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福麗
(黃山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
消逝的永恒
——讀《純真年代》
戴福麗
(黃山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
伊迪絲·華頓是美國文學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其代表作《純真年代》為她贏得了普利策文學獎及在文學史上的永久聲譽和地位。這部作品堪稱歷史巨著,描繪了19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紐約上流社會。里面有象征著永恒的人和物,他們看似不朽的,永遠屹立在那里,不變老不褪色,能抵擋一切新事物;也有朽的代表,他們和普通的人和物一樣會慢慢老去,漸漸消退。在朽與不朽的對立中,所謂的永恒在消逝,這反映了時代的變遷,新舊事物的更替在所難免。
《純真年代》;朽;不朽;消逝
《純真年代》中的紐約上流社會可劃分為兩股勢力,一個是因襲的貴族資產階級,一個是南北戰(zhàn)爭后迅速爆發(fā)的新興資產階級,華頓不自覺地將新舊勢力進行了對比,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內戰(zhàn)后美國社會的歷史畫卷。不朽的人和物不會成為永恒,朽的人和物也必將消亡,都將為新的人和物所替代。朽與不朽的主題貫穿小說的始終。
在華頓的筆下,那個時期的紐約上層社會是一個小而尖的金字塔。這些不朽的人就生活在這金字塔內。具有代表性的有處于塔尖的范德盧頓家族,處于中間階層的是以明戈特家族、紐蘭家族和奇弗斯家族為代表的名門望族。還有處于塔底但渴望向上爬的新貴們,最顯赫的當屬朱利葉斯·博福特一家。這些貴族們,尤其是中上階層的舊貴族,就像是這座萬神廟里的守護神一樣,是不死的。其中最為典型的有老曼森·明戈特夫人、范德盧頓夫婦、博福特夫人,還有梅·偉蘭。他們的共同特征是似乎永遠不會變老,拒絕死亡。
在小說中華頓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例證。首先是老曼森·明戈特夫人。她長年堆積起來的脂肪使她似乎永葆青春,永不衰老,并擁有“一堆幾乎沒有皺紋的白里透紅的結實肌膚?!盵1]24她儼然是紐約上層社會的女族長,她的權威就像她的肌膚一樣,也似乎永不衰退。她剛毅、執(zhí)著,她要做的事無人可擋,無可厚非。她還把自己的表妹嫁給了美國社交界的新秀朱利葉斯·博福特。這位博福特太太也是不朽的代表之一。“她打扮得像個玩偶,金發(fā)碧眼,珠光寶氣,變得一年比一年年輕,一年比一年漂亮。 ”[1]17
另一個不朽的典型當屬范德盧頓夫人,她也是青春永駐的。她雖年事已高卻看起來一直和畫像里的年輕女子“很像一對孿生姐妹”,盡管這幅畫已經畫了20年了。在紐蘭·阿切爾看來,“仿佛她一直被可怕地保存在一個沒有空氣的完美實體之中,就像那些被冷凍在冰川中的尸體,好多年還保持著雖死猶生的紅潤?!盵1]46
范德盧頓夫婦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似乎早已成為紐約社會的典范,“遠古祖先的代言人?!敝灰隽藛栴}或爭議,就必然會來找他們評判或出面調解。
再者就是梅·偉蘭,一個不朽的女神形象,擁有不可磨滅的青春。她被喻為“剛狩獵歸來的狄安娜女神?!比A頓不止一次地將她形容為女神,是神賜的禮物。在年輕的一代當中,她就是一切禮儀、規(guī)范、道德準則的代言人,是傳統(tǒng)和習俗的化身。她的言行舉止,甚至每一個表情都“代表了一種類型而不是一個具體的人”。[1]164
不朽的人與不朽的事和物是緊密相連的。歷史悠久的古老建筑,定期舉行的豪華而奢侈的舞會是這些舊貴族們一直所迷戀的。老曼森·明戈特夫人的住宅就是一個歷史的見證。老式住宅、宅內擺設、壁畫、餐飲、著裝,甚至談論的話題都一成不變。雖然要建造造價昂貴而壯觀的新歌劇院,但“上流社會卻依然滿足于每年冬天在這座歷史悠久的音樂院紅黃兩色的舊包廂里進行社交聚會。”[1]3紐約的禮規(guī)更是“一絲不茍,毫無變動可言?!奔~蘭和梅的漫長訂婚期和婚禮期間的繁文縟節(jié)就是很好的例證。他們所恪守和極力維護的舊傳統(tǒng)、舊習俗是不容更改和觸犯的。
朽的代表是艾倫·奧蘭斯卡、內德·溫塞特和其他的普通民眾。他們有血有肉,是活生生的,但是會慢慢老去,會逐漸被拒于紐約社會的大門之外,被遺忘和拋棄。和梅不同的是艾倫是非常感性的,不會青春永駐,和其他普通人一樣,她會變老。華頓的描述是,在眾人眼里,她“紅顏已衰?!卑瑐惖男惺掠秀鹘y(tǒng),因此她和紐蘭的愛是無法實現(xiàn)的,她也被紐約上層集體排擠出去,這里是容不下她的。另一位就是溫塞特,紐蘭的朋友??膳c紐蘭大不同的是,他是一介平民,沒有顯赫的家世和地位。他有妻有子,生活并不寬裕。他愛好文學,有這方面的才能,有雄心壯志,可苦于無用武之地。在紐約這個社會圈子里,他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只有無奈地接受現(xiàn)實。這就是為什么紐蘭曾感到納悶“在大多數(shù)男人都還在奮斗的年紀,他的洞察力怎么會容許他無動于衷地接受了失???”[1]107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溫塞特會有“那張瘦削的長滿胡須的臉和那雙憂郁的眼睛。 ”[1]108
