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在江
(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安 710061)
語用預設的接受心理與認知期待*
魏在江
(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安 710061)
表達與接受是語言對話中須臾不可分離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共同構成話語發(fā)生與理解的完整的認知過程。發(fā)話與受話的主體分別為說話人和聽話人,共同構成話語活動的雙方,交際雙方必然產生心理活動,作為受話方的聽話人的心理,勢必會影響到說話人的話語預設的表達。本文擬從預設的接受者角度出發(fā),以哲學詮釋學的理論來研究預設的接受心理與認知期待。
語用預設;接受心理;認知期待;哲學詮釋學
預設一直是語用學研究的重點課題。綜觀目前學術界對預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預設的表達上,如預設的種類、預設的觸發(fā)語、預設的投射、預設的否定、預設的功能等,從接受者的角度來研究預設的文獻很少。向明友指出預設的共知性特征,合適性特征要求我們必須選用話語的相鄰對為預設分析的基本單位(向明友 1993)。在正常的言語交際中,預設為聽者和言者所共有。表達與接受是語言對話中須臾不可分離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共同構成話語發(fā)生與理解的一個完整的認知過程(譚學純等 2000:1)。語言表達與接受是表達者與接受者之間互動博弈的過程,語用預設的研究也概莫能外。從接受者角度來研究語用預設是預設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魏在江2010 a)。哲學詮釋學是關于理解的學問,它力圖闡明隱藏于各類理解現(xiàn)象之后,并使理解成為并非最終由進行解釋的主體支配的事件的基本條件(伽達默爾 2004:1)。語用預設的接受心理是復雜的,語用預設的研究必須加強接受者方面的研究,這樣的研究才更為完整、更為系統(tǒng)。完整的語用預設研究至少應該包括語用預設的表達與接受兩個方面。語用預設是表達與接受的對立統(tǒng)一,表達與接受二者之間相互依存、互為參照。哲學詮釋學不僅研究語言現(xiàn)象及其本質,更為重要的是,還要研究理解的可能性及其過程。本文擬從哲學詮釋學的視角出發(fā),探討預設的接受心理與認知期待特征,以期能對預設的研究有所裨益。
接受心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其中一個要素的變化必然引起整個系統(tǒng)的變化,體現(xiàn)出語用預設的動態(tài)性。言語交際都是在特定的語境中進行,交際雙方的互動是交際成功的前提,接受者對交際的影響顯而易見。我們發(fā)現(xiàn),以往預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預設的表達方面,而忽視預設的接受方面。這不能不說是預設研究的重大缺陷。我們不能只注重預設的表達,而忽視預設的理解與接受方面,可以說預設的理解與接受更復雜、更玩味。難怪張春泉把接受心理稱為“一個黑箱”。這與接受者的受話能力、受話動機、受話需要、受話興趣等密切相關。接受活動的復雜性,導致預設接受特征的豐富性、開放性。這里,我們借用張春泉的模式來表達語用預設的接受心理(張春泉 2007:127,153)。
接受心理受話個體結構受話心理結構受話動機受話需要受話興趣受話能力感知與定勢意識與注意理解與揣摩聯(lián)想與記憶意愿與認同情緒與情感
圖1 修辭的接受心理結構
圖1說明接受心理極其復雜,包含很多成分。哲學詮釋學認為,人的歷史性決定人是具有前理解、前見或視域的。所謂視域,是視力所及的區(qū)域,該區(qū)域囊括理解者在開始理解之前從某個立足點出發(fā)所能看到的一切(伽達默爾 2004:269)。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語言是存在之家。語言與存在的關系是語言與人的關系。按照海德格爾的觀念,語言和世界的關系是人與世界的本體論關系。因為,世界與人的關系,其實就是一種語言關系。
2.1 語用預設接受的主體性
接受主體具有多元傾向(張春泉 2007:97)。這與接受者的受話能力、受話動機、受話需要、受話興趣等密切相關。接受活動的復雜性,導致預設接受特征的豐富性、開放性。如果一個命題是說話人在特定語境中的語用預設,這個命題是說話人本身設想或相信的(Stalnaker 1974:473)。這一點只是針對說話人而言的,在聽話人看來,說話人的預設未必能起作用。
