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代禮學“尊尊”觀念釋義*

      2012-12-09 01:02:05復(fù)旦大學上海200433
      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3期
      關(guān)鍵詞:禮學鬼神親親

      劉 舫[復(fù)旦大學,上海 200433]

      古代禮學“尊尊”觀念釋義*

      劉 舫
      [復(fù)旦大學,上海 200433]

      尊尊;禮學;敬鬼神;親親

      “尊尊”是中國古代禮學中的重要觀念,一般指由血緣關(guān)系衍生出來的社會秩序和等級制度。在以往的研究中,學者多從政治制度的角度來詮釋其意義。本文認為,這樣的理解無論是從最早提出“尊尊”的《禮記》一書的文本內(nèi)容來看,還是從“尊尊”本身的含義來看,都是一種誤讀?!白鹱稹庇^念的形成,淵源于古人的鬼神信仰,是古代社會中生者與逝者人倫關(guān)系之間對話的集中體現(xiàn)。隨著后世對經(jīng)典不斷地詮釋,將“尊尊”理解為“尊君”,導致了最終將其歸入到政治制度的框架內(nèi)來理解,這個過程典型地反映了“尊尊”觀念的內(nèi)涵由原先的崇尚鬼神轉(zhuǎn)變?yōu)閷W鹑司倪^程。

      “尊尊”是中國古代禮學中的重要觀念,也是古代禮學的大經(jīng)大法?!白鹱稹币辉~出自儒家經(jīng)典《禮記》。*“尊尊”在《禮記》中出現(xiàn)5次,全部屬于“喪服類”,分別為:《喪服小記》:“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大傳》:“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親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別之以禮義,人道竭矣”;“其不可得變革者則有矣,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服術(shù)有六:一曰親親,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長幼,六曰從服”;《喪服四制》:“門內(nèi)之治恩揜義,門外之治義斷恩,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貴貴尊尊,義之大者也,故為君亦斬衰三年,以義制者也?!备鶕?jù)古代學者的詮釋,“尊尊”往往是指由血緣關(guān)系衍生出來的社會秩序和等級制度。因此,近現(xiàn)代學者每每從政治制度的視角來詮釋“尊尊”之義。如王國維就指出:“周人以尊尊之義經(jīng)親親之義而立嫡庶之制,又以親親之義經(jīng)尊尊之義而立廟制,此其所以為文也?!盵1](P468)、[2](P3)認為周禮就是在“尊尊”和“親親”所形成的多種關(guān)系上建立的。又有學者認為,“‘尊尊’概指一般既包含血緣,又超越血緣的政治關(guān)系”,[3](P160)、[4](P92)這種對“尊尊”的理解是有一定理由的。然而,當我們追溯《禮記》中“尊尊”的出處時,卻發(fā)現(xiàn)其內(nèi)涵和重要性與后來學者的理解存在著比較大的落差,而這樣一種落差也始終影響著我們現(xiàn)在對“尊尊”觀念的解讀。那么,“尊尊”觀念之原旨是如何展開并最終落定為古代禮學之根本原則的呢?這顯然是禮學研究中不能回避的問題。本文試圖從“尊尊”與“親親”的傳統(tǒng)解讀、“尊尊”的淵源、“尊尊”與“尊君”的關(guān)系三個方面對“尊尊”觀念做一些新的探討,以期能對目前的禮學研究有所裨益。

