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劉筱紅
發(fā)揮農村優(yōu)勢 拓展小學作文課程
福建 劉筱紅
農村小學生與城市小學生相比,語文素養(yǎng)有一定的差距,這在習作水平上就更為明顯,雖然教師從選題一直到開頭結尾,指導得有板有眼,但學生的習作仍是干巴巴的,讓人沮喪。看著這些習作,仿佛面對著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視不到學生那朝氣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傾向,所以,有人把這一差距歸結為農村小學的作文條件比城市小學差所致。顯然,這是個借口!
“課標”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薄岸嘟嵌鹊赜^察生活,發(fā)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蔽覀冝r村有美麗而神奇的大自然,有豐富的人文底蘊,也有都市的現代氣息,這為農村的小學生提供了取之不盡的作文素材。我們?yōu)楹尾话l(fā)揮、利用這一資源,幫助學生尋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進而達到作文育人這一目的呢?
如何利用這個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呢?“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積極提倡?!保ā罢n標”)因此,我們應大力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飛出單一、封閉的課堂,接觸自然、社會,在廣闊的天地中學語文,用語文。于是,我利用農村的語文教育資源,在作文教學中嘗試地開展了綜合實踐活動。
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占據豐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興趣在具體形象面前、具體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發(fā)。農村的小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如畫的大自然就是他們的搖籃。讓學生擁抱大自然:看綠樹紅花,聽百蟲啾啾,吸新鮮空氣,享拂面清風;觀賞春之綠、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學生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玩耍,深深地體驗到大自然之美!
當學生心盈自然之美時,我只要稍作點撥,如問:玩得高興嗎?美嗎?你喜歡嗎?說說好嗎?學生躍躍欲試,爭相暢敘心中之美。因為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敘述享美之樂,學生思維特別活躍,有感而發(fā),描述心中美麗的家鄉(xiāng),同時也陶冶了情操。
先輩們的事跡與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精神是我們語文教育的一筆寶貴的資源。我讓學生去采訪了解烈士事跡的老人,拜訪目睹英雄事跡的前輩,參觀烈士陵園,查閱資料,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種種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繼而產生了強烈的傾吐欲。此時,進行習作練習,學生語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間充滿了感情。多數同學還聯系自己做了真誠的反思,這與以前空洞的口號式習作截然兩樣!——習作的過程再次升華了學生的感情,凈化了學生的心靈。
對于一般動植物的認識,城市里的小學生大多數是通過圖片資料獲得相關的知識的,缺乏感性的認識,而習作干癟,更無真情實感。這方面農村的小學生卻恰恰相反:他們可以聞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蠶豆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可以目睹蠶兒入眠、蛻皮、吐絲結繭,也可以捉到活蹦亂跳的魚兒。臨海的我們還可以去跳“海上迪斯科”,品嘗文蛤之類鮮美無比的海鮮。使學生深深感受到:生在魚米之鄉(xiāng)的幸福,長在沿海地區(qū)的優(yōu)越,從而激發(fā)了為家鄉(xiāng)而自豪的情感。再讓學生滿懷著為家鄉(xiāng)的富饒而自豪的激情去寫作文,作文就水到渠成,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隨著計劃經濟的淘汰,農村的發(fā)展可謂日新月異,令我們每個生活在農村的人不斷地驚喜,更覺無比振奮!——這又是作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極好素材!
城市里因種種因素,還較多地存在著對門“老死不相往來”現象,但農村卻廣為流傳著:“鄰里好,賽金寶”這句話——農村人特別重視鄰里之間、鄉(xiāng)親之間的感情聯系,其間蘊含著純樸的民風。和睦相處之情,尊老愛幼之德,勤儉節(jié)約之風等等,這些方面生動的事例層出不窮,活生生地就發(fā)生在學生的身邊。農村那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一家團圓的中秋節(jié)、粽子飄香的端午節(jié)……男婚女嫁,移風易俗等等,無不帶給學生無盡的歡樂。這些都是學生喜聞樂道的,抓住節(jié)日的契機,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讓學生體驗到其中濃濃的鄉(xiāng)情親情和勞動人民的樸實情懷,會不由自主地贊之于筆端。
“農活”也是我們農村特有的教育資源。在家學做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在校于“班級責任田”大顯身手,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苦與甜。勞動的體驗是刻骨銘心地,有了這刻骨銘心的體驗,學生就會更加珍惜糧食,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當然,在這刻骨銘心的體驗中學生的習作不再“干癟”,而變得很“飽滿”!如,有一位同學在《喂羊》的一篇習作中寫道:
“……我那羊兒吃草時總是津津有味地反復咀嚼,就像我嚼口香糖那樣……前天,我參加了運動會,放學回家感覺累死了,倒床便睡,直到吃晚飯時才被媽媽喊醒。當我捧起飯碗時,我突然想起來:羊兒還沒吃晚飯呢!它這時一定像我一樣,肚子餓得咕咕直叫!這羊兒可是我一手養(yǎng)大的呀,從來沒有挨餓過,要是今天餓壞了咋辦?想到這兒,我就放下飯碗……”
看!自己養(yǎng)大的羊兒,深知不易,多么寶貴呀!試想,沒有這份深刻的體驗,哪有這么“飽滿”的語言!
我們的作文教學目標不僅是習文,更是育人!我們的一篇作文教學時間可以是傳統的兩課時,也可以是一天、一周,甚至更長!我們的作文教學地點不僅是教室,也可以在室外進行,甚至可以走出校門,走進農村的大自然中進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跳出“作文”教作文。立足育人的高度,在作文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習作的過程成為學生生命歷程中一段段真實的生活。只有這樣,我們的作文綜合實踐活動才得以成功,才是新”課標“所倡導的作文綜合活動。
總之,遼闊的農村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只要我們善于發(fā)掘,勤于開拓,科學地開展作文綜合實踐活動,定能幫助學生找到習作的活水,使學生的習作呈現出盎然生機!
福建省南平市西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