。實際工作中,每個模塊的工作是由不同的人員完成的。所以,在教學中,應該考慮,如何強調不同“角色”在什么時候應該“登場”,什么時候應該交接,等等實際問題,這樣,學生才可能有所重點的理解角色和任務。(3)現(xiàn)有教學方法和實踐相脫節(jié)。實驗教學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幫助學生順利走上工作崗位。目前,在會計工作大都會采用信息化軟件的情況下,單位會更加強調學生的會計信息系統(tǒng)使用能力。但是僅僅通過演示操作的實驗方法,學生不能清楚地理解實際中的某個崗位應該完成哪些工作,造成教學和工作要求脫節(jié)。工作后,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適應。
(二)基于情景認知理論的“角色輪崗”實驗教學體系總體設計
總體思路:隨著教學工作的順序進行,可不斷的設置情境,使得學生在學習中,都以實踐中的某種情境下的某種角色出現(xiàn)在具體情境里。在教學中,每個模塊可順序講述,在教師講解完畢主要內容后,要求每個學生小組親自動手總結角色,每次實驗擔任一種角色。在眾多的流程當中,通過總結分析不同人員角色,在什么時候應該做什么工作,例如,在采購系統(tǒng),當到貨后,首先應當庫管人員入庫,這時,本輪充當庫管人員就應當明白現(xiàn)在應由他來做入庫工作。然后,如果單據齊全,由材料會計人員記賬,這時,本輪充當材料會計(如不詳細區(qū)分,也可以是庫管人員)人員就應當明白現(xiàn)在應由他根據系統(tǒng)自動傳遞來的單據做記賬工作,生成記賬憑證,傳遞到總賬。當總賬系統(tǒng)出現(xiàn)這張憑證時,總賬會計角色人員對該憑證審核記賬。所以,學生可以很清晰的明白什么時候干什么工作,可以清晰的理清處理流程,也可幫助學生掌握實際工作。(1)“角色重組”。要繼續(xù)發(fā)揮實驗教學的優(yōu)勢,將學生分組完成實驗。但是,要改變傳統(tǒng)的按部就班的順序講述,將實驗教材進行“角色重組”,打破學生一次實驗體驗全部角色的辦法,重新整理材料,根據“角色”這個主線分析整理實驗材料。例如:總賬系統(tǒng)中總賬會計角色要完成的工作有:某年某月填制記賬憑證,某年某月進行對賬工作等。(2)輪崗設計。在小組完成本輪實驗后,要求學生總結評價本輪實驗。然后小組內進行輪崗,實驗同學重新選擇“角色”,和上一輪同學進行交接實驗,完成本輪實驗。這個過程是輪崗過程。具體方法:將學生分組,每個組根據角色需要配備5到8名同學,每輪工作每名同學各有分工,分組完畢后,要求小組分析整理全部角色資料,重組角色檔案;小組內選擇角色,小組內每名同學選擇一種角色,每名同學各有分工,各有側重。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小組共同完成本輪實驗,本小組內,和其他同學所擔任的角色共同完成本輪實驗,這樣的設計,可以幫助同學真正理解數據流程,幫助同學切身感受到實際工作中的某種角色的實際業(yè)務,以及和他存在工作關系的其他工作崗位角色;本輪實驗總結,一次角色輪崗完畢后,必須要求學生對本輪所承擔的角色進行總結和評價,要做到頭腦清晰,工作投入,更要對實驗中的錯誤情況進行總結,分析錯誤原因和解決方法;輪崗,進行下一輪實驗角色選擇,角色交接,開始下一輪實驗工作,這樣的設計可以幫助同學們理解在實際工作的內部控制的必要性,更切身感受會計崗位實際交接工作的具體過程;小組內完成全部角色輪崗工作后,要對全部角色進行總結評價,當全部角色都完畢后,將各種角色融會貫通,要求學生畫出操作流程圖和系統(tǒng)數據流程圖,將實驗結果和理論相結合。
(一)強調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自主認知,主動學習 在這種基于情境認識理論的實踐教學設計,從情境入手,注重理論和原理的情境,將情境與學習知識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在特定情境中獲得的知識。從而提高實踐能力和認知能力。
(二)豐富教學內容,在會計信息系統(tǒng)流程中增加“人”的因素
傳統(tǒng)的會計信息系統(tǒng)的流程是這部分教學重點。但是,單純的流程圖和流程說明枯燥且不夠形象,不便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增加“角色”和“輪崗”教學內容,可以時刻使學生思路清晰,理解教學內容,理解流程圖。
(三)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 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對于學生今后適應崗位需求有很好的現(xiàn)實意義。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以適應將來的崗位需要,使學生成為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狀態(tài),真正實現(xiàn)將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與教學有機結合,以培養(yǎng)出專業(yè)技能突出、適應社會能力強的學生。
(四)改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對會計信息系統(tǒng)的深入理解設計教學方法能夠很好地設置仿真情境,極大限度的消除學校教學和實際工作的距離,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將學生完全地引入到一個現(xiàn)實情境中,在過程中實現(xiàn)課程教學,教學效果會得到明顯改善,同時促進了學生對會計信息系統(tǒng)的深入理解。
(一)設置合理情境,強調學生參與 任何的實驗課都要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角色輪崗同樣要以調動學生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根本出發(fā)點,合理的情境方能使得學生在情境中積累知識,總結經驗。
(二)要求學生自我總結,思路清晰 角色輪崗實驗設計可能需要4到5輪的輪崗工作,每輪工作擔任不同工作,都要求學生自我總結,親自體會實際工作中這種“崗位”的要求和具體工作是什么。這樣,在完成全部輪崗工作后,才可能理解所有模塊之間的關系,理解不同崗位之間的數據傳遞關系,才可能思路清晰的理解數據流程,達到實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