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山
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多媒體課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廣泛的天地。它以多彩的畫面、動聽的聲音、形象的文字、神奇的動畫,靈活而形象地展示教學信息,給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帶來無限生機與活力,極大地提升了語文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為課堂教學提供了一種直觀而便捷的演示工具。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使用教學課件,其甚至成為當前公開課教學評價的決定因素。然而,隨著教學課件的廣泛使用,筆者發(fā)現(xiàn)一些語文教師在教學課件的理解和使用時機上存在一些誤區(qū),筆者歸納了幾個方面,并提出了一些對策。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特性、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積極互動,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且富有個性的動態(tài)過程。但很多教師的教學課件中,設計了大量的圖案、音樂、動畫等,過多地展示問題和資料,一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背景、色彩和操作按鈕等五彩繽紛,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不但占用了大量時間,而且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課堂上,教師圍繞課件的設計流程按部就班地一播至完、亦步亦趨,對學生的回答或提問只輕描淡寫、一閃而過,唯恐學生的“旁逸斜出”打亂了課件設計的內容,學生只好興趣盎然地欣賞,成了多媒體課件的“觀眾”。這樣,語文課堂教學以課件展現(xiàn)為中心,在一些細枝末節(jié)上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而學生互動交流的自主探究時間被擠占,即使有一點兒“異想天開”思維,也會被教師扼殺于預設的思路中。學生沒有成為學習的主人,反而成了課件的“奴隸”,既不利于師生雙邊活動的有效開展,也造成了學生思維的惰性,阻礙了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
課堂教學是預設和生成的統(tǒng)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關注課堂生成狀態(tài),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而機智地調整教學思路,從而演繹課堂精彩。這就需要教師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zhèn)浣滩?、備學生、備教法。否則,脫離了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目標就不可能實現(xiàn),教學效果不會很好。
許多教師自己不制作教學課件,直接下載別人的教學課件,稍作改動,甚至原封不動地在教學中使用。由于他人課件中的教學目標、教學思路、問題設計等都已預先設計好,甚至連答案也成了唯一,不管是否適合自己的學生,教師只能死守課件,完全按照別人設計好的步驟去播放。結果,學生被動觀看、被動識記,課堂教學成了以“課件”為中心,教師以課件“預設”代替課堂動態(tài)“生成”,完全不顧學生的實際感受,更無靈活的課堂教學調控,使得語文課堂成了演繹課件的舞臺,毫無教學生趣。
“情感是語文的靈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名篇佳作,其中蘊涵著作者豐富而強烈的情感和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也應該是生動活潑、富有情趣、充溢情感的。然而,在很多多媒體課件中,把本應由文本傳達的信息轉化為圖片、文字、音樂、色彩、動畫等,對學生進行一些不必要的多感官刺激,忽視了文本教學中的文本、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對話、互動與交流。這樣,計算機不停展示課件內容,學生忙于觀看,“人—機”交流則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這種單向的“人—機”交流,缺乏并妨礙了文本、師生、生生間的對話、互動與交流,沒有學生思維的碰撞和靈感的迸發(fā),更沒有獨特的情感體驗,乃至情感升華,本應充滿生趣、情感的語文課堂變成了“冷冰冰”的“人—機”交流,從而失去了語文教學的靈魂,也對學生人格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極為不利。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互動、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在其中時常迸發(fā)出思維碰撞的火花。但是,不少語文教師使用教學課件時,片面追求形象生動,過分依賴聲光效應,對學生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卻視而不見。課堂上,教師按步驟展示課件,而忽略學生的學,學生沒有思考時間,也沒有互動、交流的時間。即使學生有一點兒質疑,也只會被教師輕描淡寫地帶過,甚至干脆將學生思維硬拉回課件上來。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無法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幾乎是處于被動接受和欣賞的狀態(tài)中,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很難甚至沒有發(fā)揮。這樣的語文教學中,越俎代庖的課件先入為主,代替了學生的理解與感悟,只不過是一種全新的“注入式”教學,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制約了學生的想象力,很容易造成學生思維的惰性和情感的冷漠,極大地阻礙了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新和個性發(fā)展。
教學課件作為一種全新的輔助教學手段,合理而有效地使用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大有裨益。但是,語文教師決不能“喜新厭舊”,讓其代替粉筆加黑板的傳統(tǒng)教學手段,甚至完全拋棄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和設施。很多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很少甚至不用粉筆在黑板上板書,誤認為使用教學課件展示了可以不再板書,甚至在黑板上連課題、作者姓名也不寫,或者把板書插在課件中,以課件展示代替教師板書。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板書并非可有可無。工整的教學板書,清晰的條理,新穎的結構,提綱挈領的形式,不但可以高度概括教學內容,而且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內容,并進行情感體驗、升華。板書的字體、書寫漢字的態(tài)度折射出語文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師德風范,起到了書寫的示范與引領作用,對學生的學習、發(fā)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具有很好的導向功能。如果把教師的教學板書放在課件中而不在黑板上,久而久之,忽視了學生的書寫訓練,不利于小學生書寫能力和記憶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很容易養(yǎng)成惰性。
