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春,宋秀蘭,于 琴
(嘉興市第一醫(yī)院,浙江 嘉興314000)
陰溝腸桿菌是臨床上常見條件致病菌,易引起醫(yī)院感染的暴發(fā)和流行[1]。acc(6’)-Ib-cr是導致喹諾酮類耐藥的主要基因,自從2006年首次報道來,已在全球范圍內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廣泛流行[2-3]。本研究主要采用PCR技術篩查我院陰溝腸桿菌中aac(6’)-Ib基因,了解本院陰溝腸桿菌中aac(6’)-Ib-cr基因的分布及播散情況,以及其與耐藥性的關系。
1.菌株來源。收集2010年1-6月本院分離非重復陰溝腸桿菌46株。
2.儀器。Microscan Walkaway-90SI型全自動細菌鑒定儀,PCR儀,電泳儀;凝膠成像系統(tǒng)。
3.試劑與引物。PCR試劑和DNA標志物I購于TaKaRa大連寶生物公司,aac(6’)-Ib基因和整合酶基因擴增引物參照文獻[4]設計,其中 Y=C.T,R=A.G,B=G.T.C,K=G.T,均由上海生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成。產(chǎn)物純化后送上海生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測序。
4.細菌鑒定與藥物敏感性試驗。細菌鑒定和藥物敏感性試驗采用Microscan Walk away96SI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抗菌藥敏結果按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2009年標準判定。
5.PCR擴增aac(6’)-Ib基因和int基因,參照文獻進行PCR[4]。
1.菌株分布。主要來自ICU病區(qū)12株;呼吸內科8株;泌尿外科9株;骨科8株,消化科和感染科分別為5株和4株。標本中痰液占34.8%(16/46),尿液占28.3%(13/46),分泌物占21.7%(10/46)和血液占15.2%(7/46)。
2.aac(6’)-Ib基因檢測 15株 aac(6’)-Ib基因陽性,6株為aac(6’)-Ib-cr,2株為 aac(6’)-Ib變異株,為第 119位氨基酸與第173位氨基酸突變,其余為野生型。
3.Int基因檢測結果15株aac(6’)-Ib基因陽性菌株中有12株int基因陽性,陽性率為80%。其中6株aac(6’)-Ib-cr陽性菌株均攜帶int基因。
aac(6’)-Ib-cr可同時作用于氨基糖苷類和氟喹諾酮類兩類抗菌藥物,是引起細菌耐藥的一種重要作用機制[5]。目前已在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屬、腸桿菌屬的細菌中發(fā)現(xiàn)該基因,但在大腸埃希菌中最常見[6]。本研究aac(6’)-Ib陽性菌株檢出率為32.6%。aac(6’)-Ib-cr陽性6株,2株aac(6’)-Ib變異株,為第119位氨基酸與第173位氨基酸的突變。其余為野生型。aac(6’)-Ib-cr占aac(6’)-Ib的43.6%。aac(6’)-Ib-cr基因可增加染色體選擇性突變的頻率,介導低水平的喹諾酮類抗性,而在環(huán)丙沙星的選擇下可以誘導染色體突變,誘發(fā)細菌產(chǎn)生高水平的耐藥。
雖然aac(6’)-Ib-cr基因僅介導低水平的喹諾酮耐藥,但是由于aac(6’)-Ib-cr基因多位于整合子或是可移動的遺傳元件上,而且整合子還能將其他耐藥基因,如β-內酰胺酶、碳青霉烯酶或質粒型AmpC酶基因整合一起,共同在不同菌株或不同菌株間傳播,使得細菌的耐藥問題變得更加嚴峻。本研究中80%aac(6’)-Ib陽性株整合酶基因陽性,表明兩者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但aac(6’)-Ib-cr基因是否通過整合子在陰溝腸桿菌中傳播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綜上所述,本院陰溝腸桿菌對喹諾酮耐藥的主要機制是通過aac(6’)-Ib-cr所介導,常伴隨攜帶整合酶基因,導致多重耐藥的發(fā)生。臨床醫(yī)生應該對陰溝腸桿菌喹諾酮類耐藥提起重視,減少臨床上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的耐藥,對耐藥菌株感染患者應當采用隔離和環(huán)境嚴格消毒處理,以防止院內感染的爆發(fā)流行,并且減少菌種間的水平傳播。
[1]趙 旭,徐曉剛,朱德妹,等.陰溝腸桿菌臨床分離株中3類質粒介導喹諾酮類藥物耐藥基因的檢測[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09,9(3):210-215.
[2]Kim SY,Park YJ,Yu JK,et al.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ac(6')-Ib-cr in AmpC-producing Enterobacter cloacae,Citrobacter freundii,and Serratia marcescens:a multicenter study from Korea[J].Diagnostic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2009,63(3):314-318.
[3]曹小利,鄭 波,李 耘,等.質粒介導的喹諾酮耐藥基因在中國大陸尿液分離的大腸埃希菌中的廣泛分布[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2,28(2):103-106.
[4]岳 磊,陳雪影,莊 娜,等.動物源qnr基因陽性腸桿菌Ⅰ類整合子的研究[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12,45(2):385-390.
[5]余曉君,陳 強,陳 沖,等.鼠傷寒沙門菌臨床分離株對喹諾酮類藥物耐藥機制的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4):2982-2985.
[6]湯 電,張小華,付曉平,等.廣東地區(qū)魚源大腸埃希菌ESBLs和PMQR流行分布調查[J].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2,33(1):1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