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敬勝
2009年6月,胡錦濤同志在共青團十六大與部分代表座談時指出:在改革開放偉大進程中成長起來的當代中國青年是值得信賴的,是能擔當重任的。他對全國廣大青年提出了四點希望。其中第一點就是要堅定理想信念。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社會轉型與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各類高職院校如雨后春筍蓬勃而起。它的產生,一方面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跨越式發(fā)展,另一方面職業(yè)院校大學生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成才環(huán)境、就業(yè)方式尤其是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都與以前大學生有很大的不同,這就給高校預防大學生心理危機工作帶來了諸多新情況。
一從相關資料看大學生尤其是職業(yè)院校大學生心理危機狀況及其原因
筆者2009年就撰文引證:早在2005年11月,來自全國13所外語外貿院校的教授學者聚會,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熱點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上海對外貿易學院俞慧、許繼亮先生認為,大學生已成為心理病變的“重災群體”。
抽查顯示:重慶市大學生中,自殺未遂發(fā)生率為1.7%,近一年內的發(fā)生率為0.6%;自殺意念發(fā)生率為13%,近一年內發(fā)生率為4.7%。心理專家表示,一成以上大學生有自殺意念的現象仍值得社會關注。
2009年10月15日發(fā)生的硬盤殺人事件:上海海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殺死了一個老師。
2011年10月16日下午1點多,徐匯區(qū)田林路上海歐華職業(yè)技術學校的一名男生在宿舍內持刀刺向室友,被刺的男生不幸身亡。據悉,慘劇的起因可能只是一些瑣事糾紛。
很多現象表明:高職院校已經成為心理危機的多發(fā)群體。調查顯示,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問題要高于其他青年群體,主要表現:一是焦慮。對當前遇到或預感到的挫折產生的一種緊張、憂慮、不安、恐懼。二是冷漠。缺乏進取精神,對任何事包括生命都不感興趣,終日隨波逐流,無所事事。三是狹隘。為一些小的意見和得失而煩惱,耿耿于懷,百般計較。四是自以為是、任性自私、事事以我為中心目中無人等。五是自卑。因此打架斗毆、厭學休學退學現象較為普遍。
針對上述問題,原因分析有很多:諸如大學生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學習壓力、就業(yè)壓力、個人生活壓力;自主學習造成大一學生失去了方向和壓力,無法適應;家庭條件較差、疾病、身體殘缺或者外表不夠理想等,也造成很多大學生虛榮、自卑、嫉妒、郁悶、仇視,甚至走向極端;80后大學生由于大量的獨生子女,滋生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際、缺乏集體合作精神等不良習性,不但易使大學生誘發(fā)心理疾病,還會使人產生隨意使用暴力的傾向和行為。
但是筆者認為:造成大學生心理危機和心理健康問題的更深層次分析,就是當今職業(yè)院校大學生既沒有上世紀60年代青年那樣崇高的社會理想,又自我感覺沒有名牌大學那樣的相對進退自如的就業(yè)前景,因而對未來失去理想和信念,自我價值欲望膨脹,社會價值理念缺失,這個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二、職業(yè)院校大學生理想教育中出現的新問題及其原因
(一)職業(yè)院校對大學生理想教育的重視程度相對于普通本科高校有所不足
教育體制改革后,職業(yè)院校的興起使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了飛速發(fā)展的階段,在快速發(fā)展的同時,職業(yè)院校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也逐漸增多。尤其是許多院校把就業(yè)所需的職業(yè)技能培訓放在第一位,考慮現實市場需求多了,對大學生理想品德信念養(yǎng)成等教育工作放松了。
(二)大學生理想教育工作實施的難度較大
職業(yè)院校興起以后,招生比例在逐年攀升,目前,中國的高等教育規(guī)模己成為世界第一。為了保證技能人才培養(yǎng)數量與學院擴張建設需求的同步增長,各職業(yè)院校招生條件和招生分數有了較大的下降,管理教育難度在加大,大學生理想教育專業(yè)隊伍建設、管理機制等同正規(guī)本科院校相比都有著一定的差距。
(三)資源短缺、硬件不足造成德育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很多職業(yè)院校是在中專學?;A上升級的,學校經費、師資、校舍和教學手段等硬件呈現供不應求狀態(tài)。在大學生理想教育的投入上,不論是理論教學需要的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還是改善學生社團活動與社會實踐條件等,經費都難以充分保障。
職業(yè)院校大學生理想教育問題產生的根源:一是數量急增而分源不高,分源偏低造成很多學生在中學就失去遠大理想的斗志。二是學生生源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職業(yè)院校相對收費不高,貧困學生群體增加,“家貧百事哀”的陰影難以回避。三是從封閉的中學走向了相對開放的校園生活,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很多現實社會的不良影響與世俗的東西在學校也流行開來,請客送禮、沒有背景難以謀事的社會潛規(guī)則和不良惡習像毒瘤一樣彌漫了學生空間,甚至有的學生為了考試及格也要想方設法請客送禮。四是很多職業(yè)院校在德育方面的師資隊伍多為半路出家東拼西湊,缺乏專業(yè)系統(tǒng)訓練,跟不上時代節(jié)拍,理論素養(yǎng)不夠,教育手段簡單,教師深入了解國情深刻分析現實的能力有限,因而難以進行正確有效令人信服的積極引導。五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校園內外的生意場所、娛樂設施與教室相伴為鄰,使大學生與社會的接觸更加緊密,校園不再是單純的象牙塔,尤其是職業(yè)院校的大學生,他們往往把自己的未來定位在現實生活的中低層社會技術角色,城市周邊的人們、家庭、事業(yè)和奮斗,被認為往往是自己未來生活的縮影,他們會覺得自己沒有多大價值,創(chuàng)業(yè)無好路,就業(yè)無強項。因此這些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趨向低沉化,道德觀念相對淡漠;娛樂消費觀念日趨強烈;學習觀念直奔功利性;價值取向更多注重于向錢看。
