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東
論馬克思“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理論
王志東
(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 長沙 410006)
馬克思認為,代替資本主義的新社會就是“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這種個人所有制作為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與社會所有制是辯證的統(tǒng)一。無論私有制還是公有制都是個人所有制的異化。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教訓慘痛而深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果,是馬克思“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個人所有制;國際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馬克思“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理論再次引起熱議。時至今日,莫衷一是。我們認為,“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理論只是馬克思整個理論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此,要正本清源真正把握馬克思原意,就必須完整準確地把握馬克思整個理論體系,就必須對于這個理論進行文本解讀。
1845 年,馬克思寫成《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這是舉世公認表明馬克思思想完全成熟的標志性著作(注:此書乃與恩格斯合著。因本文敘述需要,只標明馬克思。下文其它合著也類此)。在這部巨著中,馬克思科學地論證了人類社會發(fā)展歷史就是“個人發(fā)展史”,系統(tǒng)闡釋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在談到代替資本主義的新社會時,馬克思說,私有制等等已經消滅了,代之而起的是“無產階級的占有制”,即“許多生產工具必定歸屬于每一個個人,而財產則歸屬于全體個人”。[1]P29。他還強調 說,無產階級在推翻一切舊的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后,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現實基礎”,就是“使一切不依賴于個人而存在的狀況不可能發(fā)生”。[1]P122這些論述雖然沒有直接使用“個人所有制”概念,但勿庸置疑的是,由于對個人歷史地位和作用的強調,實質上就是肯定代替資本主義的新社會就是“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既然是使“一切”不依賴于個人而存在的狀況不可能發(fā)生,難道能夠撇開所有制“存在的狀況”嗎?
兩年后,即 1847 年,《共產黨宣言》發(fā)表。馬克思公開向全世界宣稱,共產主義就是消滅私有制。在消滅資本主義后,無產階級將建立一種自由人聯合體,在這種聯合體內,“全部生產資料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手里”,“并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保?]P288顯然,占有社會產品 的“任 何 人”,只能是而且必然是“個人”。如果任何“個人”都可以“自由”地掌握生產資料并擁有“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力”,那么這種所有制不是“個人所有制”還能是什么呢?
此后,馬克思埋頭研究政治經濟學,撰寫了大量筆記。在這些為寫作《資本論》做準備的筆記中,馬克思明確提出了“個人所有制”概念。在資本主義以前是“單個人對生產條件的所有制”。資本主義所有制是這種所有制的“否定”。作為“大量社會生產資料的所有者”,資本主義所有制仍然是“各個私的個人占有這些生產資料”,仍然是“社會地占有而不是作為各個私的個人占有這些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的對立的表現”。資本主義所有制只有“改造為非孤立的單個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為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的所有制,才可能被消滅”。在這里,馬克思明確提出消滅資本主義以后就是建立“非孤立的單個人的所有制”,也就是建立“社會個人的所有制。”[2]P211867 年,《資 本 論》第一卷出版,馬克思正式向全世界公開宣告:代替資本主義的新社會就是“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顯然,這個論斷乃是馬克思長期思考后的表述。
1871 年,巴黎公社成立。對于無產階級這一偉大創(chuàng)舉,馬克思指出,“公社是想要消滅那種將多數人的勞動變?yōu)樯贁等说呢敻坏碾A級所有制。它是想要剝奪剝奪者。它是想要把現在主要用作奴役和剝削勞動的手段的生產資料、土地和資本完全變成自由的和聯合的勞動的工具,從而使個人所有制成為現實”。這就 是實 現“共 產 主 義?!保?]P59-61公 社 就 是力圖在消滅資本主義以后“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馬克思這個論斷難道還不明確嗎?
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明確指出,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個人所有制既不是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更不可能是資本主義的私有制,而只能是一種社會所有制:
以個人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以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所有制比較起來,自然是一個長久得多、艱苦得多、困難得多的過程。[5]P269
代替資本主義的新社會就是建立“社會所有制”,社會所有制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轉化”,在馬克思看來,這是簡單明了、不庸置疑的。
但是,“個人所有制”與“社會所有制”這兩個在表面的字義上如此不同甚至矛盾的詞,難道可以表明同一個意思嗎? 或者,這兩個詞究竟在什么意義或條件下可以統(tǒng)一呢?