從表面上看,語用預設的接受是被動的,但接受者在接受與理解過程中一定會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不會照單全收,會對接收信息加以過濾和篩選。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觀眾和聽眾是語用預設的二度闡釋者,接受主體的心理不是一塊白板,接受主體的理解與接受直接決定著說話人語用策略的選擇。接受者是局內人,而不是局外人,沒有接受者的主體體現(xiàn),可以說語用預設的作用將大打折扣。在語用預設的表達與接受過程中,人的主體性作用是言語交際成功的保障。在語用預設的研究中,應該充分考慮預設接受者的主體作用。伽達默爾的哲學詮釋學認為所有對于文本客觀的、終極的意義的追求都是虛妄的,根本就不存在對文本的所謂規(guī)范性解釋,因此也不存在文本本身的客觀的、終極的意義。
2.2 語用預設接受的動態(tài)性
語用預設在具體的語境中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甚至是不確定的,這是由語用預設本身的特點決定的。接受美學的最大特征就是第一次如此明確地把接受之維、接受主體置于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突出強調接受者的“閱讀”對于文本意義的決定地位(杜書瀛 1998:241)。讀者反應批評論在注重讀者接受方面比接受美學走得更遠,他們認為“文本的客觀性只是一個幻想”。
由于哲學詮釋學和接受理論卓有成效的探索,使西方文論實現(xiàn)了從“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讀者中心”的現(xiàn)代轉向。伽達默爾說:“文學概念絕不可能脫離接受者而存在?!边@強調表達與接受的緊密關聯(lián),蘊涵著接受者及其接受心理的必然存在。我們認為,接受心理的存在是普遍現(xiàn)象,語境的變化必然也會影響接受者的心理。接受者可以根據已有的經驗進行更多的再造性或創(chuàng)造性想象,獲得更多的文本解讀的快慰與審美情趣、審美認識,這是預設的獨特功能。從這個角度講,接受心理是可以變化的,也是可能變化的,充分體現(xiàn)了語用預設的動態(tài)性。
2.3 語用預設接受的選擇性
預設話語存在一個多層面的信息接收系統(tǒng),在每一個層面,都會有一個理解的空間,因此接受者也就有自己在接受層面的選擇。由于預設的隱含等特點,這給接受者在解讀文本時以更大、更多的自由想象或聯(lián)想的空間,從而可以獲得更大、更多的文本解讀的情趣。人類具有較高效率的“信息處理器”,信息處理總是遵循關聯(lián)原則,語用預設是認知關聯(lián)的結果。聽話人會根據具體的語境對語用預設的理解加以調整和篩選,最終過濾出語境中話語真正的語用預設到底是什么,篩選出來的語用預設到底又是什么含義。正是由于語用預設的動態(tài)性,語用預設的選擇性也就顯而易見了。
語用預設的主體性、動態(tài)性和選擇性是語用預設的接受心理特征的體現(xiàn)方式,也是語用預設的基本特征的反映。在語用預設的研究中,應該充分考慮預設接受者的主體作用。完整的語用預設研究至少應該包括語用預設的表達與接受兩個方面。語用預設接受心理的這幾個方面互相影響、互相聯(lián)系。語用預設是表達與接受的對立統(tǒng)一,表達與接受二者之間相互依存、互為參照,預設的接受受制于預設的表達,預設接受也影響預設的表達。接受過程是一個多種心理因素相互交叉、相互補充、相互作用的渾融統(tǒng)一的流動過程,是個體內心深處進行的隱秘過程。語用預設表達與接受的張力,形成了語言表達與理解無窮的魅力。
語用預設的認知期待是指接受者在特定的語境下通過語用預設的誘發(fā),通過預告、信號、暗示等為接受者揭示一種特殊的接受,喚醒接受者以往心理的記憶,將接受者帶入一種特定的情感態(tài)度中,啟發(fā)接受者靈動的心理認知,探究、品味、體驗語用預設帶來的更好的審美情趣。但接受者可以“誘而不發(fā)”,可以“另辟蹊徑”,從而帶來“別有洞天”的感覺。期待視野是語用預設理解得以可能的基礎。語用預設在具體的語境中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甚至是不確定的,這是由語用預設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在實際的語言使用過程中,接受者采取語用預設的多種表達手段,帶著自己的認知期待進入話語的對話過程,以一種主動的姿態(tài)在對話中改變、修正或實現(xiàn)這些期待。接受者既有的生活經驗、審美經驗都可以影響他的認知期待。哲學詮釋學關注的是我們關于世界的整個理解的根本意義,關注的是這種理解展示其自身的各種形式,這些形式包括從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到對社會的控制。
3.1 接受者對語用預設的過濾析取