三通過理想信念教育預防大學生心理危機
什么是理想?理想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有可能實現的對未來社會和人生的向往和追求,是人們對未來的一種有可能實現的奮斗目標,也就是人們口語說的志向、志氣。古人云:“哀大莫過于心死”,這個心死,就是沒了志向和志氣。作為職業(yè)院校的教師,筆者多次和學生深入談心,談到動情處,說起未來,很多學生都唉聲嘆氣,很多同學明顯的有“心死”的表現。所以本人結合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耐心細致地和他們分析國情,堅持以最積極的心態(tài),暢談中國的過去現在未來,讓學生產生堅定的美好時代感,和他們分析微小卻堅韌的人之生命本質,剖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鼓勵他們到周邊街道、社區(qū)、企業(yè)、農村調研走訪,心存高遠而又求真務實地幫助他們,讓他們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尋找立足現實的未來有可能實現的人生目標,架構出他們自己的理想并逐漸求證形成信念。我所在的學院的宗旨是定位在管理型、地方性、服務型上,通過理想信念教育,有好多我?guī)н^的職業(yè)學院的大學生,樹立了學以致用的理想目標,堅定了畢業(yè)后去適應時代需求的信念,有的決定從小事做起,腳踏實地立志艱苦創(chuàng)業(yè)。有的同學還直接表示,畢業(yè)后回去和父母一起,從大棚種植開始,開發(fā)現代農業(yè)產品,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正因為對身處的社會有了光明思維,對自己的未來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心,多年來,我所任課班級的學生,都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啟發(fā),學生都十分信賴我,認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給了他們富足的精神食糧,很多學生在畢業(yè)后的職業(yè)生涯中,還多次和我聯系,進一步交流探討理想信念,并深表感恩謝師之情。
理想教育為什么能是大學生預防心理危機的最根本渠道呢?從理論層面分析,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見下圖:理想、心理危機、人生價值關系示意圖)
如上圖所示———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生觀有三要素:人生目的,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價值。人生價值就是一個人最終實現的目標,也就是每個人所樹立的理想狀態(tài)的最終現實。人生態(tài)度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里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思想狀態(tài),可以分為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我們說的心理危機,就是消極因素的一面。人生目的是回答人為什么活著,而這點要受到處在最深層次的價值觀的制約,也就是有什么樣的價值評價,才有什么樣的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而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就是我們通常所確定理想的依據,從這點上我們甚至可以說,人的價值觀決定一個人的理想,而理想決定人的心理態(tài)度,進而影響到一個人一生的成就。理想是人生的動力、目標、希望、方向和燈塔,不是沒道理的。大學生的心理危機,雖然表現為多種多樣,但是最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沒有確立科學的、遠大的、負責任的理想信念。而心理健康說到底是個人心理態(tài)度問題,有人說態(tài)度決定一切,也是有道理的,人生態(tài)度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橋梁位置,所以我們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我們也把調節(jié)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放在對理想信念教育的最佳依托上。
四提高大學生理想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一)把握大學生理想目標體系是提高教育實效性的必要條件
理想是個體系,每個人的理想體系都是一個坐標。縱坐標有長遠理想和近期理想,崇高理想與一般理想、科學理想與非科學理想、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之分等;橫坐標有社會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職業(yè)理想、生活理想等。
比如愛情理想而言,每個人都有對對方的相貌理想、家庭理想、人品理想、職業(yè)理想、住房理想、收入理想等等要求,條件優(yōu)秀者,這些理想都可以同時實現,條件不足者,就必須選擇放棄部分夢想,因為有些追求依據自身條件是無法實現的,所以就不能叫理想,而是夢想。當然,隨著個人的不斷上進與努力,個人條件會不斷改善,許多原本屬于夢想的東西,也可以轉化為理想。
