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江林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32)
我國民辦高校家族化管理的特點及判定依據
周江林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32)
我國民辦高校存在家族化管理現象不容質疑,但學術界缺乏相應的判定依據?;诩易搴徒洜I控制權是家族化管理概念的兩大要件,家族是否掌握學校的經營控制權是判定民辦高校是否存在家族化管理的主要依據,而家族對學校經營控制權的掌握有三種常用途徑,即決策控制、資源控制和關鍵崗位控制。
民辦高等教育;民辦高校;家族化管理;家族式大學;判定依據
隨著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fā)展內外環(huán)境的變化,對民辦高校家族化管理的研究也悄然升溫,國內外學者對此均有關注。[1-7]我國民辦高校存在家族化管理現象嗎?從學術界的研究結論看,答案是肯定的。但判定一所學校是否存在家族化管理的依據是什么?對此問題,學術界又鮮見涉及。
辯證地分析,家族化管理利弊共存。在民營企業(yè)中出現家族化管理現象,人們還能以平常心接受。而在民辦高等教育領域,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政界均持反對態(tài)度。這似乎有失公平和理性。眾所周知,民辦高校出現家族化管理現象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特定產物,有一定的必然性。在這種意義上,筆者認為,人們爭論的焦點不應放在民辦高校是否可以采用家族化管理模式,而應轉向尋找判定一所學校是否存在家族化管理的依據。這不僅有利于推進民辦高校的分類試點工作,引導家族化管理模式逐步轉向社會化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還有利于防止個別創(chuàng)始者將民辦高校家族化,成為家族式大學①,將學校財產變相轉成家族私有財產;從長遠來看,也有利于政府作出科學合理的決策,保障民辦高校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從詞義角度看,“民辦高校家族化管理”一詞的重心落在“家族化管理”上。因此,弄清家族化管理的內涵是了解和分析民辦高校家族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礎。
(一)家族化管理的概念②
“家族化管理”,作為一種管理模式,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國的企業(yè)中。“最保守地估計,家族化管理的企業(yè)占全世界企業(yè)總數的65%~80%。在中國大陸,有超過75%的民營企業(yè)采取這種管理方式,而海外華人企業(yè)幾乎都采取家族化管理?!盵8]家族化管理作為一個術語,在經濟學和管理學中經常被使用,但它作為一個詞語,在國內經典權威辭書中均未被收入。因此,對家族化管理內涵的解釋,也就見仁見智,眾說紛紜。
美國著名企業(yè)史專家錢德勒認為,“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者及其最親密的合伙人(和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權。他們與經理人員維持緊密的私人關系,且保留高階層管理的主要決策權,特別是在有關財務政策、資源分配和高層人員的選拔方面。”[9]哈佛大學家族企業(yè)研究專家唐納利認為,同一家族至少有兩代參與這家公司的經營管理,并且這兩代銜接的結果使公司的政策和家族的利益與目標有相互影響的關系。[10]北京大學張維迎教授認為,家族化管理就是以血緣關系和朋友關系為紐帶所進行的控制。[11]南開大學李維安教授認為,家族治理模式是指企業(yè)所有權和經營權沒有實現分離,企業(yè)與家族合一,企業(yè)的主要經營控制權在家族成員中配置的一種治理模式。[12]
從以上代表性學者的界定可以看出,家族和經營控制權是他們都強調的共同點。事實上,從學者們論述的三個高頻詞(即家族、所有權、經營控制權)之間的關系來看,家族與經營控制權之間的關系最緊密。在家族與所有權之間,家族可以完全擁有、部分擁有或甚至不擁有企業(yè)的所有權,企業(yè)的所有權也可以由單個或多個家族所有,兩者關系較松散,如錢德勒和唐納利的觀點;在所有權和經營控制權方面,兩者既可以結合也可以分開,并不存在占有所有權就一定擁有經營控制權的邏輯,兩者并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而是一種非對稱性關系。事實上,所有權與經營控制權分離已經是經濟學和管理學比較成熟的理論。這在上市公司或股份制公司中相當普遍。
這表明,家族、經營控制權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界定家族化管理內涵的核心要素。在此意義上,筆者認為,家族化管理是指為了實現家族的既定利益目標而由該家族占有企業(yè)的經營控制權,并且僅在該家族成員之間配置這種權利的一種管理方式。
(二)民辦高校家族化管理的內涵