Bart Geurts認為預設研究有3個主要問題:預設失誤( presupposition failure)、預設投射(presupposition projection)和預設來源 (origin of presupposition),預設失誤主要指一個斷言中預設的真實性問題,他聲稱預設失誤是這3個問題中最古老的問題,這個問題對他來說已經沒有太多興趣(Bart Geurts 1999:1)。我們認為,預設失誤不僅是句子的預設問題,也包含接受者能否理解和接受的問題。預設失誤在言語交際中的后果是什么?這對接受者一方來說會產生什么后果呢,會對后續(xù)的交際帶來什么麻煩呢?從這里引出預設理解與接受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以往的研究中被人們忽視。真正實現(xiàn)從傳者中心論到受眾中心論的轉變是在20世紀60年代。接受者并不是消極地“接受”信息,而是積極地尋求信息為自己所用,這也就是所謂的受眾本位意識論。接受者好像在自助餐廳就餐,文本在這種傳播環(huán)境中的作用只是為受眾服務,提供盡可能讓受眾滿意的飯菜(信息)。至于接受者吃什么,吃多少,吃還是不吃,全在于接受者自身的意愿和喜好,文本無能為力。在一些具體語境中,接受者為了達到自己的交際目的,故意將說話人隱含的語用預設加以析出,將語用預設從話語的底層析出到表層來,體現(xiàn)語用預設作為一種交際策略的功能。接受者根據具體的語境對語用預設的理解加以調整和篩選,最終過濾出語境中話語真正的語用預設,篩選出語用預設的含義。語用預設通常比較隱含,需要經過聽話人的認知推理才能理解。
①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新傷疤了!”
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北闩懦鼍盼拇箦X。
他們又故意地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
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憑空誣人清白?”
“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p>
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魯迅《孔乙己》)
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孔乙己不自覺地利用語用預設的隱蔽性特點來施行詭辯術“你怎么憑空誣人清白”。當孔乙己聽到別人的指責時,他通過使用語用預設說自己是清白的來為自己開脫辯解,可在場的聽話人又將孔乙己話中隱含的語用預設加以析出,使得孔乙己非常尷尬。在這種情況下,孔乙己干脆再施以詭辯術。作者正是使用隱含的語用預設,才把孔乙己這個人物刻劃得入木三分,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也變得鮮活可愛。從接受者是活動的發(fā)動者和進行者這一角度來說,接受者是使動因素,文本是被接受的對象,屬于被動因素。接受者在占有文本的同時,把文本改造得適合自己,同時也改變著他自己本身,擴大其自身作為主體的可能性。接受活動其實是在這些對立統(tǒng)一中完成的一個奇妙過程。
② A Long Time
Greta Garbo was invited to Hollywood dinner which was attended also by Albert Einstein. Having some vague idea as to Dr. Einstein’s status, Greta turned to him during the dinner and remarked,” Doctor, I understand that you have a great theory. Won’t you please explain it all to me?”
“My dear lady”, said Einstein, “I’m afraid there will not be time enough during the dinner to explain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but perhaps I can tell you about the law of gravitation, which is really a prerequisite.”
So Dr. Einstein went on telling her all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gravity and its consequences. Upon the conclusion of his discourse, Greta seemed very impressed and said to him,” Well, for goodness’ sake, Doctor, how long has this been going on?”
