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政偉,張琳琳
(蚌埠學(xué)院 文學(xué)與教育系,安徽 蚌埠 233000)
《古小說鉤沉》校點(diǎn)商補(bǔ)
謝政偉,張琳琳
(蚌埠學(xué)院 文學(xué)與教育系,安徽 蚌埠 233000)
《古小說鉤沉》是魯迅先生一部基本完成但未最后整理的遺稿。林辰主導(dǎo)編校的《魯迅輯錄古籍叢編》收錄了《鉤沉》,由于就其中??薄嗑?、標(biāo)點(diǎn)等進(jìn)行部分訂正,后出轉(zhuǎn)精,可謂迄今整理《鉤沉》的重要成果,但其中仍有不少???、斷句、標(biāo)點(diǎn)等問題。就其遺存問題進(jìn)一步商補(bǔ),有利于讀者更好地閱讀使用。
《古小說鉤沉》;???;斷句;標(biāo)點(diǎn);商補(bǔ)
《古小說鉤沉》(以下簡稱《鉤沉》)收錄了周代至隋代散佚小說三十六種,是魯迅先生從《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太平御覽》、《太平廣記》等類書及古書注文中輯錄整理而成的,堪稱典范的唐前小說史料整理著作,“構(gòu)成了《中國小說史略》第三篇至第七篇的文獻(xiàn)基礎(chǔ)”[1]。
《鉤沉》畢竟是一部基本完成但未最后整理的遺稿,鄭振鐸先生即指出:“在魯迅先生的輯佚工作里,《鉤沉》最為重要,卻可惜是未完成之作?!盵2]《鉤沉》最早刊行于魯迅先生紀(jì)念委員會于1938年編印的《魯迅全集》。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3年版《全集》亦收錄《鉤沉》,該社還于1951年出版了《鉤沉》單行本,但三者編校工作都較為粗糙,問題不少。而齊魯書社出版的《魯迅校錄〈古小說鉤沉〉》僅對個(gè)別明顯錯(cuò)訛作了訂正。林辰先生主導(dǎo)編校的《魯迅輯錄古籍叢編》[3](下文簡稱《叢編》)收錄了《鉤沉》,以1938年版《魯迅全集》為底本,由于已就其中校勘、斷句、標(biāo)點(diǎn)等進(jìn)行部分訂正,后出轉(zhuǎn)精,可謂迄今整理《鉤沉》的重要成果,但校勘、斷句、標(biāo)點(diǎn)等仍有不少待商補(bǔ)者。今以《叢編》為底本,謹(jǐn)就愚見所及,拈出點(diǎn)校可補(bǔ)正者,并依照所在頁碼次序逐條羅列于下(《鉤沉》引文中小字未加括號者為魯迅先生自注,加括號者為《叢編》編校者之按語),祈望方家教正。
1、傅信忿母,二字《御覽》一作貧。母羸病,恒驚悸,傅信乃取雞鳧,滅毛,施于承塵上;行落地,母輒恐怖。(晉·裴啟《語林》)[3]9
按:魯迅先生未定是非。據(jù)文意,“忿”義為長,“貧”疑形誤?!侗碧脮n》卷132引《語林》作“忿”,孔廣陶校注曰:“《御覽》九百十九引‘忿’誤‘貧’,‘施’作‘放’,‘輒’上脫‘母’字。《玉函山房》輯《語林》引《書鈔》、《御覽》‘忿’皆誤‘貧’,非是?!盵4]529《太平御覽》卷701正引作“忿”[5]3130,卷919又誤引作“貧”[5]4078。
2、使答曰:“魏王信自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語林》)[3]11
按:“信自”二字疑衍?!躲^沉》第二集所輯《小說》引《太平廣記》正作“魏王雅望非常”[3]75?!妒勒f新語》卷 14《容止》[6]713、《太平廣記》卷 169引殷蕓《小說》[7]1231記此事均無“信自”二字?!短接[》卷779引《語林》作“信曰”[5]3453,疑因襲“信自”而誤。
3、時(shí)雍方盛集僚屬圍棋,外信至而無兒書;雖神意不變,而心了有故。(《語林》)[3]11
按:《世說新語》卷6《雅量》記此事作“心了其故”[6]406,《太平御覽》卷 518引《世說新語》亦然[5]2357。故疑“有”為“其”之形誤。