德國社會主義者杜林首先對這二者關系進行理論闡釋,認為“這種新的‘個人所有制’在馬克思先生那里同時也稱為‘社會所有制’”。因此,馬克思是要在“未來社會里”建立“一種既是個人的又是社會的所有制”。這當然就是把二者看作互不相關、互不相容的并列關系,或者說,二者不能表明同一個意思。對于二者關系的這種闡釋,當然不符合馬克思原意。
恩格斯批判說,這種既是個人的又是社會的所有制“怪物”完全是杜林先生的“自由創(chuàng)造和臆想”。他在引證馬克思的原話后分析說:
可見,靠剝奪剝奪者而建立起來的狀態(tài),被稱為以土地和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社會所有制為基礎的個人所有制的恢復。對任何一個懂德語的人來說,這也就是說,社會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涉及產品,那就是涉及消費品。[3]P473
從涉及消費品的意義言,個人所有制就是指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在這種意義上,社會所有制與個人所有制表現為一種因果關系,因為“個人所有制的恢復”必須而且只能是“以土地和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社會所有制為基礎”。為了更加明確這種因果關系,恩格斯特地把“基礎”二字加黑予以強調。所以,杜林把二者并列實際上就是否定了社會所有制的“基礎”作用,因而是不正確的。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馬克思在審聽文稿時完全贊同了恩格斯的分析。[3]P347
微課平臺的開發(fā)可與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以增強學習者對學習環(huán)境的體驗性和對知識的感知認知。虛擬現實技術提供的沉浸式場景可以模仿真實復雜場景,使學習者跨越時空限制獲得同樣的學習體驗。
令人深思的是,恩格斯在肯定個人所有制“涉及消費品”因而就是指消費資料個人所有制的前面,增加了“涉及產品”四個字。恩格斯為什么增加這四個字?迄今的論者們似乎從未思考過。其實,恩格斯是在強調,只有在“涉及產品”時個人所有制才是“涉及消費品”,因而也才是指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為此他特地引證了馬克思:
為了使甚至 6歲的兒童也能明白這一點,馬克思在第 56 頁設想了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也就是設想了一個按社會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聯合體,并且說:“這個聯合體的總產品是一個社會產品。這個產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一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因此,這一部分要在他們之間進行分配”。這些話甚至對杜林先生的黑格爾化的頭腦來說,也是足夠清楚的了。[3]P473
馬克思在設想中說明的是產品分配問題。社會產品中重新用作生產資料的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另一部分作為生活資料在聯合體成員之間進行分配。按照恩格斯的意思,前一部分可以稱作“社會所有”,后一部分可以稱作“個人所有”。杜林所謂馬克思“既是個人的又是社會的所有制”的“混沌世界”如果還有某種意義的話,那也僅僅是“圍繞著分配兜圈子”,就是把馬克思的科學論斷降低到“庸俗的社會主義”水平,[3]P306當然也就是不正確的。
但是,生產資料畢竟不同于生活資料。從產品的角度看,生產資料就是作為物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但從勞動過程看,作為物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則是屬于勞動的兩個“簡單要素”。換言之,生產資料既是“靜的”與生活資料處于同等層次的勞動產品,更是“動的”不同于生活資料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5]P178-180,因為“產品”在運用于勞動過程中“不斷轉化為生產條件”。[2]P21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恩格斯特別強調只有在“涉及產品”時才可以說明生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并由此把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區(qū)別開來。
那么,屬于“社會所有”的生產資料怎么在勞動過程中產生屬于“個人所有”的生活資料分配呢?