在例②中,Greta Garbo的最后一句問話中how long has this been going on有這樣的語用預設:地球引力是一個才產生不久的東西。地球引力是自然界的亙古以來就有的自然法則,她問話中的語用預設暴露出她的無知。因此,我們可以說,語用預設意義的未定與空白展開的是一個生動、闊大、豐富而又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意味世界。文本的深層意義隱藏在作品的“空白”處,需要讀者去發(fā)掘和創(chuàng)造。金圣嘆曾說:“文章之妙,都在無字句處”;“有字處反是閑筆,無字處是正筆?!边@里的“無字處”就是“空白”。讀者受到作品的召喚,憑借作者創(chuàng)造的語言符號,根據自己的期待,運用想象機制,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和審美經驗,去確定“意義未定”和填補“空白”(馬友平2002)。從某種意義上說,語用預設只是一種呼喚,而語用預設的意義往往要通過多次對話才能完成,必須充分考慮隱含的接受者,以及接受者與表達者的“對話”。每個人的現(xiàn)實的生存方式實際上表達出對于生活和世界的意義的理解。
③ 初次就診
一位年輕女子覺得身體不太舒服,請她的同事推薦看病的醫(yī)生。同事說:“我知道城里有一位醫(yī)術很棒的醫(yī)生。不過,他的診費收得很高。初次就診,要收500美元;以后復診,每次還要收100美元。”
這位年輕女子按照同事的指點,找到了這位醫(yī)生。為了省點錢,年輕女子一見到這位醫(yī)生,就歡快地說:“大夫,我又來了?!?/p>
大夫笑了笑,點了點頭,以示招呼。大夫迅速地給她做了檢查,說:“很好,繼續(xù)吃我上次給你開的藥吧!再吃一個療程就行了?!?唐家瓏 2008:248)
例③中,年輕女子見到醫(yī)生時說“我又來了”,用預設觸發(fā)語“又”,預設她曾經來過,目的在于逃避昂貴的初診費,耍小聰明。醫(yī)生作為聽話人也使用幾個預設觸發(fā)語,如“繼續(xù)”、“上次”、“再”等,采用類比推理法將說話人的語用預設進行轉移,預設醫(yī)生曾經為她開過處方,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人啼笑皆非。這里的語用預設突破接受者的期待視野和思維定勢,從而形成新的認知期待。這里,接受者對預設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能動地進行解讀,表達自己的認識、情感,對表達者的話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叛逆,這是一種自覺支配和調節(jié)自己行為、話語方式的接受心理,在動態(tài)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己的認知期待。
3.2 接受者對語用預設的心理意向
心理意向即一個意義的表達不僅是表達一個意義,而且總是指向一個對象。形式語言學論述過預設的意向性問題,也提到過語境變化等因素對預設理解的影響(Gennaro Chierchia 1995:199)。姚斯所謂“真正意義上的讀者”是接受美學意義上的讀者,讀者實質性地參與作品的存在,甚至決定著作品的存在。的確,離開讀者的閱讀,擺在桌上的《堂· 吉坷德》與擺在桌上的燈有什么兩樣呢?離開讀者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今天的《堂·吉坷德》與一千多年前的《堂·吉坷德》有什么兩樣呢?文學作品從根本上講是為這種接收者而創(chuàng)作的(杜書瀛 1998:295)。以往人們將話語中的語用預設的存在看成先于接受者接受的必然條件,它只與說話人的心理有關,似乎與接受者無關。其實,接受者并不是消極被動地去接受,在話語過程中接受者會積極主動地去參與語用預設的存在、創(chuàng)造、意義的延伸與發(fā)掘。每一個人的現(xiàn)實的生存方式實際上就表達出一種他對于生活和世界的意義的理解,所揭示的是一個主客交融、意義建構的方式。
④ 有一次,鄰人偷了華盛頓的一匹馬,華盛頓同警察到鄰人的農場去索討,但那人拒絕歸還,并聲稱那是自己的馬。華盛頓用雙手蒙住馬的雙眼,對鄰人說:“如果這馬是你的,那么,請你告訴我們,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
“右眼”。
華盛頓放開蒙右眼的手,馬的右眼并不瞎。
“我錯了,馬的左眼才是瞎的?!编徣思敝鵂庌q說。
華盛頓放開蒙左眼的手,馬的左眼也并不瞎。
“我又說錯了……”鄰人還想狡辯。
“是的,你錯了?!本僬f,“證明馬不是你的,必須把馬交還華盛頓先生。