      一、“尊尊”“親親”的傳統(tǒng)解讀

      “尊尊”在《儀禮》一書中,僅見于鄭玄對《覲禮》與《喪服》的注釋。如《覲禮》載:“天子乘龍,載大旗,象日月升龍,降龍出,拜日于東門之外,反祀方明?!编嵭尀椋骸皫浿T侯而朝日于東郊,所以教尊尊也?!盵5](P1093)“覲禮”是指古代諸侯在秋天晉見天子時的禮儀,記述天子慰勞、賜館、知會諸侯覲期,諸侯受所、覲禮、三享、請罪的儀式,以及天子對諸侯的稱謂、天子賜諸侯車服、天子與諸侯巡守等儀式,通過這些禮儀活動,凸顯作為天子的尊貴。而在這些禮儀中,尤以天子會同諸侯在東郊祭祀日神與先祖的祀日之禮最為隆重,即所謂的“朝日,春分拜日于東門之外,祀五帝于四郊”。[5](P676)鄭玄認為,這樣一種禮儀不僅體現(xiàn)了天子作為天下至尊,而且也為天下之尊其所尊樹立了典范,這就是“尊尊”。又如《喪服》載:“曾祖父母。傳曰,何以齊衰三月也?小功者,兄弟之服也,不敢以兄弟之服服至尊也?!编嵭ⅲ骸罢孕」φ叻當?shù)盡于五,則髙祖宜緦麻,曾祖宜小功也。據(jù)祖期,則曾祖大功,髙祖宜小功也。髙祖,曾祖皆有小功之差,則曾孫玄孫為之服同也,重其衰麻,尊尊也,減其日月,恩殺也?!盵5](P1111)《喪服》是指古代社會為哀悼死者而穿的各種不同的服裝,即按照與死者的親疏關(guān)系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其中以斬衰最重,也就是俗稱披麻戴孝。鄭玄認為,如果按照親疏關(guān)系遞減,為高祖和曾祖應(yīng)服“緦麻”和“小功”,但高祖和曾祖于我為正傳祖先,其位之尊相當于自己的親父,所以在喪服服飾上應(yīng)為“齊衰”,這就是“尊尊”。從上述二例鄭玄對“尊尊”的解釋來看,前者體現(xiàn)的是天子之尊,后者體現(xiàn)的是嫡祖之尊,這說明鄭玄所謂的“尊尊”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指向,而是隨著經(jīng)文做出的解釋,因此,“尊尊”的初始涵義顯然不是我們今天所認為的它是一個重要的禮學觀念。然而到了《禮記》,“尊尊”不但在經(jīng)文中屢屢出現(xiàn),而且它的涵義也被放大,成為禮學的基本原則。

      “尊尊”在《禮記》中時常伴隨著“親親”同時出現(xiàn)?!抖Y記·喪服小記》云:“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5](P1496)《禮記·大傳》云:“服術(shù)有六:一曰親親,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長幼,六曰從服”;[5](P1507)又云“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親也……人道竭矣”。[5](P1506)《禮記》中的這三條關(guān)于“尊尊”的記載,一般都被學者認定為是對古代禮學本質(zhì)的高度概括,是禮學中最重要的原則。正是基于《禮記》對這兩條原則的強調(diào),后人在論述西周的社會制度時,幾乎都如出一轍地直接從“親親尊尊”入手,視其為研究周朝立國的根本之法。如東漢學者何休在《春秋公羊傳注》中就認為:“質(zhì)家親親先立娣,文家尊尊先立侄。嫡子有孫而死,質(zhì)家親親先立弟,文家尊尊先立孫。其雙生也,質(zhì)家據(jù)見立先生,文家據(jù)本意立后生,皆所以防愛爭?!盵5](P2197)這里“親親”的意思是指“兄終弟及”的君主繼位方式,側(cè)重于同輩之間的血緣遠近,而“尊尊”則指“父子相繼”的君主繼位方式,側(cè)重于嫡庶之分。這兩種不同的繼位方式,不僅是古代社會尊卑觀念形成的兩種依據(jù),而且也是歷代學者從延續(xù)政治和家族生命的角度來詮釋“尊尊”的濫觴。清人凌廷堪在《封建尊尊服制考》中開首即云:“《喪服傳》‘君,至尊也’……有臣者皆曰君。”[6](P228)“至尊”即“尊尊”,直接點明了“尊尊”事實上是緣于宗法與政治的關(guān)系。近代學者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一文中即以宗法詮釋“尊尊”,他指出:“嫡庶者,尊尊之統(tǒng)也,由是而有宗法,有服術(shù)。其效及于政治者,則為天位之前定,同姓諸侯之封建,天子之尊嚴?!盵1](P467)后來的學者都藉此作為探索古代各項禮制的導向,“尊尊”和“親親”也就逐漸脫離原本《禮記》的語境,成為古代禮學中最基本的觀念。