恩格斯引證馬克思說,是通過“自由人聯合體”而實現的。在自由人聯合體中,各個人都是作為個人參加的。它是各個人的這樣一種聯合,這種聯合把“個人的自由發(fā)展和運動的條件置于他們的控制之下”,“使一切不依賴于個人而存在的狀況不可能發(fā)生?!保?]P121-122在生產過程中,“許多生產工具必定歸屬于每一個個人”。在分配過程仲,財產作為社會總產品“歸屬于全體個人”。[1]P129這些歸屬于全體個人的社會總產品一部分作為個人生活資料在個人之間進行分配,另一部分則作為“社會扣除”而歸社會所有。馬克思說,這種屬于社會所有的社會財產本質上也必然而且只能是“從一個處于私人地位的生產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會直接或間接地用來為處于社會成員地位的這個生產者謀利益。”[3]P303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社會所有制也就是個人所有制,屬于“社會所有”的生產資料在勞動過程中產生了屬于“個人所有”的生活資料分配。
恩格斯說,這種自由人聯合體就是“靠剝奪剝奪者而建立起來的狀態(tài)”。正是在這種“狀態(tài)”下,社會所有制的建立就是個人所有制的“恢復”。也就是說,當我們說這種“狀態(tài)”是個人所有制時,也就是說這種“狀態(tài)”就是社會所有制,因為社會所有制乃是這種“狀態(tài)”內在本質的“基礎”;當我們說這種狀態(tài)是社會所有制時,也就是說這種狀態(tài)就是個人所有制,因為個人所有制乃是這種狀態(tài)的外在形式的“恢復”。“社會所有制”和“個人所有制”在“自由人聯合體”這種“狀態(tài)”的基礎上統(tǒng)一起來了。這就是個人所有制與社會所有制的辯證關系。在這種辯證的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自由人聯合體的所有制就是“自由人聯合體所有制”,“社會所有”與“個人所有”分別是“自由人聯合體所有制”的兩個特征。
馬克思認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這些個人把自己和動物區(qū)別開來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在于他們開始自己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1]P67在這種意義上說,生活資料只是勞動者個人勞動的結果,應該屬于勞動者個人所有??墒牵瑒趧赢惢瘏s使“我的生活資料屬于別人,我所希望的東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別人的所有物”,[7]P141因而使得個人所有制不能存在。這種對于個人所有制進行否定的勞動異化的結果就是私有制以及與私有制相聯系的公有制的產生。
個人與私人是不同的。私人就是“私的個人”。[2]P21因此,個人所有制與私有制也是不同的,私有制就是“私的個人”所有制。[1]P288作為一個財產概念,所有制表示的“僅僅’”是“有意識地把生產條件看作是自己所有這樣一種關系?!保?]P493“現實的私有財產”作為“最普遍的東西”恰好“和個性沒有任何關系、甚至是直接破壞個性的東西。只要我表現為私有者,我就不能表現為個人——這是一句每天都為圖金錢而締結的婚姻所證實的話?!保?]P253-254因此,“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7]P120無論有產者還是無產者都“同是人的自我異化?!保?]P44馬克思說,“最初的所有制”是在家庭中出現的,“在那里”,由于丈夫掌握了財產因而也就掌握了“對于他人勞動力的支配”,反之,由于失去財產所有權,妻子和兒女不得不淪為“丈夫的奴隸”。[1]P83私有制發(fā)展的最后階段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資本主義私有制撕去了籠罩在家庭關系上的一切溫情脈脈的面紗,把家庭的一切關系都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即財產關系。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工人“只有在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需要他活著的時候才能活著”,工人“靠自己的勞動所占有的東西”,只是“為維持其工人的生活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數額”。[1]P287在這種與自己勞動對象異化的勞動中,“工人生產得越多,他能夠消費的越少;他創(chuàng)造價值越多,他 自 己 越 沒 有 價 值、越 低 賤。”[7]P92這 種“以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沒有財產為必要條件”的“私的個人”所有制,[1]P288不是對于個人所有制的異化還能是什么呢?