無論是朽與不朽,其實在華頓看來所有的人和物都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所謂的“永恒”正在消逝,舊的在走向消亡,新的在不斷滋長。華頓借用了阿切爾太太的一句話“紐約真是今非昔比了”。雖然說者無心,但用者是有意的。這些大家族雖然還依然存在,其實是名存實亡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權威正在悄悄消逝,美國上層社會的舊貴族們猶如恐龍瀕臨滅絕一樣也正在消失。在紐蘭一次拜訪范德盧頓夫婦時,作者是這樣形容的,“那架巨大的鍍金時鐘發(fā)出的嘀嗒聲變得像葬禮上一分鐘鳴放一次地炮聲那樣轟轟隆隆。”[1]47
老曼森·明戈特夫人自中風之后,也開始有衰老的跡象了,“面色蒼白了些,脂肪褶皺的顏色深了些。”[1]260她頭一次對艾倫表現(xiàn)出明顯的同情和關心,并希望她留在身邊陪伴自己。她也深信她那個老式住宅和里面的擺設“不久就會隨著新住宅的推進而提前消逝,而那些新的宅邸將跟她家的一樣富麗堂皇——或許比她的更為壯觀?!盵1]23從小說的最后一章讀者可以明顯看到新事物的不斷涌現(xiàn)。舊的建筑物被改造,重新裝飾,甚至被風格迥異的新建筑所替代。
當小說主人公紐蘭·阿切爾步入晚年的時候,紐約已經在按照新秩序發(fā)展了,新事物也到處可見,新的學校、博物館、俱樂部、圖書館和音樂學會等。博物館新展室里堆滿了歷代收藏品,時髦人物們穿梭與其間。紐蘭·阿切爾的圖書室已經被兒子達拉斯重新裝修了,“換上了英國的樓板、切賓代爾式的擺設柜,幾枚精選的藍白色小裝飾,光線舒適的電燈?!备颖憬莸男略O備正在普及,如電話、電梯、門鈴等,逐步取代了那個“穿銅紐扣衣服的信差的兩條腿是快速通訊的唯一工具”[1]304的年代。
達拉斯曾嘲笑父親的陳腐,紐蘭也意識到自己的墨守成規(guī)?;厥淄拢麘涯钸^去,太習慣于固有的一切,害怕新事物,但最后也承認新秩序有它好的一面,并為之做著些微薄的貢獻。如今的人們都忙于改革和“運動”,忙于新時尚和各種各樣的新事物。沒有人再過分關心四鄰八舍的事,更不會去關注某某人過去的歷史了。紐蘭“把兒子看做新一代的代表,他們已掃除了一切歷史陳跡,連同路標和危險信號?!盵1]312達拉斯和博福特的女兒范妮結合了,而且兒子只是一通越洋電話告知自己的父親婚期已定,不容考慮。他們的婚禮沒有像當年他們的父輩那樣,遵循那么多復雜而繁瑣的禮節(jié)和程序。這就是新一代年輕人的辦事方式。達拉斯生活在一個新錢與舊錢同等重要的社會里,他可以自由地選擇職業(yè)去當一名建筑師,而不是像他的父親那樣成為一名律師。[2]287他們正在擺脫傳統(tǒng)的束縛,開創(chuàng)嶄新的時代。
朽的必然會消失,不朽的也不會變成永恒。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帶走的是陳舊和過時的人和物,迎來的是一個個新的時代。老紐約的上層眷念于祖宗留下來的財富和傳統(tǒng),享受其帶來的穩(wěn)定與安逸,懼怕新事物的侵入??尚碌倪€是來了,舊貴族最后的代表紐蘭·阿切爾也只有欣然接受了。
[1]伊迪絲·華頓,著.天真時代[M].趙興國,趙玲,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2]Wharton,Edith.The Age of Innocence[M].New York:Bantam Book,Inc,1996.
Vanishing Immortality——On The Age of Innocence
Dai Fu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Edith Wharton is an outstanding female writer in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Her masterpieceThe Age of Innocencehas won her the Pulitzer Prize and a permanent fame and status in the literary history.This novel is really a great work of history,depicting the upper class New York society in the late 1870s and early 80s.There are immortal people and things that seem to stand there forever,defying aging and death,refusing anything new.There are also mortal ones that would age and be relatively left out.In the contrast between mortal and immortal,the so-called immortality is vanishing,which reflects the transition of times and the fact that the new will necessarily replace the old.
The Age of Innocence;mortal;immortal;vanish
I106.4
A
1672-447X(2012)02-0085-003
2011-10-27
黃山學院校級項目(2012xsk010)
戴福麗(1982-),安徽宣城人,黃山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曲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