      首先,尊尊、親親雖然是古代禮學中的基本觀念,但并不是唯一的,在《禮記》中還有“長長”、“男女”、“名”、“出入”、“長幼”和“從服”等同屬禮學的眾多觀念,由于過分強調(diào)了尊尊、親親,致使這些觀念往往被漠視。*凌廷堪指出:親親尊尊二者,以為之經(jīng),其下四者(名、出入、長幼、從服),以為之緯。[6](P228)雖注意到親親尊尊與其他觀念的聯(lián)系,但仍然以兩者為根本。如《禮記·大學》云:“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编嵭ⅲ骸袄侠稀㈤L長,謂尊老敬長也?!盵5](P1674)《荀子·大略》云:“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盵7](P491)《呂氏春秋·先己》曰:“親親、長長、尊賢、使能?!盵8](P147)可見,“長長”也是禮學中的基本觀念。又如 《禮記·昏義》云:“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后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盵5](P1681)男女之別是婚姻成立的基礎(chǔ),所謂“禮本于昏”,意思是有了謹慎的婚姻才有孝敬父母的子嗣和忠于君主的臣子,這說明“男女”觀念 的重要性也與“親親”和“尊尊”相同。其實,在《儀禮》中就有對這種相同觀念的論述。如《鄉(xiāng)飲酒禮》中的“尊爵”與“尚齒”便有“尊尊”和“長長”的內(nèi)涵,《孟子》就說過:“天下有達尊者三,爵也,德也,齒也?!盵5](P2694)“尚齒”或“齒”即“長幼”,這表明“尊尊”不僅不是一個獨立的觀念,而且與“長長”、“男女”等上述諸多觀念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從而才成為古代禮學中的重要觀念。其次,由于“尊尊”、“親親”被解讀為兩種獨立的觀念,所以導致禮學中那些原來與之并列或互補的觀念被弱化。如有的學者指出,“親親”是指依據(jù)血緣關(guān)系形成的禮秩,而“尊尊”則是依據(jù)非政治關(guān)系形成的禮秩,這樣就將“親親”和“尊尊”兩種觀念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截然分開而形成了對舉關(guān)系,如此人為的預(yù)設(shè),其結(jié)果是直接限制了對兩者的各自解讀。最后,這種對“尊尊”和“親親”的獨立解讀,又要求其解釋能力的擴展,以包含與之關(guān)系不大的其他原則,以顯示其根本性,從而其解釋范圍也隨之被放大,如將“親親”解釋為“仁”,將“尊尊”解釋為“義”,把《禮記·中庸》中所說的“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理解為古代宗法與倫理的聯(lián)結(jié),這樣,“親親”和“尊尊”就可以涉足古代社會道德的面向,以顯示兩者的涵蓋力。

      以上這些試圖僅用“親親”和“尊尊”觀念通盤解釋先秦禮學的本質(zhì)的做法必然存在諸多問題,不管是否合適,把所有事情都兩分后對號入座,打破事物之間原先立體多維的聯(lián)系,同時被無限拓展的“親親”和“尊尊”,其本身的內(nèi)涵變得含混不清,導致所歸入的事物也無法安頓。如果“尊尊”與“親親”的根本區(qū)別僅在于嫡庶身份和血緣關(guān)系的話,那么,這是在已經(jīng)確立了宗法和廟制的前提下才有的區(qū)分,而且這種區(qū)分在根本上是同質(zhì)的,也就是周人在王位繼承的問題上總結(jié)出的兩種不同的順序,如王國維所謂“(親親尊尊之制)周之所以綱紀天下,其旨則在納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團體”,[1](P467)正是基于對兩者同質(zhì)的理解。由于“尊尊”和“親親”被視為同質(zhì),其與上文提到的“長長”等其他觀念的關(guān)系也應(yīng)該是同質(zhì)的,因此才被一并提出。但這些觀念又如何是同質(zhì)的呢?因此,有必要在消除宗法這個前提下,對“尊尊”觀念形成的淵源進行重新審視。

      二、“尊尊”的淵源在敬鬼神

      “尊尊”在宗族和政治的框架下獲取的解釋,又返回去解釋宗法制度,這種循環(huán)論證并不能揭示出“尊尊”的真正意蘊。其實,“尊尊”觀念早在古代封建宗法確立之先就已形成,它的主要內(nèi)涵不完全體現(xiàn)在嫡庶之制,而在于古人所持有的一種鬼神信仰,*古代祭祀系統(tǒng)分天神、地示和人鬼三個部分,詳見林素英:《從古代之祭禮透視其政教觀——以〈禮記〉為主之義理詮釋》(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7月)。但在《儀禮》、《禮記》中,“鬼神”多連用,除專門名稱,如“鬼器”,其余都泛指天神和人鬼,以與在世者和可見之萬物區(qū)分,自身不再作區(qū)分。如《中庸》:“子曰,鬼神之為徳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另一種“鬼神”的理解為,人生時形體與氣合,死后則形與氣分,氣上揚稱為“神”,形歸地,稱為“鬼”。如《祭義》:“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北疚淖髑耙环N理解。嫡庶之制則較為集中地反應(yīng)了這種信仰而已。