在人類歷史上,伴隨著私有制產生和發(fā)展的是形形色色的公有制。這些公有財產之所以是公有的,就因為它們是屬于某個特定共同體的。馬克思說,對于“每一個單個的人,只有作為這個共同體的一個肢體,作為這個共同體的成員,才能把自己看成所有者或占有者”,[6]P472因此,這種公有制財產是從根本上排斥共同體以外任何人的。另一方面,“因為財產的每一小部分都不屬于任何單獨的成員,而屬于作為公社的直接成員的人”,“因此,這種單個的人只是占有者。只有公共財產,只有私人占有,”[6]P478因而這種公有制即使對于共同體內部成員也是否定“個人所有”的。比如,古代土地所有制作為公有制就有原始的、亞細亞的、以希臘、羅馬、猶太人等等為代表的所謂古代的以及日耳曼的等等形式,這些形式的公有制就都是排除個人所有的。
馬克思說,作為公有制所有者的共同體,無論是部落還是公社或者其它什么形式,由于把不是形成共同體所有者的個人排斥在外甚至作為鎮(zhèn)壓對象,本質上只能是“冒充的”、“虛幻的”或“虛假的”共同體。[1]P118-119例如,“階級”作為一種共同體,對于個人來說“只是由于他們還處在本階級的生存條件下才隸屬于這個共同體;他們不是作為個人而是作為階級的成員處于這種共同關系中?!保?]P121顯然,作為階級成員的“個人”與作為個人的“個人”是不同的。作為階級成員的“個人”是排斥社會中其他“個人”的。相對于社會中其它“個人”而言,作為階級成員的“個人”只是“個人”的異化。馬克思分析說,資本主義私有制就是一種“階級的所有制”,“做一個資本家,這就是說,他在生產中不僅占有一種純粹個人的地位,而且占有一種社會的地位?!保?]P287雇傭工人作為無產階級“只是由于沒有財產而被迫勞動,并出賣自己勞動的個人?!保?]P505無論資本家還是雇傭工人都只是作為“階級的成員”的“個人”,都是作為個人的“個人”的異化。馬克思說,“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1]P71總是“統(tǒng)治階級的各個人借以實現其共同利益的形式。”[1]P132國家作為一種共同體之所以“虛假”,就是因為它“總是相對于各個人而獨立的”,一方面“個人自由只是對那些在統(tǒng)治階級范圍內發(fā)展的個人來說是存在的,他們之所以有個人自由,只是因為他們是這一階級的個人”,另一方面,“由于這種共同體是一個階級反對另一個階級的聯合,因此對于被統(tǒng)治的階級來說,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共同體,而且是新的桎梏?!保?]P119總之,私有制是國家作為一種共同體的“最深的秘密”和“隱蔽的基 礎 ”,[10]P892國 家 是 社 會 分 裂 為 階 級 后 異 化 的產物。
代替資本主義的新社會,由于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脫胎出來的”,必然帶有許多資本主義舊社會的痕跡,因此只能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這樣的新社會馬克思稱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既然有第一階段,當然就有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等等。隨著時間推移,共產主義還必然在“自身基礎”上向“高級階段”發(fā)展。[3]P304
馬克思說,共產主義是“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fā)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的最全面的發(fā)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tài)?!保?]P342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fā)展”堪稱一個無限的過程。所謂每個生產者“個人的最全面的發(fā)展”,一方面與世界歷史發(fā)展緊密相連,“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yōu)槭澜鐨v史的程度一致的”;另一方面,要使“這種個性成為可能,能力的發(fā)展就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保?]P108因此,“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對個人本能的實際發(fā)展所起的推動作用為個人本身所駕馭的時候,才不再是理想、職責等等,”[8]P339“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只有“各個人向完全的個人類發(fā)展”才得以實現,[7]P130因而也是一個極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因此,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而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1]P87它“將經歷一個極其艱難 而漫 長 的過 程”。[7]P140顯 然,這個漫長的過程不是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就能一蹴而就的。
總之,“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須和外來的目的的規(guī)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為按照事情的本性來說,它存在于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fā)展,真 正的 自由 王國 就開 始 了?!保?0]P926-927因此,共產主義只是“人的解放和復原的一個現實的、對下一段歷史發(fā)展說來是必然的環(huán)節(jié)”,“并不是人的發(fā)展的目標”,甚至“并不是人類社會的形式。”[1]P131馬克思的表述自然是再清楚不過了。有些西方學者,比如美國學者福山硬把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與黑格爾的絕對觀念混為一談,指責馬克思把共產主義看作人類社會“不再繼續(xù)發(fā)展”的“終點”,[11]P3如果不是出 于 膚 淺甚至無知,那就只能是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肆意歪曲。對于諸如此類的所謂批評,我們必須保持高度清醒的歷史唯物主義頭腦。