例④中,華盛頓問話中包含的語用預設有這樣的心理意向:這馬有一只眼睛是瞎的。既然鄰人說這匹馬是他的,那他一定能說出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實際上,他中了華盛頓語用預設的圈套,陷入兩難的境地,回答不好,不回答更不好,最終還是出了差錯。從這里我們清楚地看出,語用預設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更是一種語用策略。預設形式本身喚起接受者進一步感知文本進行假設、期待以及創(chuàng)造的興趣和激情,預設形式在表達過程中的迂回和拖延、起伏和變化又不斷修改著接受者的假設和聯(lián)想,更激發(fā)接受者的接受興趣與激情,使得接受過程更富有情趣。
⑤ Born First Lady
Bill and Hillary are driving in Arkansas when they pass a gas station. Hillary tells Bill she once dated the attendant. “Just think,” says Bill, “if you’d married him, you’d have ended up as pump jockey’s wife.”
“No”, says Hillary, “if I’d married him, he’d be president.”
例⑤中Hillary的回答可謂耐人尋味,Bill的語用預設是:要是你和他結婚的話,你將是一個泵工的妻子(pump jockey’s wife),一個普通人的妻子,不可能成為第一夫人。但是這里Hillary將Bill的語用預設加以改變,她的語用預設是:要是我和他結婚,他就會成為總統(tǒng),我是天生的第一夫人。這則幽默的標題表明這樣的語用預設:誰和我結婚,誰就可能成為總統(tǒng);天生的第一夫人,原來來源于此。這里隱含的語用預設,要靠接受者進行認知語用推理才能析出,才能理解。任何言語活動都是人的一種有意識的語言創(chuàng)造性活動,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動機性。有時接受者根據語用預設在具體的語境中的體現(xiàn)方式和隱含意義,往往改變預設,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語用意圖,這充分反映接受者順應語境因素的語用策略??梢哉f理解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我轉換的投射,這樣的自我理解是在前理解的基礎上達到的新理解。
⑥ 方達生:竹均,怎么你現(xiàn)在會變成這樣——
陳白露 :口快地)這樣什么?
方達生 :話被她頂回去)呃,呃,這樣地好客,——這樣地爽快。
陳白露:我原來不是很爽快嗎?
方達生 :不肯直接道破)哦,我不是,我不是這個意思。…… 我說,你好象比以前大方得——
陳白露:來得快)我從前也不小氣呀!哦,得了,別盡揀好聽的話跟我說了。我知道你心里是說我有點太隨便,太不在乎。你大概有點疑心我——很放蕩,是不是?(曹禺《日出》)
從例⑥中包括幾個預設觸發(fā)語:“現(xiàn)在”、“原來”、“以前”、“從前”等,雙方的語言交鋒圍繞這幾個預設觸發(fā)語展開,預設的變化引起語言意義的變化,饒有興味,帶來豐富的意蘊。人是語言的動物,人擁有了語言,就擁有了世界,人永遠是以語言的方式擁有世界,世界也一定通過語言向我們呈現(xiàn)出來。在實際的語境中,接受者會根據語境中語用預設的某種暗示,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和闡釋。這種快于意、愜于心的審美體驗通過語用預設躍然紙上。
⑦ Is your wife home now?
The boss arrived at his office with a terrible hea-dache.
“That’s funny, boss.” said an employee. “A few days ago, I had a terrible headache too, but it didn’t last long. My wife pulled me over the sofa, gave me a big hug and a kiss. My headache went away.”
The boss put on his hat. “I’ve tried everything else,” he muttered, “Is your wife home now?”