正因為如此,在預防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時候,要善于分析,找到大學生是在哪些方面失去了理想,對癥下藥使之保持健康樂觀心態(tài)。
一是生活理想教育。目標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養(yǎng)成積極的、向上的生活理想。所謂積極的,就是要自己活著是為了別人生活得更美好;所謂向上的,就是以樂觀的進取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二是職業(yè)理想教育。目標就是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yè)觀,并為了自己的職業(yè)理想而終身奮斗。三是政治理想教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能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靈魂,始終站在人民群眾、黨和國家的立場上來理性思考和處理一切問題,確立獻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遠大目標。四是社會理想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因此可以說,各類高校應該切實加強大學生社會理想教育,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堅持正確的道德價值導向,讓大學生懂得,承擔社會責任是其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由之路。只有這樣,理想教育才能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具有實效性。
(二)把握理想的現實性是提高理想教育實效性的前提
1明確理想的實踐性基礎,樹立可實現性信念
理想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它在實踐基礎上產生,并可以通過奮斗來實現。中小學的時候,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社會實踐,很多學生寫的諸如《我的理想》之類的作文,說到底,很多都是空想、夢想和幻想,是不能叫理想的。因此,在理想教育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了解自己了解社會。理想的產生根植于社會實踐土壤,最終必須在社會實踐中來實現,所以,理想教育如果脫離的社會實踐這一基礎,就很難說服大學生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
2理想教育必須與國情教育緊密聯系
國家的命運關系到每個人個人的命運,國運昌則個人理想積極,國運衰則個人理想低落。所以正確的現實的深刻的國情教育,是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筆者在教育自己任課班級學生時候,就專門結合物價熱(主要特征是農產品物價上漲快)這一現象,引導學生分析原因,讓學生明白隨著耕地面積的逐漸減少,和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遷徙進城,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的人員結構在不斷發(fā)生變化,生產人員逐年在減少,而消費人員逐年在增加是一個趨勢,學生明白了這些道理,就意識到第一要加強現代化農業(yè)的發(fā)展步伐,第二農村的土地資源是他們手頭上最寶貴的資本,于是很多人不再感覺一無所有前途渺茫,而是充滿了信心,樹立起了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科技興農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
3理想教育必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結合起來
一個人是否成才是否有價值?說到底就是一個人是否有用。個人價值包含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兩個方面,如果一個人對社會沒有什么貢獻,不能從社會獲得較好的個人滿足,哪就意味這個人的個人價值不大。現在的大學生,面對社會競爭如此激烈感覺自己無法為社會所用,找不到奉獻社會的理想平臺,于是找不到理想這個根本動力了,所以才出現了多樣化的心理危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具有科學的指導思想、強大的精神動力、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尤其是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這個理想,是全國人民的根本福祉所在,我們號召大學生樹立這個理想,學習雷鋒精神,就是要為實現中華民族這一共同理想,每個同學,都從小事做起,樹立現實的也是崇高的理想,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為社會主義大廈建設添磚加瓦,這樣我們每個人同學,都是有價值的!
(三)打造好大學生理想教育的平臺是提高理想教育實效性的核心條件
首先,把握好課堂教學是基本抓手。必須把教育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貫穿到各類教學的始終,而在德育為先中要把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作為“先中之先”。其次,加強社會實踐活動是必要手段。社會實踐活動既包括在社會上的實踐活動也包括校園文化活動。通過各類實踐活動激發(fā)大學生的自信心和判斷力,從而有助于大學生確立理想信念。第三,切實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是關鍵。加強大學生理想教育隊伍的建設應堅持“民主、公平、公正、公開、雙向自愿”的原則,通過競爭,采用考任、招聘、任命、推薦、選舉等方式選擇那些德才兼?zhèn)涞慕處熃M建教育隊伍,制訂培養(yǎng)的目標與計劃,并形成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思想素質和業(yè)務能力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