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自然與文明

      2012-12-21 21:12:15朱德生
      黨政干部學刊 2012年8期
      關鍵詞:自然界文明人類

      朱德生

      (北京大學,北京 100871)

      自然與文明

      朱德生

      (北京大學,北京 100871)

      文明的進步就是不斷地改造自然、超越自然,這必然要打破自然界原有的平衡關系,打破人與自然原有的和諧。對此,我們不能簡單地認定它是壞事。這些關系是歷史性的,不可能設想沒有矛盾的進步。這就要正確把握生產和消費的辯證法。在盲目地滿足需要的前提下,多種多樣的非生理性的和虛假的需要就會像病體中的癌細胞一樣,惡性發(fā)展起來,形成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這種病變又會由于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而強化起來。馬克思曾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消滅,人類便能結束史前史,開始人類真正的文明史?,F(xiàn)在看來,問題比馬克思預期的要更為復雜。這個時代,不僅需要進一步探索新的民主,而且需要發(fā)展新的科學技術。

      文明與自然;生活方式;生產和消費的辯證法;生理性的消費和虛假的消費;異化;人類的史前史和真正的人類史

      何謂“文明”?今天我們應該追求什么樣的“文明”?似乎都有很多說不清的問題。文明的基本內容,取決于人對自然的關系。如果人類不能超越自然,就不會有獨立的人類發(fā)展的歷史,也就無文明可言。但是,如果人類陷入了盲目超越自然的道路,又必然毀滅文明。所以,如何來了解自然和文明之間的辯證的歷史性關系,便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艱難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自然和文明的關系問題,不是用一個固定的數(shù)學公式可以概括的問題,而是一個常提常新的問題。所以,我們不能期望某位老祖宗或先賢為我們提供一個一勞永逸的答案,每一代人都要研究自己時代的境遇,提出解決自己時代問題的辦法。

      為什么自然和文明的關系問題,會成為如此復雜的歷史問題呢?這便要追向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生活方式了。19世紀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說過一段名言,他說:人是從自然界中發(fā)展來的,但是僅僅是從自然界中走出來的,還不是人,人是人的產物,是文化和歷史的產物。不管費爾巴哈當時對自己所說的這段話如何理解,有一點是完全正確的,即人并不是自發(fā)的自然發(fā)展的結果,而是人類自覺的創(chuàng)造活動的結果。所謂 “自覺的創(chuàng)造活動”,即人類生產自己生活所必須的生活資料及改善自己生存條件的活動。這種活動的直接目的和表現(xiàn)是改造外部自然界,但這種改變了的外部環(huán)境反過來又促成了對人自身的改變。所以,人與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根本不同于一般自然動物與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一般自然動物與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是給定的關系,為他的關系;人與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是歷史性的能動的關系,為我的關系。

      改造自然,就是要超越自然。人類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不是簡單地服從自然,而是相反,讓自然逐步來服從自己。因此,從自然界中走出來的人,不再是自然界的簡單的一個部分,而是超越了自然界,有了自己獨立發(fā)展的歷史。所以,在歷史上人們一直把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看成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標志。特別是近代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和速度向前發(fā)展著。對此人們曾十分自豪,事情似乎正如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句口號所說的,“我就是上帝”。憑著理性和智慧,人類似乎無所不能。所謂工業(yè)文明的成就,使人類的生活離自然越來越遠了,但不久人們便發(fā)現(xiàn),人類對自然的征服和超越,正在遭到自然的“報復”。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異化”問題,日益尖銳地提了出來。這一理論問題,在黑格爾的思辨哲學中得到了系統(tǒng)發(fā)揮。所謂“異化”者,是指原來屬于人的本質力量,現(xiàn)在從人這里分裂了出去,成了某種異己的獨立的力量,而且反過來壓迫和控制了人。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深入揭示了這種“異化”的社會根源,指出了人類對自然的盲目破壞,是與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相聯(lián)系著的。這種剝削制度把“異化”現(xiàn)象推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因此,僅僅依靠自然界本身的再生能力,遠不足以補償人類對自然界所造成的破壞。結果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系統(tǒng)被打破了,如出現(xiàn)了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失衡等等??傊?,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差不多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所以,有人評論說,人類是在自掘墳墓。聽起來有些可怕,分析起來卻不無道理。沒有新鮮的空氣供人呼吸,人能活嗎?沒有充足的食物可供食用,人能活嗎?不能。于是人們想起來要善待自然,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等等,這對不對呢?對的。好不好呢?好的。