在 1872 年巴黎公社以前,馬克思只有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刻認識,因此對于新社會所有制的本質特征僅僅限于粗線條的、偏于哲學表述的原則規(guī)定。巴黎公社為馬克思共產主義學說進行了實際驗證,為馬克思代替資本主義的新社會所有制理論提供了豐富經驗。綜觀馬克思“個人所有制”理論,至少具有三個基本原則:
第一,代替資本主義的新社會就是“自由人聯合體”社會。在馬克思看來,隨著資產階級消滅,階級已經不再存在。作為階級剝削和壓迫的暴力機器,國家也開始消亡,公共權利失去了“政治性質”。[1]P294社會的每個成員都成為真正的“單個人”。在“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下,人們自由地組成聯合體?,F代地域意義上的國家變成“巨大的全國聯合體”。這是“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5]P239“這是人民群眾獲得社會解放的政治形式?!保?]P95
第二,代替資本主義的新所有制就是“個人所有制”。在人們自由組成的聯合體內,“全部生產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財產“歸屬于全體個人”。[1]P129“它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因為每個人都象其他人一樣只是勞動者;但是它默認,勞動者的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從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在消費資料分 配中,“平 等就 在 于 以同——尺 度——勞動——來計量”,“生產者的權利是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因此“某一個人事實上所得到的比另一個人多些,也就比另一個人 富 些,如此等等。”[3]304-305
第三,商品交換消滅了,但是“調節(jié)商品交換的同一原則”仍然“通行”?!熬薮蟮娜珖摵象w”是由許多小的自由人聯合體組成的。在自由人聯合體內,“勞動者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這 個 聯合 體的總 產品 是 一 個社 會 產品。”[1]P141在作了各種必要扣除后,勞動者從社會領得一張憑證,證明他提供了多少勞動,“他根據這張憑證從社會儲存中領得一份耗費同等勞動量的消費資料。他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領回來?!保?]P304當然,“這些憑證不是貨幣,它們是不流通的?!保?]P343至于“自由人聯合體”之間,馬克思說,“價值決定仍會在下述意義上起支配作用:勞動時間的調節(jié)和社會勞動在各類不同生產之間的分配。最后,與此有關的簿記,將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重要?!保?0]P963
馬克思說,“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fā)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物質關系形成他們的一切關系的基礎。這些物質關系不過是他們的物質的和個體的活動所借以實現的必然形式罷了?!保?2]P532既然如此,代替資本主義的新社會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無產階級在建設新社會的過程中究竟應該怎樣實現這種“個體發(fā)展”,比如,不是貨幣的“憑證”究竟怎樣流通,自由體之間究竟怎樣“價值決定”,等等,馬克思由于沒有無產階級建設新社會的親身實踐,因此沒有也不可能做出詳細具體的說明。因為“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保?]P33這自然就留下了遺憾。
十月革命勝利超越了馬克思預想。怎樣在一個落后的農業(yè)國建設社會主義是擺在列寧面前的重大課題。在《國家與革命》、《論糧食稅》、《論合作制》等著作中,列寧對于馬克思社會主義社會基本原則進行了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fā)揮,如無產階級專政作為“半國家”的歷史地位和作用[13]P124,勞動者在新社會只能是“國家雇用的職員”,新經濟政策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只是提高生產力、實現計劃經濟的一種“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14]P510等等。但是,十月革命勝利后不久列寧就逝世了,他的主要任務是鞏固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因此他的發(fā)揮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究竟具有何等意義,沒有得到實踐檢驗。
斯大林執(zhí)政后,著手社會主義建設。由于許多復雜因素的作用,他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逐漸離開了馬克思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首先,他把蘇聯變成了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專制國家?!皩V浦贫鹊奈ㄒ辉瓌t就是鄙視人類,使人不成其為人?!保?5]P411他憑個人意旨大搞肅反 運 動 至少處死了200 萬人。他甚至有些得意地與資產階級政治家談論餓死 1000 萬 人 是“必要”的[16]。在日 常生 活中,他堅持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告密成風逮捕橫行,竟使得朝不保夕的人們反而以被 捕 為“輕松”[17]P678。這種“根本不存在人”的社會[15]P411,與馬克思“自由人聯合體”原則完全背道而馳。肉體尚且不保,何能奢談自由與解放? 其次,他把社會主義的所有制理解為“國家即全民的所有制”和“合作社集體農莊的所有制”,認為合作社集體農莊的所有制必須“盡可能加快速度”地發(fā)展為國家即全民的所有制。[18]P37他公開宣稱,“應該把公共利益擺在第一位,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相比幾乎等于零,”[19P394應該“用集體主義精神”教育農民,農民應該“使個人利益適應公共利益,”[18]P311為此,可以“對民主實 行 某些限 制 ”[2]P423,甚至可以使用高壓手段?!案邏菏侄卧谖覀凕h的武庫里從來沒有認為是不可以用的。”