例⑦中,通過傭人的話可以推理出這樣的語用預設:His wife’s hug and kiss can cure headache. 因而老板的問話Is your wife home now包含了這樣的語用預設,這里的心理意向是:老板將仆人話中的語用預設加以泛化和擴大,不僅能治仆人的病,也能治老板的病。我們不禁要問,人們是怎樣制造出幽默的?我們認為,就是使用了語用預設的交際策略,語用預設是幽默得以產生的重要的語用機制之一。接受者對表達者提供的信息做出判斷,對在什么樣的物理、社會、心理的情況下這些信息具有可提取性做出推測。預設對話語有很強的制約作用,這一作用體現(xiàn)在預設的調節(jié)性(presupposition accommodation)方面(Kripke Saul 2009),預設的調節(jié)是指聽話人的知識狀態(tài)要調節(jié)到滿足說話人語用預設的要求(David I. Beaver & Bart Geurts 2011)。語用預設的調節(jié)性建構是一個言語博弈過程,人能夠根據認知語境中的各種因素實時地加以調節(jié),進行新的建構。當然,對預設的理解并不是復制的過程,而是一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人們不再只是從外在的客觀世界中去尋找認識事物的最終根據,而是從意識活動本身來尋求認識活動中意義的構成。在意義的建構過程中,接受者為某種欲望所驅動,主動地去介入接受過程,而就接受概念來說,接受者在接受文本傳遞的信息的過程中使自己得到某種心理滿足。
3.3 接受者對語用預設的極性考量
預設可以充當表達的捷徑,既是一種省略手段,也可以顯示交際者的合作程度(何自然2007:100)。在具體的語境中,說話人故意省略語用預設的一些信息,讓接受者自己去揣摩去理解。但是,接受者決不是被動地去理解,而是根據語境的需要加以補充補足,反映出接受者接受心理的一種狀態(tài)和變化。只有通過接受者對語用預設的傳遞與補充,語用預設才能進入一種連續(xù)性變化的經驗視野。接受者可以根據具體的語境因素來決定自己的選擇,語用預設的級性疊加反映接受者的期待與認同心理。
⑧ “Some” men aren’t chauvinists.
— “All” men are chauvinists.
⑨ Around here we don’t “l(fā)ike” coffee.
— we “l(fā)ove” it.
⑩ 甲:中國足球隊又輸了。
乙:中國足球隊沒有屢戰(zhàn)屢敗——他們是屢敗屢戰(zhàn)。
他幾乎沒有星期天,只有星期七。
上面的幾個例子說明,聽話人并非被動地接受說話人的語用預設,而是將說話人的語用預設加以拔高和強調,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交際意圖,意義上明顯出現(xiàn)變化。例⑧從some變?yōu)樽罡呒夒A詞匯all;例⑨將動詞like變?yōu)閘ove,表明程度進一步增加;例⑩將“屢戰(zhàn)屢敗”變?yōu)椤皩覕覒?zhàn)”;例將“沒有星期天”變?yōu)椤爸挥行瞧谄摺?。這些語用否定的情況,表明聽話人在接受的基礎上進行極性追加,預設意義更加強化。從接受者的角度看,語用預設的隱含增加話語理解者的理解難度,但同時也為接受者提供一個自由聯(lián)想的更為廣闊的空間,可以獲得話語理解的情趣和愉悅。接受者并沒有被動接受,而是加以改變,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認知期待。表達者與接受者在你來我往的互動過程中形成一種渾融的境界,這樣的互動過程構成話語的表達與接受的完整過程。語用預設是話語構建的不可或缺的認知機制(魏在江 2010b)。下面我們用圖來表示語用預設的接受心理與認知期待的關系:
圖2 語用預設的認知期待關系
以上的分析說明,人們使用語言的過程是一個基于語言內部或語言外部的因素而不斷作出語言選擇的過程。但是接受者為什么對說話人的語用預設會有這樣的認知期待,一定有其背后的理據。語用預設就是一種理據性很強的語言選擇。接受者對關聯(lián)語境的順應產生預期的認知期待,對語境的關聯(lián)性的不同推測產生不同的認知效果。接受者通過主動接受與理解獲得話語理解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語用預設在關聯(lián)與認知的語境中表達與接受的互動關系:
圖3 表達與接受的互動關系
語用預設的產出是在說話人完成的關聯(lián)性推測引導下內部順應和外部順應結合的結果,是語境因素與語言形式相互順應的動態(tài)過程。人類的信息處理總是遵循關聯(lián)原則,語用預設是認知關聯(lián)的結果。某句話的命題跟前一句話所提供的語境假設相互作用,產生語境暗含,加強舊信息,或取消舊信息,那么這樣的語用預設就是認知關聯(lián)度的體現(xiàn)。語用預設的表達與接受在言語的博弈互動過程中更加凸顯語言的魅力,蘊含接受心理與認知期待存在的合理性。
本文以哲學詮釋學的理論為基礎,從接受者的視角論述語用預設的接受心理與認知期待特征,提出從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語用預設的新思路。人是環(huán)境中的人,物是景中之物,景是情景之景,入乎其里,出乎其外,接受者總是以自己的視角去理解、觀察和聯(lián)想,以自己獨特的接受心理去實現(xiàn)自己的認知期待。視域融合所產生的新視域,超出原來的文本作者和讀者自身的視界,達到更高和更新的層次,它又給新的經驗和新的理解提供可能性。鑒于預設本身的復雜性,我們主張從多角度、多學科對預設進行全面綜合研究。語用預設的表達與接受同樣重要,二者不可偏廢。語用預設的研究應該充分考慮接受者的主體特征,這是語用預設研究的新視角,值得重視。此外,傳統(tǒng)語用學的預設共知性觀點值得我們重新反思,本文的討論尚屬初步,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和完善。