      孔子曰:“周監(jiān)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盵5](P2467)西周的禮不是憑空生起,而是對殷禮從觀念到禮儀的繼承和損益,雖然西周通常被稱為人文精神之萌芽的時代,但天帝的觀念仍然是宿命式的,還遠沒有擺脫通過卜筮來體貼天意和通過祭祀來溝通神靈,從而來指導人們的生活方式?!抖Y記·表記》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盵5](P1642)《禮記》中的這段話,提供了殷商“事神”和西周“為禮”兩種不同信仰的例證。殷人尚“神”,國事皆以祀神為中心,所以其“尊神而不親人”;而周人重“禮”,用“爵列”體現(xiàn)賞罰,所以其“親人而后敬神”。顯然,“爵列”不僅不能等同于“尊”,而且根據(jù)《禮記》“親”與“尊”的對舉而書寫的方式來看,事實上是將“人”與“神”加以區(qū)分的,“尊”明確的指向是鬼神,而不是人為制定的社會等級——禮。

      既然“尊”指“鬼神”,那么,我們不能不追問鬼神究竟是什么?《禮記·郊特牲》云:“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盵5](P1453)《說文》云:“神,天神引出萬物者?!盵9](P3)萬物之本為天神,人作為萬物之靈,其本為祖?!都懒x》云:“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5](P1595)又《說文》云:“鬼,人所歸為鬼?!盵9](P434)《爾雅·釋訓》云:“鬼之言歸也?!盵5](P2592)萬物皆有死,人死即為鬼。但人的死亡并不是消亡,而是獲得另外一種意義,或者說以另一種身份活在人世。生者對自身的認同,來自由父母上溯至祖先,直至始祖的確認,也就是對亡者的想象。在世者對于保存和延續(xù)逝去祖先的活動,就是人類不斷加強族類記憶的獨有方式。如古代五禮之首的“吉禮”中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祭祀人鬼,即祭祖。祭祀祖先不僅強化宗族認同,更具有教化的重大意義。子曰:“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盵5](P1595)這種教化正是通過在世者在祭祀中感應(yīng)到與歷代祖先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實現(xiàn)的?!霸诠哦Y,不能不講鬼神,因為這牽涉古時重要的人倫關(guān)系之一,牽涉后人與先人的關(guān)系?!盵10](P27)而上文《表記》的這段話中,“尊”的根源就是鬼神,殷人把祭祀作為治國的首要內(nèi)容,一味追求祖宗的庇佑,淫祀而荒政,而周人則把禮作為治國之首,并不以祖宗的庇佑為國運之保障。兩者的“親尊”之別正體現(xiàn)了尚“神”和重“禮”兩種不同觀念的取向。