4、劉實(shí)詣石崇,如廁。見有絳紗帳大床,茵蓐甚麗,兩婢持錦香囊。(《語林》)[3]20
按:《世說新語》卷30《汰侈》亦引《語林》此事,“劉實(shí)”作“劉寔”[6]1029,當(dāng)是。王先謙亦據(jù)《晉書》言明其誤[8]596。王氏亦認(rèn)為“持”乃“栙”之誤:“《說文》:‘栙,栙雙也?!稄V韻》:‘帆未張?!詢涉靖芟隳胰绶磸?,正未登廁時(shí)情事。六朝綺語錘煉可玩,若作‘持’則應(yīng)十余婢,非兩婢事矣?!盵8]596其說當(dāng)從。
5、庾公道:“王尼子非唯事事勝于人,布置須眉,亦勝人。我輩皆出其轅下?!薄队[》三百六十六。(《語林》)[3]23
按:檢核《太平御覽》,其卷365引有此事[5]1682,而卷366并未記此事,魯迅先生注誤。
6、劉真長與桓宣武共聽講《禮記》,桓公云:“時(shí)有入心之處,便咫尺玄門。”(《語林》)[3]28
按:“便”后脫“覺”,則文意不甚明?!妒勒f新語》卷 2《言語》[3]147、《太平御覽》卷 615[3]2766引此皆有“覺”。而《藝文類聚》卷55引此事亦脫“覺”字[9]987。復(fù)核《魯迅〈古小說鉤沉〉手稿》,亦有“覺”字[10]76。
7、何次道嘗詣王丞相,以塵尾礭床,呼何共坐,曰:“來!來!此是君坐?!?晉·郭澄之《郭子》)[3]51
按:據(jù)文意,“以塵尾礭床”者為王丞相而非何次道,故“王丞相”后逗號當(dāng)改為句號?!妒勒f新語》卷 8《賞譽(yù)》[6]250、《太平御覽》卷 393[5]1817記此事“以”前皆有“丞相”二字,為避免誤解,《鉤沉》宜補(bǔ)。
8、桓大司馬病篤,謝公省病,謝安從東門入;桓遙矚而嘆曰:“吾門中不久〔案《世說·賞譽(yù)篇》作久不?!硰?fù)見如此客?!?《郭子》)[3]57
按:《世說新語》卷 8《賞譽(yù)》記此事作“久不”[6]566,當(dāng)是?!短接[》卷405亦誤引作“不久”[5]1875。
9、衛(wèi)晨為桓公長史,溫公甚重之。每宴,率爾提酒脯以就衛(wèi)相對也?!稌n》一百四十四。(《郭子》)[3]57
按:檢核《北堂書鈔》,其卷145引有此事[4]611,而卷144并未記此事,魯迅先生注誤。
10、桓石虎〔案《晉書》七十四:桓石虔小字鎮(zhèn)惡,征西大將軍桓豁子。又談本《廣記》一百九十一引《獨(dú)異志》記此事,亦作石虔。是桓征西兒,未被舉時(shí),西出獵,石虎亦從獵圍中射虎,虎被數(shù)箭,伏在地。(梁·沈約《俗說》)[3]62
按:《叢編》編校者所言當(dāng)是?!短接[》卷892亦誤作“石虎”[5]3962?!妒勒f新語》卷 13《豪爽》:“桓石虔,司空豁之長庶也?!盵6]709宋代汪藻《譙國龍亢桓氏譜》有其世系,正作“石虔”[8]839,并曰:“石虔,豁子,小字鎮(zhèn)惡?!盵8]846皆可補(bǔ)證。
11、宋袆是石崇妓綠珠弟子,有國色,善吹笛。亦見《書鈔》一百十。(《俗說》)[3]64
按:檢核《北堂書鈔》,其卷111引有此事[4]424,而卷110并未記此事,魯迅先生注誤。
12、司馬郎君時(shí)貴,好作妓,堂然香煙熏之,屋為之黑?!稌n》一百十一。(《俗說》)[3]66
按:檢核《北堂書鈔》,其卷112引有此事[4]427,而卷111并未記此事,魯迅先生注誤。
13、劉柳為仆射,傅迪為左丞。傅大讀書,而不解其義。以上二句,亦見《書鈔》九十八。(《俗說》)[3]68
按:檢核《北堂書鈔》,后三句皆見[4]375,疑魯迅先生注中“二”為“三”之誤。
14、楊雄謂:“長卿賦不似人間來?!?梁·殷蕓《小說》)[3]85
按:“楊”乃“揚(yáng)”之形誤,下文“楊雄夢吐白鳳皇,集于《玄》上”亦誤[3]86。
15、太原人夜失火,出物,欲出銅槍,誤出熨斗,便大驚怪。語其兒曰:“異事!火未至,槍已被燒失腳?!薄稌n》一百三十五?!额惥邸菲呤??!队[》七百五十七。(魏·邯鄲淳《笑林》)[3]110
