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 喜
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xué),內(nèi)蒙古 通遼 028000
“慢性膽囊炎”是屬蒙醫(yī)“膽陳熱”范疇,筆者根據(jù)蒙醫(yī)理論單純用蒙藥 (辨證施治)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報告如下。
1.1 60例“慢性膽囊炎”患者中男15例,女45例,年齡30~60歲,平均年齡42.5歲,病程最短半年、最長5年,平均病程2.03年。B超檢查均為:膽囊壁毛糙增厚,根據(jù)患者的主癥、次癥分為赫依合并型24例、巴達干合并型36例。
1.2 診斷標(biāo)準 依據(jù)“蒙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biāo)準”確定主要癥狀為右上腹部疼痛腹脹,次癥為口苦右肩背部放射痛,食欲不振,食用油膩食物后加重。
1.3 觀察指標(biāo) 主要蒙醫(yī)癥候積分法表示:無癥狀為0分,輕度為2分,中度為4分,重度為6分。
1.4 辨證施治
1.4.1 赫依合并型、上述主癥合并頭暈、耳鳴、心悸、失眠、視為赫依合并型。治療:早飯前用消食十味丸15粒;午飯后用德都紅花 (7)味丸15粒,晚飯后用沉香 (35)味散4g。
1.4.2 巴達干合并型 上述主癥合并腹脹明顯、食欲減退、乏力,視為巴達干合并型。治療早飯前用嘎日西15粒,午飯后用德都紅花 (7)味丸15粒,晚飯后用欽那德15粒,并用潤僵五味湯作早晚的藥引子。
顯效28例,有效26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0%。
患者黃某,女,54歲,科右前旗巴達仍貴人,2003年診斷為“慢性膽囊炎”。2007年來興安盟蒙醫(yī)醫(yī)院就診,據(jù)癥狀體質(zhì)診斷為“赫依合并型”。給予上述藥物14天后食欲明顯改善,反酸失眠癥狀基本消失。進一步鞏固14天,共28天后上述癥狀消失,蒙醫(yī)癥候積分為0分,隨診2年病情未復(fù)發(fā)。
“慢性膽囊炎”屬蒙醫(yī)“膽陳熱”范疇,陳熱是指熱病經(jīng)年累月而長期遷延不愈者稱之為陳熱。這符合現(xiàn)代醫(yī)藥的“慢性膽囊炎”大多為“急性膽囊炎”遷延而來相符合。對于本病的治療蒙醫(yī)認為本病滲于全身七素,猶如鐵器生銹,根除較難治。治療以采取收斂熱邪,后分離正血與病血,后用祛熱劑。本人按照上述原則用潤僵五味湯做藥引子,用德都古日古木 (7)味丸祛熱,做到了收斂熱邪和祛熱藥同時服用縮短了治療療程,并達到遠期療效較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