教學課件輔助教學既是教師教學手段的一場革新,又是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環(huán)境與學習方式的革新。但教學中決不能用課件的屏幕、聲音、畫面、動畫等來替代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品味,以及學習活動中的對話與交流、情感與體驗,更無法替代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手勢和動作來感染、激勵學生,調控課堂教學。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而有效地使用課件,充分發(fā)揮其輔助教學、服務教學的作用,促成課堂教學中師生、生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交流和動態(tài)生成。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手段有很多,教學課件只是其中的一種。語文教師要認識到教學課件在教學活動中處于重要地位,而非主體地位,在展現(xiàn)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訓練語感、書寫示范、對話交流、營造情境氛圍等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做的必須做,學生要做的必須參與,課件需要輔助教學的必須展示,恰如其分地把握時機,不能“厚此薄彼”。如古詩詞欣賞教學時,將詩詞句、作者圖片、古典樂曲展出,學生在輕柔的音樂聲中誦讀,渲染出一定的情境氛圍,感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播放一段視頻或者動畫展示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來熏陶學生,感悟作者豐富的情感,更深入感受人物的精神和品質;展現(xiàn)一幅圖片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在展示問題、學生討論、交流情感時,課件畫面應單一,不能出現(xiàn)動畫、聲音等干擾學生的思維,或直接關閉計算機屏幕。這樣,讓課件中的聲音、畫面、動畫等在需要時出現(xiàn),真正體現(xiàn)其對課堂教學的輔助作用。
語文教學課件雖然具有圖文并茂、音像兼?zhèn)?、聲形并舉的特點,但是它不能完全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和感悟。學生理解課文,培養(yǎng)語感的主要途徑是品味和運用語言文字,并形成一定的語文實踐能力,不斷提高語文素養(yǎng)。因此,語文教師制作教學課件時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從學生的年齡、能力出發(fā),反復推敲,認真選擇課件素材,選擇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文字、圖形、動畫、聲音、視頻等媒介,發(fā)掘學生心靈深層次的情感因素,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為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乃至情感升華奠定堅實的基礎,指引學生走進課文,進行學生與學生、與作者、與文本的情感交流,從而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靈感的迸發(fā)。如讀出悲痛的語氣,可以播放哀樂,學生在低沉的音樂中受到感染,心中生悲,自然讀出悲痛的語氣。這樣,學生體會朗讀技巧,培養(yǎng)語感,實現(xiàn)了文本教學。課件中的素材不能面面俱到,凡不利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極思維、互動交流、合作探究的一些圖片、音樂、動畫等,一律刪去。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使用課件要充分發(fā)揮其輔助教學的功能,體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要避免過分依賴聲光效應,讓其主導課堂教學,甚至包辦一切,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或教師一味地演示,學生機械地聽和看,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課件的播放完成并不等于教學目標與任務的完成,重難點的突破,既不能只重視課件的輔助教學功能而忽視教師的課堂調控作用,也不能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如對低年級學生慢放漢字書寫的動畫,對中年級學生作文指導時展示一些畫面、視頻等打開思路,對高年級學生用音樂、視頻渲染歡樂或悲傷的情境氛圍、訓練語感、感悟作者情感等,讓學生充分調動眼、耳、口、腦等協(xié)調活動,把畫面變?yōu)槲淖郑趯W習活動中體現(xiàn)主體性,從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尊重不同學生的個體特點展示課件內容,留出足夠的思考、討論和探究的時間,指引學生交流、互動、對話,真正做到課件為教師教學所用,為學生學習服務。
毋庸置疑,教學課件因其形象性、主動性、交互性和實用性的獨特優(yōu)勢,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不足,以其圖、文、音、色、動來渲染教學情境,使語文課堂教學聲形并舉、音話同步,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但傳統(tǒng)教學手段卻有著課件無法取代的教學價值,因而它在教學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教師用粉筆板書、范讀課文、肢體語言等傳統(tǒng)教學手段,起到示范、引領、激勵學生的作用,給予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內容、教學手段等實際情況,將教學課件和傳統(tǒng)教學手段結合起來,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從而更好地服務語文教學。
[1] 羅榮,李艷.淺談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和制作[J].武警醫(yī)學,2005(4):313-314.
[2] 劉海濱.試析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1):122.
[3] 巢宗祺,雷實,陸志平.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 田東紅.談談多媒體課件的運用[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5(5):122.
[5] 周振興.在小數(shù)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的一些體會[J].考試周刊2007(15):99-100.
[6] 肖新華.淺談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的應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1(4):87-88.
[7] 袁捷.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的正確應用[J].青海交通科技,2004(4):47-48.
[8]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9] 莊靜肅,王芳智,高玲.語文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