按:《北堂書鈔》孔廣陶校注曰:“《類聚》七十三引‘怪’作‘惋’?!盵4]546檢核《藝文類聚》,其卷 73確引有此事[9]1254,而卷72并未記此事,魯迅先生注誤。
16、清以功拜清河太守。越自行伍,猥蒙榮位,雞之祆更為祥。(晉·戴祚《甄異傳》)[3]141
按:《太平御覽》卷 885[5]3933、《太平廣記》卷461[7]3783、《太平廣記鈔》卷 65[11]1762皆引此事,“祆”皆作“妖”。故疑“祆”乃形誤。
17、干寶父有嬖人,寶母至妒,葬寶父時(shí),因推著藏中。經(jīng)十年而母喪,開墓,其婢伏棺上。就視猶暖,漸有氣息;與還家,終日而蘇。說:“寶父常致飲食,與之接寢,恩情如生?!奔抑屑獌摧m語之,校之悉驗(yàn)。(晉·孔氏(《志怪》)[3]164
按:依上文斷句、標(biāo)點(diǎn),則“與之接寢”一句明顯與此婢口吻明顯不合。《世說新語》卷25《排調(diào)》引此事“說”字屬下句[6]937,如此間接轉(zhuǎn)述其言,“與之接寢”于文方合。《晉書》卷82《干寶傳》引此事作“言其父常取飲食與之,恩情如生”[12]2150。故《鉤沉》“說”后冒號及雙引號當(dāng)刪。
18、崔即敕內(nèi),令女郎莊嚴(yán),使充就東廊。充至,女已下車立,席頭共拜焉。(《志怪》)[3]182
按:“立”字當(dāng)屬下句,《搜神記》卷 16[13]204、《太平廣記鈔》卷59[11]1525均記作“立席頭,卻共拜”、《世說新語》卷 5《方正》注引作“立席頭,共拜”[6]354,可證。
19、女抱兒還充,又與金碗別,并贈詩曰……(《志怪》)[3]162
按:“又與金碗別”不辭?!巴搿焙螽?dāng)逗斷,“別”自成一句?!妒勒f新語》卷5《方正》注引此事即然[6]355。《搜神記》卷16記此事無“別”字[13]204,亦通。
20、充取兒碗及詩,忽不見二車處。(《志怪》)[3]162
按:據(jù)上文“女抱兒還充”“與金碗”“贈詩”等語,則“兒”后當(dāng)施以頓號為宜。
21、董卓信巫,軍中常有,言禱祀求福?!队[》引作軍中常有巫,都言禱求福利。〔案《御覽》引,下文從卓求布上有言字,則都言當(dāng)為人名。〕一日,從卓求布,倉卒與新布手巾。(宋·劉義慶《幽明錄》)[3]189
按:《叢編》編校者所言當(dāng)是?!侗碧脮n》卷136引《幽明錄》亦作“言祈祀求福,一日,從卓求布”[4]555??芍把浴碑?dāng)為人名,故“軍中常有”后應(yīng)施以句號,“言”字下亦當(dāng)依《叢編》體例施以專名線。
22、某郡張甲者,與司徒蔡謨上有親,僑住謨家。(《幽明錄》)[3]199
按:“上”疑衍,《太平廣記》卷 276[7]2181、《太平御覽》卷948[5]4208引此事皆無“上”字。
23、隆僵仆無所知,犬彷彿涕泣,《廣記》引作彷徨嗥吠。走還船,復(fù)返草中。(《幽明錄》)[3]201
按:據(jù)文意,當(dāng)以“彷徨”為是?!端焉裼洝肪?0[13]241、《太平廣記》卷 437[7]3552、《太平御覽》卷905[5]4015、《太平廣記鈔》卷 66[11]1775皆作“彷徨”,可證。
24、公后病死,女上縣買棺,行半道,逢廣,女具道情事。女因曰:“窮逼,君若能往家守父尸,須吾還者,便為君妻?!?《幽明錄》)[3]204
按:《太平廣記》卷383引此事同上文,不過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于“女具”下注曰:“明鈔本女具作與女。”[7]3052據(jù)文意,“道情事”之主語當(dāng)為廣,故下文才有“女因曰”之語,作“與女”當(dāng)是,且“逢廣”后應(yīng)施以句號?!短綇V記鈔》卷58引此事作“與女具道情事”[11]1508,可證。
25、始入門,木像彎弓射之,即死。行人及守廟者無不必見。(《幽明錄》)[3]223
按:“必”字不合文意,疑“皆”之誤,《搜神后記》卷5[14]33、《太平廣記》卷293[7]2331記此事均作“皆”,可證。