杜書瀛. 文藝美學原理[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8.
何自然. 語用三論:關聯(lián)論、順應論、模因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伽達默爾. 哲學解釋學[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4.
馬友平. 試述接受美學中的“意義未定和空白”及讀者的閱讀[J]. 渝西學院學報, 2002(1).
沈家煊.“語用否定”考察[A]. 嚴辰松 高航. 語用學[C].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5.
譚學純 唐 躍 朱 玲. 接受修辭學[M].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0.
魏在江. 預設三論:表達論、認識論、互動論[J]. 外語學刊, 2010 a(6).
魏在江. 賓語隱形的預設機制與認知識解[J]. 外語教學, 2010 b(6).
向明友. 試論話語前提分析[J]. 外國語, 1993(2).
張春泉. 論接受心理與修辭表達[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
周 榕 張惠萍. 關聯(lián)順應理論對間接話語闡釋力的探索研究[A]. 語言研究的語用和認知視角——賀徐盛桓先生70華誕[C].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8.
楊 平. 關聯(lián)順應模式[J]. 外國語, 2001(6).
朱立元.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7.
David I. Beaver & Bart Geurts. Presupposition[J/OL], http://plato. stanford.edu/entries/presupposition/, 2011.
Bart Geurts.PresuppositionsandPronouns[M].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Ltd,1999.
Gennaro Chierchia.DynamicsofMeaning[M].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Humphrey Palmer.Presupposition&TranscendentalInference[M]. London & Sydney: Croom Helm Australia Pty Ltd, 1985.
Kripke, Saul. Presupposition and Anaphora: Remarks o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Projection Problem[J].LinguisticInquiry, 2009(3).
Levinson.Pragmatics[M].Cambridge: CUP.1983
Verschurren.UnderstandingPragmatics[M]. London: Edward Arnold,1999.
【責任編輯孫 穎】
AStudyofPragmaticPresupposition:itsReceptivePsychologyandCognitiveExpec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Wei Zai-jiang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710061,China)
Expressiveness and receptiveness are unquestionably two basic parts in verbal conversation. They both construct a complete cognitive process of verbal understanding. As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jointly construct the two sides of the verbal activity, the receiver’s psychology will definitely affect the speaker’s expressiveness of the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rer’s receptive psychology, based upon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heory, will discuss the receptive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expectation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receptive psychology; cognitive expectation;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H030
A
1000-0100(2012)05-0031-6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語用預設的認知語用研究”(08BYY074)的階段性成果。
201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