眾所周知,學校與企業(yè)有著本質區(qū)別,兩者沿著不同的軌跡,分別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經濟規(guī)律運行。民辦高校是教育規(guī)律與經濟規(guī)律的耦合點,兼具教育和市場的特性。那么,在企業(yè)中普遍存在的家族化管理模式,在民辦高校中是否也存在呢?學者們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許多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了民辦高校家族化管理存在的原因和利弊,甚至還列舉了一些具體表現形式。遺憾的是,在筆者掌握的文獻中又鮮見內涵探討者,僅有一例:“民辦高校家族化管理主要是指學校產權主要歸一個家族所有并由其主要控制學校的辦學行為;或者學校產權雖然還不明晰,但由家族舉辦并掌握學校所有資產使用權和資源支配權且控制學校的辦學行為?!盵5]
盡管該定義將民辦高校家族化管理定性為一種辦學行為還值得商榷,但也折射出通過描述家族、產權與經營控制權之間的關系來作出界定的思路。根據前文論述可知,產權歸屬與民辦高校家族管理之間并沒有必然的關系,也不能由產權歸屬來判斷民辦高校是否屬于家族化管理。而判斷民辦高校家族化管理的真正核心要素是家族、經營控制權及其兩者的關系。也就是說,如果經營控制權由家族人員掌握,則可認定為家族化管理。簡單地說,民辦高校家族化管理就是由一個家族來管理、經營民辦高校,它是由一個家族以掌握民辦高校的經營控制權為前提并通過一定的管理方法來實現家族既定利益目標的管理模式。
(三)民辦高校家族化管理的特點
與家族企業(yè)和家族化管理是兩個不同概念一樣,民辦高校家族化管理也不等同于家族式大學。它們有三大區(qū)別:第一,在所有權方面,前者可以無涉民辦高校的所有權(Ownership),僅與經營控制權(Control Right)關聯(lián),是一個管理問題;后者更側重于民辦高校的資產所屬,實質上是個產權問題。這也就是為什么有學者認為“在我國完全意義上的家族式學校很少”的情況下還存在家族化管理的原因所在。[5]第二,在合法性方面,與家族企業(yè)具備合法性不同,雖然世界各國對學校能否家族化的規(guī)定并不一致,但家族式大學在絕大多數國家是不合法的,或者要受相關法律嚴格限制的。[6]而對于家族化管理,世界各國包括我國也未見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此加以禁止;第三,從本質屬性方面來看,家族式大學是實實在在的社會組織,是從事教學的教育機構;而家族化管理則是一種管理模式。家族化管理可能是一個重大問題,但家族式大學則是一種現象,并非是一個問題。因此,家族化民辦高校的存在并不必然導致民辦高校的家族化管理。家族化管理僅是家族式大學出現的一個充分但非必要條件(見表1)。
表1 兩個概念的差別
不可否認,民辦高校家族化管理存在諸多弊端,如容易任人唯親、缺乏激勵因素等。辯證地看,它也具備無法取代的優(yōu)勢,如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決策效率等??陀^地說,它是民辦高校發(fā)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現象,往往與民辦高校發(fā)展所處的階段和規(guī)模有著較強的關聯(lián)度。這也是為什么專家和學者指出家族化管理在民辦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那種簡單地列舉家族化管理方式的利弊,不分析核心內涵而武斷地將其視為落后管理代名詞的觀點,不僅經不起理論推敲,也與現實中活生生的例子相違背。筆者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民辦高校是否采用家族化管理模式,而是如何判定其是否存在家族化管理,以防止其成為家族式大學。
從詞義上看,民辦高校家族化管理本身就對管理主體、管理客體和管理方式進行了限制。民辦高校和家族成員分別是管理的客體和主體,家族掌握學校的經營控制權是主要的管理方式。
家族是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結成的社會單位。[13]關鍵是這個“化”字。在詞義上,“化”往往有徹頭徹尾的意思。但是從現階段民辦高校的發(fā)展規(guī)模而言,完全由某一個家族成員來進行管理不太現實,事實上也并不可能。在這個意義上講,家族化更多的是體現質的規(guī)定,而不是量的描述。這無疑給如何判定民辦高校是否存在家族化管理制造了障礙。此外,由于管理方式的不確性和靈活性,加上民辦高校內部組織機構和人員的復雜性,從而使民辦高校家族化管理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所有這些均給民辦高校家族化管理的研究帶來了理論和實踐的困惑。在理論上,雖然學者們肯定民辦高校存在家族化管理問題或發(fā)展傾向,但始終無法給出相應的判定依據;在實踐上,民辦高校的辦學者由于無法掌握家族化管理的邊界,從而有意或無意地形成事實上的家族化管理。
因此,家族在何種程度上掌握學校的經營控制權是判定民辦高校是否存在家族化管理的關鍵所在。這實際上是民辦高校經營控制權的配置問題。這里涉及定量和定性兩個方面。