26、乃前捉荀手,婦便持杖直前向客,客既大健,又有短杖在衣里,便與手,〔案手字原無,據(jù)景宋本《類聚》引補(bǔ)?!硧D老嫗,無力,即倒地,客打垂死。(宋·虞通之《妬記》)[3]446
按:《叢編》校注者所言極是,“與手”猶“毆打”義,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已言之[15]207?!端囄念惥邸肪?35 引此事作“便與手,老嫗無力”[9]615,“老嫗”前并無“婦”字。檢核《魯迅〈古小說鉤沉〉手稿》,作“便與婦,老嫗無力”[10]118。疑此“婦”因“便與”而衍?!芭c”后既然脫“手”字,則“婦”字當(dāng)刪無疑。
27、繇意恨恨,有不忍之心,然猶斫之傷髀。(晉·陸氏《異林》)[3]462
按:“傷髀”乃斫后之結(jié)果,故“傷”前自當(dāng)逗斷。《搜神記》卷16記此事“傷髀”即自成一句[13]206。
28、魏劉赤斧者,夢蔣侯召為主簿。期日促,乃往廟陳情:“母老子弱,情事果切,乞蒙放恕?!?無名氏《雜鬼神怪志》)[3]492
按:“情”疑“請”之形誤,“請”表意更佳,又與下文“赤斧固請”相呼應(yīng)?!端焉裼洝肪?5[13]58?!短綇V記》卷293[7]2330記此事均作“陳請”。
[1]歐陽健.中國小說史略材料平議[J].南開學(xué)報(bào),2008,(3):63.
[2]王國良.魯迅輯錄整理中國古典小說之成績[J].魯迅研究月刊,2000,(10):48.
[3]魯迅輯錄古籍叢編(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9.
[4]虞世南撰,孔廣陶校注.北堂書鈔[M].北京:中國書店,1989.
[5]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6]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7.
[7]李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8]劉義慶撰,王先謙校訂.世說新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0]魯迅,魯迅古小說鉤沉手稿[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11]馮夢龍.太平廣記鈔[M].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
[12]房玄齡撰.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3]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4]陶潛撰,汪紹楹校注.搜神后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5]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
I206.2
A
1673-2014(2012)04-0026-03
2012—05—09
蚌埠學(xué)院“優(yōu)秀人才計(jì)劃”專項(xiàng)基金(200802)。
謝政偉(1975—),男,湖南衡陽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古籍整理研究。張琳琳(1983—),女,安徽蚌埠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古籍整理研究。
(責(zé)任編輯 單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