      這種以鬼神為尊的觀念,在《春秋》中已經(jīng)辨析得很清楚了。《春秋·文公二年》記載:“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太廟,躋僖公?!边@里說的是魯君文公在祭祀祖禰的順序上,想把自己的父親僖公在宗廟中的位置,放到先于僖公稱王的僖公的弟弟閔公的前面,理由是閔公和僖公都是魯國的天子,即在天命上等同,也就體現(xiàn)了“尊”同,那么,再依“親”來看,自然依齒而定昭穆,即僖公為昭,閔公為穆。但是,《春秋》在此處卻用了“躋”字,《左傳》、《公羊》和《榖梁》三傳都認為此條經(jīng)文書寫的目的是“譏逆祀”,也就是諷刺文公這種不顧繼位順序,以禰為祖,先親后尊的做法完全是妄作,宗祀應(yīng)該僅僅按照繼承天命的順序來確定閔公和僖公的昭穆。對于這條記載的理解,后世《春秋》學者中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是贊成閔公為昭,僖公為穆;一則是主張反之。杜佑在《通典·卷八十》中重申了三傳的意思,明確“親親”不害“尊尊”的原則:“議兄弟不相為后,雖是舊說而經(jīng)無明據(jù),此語不得施于王者,王者雖兄弟,既為君臣則同父子,故魯躋僖公,春秋所譏。左傳曰:子雖齊圣,不先父食,閔公,弟也,而同于父,僖公兄也,而齊于子,既明尊之道,不得復(fù)敘親之本也。公羊傳曰:逆祀者,何先袮而后祖。榖梁傳曰:先親后祖,逆祀也,君子不以親親害尊尊,兄弟也,由君臣而相后,三傳之明義如此,則承繼有敘而上下洽通,于義為允,應(yīng)繼大行。”[11](卷十八,P2167)杜佑指出“兄弟不相為后”,即在確定家族繼承人的問題上,兄弟相互繼承的方式對天子諸侯之家不適用,不管王位繼承人的相互關(guān)系如何,一律按照即位順序,以先父后子看待?!安粡?fù)敘親之本”的意思是“尊尊之情”之道與“親親”不構(gòu)成直接關(guān)系,也就是在確定已故天子在宗廟中的位置先后問題上無需關(guān)照到“親親”原則,“不以親親害尊尊”的意思不是親親在此不宜介入,而是根本不該介入,不存在血緣關(guān)系的侵擾?!稑b梁》在此處更有按語云:“逆祀,則是無昭穆也。無昭穆,則是無祖也。無祖,則無天也”,[5](P2405)祭祀是在世者對去世者的禮儀,依據(jù)的是去世者的身份,而不是主祭者的身份,更不以他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祭祀中任意打亂被祭祀者的順序,是對祖先的不敬,更是對天的不敬?!盀楹笳摺币驗榕c祖先有著一種絕對和單一的關(guān)系,從而和其他人分別開來,在鬼神的序列中占有固定的位置,不論其原先的血緣身份是什么,都不再需要其他坐標來確定尊者。而這種“尊鬼神”的觀念在《儀禮》中也可以找到,尊者包括了“神”和“祝”,“神”指天神和人鬼,“?!眲t是人與神溝通的中介??梢?,“尊”與敬鬼神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且古人自始至終都在強調(diào)“尊尊”的依據(jù)是“祖”和“天”,即鬼神,而不是人。

      “尊尊”與“親親”之所以看似有密切的聯(lián)系,源于天子諸侯本身是處在血緣關(guān)系中的,在忽略了“尊尊”之根源是鬼神的情況下,親疏關(guān)系就要求其作為一個人履行應(yīng)有的義務(wù),那么,在這個層面上發(fā)生的行為有時與身為天子之所為互相沖突,在調(diào)和的過程中就需要衡量兩者的輕重,這樣就得出了兩個原則有直接關(guān)系的結(jié)論。但從以上的論述來看,古人非常注意區(qū)分“尊尊”與“親親”,而且“尊尊”最初僅針對“為后者”,也就是天子或諸侯個人,并不牽涉到其所屬的宗族的其他人,那么,“親親”自然也無從依據(jù)了。

      三、“尊君”取代“尊尊”

      “尊尊”作為禮學的主要觀念的確立,與“親親”的區(qū)別可以說涇渭分明。但后來出現(xiàn)兩者并置而論甚至聚訟紛紜的情況,其反映的正是“尊尊”觀念本身的嬗變,兩者的界限因為觀念的變化而趨于模糊甚至消失。從《禮記》強調(diào)“尊尊”后,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君”代“鬼神”、以君為尊的變化過程。由于“尊者”衍變?yōu)樵谑赖摹熬?,這就必然同時置其于血緣關(guān)系和政治序列中,其內(nèi)容也由原先作為諸禮學原則之兩者變成可以完整說明君權(quán)的最重要的禮學原則了。也正因此,導致了“尊尊”與“親親”由原來的并列關(guān)系趨向合流,從而為“尊君”所取代。