      問題是在于: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不可避免地要不斷地改造自然,對原來的自然環(huán)境造成某種破壞。這種進步和破壞是不可避免的辯證矛盾。但是,破壞到自掘墳墓的地步還能算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嗎?我想,這便有問題了。人們固然不能設想沒有矛盾的進步,可也不應該使矛盾加劇到危及人類的生存。現(xiàn)在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卻經常能看到一些混亂思想的表現(xiàn)。例如,現(xiàn)在旅游業(yè)發(fā)展迅猛,全國各地,凡有條件的都在想盡一切辦法宣傳本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何如何的好。在這種宣傳中,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經常占有突出的地位。他們強調本地區(qū)的原始風光如何如何迷人,人與自然界如何如何和諧相處等等。在這些宣傳中透露出這樣一種觀念:似乎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是一件大大的壞事,它把原始的自然風光和人與自然的和諧都破壞了。因此,這便造成了一種錯覺,似乎不應該把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qū)納入到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大潮中去,而是要把現(xiàn)代化的城市消解為小橋流水的田園風光。

      這些宣傳為什么會造成上述錯覺呢?就在于人們不懂得文明和諧等等都是歷史的概念。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它們的內涵是不同的。例如,小橋流水、詩情畫意的江南水鄉(xiāng)好不好呢?作為旅游地、作為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對象,都是很好的,但是它不可能推廣到全國去,因為它容納不了現(xiàn)代經濟,適應不了現(xiàn)代化的生活方式,如果有人真的想推廣它,那我想很難說這是文明進步的表現(xiàn),而可能是文明的倒退。所以,有些事,我們現(xiàn)在說它好,并在實踐上為此而努力,卻不等于說這是我們前進的方向,相反,這卻僅僅是要求我們去探索如何在此基礎上前進。

      又如,建立所謂自然保護區(qū),這好不好?我們多次說了,這是好事。但是,如果以為我們的這種努力是為了使環(huán)境亙古不變,那就錯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思維方式,在歷史上是存在過的,并起過很大作用。但是,近代的科學和實踐證明了這種思維方式是錯誤的?,F(xiàn)實存在的一切都是在變化中,當然變中有不變。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政治口號中有萬歲萬歲萬萬歲一說,其實這是不可能的。不僅個體如此,人類也是如此,有生必有死。不過在它生存的時段內,不管如何變,它始終保存著作為人的本質。正是這種變和不變的辯證性,才使它成了人類特定的認識對象。自然環(huán)境也是如此,在地球的歷史發(fā)展中,環(huán)境不斷在發(fā)生變化,有的物種消亡了,新的物種誕生了,這不能簡單地說是件壞事。不管人們愿意不愿意,喜歡還是不喜歡,這是客觀進程中必然要發(fā)生的事。這當然不是說,人們因此可以任意地破壞環(huán)境,惡化生態(tài)等等都無所謂了,不是這樣的,而是說我們要用歷史主義的眼光來觀察環(huán)境問題。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不可能一樣的,不要設想某一種關系是盡善盡美的永恒不變的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不是超歷史的,而是在實踐中不斷變化發(fā)展著的。地球上原來沒有人,人是后來出現(xiàn)的。為什么地球上會出現(xiàn)人呢?是先有了適宜于形成人和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才有了人,還是先有了人才形成人生存的環(huán)境呢?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狄德羅說,這個問題所以難以解決,是因為問題提錯了,當你追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時,實踐上已經肯定了不是先有雞就是先有蛋。事實上卻并不存在這種“先有”,雞是逐步發(fā)展來的,蛋也是逐步發(fā)展來的,它們相互中介,相互促進,才形成了今天的雞和蛋,人和他在地球上的生存環(huán)境也是如此,因果作用在這里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即相互作用的。原因在這里是結果的結果,結果是原因的原因。