從定量方面而言,主要是指家族成員占民辦高校管理人員的比重。一般來說,比重越高則表明家族化的色彩越鮮明。應該說這是個比較容易衡量的標準,公眾很容易得出判定結果,在此也不作論述。事實上,管理學領域在測定家族企業(yè)家族化水平時也提出了可行的模型。該模型以家族成員占據的管理崗位和家族成員與主要成員之間的親等關系作為變量,通過賦值量化后得到以下模型:
L=∑ZI×QI(I=1,2,3,…,N)
其中L表示管理控制層次上的家族化水平值,ZI表示第I個家族成員所占據的管理崗位的指數值,管理崗位共分為五等,每個等級對應的指數值不同,QI表示第I個家族成員與主要成員之間的親等關系指數,親等關系共分為7個等級,每個等級也相應有不同指數值。[14]
定量的方法雖然比較容易操作,也不難直觀地得出結論,但它不能解釋如下現象,即雖然某一個家族成員占管理人員的比重并不高,但實際上掌握著民辦高校的經營控制權。這不僅是民辦高校與家族企業(yè)的不同之處,也是目前我國民辦高校在家族化管理方面最主要的特征。這需要從定性方面加以判定,也就是說如何理解經營控制權。
在管理學界,經營控制權問題是隨著現代股份制公司股權分散、公司所有權和控制權相分離的現狀而逐漸引起人們關注的。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在《現代公司與私有財產》一書中首次界定“控制權”。在他們眼里,“控制權是通過行使法定權力或施加影響,對大部分董事有實際的選擇權”。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控制權的概念有所延伸,但仍然顯得模糊,學者間的認識差異較大??傮w而言,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控制權就是指某一種單獨的權利,如決策權等(如周其仁);另一種觀點認為控制權實質上是一組權利束(如德姆塞茨等)。[15]然而,學者們對控制權的主要特點認同度較高,這些特點包括:一是控制權可以轉移;二是控制權具有一定的收益;三是控制權具有狀態(tài)依存性。這種狀態(tài)依存性來源于公司所有權的狀態(tài)依存性,而公司所有權的狀態(tài)依存性是指在不同的企業(yè)經營狀態(tài)下,對應著不同的企業(yè)治理結構。
但是,與股份制企業(yè)不同的是,目前我國多數民辦高校的產權尚不清晰、治理結構不太完善,因此,家族對經營控制權的掌握往往通過以下三種途徑:一是對決策的控制。有的僅對學校的重大決策擁有最終決定權,而有的則事無巨細均由家族成員甚至家長把持;二是對資源的控制。即表現為家族成員占據學校所有的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的支配權與使用權,甚至將辦學結余在家族成員內進行分配等;三是對關鍵崗位的控制。一般而言,這些崗位包括董事長、校(院)長、財務、人力、監(jiān)督等行政管理崗位,由家族成員負責這些崗位的管理與運行。
當然,家族還有多種途徑或明或暗地掌握民辦高校的經營控制權,這還有待于深入挖掘和歸納。但是如果民辦高校出現上述一種或多種表現形式,就可以判定其存在家族化管理現象。
關于“家族化管理”的判斷,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多少家族成員在學校中占據了重要的管理崗位就可以認為是“家族化管理”了?如果對這個問題不能給出肯定的回答,那么,“家族化管理”的判斷標準就是不清楚的。
民辦高校家族化管理與家族式大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我國,后者缺乏基本的法律依據,而前者卻在我國民辦高等教育領域普遍存在,這是由我國民辦高校所處的發(fā)展階段決定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事實證明,它也并非是一種落后、封閉的管理模式。個中原因除了觀念方面外,還與學術界缺少相應的判定依據,使得專家學者的聲音在實踐者的否定甚至抵制中變得蒼白無力。從長遠來看,特別是在民辦高校逐漸進入權力交替甚至是財產繼承的關鍵時期,社會各界關注的不應是民辦高校是否可以采用家族化管理模式的問題,而應是民辦高校是否可以家族化,從而成為阿爾特巴赫筆下家族式大學的問題。
注釋:
① 按照Philip G. Altbach觀點,家族式大學已經在全球許多國家存在半個世紀或更久了,不僅數量眾多,至少數以百計或者更多……而且增長速度非常之快。他在《University: Family Style》一文中直接界定了家族式大學的內涵。Altbach認為,“家族化大學(Family University)是由個人或家族建立的機構,家族成員直接參與該機構的經營、治理、財務控制等或在這些方面占優(yōu)勢,并且擁有該機構的所有權。”我國學者明航博士也探討了家族制民辦學校的概念。
② 學界對家族化管理的稱謂并不一致,常見的有家族式管理、家族制管理、家族化經營、家族化治理等近義詞。雖然它們之間存有細微差別,但本質上大同小異。為便于研究,筆者將其視為一體。
[1] 邵金榮.中國民辦教育立法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
[2] 明航.論家庭制民辦學校的內涵與特征——基于新制度經濟學視角[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8(10):72.
[3] 盧彩晨.民辦高校家族管理的是與非[J].教育與職業(yè),2008(16):72.