[21]P77結果,全社會“談論具體個人的利益被認為是不體面的事情”,所謂的“共同事業(yè)完全吞沒了每一個人。”[22]P563當大饑荒餓死了至少 2000 萬人時,他還高唱,“合理化需要一部分工人,包括青年在內,作某些暫時的犧牲”,“目前的”這些犧牲只是“輕微的犧牲”,“我認為,為了整個工人階級的利益,我們應當不怕某些輕微的犧牲?!保?3]P178這種對于廣大人民 權 益 甚至生命的剝奪難道是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嗎? 再次,他建立一個完全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實際上完全否定“調節(jié)商品交換的同一原則”。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上,比如土庫曼斯坦“生產石油、天然氣,但共和國誰也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這些產品按什么價格銷往何處。棉花的情況也是這樣。我們得到的是按某個地址發(fā)貨的指示,甚至沒有任何權利就此提出問題。這些實際上決定著土庫曼斯坦經濟的部門要直接服從中央。對于出口本國原料所取得的利潤和分配,共和國不能進行任何參與,但涉及到稅收,卻對我們有嚴格的要求?!保?4]P154顯然,在這里是無所謂“等價交換原則”或“價值決定”的。至于個人,如果“一部分工人為俄國整個工人階級的利益作某種犧牲”是“合理化需要”,還能奢談什么等價交換“同等”原則嗎? 總之,正如戈爾巴喬夫所總結的,斯大林所建立的這種“蘇維埃生活方式”,“最大的特征就是將個人貶低為程序化了的巨流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個個體?;救罕妼嶋H上根本沒有經濟、政治、精神等方面的選擇余地,一切都被限定和‘安排’在現行制度的框子里,人們不能決定任何事情,一切都需由當局代他們決定?!保?5]P132這樣的“蘇維埃生活方式”與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相距何啻天壤!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它是從根本上違背歷史唯物主義的。限于篇幅,這里就不展開分析了。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幾乎照搬斯大林模式,有著慘痛和深刻的教訓。1980 年代起,我們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斯大林模式的否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科學地確立了我國現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fā)展特征,更在社會主義本質上確立了以人為本治國理念,在計劃調節(jié)與市場調節(jié)有機結合的條件下堅持按勞分配為主、各種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原則,無疑是對于馬克思在自由人聯合體基礎上建立“個人所有制”設想的有益探索。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事實證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是我國人民在“剝奪剝奪者”后建設新社會的長期探索的成果,而且為世界人民建設新社會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我們現在的任務,就是在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它,從而推動馬克思“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社會主義理論不斷向前發(fā)展。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資本論(根據作者修訂的法文版第 1 卷翻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0]馬克思.資本論(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1](美) 弗朗西斯·福山,歷史的終結及最后的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列寧選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列寧選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6][烏克蘭]馬洛奇科,1932 - 1933 年烏克蘭大饑荒[M].基輔,1998.轉引自陸海泉,斯大林工業(yè)化道路再認識[J].科學社會主義,2005,(3).
[17][俄]羅伊·亞·麥德維杰夫,.讓歷史來審判 - 斯大林主義的起源及其后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8]斯 大 林 全 集 ( 第 13 卷) [M].北京: 人 民 出 版社,1954.
[19](俄)德·安·沃爾科戈諾夫.斯大林(上冊)[M].張慕良等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
[20]附錄:卡岡諾維奇回憶錄(部分內容) [M].轉自沈志華,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 28 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1]斯 大林 全 集 ( 第 10 卷) [M].北 京: 人 民出 版社,1954.
[22][俄]德·安·沃爾科戈諾夫.斯大林(中冊)[M].北京:張慕良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
[23]斯 大 林 全 集 ( 第 9 卷) [M].北 京: 人 民 出 版社,1954.
[24][土庫曼斯坦]尼亞佐夫.永久中立世代安寧[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6.
[25][俄]米·謝·戈爾巴喬夫.“真相”與自白 - 戈爾巴喬夫回憶錄[M].述弢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曹桂芝
A8
A
1009 -3605(2012)05 -0072 -07
2012 -06 -18
王志東,男,湖南岳陽人,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