      至于說到人生成以后的生存發(fā)展的環(huán)境,更不是一成不變的。正如上面已經指出的,人對環(huán)境的改造,實質上也就是對自身的改造。這種改變了的自身,必然又會對環(huán)境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人與環(huán)境之間建立起新的平衡關系?;蛘哒f,問題是在于如何使人對自然環(huán)境的改造,不要走上惡性破壞的道路,而是要能重建人與自然之間新的和諧。這種和諧既然是新的和諧,便不是要回到古代去,而是要向前進。在這種前進中,使人的生存環(huán)境更好,人的生存質量更高,人性得到更加全面的發(fā)展。

      說到這里,不能不提一下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國內學界的很多朋友說,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今天要克服生態(tài)失衡等等時代病癥的頑疾,要發(fā)揮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有的朋友甚至認為,西方社會所以會走上破壞自然的道路,就是因為西方文明從古代希臘開始,便主張?zhí)烊酥?,因而其思想與學術便陷入了片面性。我對這些觀點存慮甚多。

      既然我們要討論的是現(xiàn)實問題,便不能從純邏輯的抽象原則來推論,而是要從現(xiàn)實的客觀情況出發(fā)來分析問題?,F(xiàn)在的客觀情況是:西方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科學文化上比我們先進,經濟比我們發(fā)達,而且在社會管理和經濟管理方面也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因此,我們要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學習他們一切先進的東西。這是為什么呢?難道思維方式上片面的反而能使科學、技術、經濟等等發(fā)展得快一點,思維方式上全面了倒反而發(fā)展得慢一點嗎?

      作為西方文明的源頭的希臘文明,早就主張主客的分化和對立,這是事實。這種觀點僅僅是缺點和錯誤嗎?如果認為是這樣的,那我以為這些朋友就犯了一個錯誤,即把古代認識發(fā)展中的主客分化理論混同于今天我們面對的人與自然的對立。從認識發(fā)展的角度看,如果人類如自然動物似的,不懂得主客體的分化,就不會有意識的產生,便不會有我們今天所說的那樣發(fā)達的認識活動了。主客的分化是健全的邏輯思維產生的必要條件。因為,認識活動就是要將我們以外的對象轉化為我們的內在對象。怎樣才能實現(xiàn)這些轉變呢?就是要使唯一的實在的我分裂成為主體的我和對象的我。這一認識活動就是表現(xiàn)為:我意識到我感覺到了什么什么。在這里有兩個分裂:一個是自我分裂,同一個自我分裂成了兩個我,一個是作為主體的我(我意識到的我),另一個是作為對象的我(我感覺到的我)。第二個是外界對象的分裂。作為人的直接認識對象,原來是以個體的形式存在的(我感覺到的),但在認識活動中,個體卻上升成了一般(我意識到的)。這兩個分裂,不是各自孤立進行的,而是相互蘊含,相互中介的。所以,黑格爾說,思想可以簡稱為我。這是十分正確的。正是這樣的內在的分裂,使我們的認識活動蘊含著一個十分有意思的辯證矛盾:我們直接的認識對象,永遠只可能以個別的形式存在,但我們對這個個別對象的認識卻永遠只可能表現(xiàn)為一般。而且,當我們說認識了此對象并說出了此對象,其實你說的是這個對象的類,但聽者承認你所說的即此個別。由此可見,主客體的分化不僅是認識得以產生的必要條件,而且也是認識活動的基本形式。否定了這種分化就等于否定了認識。當然,如果把這種分化夸大僵化,否定了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和蘊含,是不對的。康德便犯了這樣的錯誤。