      那么,“尊尊”是如何變?yōu)椤白鹁钡哪??一方面,隨著古代封建的消亡和集權(quán)的建立,帝王的至高無上性需要經(jīng)典的支撐;另一方面,經(jīng)典中確實有可以被用于論證的內(nèi)容存在?!白稹钡暮x在隱去了“鬼神”的部分后只剩下了在世者,而這樣一種被割裂的“尊”義又往往被視為完整的意義而加以渲染。從鄭玄注釋“三禮”所云“尊尊”來看,其內(nèi)涵已被“尊君”所取代,圍繞展開的則是人君之威嚴和德行,此時的天子固然是繼承祖先的天命而坐擁天下,但這不再重要,而是天子作為一個擁有最高地位的人的身份凸顯出來,也就是“尊”由神格變?yōu)榱巳烁?。如《大戴禮記·朝事》云:“天子冕而執(zhí)鎮(zhèn)圭,尺有二寸,繅藉尺有二寸,搢大圭,乘大輅,建大常,十有二旒,樊纓十有再就貳車十有二乘,率諸侯而朝日東郊,所以教尊尊也,退而朝諸侯為壇三,成宮旁一門,天子南鄉(xiāng)見諸侯?!盵12](P229)這一段文字說明了天子在朝聘的禮儀中的車服規(guī)制及其行朝日禮的意義。鄭玄引用這段話注釋了《周禮》“將合諸侯,則令為壇三,成宮旁一門”。注曰:“天子春帥諸侯拜日于東郊,則為壇于國東,夏禮日于南郊則為壇于國南,秋禮山川丘陵于西郊則為壇于國西,冬禮月四瀆于北郊則為壇于國北。既拜禮而還,加方明于壇上而祀焉,所以教尊尊也?!盵5](P896)又在《儀禮·覲禮》:“天子乘龍載大旗,象日月升龍,降龍出,拜日于東門之外,反祀方明?!弊⒃唬骸俺聝x曰,天子冕而執(zhí)鎮(zhèn)圭,尺有二寸,繅藉,尺有二寸,搢大圭,乘大路,建大常十有二旒,樊纓十有二,就貳車十有二乘,帥諸侯而朝日于東郊,所以教尊尊也?!编嵭谔岬教熳訒T侯的禮儀時頻繁引用《朝事》記載的儀節(jié),增添了經(jīng)典中“尊君”的內(nèi)容,從而使人對朝禮的形式和意義都深信不疑。如后來賈公彥就理解為“天子至尊,猶往朝日,是教天下尊敬其所尊者,故云教尊尊也”。[5](P1093)這句話明顯地把所尊者理解為天子,“猶往朝日”更將天子的地位抬高到了日神之上,意思就變成了像天子這樣天下至尊者仍然去祭祀日神,正是教化臣民應(yīng)該更懂得尊君。但回頭仔細看看經(jīng)文,不管是《周禮》還是《儀禮》,所展現(xiàn)的都是天子會合諸侯,身披手執(zhí)著布滿自然圖騰的服裳和旗子,追隨著天地變化而行祭日之禮,一幅先民敬天畏神的圖景,故天子絕不敢與日神相提并論。清人褚寅亮就指出過,《儀禮》中的這段文字意在表明天子會同諸侯之事應(yīng)在朝日之后,以示敬神。[13](卷二十,P40)也就是說,朝日之禮則先于君臣之禮,祀神重于謁君。而在鄭玄注中,體現(xiàn)尊尊的朝日之禮則退居其次,天子成為主角,其服裳器物規(guī)制嚴格而繁復(fù),祭祀儀節(jié)章法井然,尊神成了尊君,與《儀禮》的記載完全是兩番景致??梢娮⑹韪緹o意于釋神,而筆墨全在天子,這樣便把敬神的文本解釋成尊君的依據(jù)了。

      這種對經(jīng)典有意識的截取,還可以從《儀禮·喪服》討論“尊”的文字中找到其痕跡。如“父至尊也”,“天子至尊也”,“君至尊也”,“夫至尊也”,等等,以至于“尊”成為了君、父的同義詞。鄭玄在注釋“三禮”時,將“尊尊”釋為“尊君”,這樣的思想固然是東漢時期的“尊尊”觀念的真實體現(xiàn),但這種以人代天的觀念最遲在戰(zhàn)國后期已經(jīng)被人提出,《荀子·正論》云:“天子者勢位至尊,無敵于天下,夫有誰與讓矣?!盵7](P331)荀子所倡“隆禮”要求君主擺脫單純依上天意志治國,轉(zhuǎn)變?yōu)樽孕兄贫纫詰?yīng)對各種人性社會問題,也就是說,此時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只知“天文”而不關(guān)照“人文”是有缺失的,一旦有了這種意識,思想的焦點自然由天神轉(zhuǎn)移到現(xiàn)世的人君了。

