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聿文
最近,蕪湖市副市長詹云超騎自行車送女兒上學一事成了網(wǎng)絡熱議的話題。難能可貴的是,面對外界的贊譽,詹云超非常淡然。他公開表示這是一個“父親應該做的事”;更認為,這就是一起“普通人做的普通的事”。
詹云超是這么說的:“我們都是普通人,大家在街上碰到了,也都認識?!?/p>
不由得為詹副市長的“普通人”意識擊節(jié)叫好。這些年來的一些地方,官員尤其是擔任一定領導職務的干部,要做一個普通人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
當然,官員的“普通人”意識不是嘴里說說的,也不是故意“做”出來的,而是發(fā)自真情,內(nèi)心認為自己是個普通人,才會讓百姓感覺是個真正的普通人,與他們沒有隔閡,否則就不是真正的普通人。
官員是個普通人本來是社會的應有之義?!盀槿嗣穹铡?做“人民的仆人”,其前提就是一個普通人。和教師、醫(yī)生一樣,不過是社會眾多職業(yè)中的一個。這個職業(yè)雖也有特權,但完全是為了履職的需要,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人民這個“主人”的,倘若超出了履職需要而濫用特權,哪怕是多報銷了幾塊錢,假如被“主人”發(fā)現(xiàn)了,那下場多半是不好的。
官員們太追逐特權,貪圖享受,不把自己看作百姓中的一員,忘記了“魚水關系”,不會去關心和關注民生疾苦,百姓也不會認同官員,把真心話告訴官員,久而久之,官員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就會變差,兩者的隔閡就會加深,結果很可能導致政府的政策措施等執(zhí)行起來非常困難。因為百姓不配合,要使政策推行下去,政府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強制手段。當前很多社會矛盾,就是這么激化起來的。
從這個角度看,詹云超的走紅,提醒我們,官員不能不接地氣,不能丟了根本。要使官員贏得人們的好感,作為第一步,就應像詹云超一樣,把自己當成普通人,懷有普通人的意識,與百姓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