      所以,不能簡單地認為主客體的分化是件壞事,是個缺點。只有把這種對立和分化做不適當?shù)目浯螅绱说贸鼋Y論否認外部世界的獨立性,才是錯誤的。如貝克萊所說,存在即是被感知;如黑格爾所說,思想是存在的本質。但古希臘哲學的主流不是如此。相反的,它十分重視理性,十分重視邏輯。正是這種傳統(tǒng)成了近代歐洲科學得以順利發(fā)展的重要條件。當然這種傳統(tǒng)也形成了一套后來被黑格爾稱為形而上學的有限思維方式。這套思維方式對形成人與自然的惡化對立起過很不好的作用。但是,這套思維方式的歷史作用仍然要做具體分析,不能簡單地否定。

      同樣的道理,對我們古代先輩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要做具體的分析,不可盲目地加以贊揚。如果以為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便能解決我們面臨的世界性問題,那我們要問,今天的人類社會,與古代的社會相比,到底是前進了還是沒有前進呢?如果古代的處方能治愈現(xiàn)代社會的世界性病癥,那還有什么進步可言呢?其實,天人合一的思想與主客體的分化要討論的不是同一個問題,前者還只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素樸的描述,后者則已經開始在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了。在歷史上,古代先哲的很多天才的猜測,對現(xiàn)代很可能有多方面的啟發(fā),但是,絕不可能有解決現(xiàn)代問題的現(xiàn)成方案。歷史是在發(fā)展中的,后人只可能在前人的基礎上前進。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向前人學習,同時要研究自己時代特有的問題,面對自己特有的困難。

      討論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實際上也就是討論人對自身的關系問題。因為,人是通過改造自然來滿足自身生存發(fā)展的需要的。所以,人不是簡單地把自身融入自然界,而是把自然界當做自身的一個部分來處理的。因此,生產方式便是人類基本的生存方式。問題是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才是合理的文明的生活方式。

      為了尋找合理的文明的生活方式,我們必然要分析人類的生產和消費的關系。因為,不合理的消費,必然會造成對自然界的破壞。這在現(xiàn)代社會的生活中,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例如,現(xiàn)代社會中的文明人,病患比古代人要多得多,為什么?醫(yī)生的回答是吃出來的,即吃的太好太精了。這不僅造成了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而且自身的繁殖能力也大大削弱了。以往人們從人類對生存環(huán)境的破壞的角度,發(fā)出驚呼:人類正在自掘墳墓。其實,從人類自身的繁殖能力看,人類也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對這樣的文明難道不應該反思嗎?!

      人類消費的合理不合理,不是人們一廂情愿的選擇。從原則上說,是生產決定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人才和其他動物區(qū)別了開來,走上了文明發(fā)展的道路。也正因為如此,人才遇到了自然動物不可能遇到的矛盾和困難。人以外的自然動物的需要是靠自然界直接的供給來滿足的。所以一般說來,他們的消費僅僅是滿足生理需要的消費。例如,不吃便會餓死,但吃飽了便沒有更高的新的要求了,該物種便順利生存發(fā)展了。這種消費是一種有限量的消費。如果這個物種的個體、數(shù)量突然猛增,自然界原有的供應滿足不了該物種的生存發(fā)展時,自然界會做出相應的調整,或者因為供應量不足而使該物種的個體數(shù)量減少;或者自然界會增加供應量,滿足增加了的個體的需要。這取決于自然界的補償能力??傊?,整個自然界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部分始終會保持著某種平衡關系。就像貓和老鼠的關系似的,貓不會多到沒有老鼠吃,老鼠也不會少到被貓吃凈。在自然動物那里,是不會發(fā)生無法補償?shù)纳鷳B(tài)失衡的。

      到了人這里,情況就不同了。生產不僅在滿足原有的需要,而且在生產新的需要。確切點說,人的需要不是簡單的自然的需要,而是生產出來的。因此,隨著人們的需要的不斷增加,人對自然界的改造也就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于是,自然界各個部分之間的失衡也就超出了自然界自發(fā)的補償能力,結果便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環(huán)境問題。