      既然“尊尊”的指向為人君,天子作為一個自然人必然處在家族的血緣關(guān)系中,“親親”自然就成為第二重衡量禮序的原則。隨著中原王朝立國建制由封建向集權(quán)過渡,天子之位不斷提升,一方面需要由“尊尊”來保障其在制度中的地位,另一方面還需要確保其在家族中的地位,如此則能造就一個既奉天承運,又體恤人情的完善君主的形象,“尊尊”的實際意義也就從強調(diào)天子繼承祖先的天命轉(zhuǎn)變?yōu)橄碛小疤煜碌谝弧钡奶貦?quán)。盡管祖先的重要性逐漸淡出,但上天賦予天命的正當性依然彰顯,所以才會有所謂“門內(nèi)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貴貴尊尊,義之大者也。故為君亦服斬衰三年,以義制者也”[12](卷十三,P253)、[5](P1695)的傳統(tǒng)說法?!百Y于事父以事君”表明“尊尊”與“親親”在情感上并無二致,只是對象不同而已,政治秩序和家族秩序的原理是一樣的。兩者的合流其實打破了天子與臣民的隔斷,原先獨一無二的“天子”得以與民同體,感同身受,如此才能治理好國家。

      總之,“尊尊”作為古代禮學的重要觀念,自形成之后,便有了特定的涵義,其最初所傳達的是尊祖敬神的思想,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詮釋經(jīng)典的需要,逐漸提升至區(qū)別于“親親”、“長長”、“男女之有別”等人倫秩序的源頭。特別是隨著君權(quán)的確立,“尊尊”觀念淪為維護君主、強化等級觀念的有力理論??梢?,對“尊尊”觀念并不應(yīng)該做平面化、簡單化的理解,其背后蘊藏著古代豐富的禮學意義,它生動地展示了先民觀念變化的歷史。因此,對“尊尊”觀念作一番新的爬梳,有利于我們加深對古代禮學的理解。

      [1]王國維.觀堂集林·殷周制度論[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李小平.禮“親親”“尊尊”孰重之辨[J].孔孟月刊,1982,20(11).

      [3]錢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

      [4]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的考證活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凌廷堪.叢書集成初編·禮經(jīng)釋例[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6.

      [7][清]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8]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陳戍國.經(jīng)學札記三則[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11][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2][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M].中華書局,1983.

      [13][清]胡培翚.儀禮正義[M].木犀香館刻本.

      ■責任編輯/陸繼萍

      B21

      A

      1671-7511(2012)03-0051-06

      2011-07-14

      劉舫,女,哲學博士。

      *本文為復(fù)旦大學“優(yōu)秀博士生資助項目計劃”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禮學鬼神親親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與“明”字的含義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8:36
      握手親親
      幼兒100(2021年11期)2021-04-25 13:06:08
      《牡丹亭》:回歸禮學的一種隱喻
      戲曲研究(2020年1期)2020-09-21 09:35:32
      論朱子實用禮學思想:以篚和冪尊疏布巾為例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54
      《鄉(xiāng)黨圖考》的《論語》學和三禮學貢獻
      一萬次親親
      淺談先秦諸子的鬼神觀
      北方文學(2018年32期)2018-11-19 10:12:34
      親親你
      小太陽畫報(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鬼神
      喜劇世界(2017年5期)2017-03-29 01:52:26
      親親
      娃娃畫報(2014年5期)2014-07-31 08:13:37
      迁安市| 齐齐哈尔市| 那曲县| 壤塘县| 南充市| 米林县| 甘肃省| 德格县| 青神县| 竹溪县| 桦甸市| 芮城县| 密云县| 边坝县| 同心县| 利川市| 建德市| 宝山区| 醴陵市| 宁乡县| 灵山县| 西安市| 威宁| 绵阳市| 盐津县| 南城县| 丹东市| 上饶县| 丽水市| 都江堰市| 陇南市| 郴州市| 漳平市| 萨迦县| 教育| 浠水县| 历史| 调兵山市| 康定县| 永丰县| 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