[4] 徐緒卿.我國民辦高校家族化管理問題的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6):18.
[5] 馮淑娟,徐緒卿.關于我國民辦高校家族化管理的若干思考[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9(12):39.
[6] Philip G. Altbach.Universities: Family Style[J].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005(39):10.
[7] Ruth Hayhoe, Jing Lin. China’s Prviate Univeristies: A Sucessful Case Study[J].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008(51):6.
[8] Klein E. Gersick.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Life Cycles of Family Business[M]. Cambrid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9] [美]錢德勒.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yè)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7.
[10] 王學義.家族財富[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4,65.
[11] 張維迎.企業(yè)家與職業(yè)經理人:如何建立信任[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29.
[12] 李維安.公司治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24.
[13] 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1152.
[14] 郭躍進.家族企業(yè)經營管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21.
[15] 梁洪學.公司控制權的演進及其本質[J].江漢論壇,2008(10):10.
On the Characteristic and Judgment Standard of Family-managementi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ZHOU Jianglin
(HigherEducationInstituteofShanghaiAcademyofEducationalSciences,Shanghai, 200032,China)
It is un-doubtable that there is family-run management phenomenon i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ough academia lacks the relevant judgment base. As family and operating control are the two key elements of the family-run management concept, whether the family own the control rights is the primary standard of judgment of the family-run management. There are three common methods for the family to own the control rights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e., control of decision making, resource control, and the control of key posts.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family-run management; family-run university; standard of judgment
2012-07-1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一五”規(guī)劃2009年度教育學青年課題(CGA090112)
周江林(1972- ),男,湖南祁陽人,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G648.7
A
1671-2714(2012)05-0011-04
10.3969/j.issn.1671-2714.2012.05.002
(責任編輯毛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