      而且,原來在自然動物那里的有限量的生理性的消費,到了人這里,變成了無限量的社會性的消費。仍以吃為例,自然動物吃飽了便不想再吃了,要到再餓時再吃。人則不然,餓時當然想吃,吃飽了不是不想吃了,而是想吃更好的。正如俗話所說的,有了千錢盼萬錢,做了皇帝盼登仙。愈滿足時他的要求就愈高,即愈不滿足。所以他的要求不是一個有限量,而是一個無限量。原來生理性的消費到人這里也就變成了社會性的消費。由于這個原因,甚至可以說社會性的消費壓倒了生理性的消費。例如,人類的飲食由生理性的需要變成了社交禮儀的需要,即變成了顯示人們身份地位的需要。有一次,我聽一個朋友說,有位高干子弟,為了慶祝自己三十大壽而宴請朋友,耗資14萬元一桌。是不是還可以有24萬元一桌、34萬元一桌呢?……這不是虛假的需要壓倒了真實的需要嗎?

      本來人類的消費和需求超出了生理的范圍,是一件好事。這標志著人類超出了自然界,真正走上了自己獨立創(chuàng)造自己歷史的道路,即走上了超越自然界的文明發(fā)展的道路。為此,我們一定要正確把握生產和消費的關系,即生產決定消費,消費推動生產。如果對這種辯證關系缺乏清醒的認識,以為我們可以無條件地滿足需要,這就會有意無意地在生產中形成對自然界的掠奪性的破壞。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生態(tài)問題、環(huán)境問題,都是由此而產生的。

      在盲目地滿足需要的條件下,多種多樣非生理性的和虛假的需要,就像病體中的癌細胞一樣迅速地發(fā)展了起來。例如,積累財富的愿望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手段,原來是為促進生產和經濟發(fā)展的需要而發(fā)展起來的,但是當它一旦發(fā)展起來以后,便成了財富的象征與代表而獨立了起來。人們追求它不是為了用來交換某種或者某些實用的消費品,而是為了貨幣本身,它成了積累財富的最簡便的手段。這樣,既不能吃也不能穿的貨幣便成了人間至高無上的 “上帝”。自從非生理性和虛假的需要發(fā)展起來以后,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工業(yè)文明發(fā)展起來以前,人們改造自然界的目的,大體上還是以滿足生理性的需要為目的的。雖然有些人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但整個社會的經濟還是運行在使衣食住行的供應更充分些、使這些生活資料的質量更高些、生活條件更好些的軌道上。但工業(yè)文明發(fā)展起來以后,不再是以滿足生理性需要為目的了。這樣,文明的問題也就復雜了起來。中國古人有句話說“古之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之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也就是說,遇到什么情況都要反思一下,因為現(xiàn)在本質和現(xiàn)象之間的差距太大了。甚至直接表現(xiàn)出來的很可能與本質是相反的。例如,財富的積累本來不能簡單地說是一件壞事,因為沒有財富的積累,便沒有日益擴大的再生產,社會文明便不能很快地向前發(fā)展。但是,與此同時,隨著貨幣成為積累財富的手段以后,唯利是圖的世界觀也就日益深入地毒化著人們的心靈,毒化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了私利,什么坑蒙拐騙的事都可能發(fā)生。甚至可能發(fā)展成為謀財害命、殺人越貨。所以,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曾指出,這種轉換主要是由于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而強化起來的。因此,他曾經樂觀地說,隨著剝奪剝奪者的喪鐘的敲響,人類史前史便將結束,真正的人類史便將開始。

      馬克思正確地看到了非生理性的和虛假的消費惡性地膨脹起來,是與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在這里,以物化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人與自然的對立,實際上只是人與人之間對立的表現(xiàn),因此,一旦這種私有制消滅了,人類便能真正自由自覺地來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了。所以,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曾經給了人們以極大的希望。以為大同世界即將在歐亞這片大陸上實現(xiàn)了。但是,事實上并非如此。無論在經濟發(fā)展水平上,還是在廣大群眾的生活質量上,和世界上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社會主義國家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fā)展,而且很快把全球扭成了一個整體。如果你自外于它,就會遇到很多生存性的困難。正是在這種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存在了70多年的蘇維埃共和國解體了。原來以追求“一大二公”為目標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沿此前進了20多年后也改變了航向,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政策。

      所有這些說明了什么呢?消滅私有制這條道路走錯了嗎?我以為當然不是。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問題,始終是文明發(fā)展史中的根本問題。正因為所有制不同,文明發(fā)展的歷史性形態(tài)才如此鮮明。但經濟基礎的改變,必須伴有相應的上層建筑的改變,否則經濟基礎的改變最終難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例如,生產資料公有化以后,如何來組織生產呢?當然只能由受全權委托的少數(shù)人來管理。但這些管理人員如果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就有可能背叛人民的利益,成為貪污盜竊的腐敗分子,成為重新騎在人民頭上的新貴。而且,這些新貴貪婪性可能比舊貴還要厲害、還要殘忍,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特權并不是世襲的,有權不使,過期作廢。這樣社會的兩極分化也就成為必然的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理論界和思想界曾爭論過社會主義社會還有沒有異化的問題,有的領導明確表示: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中,已經沒有異化問題。理論界不應該再討論這個問題。根據是什么呢?即經過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手工業(yè)和農業(yè)的三大改造以后,已經消滅了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即已經消滅了階級存在的根據。其實,哲學中所討論的異化問題,其理論內涵比通常所說的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內涵要寬泛得多、深入得多。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基礎上的文明問題,遠不是一個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問題所能涵蓋的。簡單否認社會主義社會仍有異化問題,是一個粉飾太平的錯誤。例如,1958年以“深翻耕地”、“大煉鋼鐵”為內容的所謂“大躍進”,對環(huán)境和生產造成了史無前例的大破壞,全國餓死的人數(shù)至今都無法去精確統(tǒng)計。接著又發(fā)生了所謂“文化大革命”,不僅把國民經濟推到了破產的邊緣,而且使全國人民籠罩在“紅色恐怖”下。這一切是如何發(fā)生的呢?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就是以絕對權威為標志的個人迷信。只要個人的權力成為絕對權威、絕對真理的化身,那么群眾的權利實際上便等于零了。社會的兩極分化和一切腐敗現(xiàn)象的產生便是必然的了。這不就是最大的“異化”嗎?

      說到這里,順便要談談“以民為本”和“為人民服務”的關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的報刊上很少見到“為人民服務”這一口號了。談得更多的是“以民為本”。似乎有了“以民為本”便足夠了,不必再談“為人民服務”了。其實兩者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后者作為治國理論的原則對不對呢?我以為是對的。這是古代儒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便已經懂得的道理。民可載舟亦可覆舟。資產階級政治家更懂得這個道理。恩格斯在談到思想、政治等上層建筑在歷史發(fā)展中的表現(xiàn)形式時說過,當它實際上越是代表一個階級的利益時,它在形式上越是表現(xiàn)為是全民的代表。資產階級的政治理論便是最典型的代表?!盀槿嗣穹铡眲t是我們黨政干部的世界觀。它是封建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政治家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具有的。共產黨人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大眾的利益而奮斗,就是他們畢生的最高宗旨。它絕不允許有人自命為救世主。人民群眾只能自己救自己,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

      中國近代史上的“五四運動”時代,人們曾高舉過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并有許多人為此而獻出了生命。因而使這段歷史光彩奪目。但后來有人覺得這些口號都是資產階級的東西,如果要再提必須在它們前面加上點限制詞或形容詞才成。其實問題不在這里,而是要看什么人來舉這兩面大旗,資產階級政治家有他們的理解,無產階級政治家也有自己的理解。正如古代思想家便曾呼吁自由,難道現(xiàn)代人便只能囿于古代人的理解或不要自由了嗎?所以,加點什么限制詞之類的提法,不過是諱疾忌醫(yī)心態(tài)的一種表現(xiàn)而已。反過來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很快富起來了,靠的是什么呢?還不是由于:一是打破了平均主義,解放了生產力;二是貫徹了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但是,群眾卻形容說,現(xiàn)在是端著飯碗吃肉,放下飯碗罵娘,為什么?就是因為社會兩極分化、缺少健全的民主和法制。

      當今的社會是高科技的時代,是數(shù)字化和網絡的時代,同時也是要求充分發(fā)揚民主的時代。我沒有建立過個人網站,也沒寫過博客或是微博,但在網上我卻可以查到我個人的生平、經歷和論著(目錄與全文)。所以,人們說這個時代是沒有秘密可言的時代。如果把這種無秘密可言的原則用到社會管理上去,那就等于說,一手遮天,獨斷獨行的統(tǒng)治是不可能的了。時代的潮流是要求實行更加廣泛的民主。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網絡和數(shù)字化,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現(xiàn)在我們似乎已經不再生活在傳統(tǒng)意義的時空中,而是生活在自己設定的虛擬的時空中了。少年時代我看《封神榜》時,覺得這些神仙本領太大了。現(xiàn)在看來,這些神仙的本領遠不如我們這些凡人的大。那時的千里眼、順風耳,所見所聞,區(qū)區(qū)千里而已,現(xiàn)在即使遠在太陽系以外也沒有逃脫人類的視聽?!@類無限的感知能力真正是對自然的超越,即把自然界當成了自己肢體的延伸。

      總之,現(xiàn)代文明在表現(xiàn)形式上,真正是超越了自然,遠離了自然;但在本質上,這種超越和遠離,恰恰便是更深入理解了自然和把握了自然的內在規(guī)律的結果。這才有了如上所說的人化的和虛擬的自然。這些人化的和虛擬的自然環(huán)境往往更能滿足人類的需求,提高人類的生存質量。而且現(xiàn)代化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規(guī)模,也正在把全球團結起來,成了一個可以“雞犬相聞”的地球村。這不僅是因為生產企業(yè)的規(guī)模宏大,它獨家便能滿足全球某一需求的一大部分,而且它的生產過程,也往往是全國或全球多家企業(yè)的大協(xié)作,從而使世界各國的經濟,你中有我或我中有你,相互依存難分難解,把全球團結成了一個整體。這便是人們常聽說的全球經濟一體化。

      所以,人化的、虛擬的自然和自在的自然之間的矛盾,世界各國人民利益上的多樣性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矛盾,便是現(xiàn)代文明面臨的兩大難題,或者說這便是現(xiàn)代文明的兩大特點。作為矛盾,它們是我們面臨的很大困難;作為特點,它們又給了我們極大的希望??傊?,是有困難有希望,這使我們相信明天比今天更好。

      責任編輯 姚黎君 叢琳

      B0

      A

      1672-2426(2012)08-0004-06

      朱德生(1931- ),男,江蘇武進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

      猜你喜歡
      自然界文明人類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飯人”
      軍事文摘(2021年20期)2021-11-10 01:58:44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自然界的一秒鐘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漫說文明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例說“自然界的水”
      對不文明說“不”
      自然界的奧運狂歡
      學生天地(2016年24期)2016-05-17 05:47:30
      屏东县| 温宿县| 象州县| 林西县| 高密市| 五华县| 泰来县| 蒙自县| 札达县| 桐庐县| 开远市| 双峰县| 塔城市| 金溪县| 嘉黎县| 广南县| 田东县| 台北县| 霍山县| 富顺县| 四平市| 黎川县| 乐昌市| 萨嘎县| 吕梁市| 同江市| 云和县| 龙口市| 蓝山县| 汶川县| 眉山市| 潮州市| 益阳市| 乐陵市| 广饶县| 射阳县| 宣化县| 大厂| 长春市| 达拉特旗|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