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輝,李鳳仙,徐世元
(南方醫(yī)科大學珠江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282)
臨床醫(yī)學本科生在外科學理論學習階段后進入麻醉見習階段,但由于在時間過短,難以適應手術室內嚴謹環(huán)境,易導致“走馬觀花”、“似懂非懂”等現(xiàn)象。麻醉學是人體解剖學、藥理學、病理生理學、生理學、內科學、外科學等眾多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相結合的學科,學生在見習時常面臨大量知識點的沖擊,在短時間內難以有一個良好的互動氛圍,同時也難以真正學習到課本以外的臨床知識[1]。我科在2008級臨床醫(yī)學本科生教學中采用了三站遞進的見習教學模式,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1.學生準備。以座談會形式,通過與即將進入麻醉科見習的臨床醫(yī)學本科生交流,初步了解了他們的學習情況、思想動態(tài)以及對教師在見習中的期望與要求,為見習期間所制定的教案與流程奠定基礎。
2.教學材料準備。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麻醉過程中的各種操作及處理方法,我們收集了相應的操作器材,并制備了我科醫(yī)師的規(guī)范操作錄像,采集了典型病例以及特殊情況下的麻醉處理過程。
3.教員準備。為了保證帶教質量,設定帶教老師為主治醫(yī)師或高年級住院醫(yī)師,總帶教負責人為同一人,負責前后兩站的帶教以及保證遞進的三站之間的聯(lián)系。此外,對于各手術室內不同教員的帶教內容均統(tǒng)一要求,嚴格遵循教學大綱,不得隨意改動。教學秘書在見習期間進行巡查,監(jiān)督帶教情況,保證帶教質量。
1.第一站:喚醒階段。見習階段常安排在外科學課程結束后一段時間,由于課時緊張,關于麻醉學部分的理論知識僅2-4課時,且內容繁多,講課教師大多難以全面鋪開講解,大部分學生感覺難以完全理解麻醉學的具體內容。加上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在見習時尚未確定專業(yè)方向,難以對麻醉學的理論知識以及實踐內容有清晰的思路[2]。因此,我們在學生入科后在示教室內安排了30分鐘的講習,主要講解麻醉基礎理論及麻醉科的特殊工作環(huán)境,讓學生了解臨床麻醉的工作內容與手術室工作環(huán)境的特殊性,特別申明無菌觀念在手術室里的重要性。目的為喚醒學生對于大課內容的記憶,同時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觀摩。此階段由固定帶教人員進行,安排在患者進行麻醉前,也利于手術室內術前準備的相對充足空間。
2.第二站:分散實踐。通過喚醒階段后,帶教人員根據見習內容將各學生安排在不同的手術室內,原則上每一個手術室分配一人,實行一對一教學,由負責該手術室的麻醉醫(yī)師進行講解。由于受到手術進度與手術臺次的限制,所有手術間難以安排相同的麻醉操作以及手術內容,教員在講解時須依據所規(guī)定的內容逐一講解,主要的重點在麻醉操作及術中麻醉管理。兩個手術室之間的麻醉方式不一樣的,可將學生分階段交換,教員根據手術進程進行集中或分散講解,直至將所規(guī)定內容講解完畢。此階段時間分配最多,占見習時間的80%,一般為2.5小時。教員可根據具體手術講解規(guī)定內容以外的其他麻醉管理措施以及處理方法。
3.第三站:集中解疑。手術室內的觀摩與實踐結束后,統(tǒng)一進行集中小結與討論。此階段又分為兩部分:操作錄像學習講解與問答階段。我們準備了兩套科內人員的規(guī)范操作錄像短片,分別為氣管內插管以及椎管內麻醉,帶教人員在錄像播放的同時講解操作要領以及相關適應癥、并發(fā)癥。隨后利用相應的教具與操作展示,讓學生們熟悉不同的麻醉器械。問答階段,首先由學生提出所觀摩麻醉過程中以及平素對麻醉學的疑問點展開,然后由教員舉出典型病例進行重點掌握內容的提問,從而提高教學中的互動性。教員在解答時以臨床病例以及術中情況,根據大綱內容穿插基本知識點,如講及容量治療時,可列舉失血性休克時的處理原則等。
1.總結。麻醉學是一個技術密集的學科,許多技能的操縱均需要反復多次的練習,臨床醫(yī)學生在見習過程中難以得到動手操作的機會,同時由于手術時間的限制,見習時不能反復觀摩同一項操作內容,學生難免對于此感到遺憾。此外,醫(yī)學生在理論學習及實習階段中,甚至在以后工作崗位上,常難以進入手術室進行麻醉學的學習,也難以深入了解相關事項。因此,在我們的帶教中,強調教員對于學生麻醉學學科意識的灌輸。麻醉科見習應主要集中于讓醫(yī)學生對于臨床麻醉中的操作以及麻醉管理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面對真實場景,對在校醫(yī)學生來說,是一次新的情感體會,也促進其進一步深入了解麻醉學科所涉及的范圍與深度。在短期的見習帶教中,應向學生灌注嚴格的無菌觀念、嚴謹?shù)膰g期處理方式、麻醉學的重要地位與精髓、手術中各人員的配置與協(xié)作等高于理論知識本身的內容。這一方面可提高學生對于臨床麻醉工作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促進學生對于醫(yī)學整體協(xié)作與嚴謹?shù)恼J識。
2.意見反饋。意見反饋可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通過見習后不記名的抽樣調查,可了解學生見習過程中的真實想法以及見習效果。我們對三站遞進模式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設立了問卷調查,共20個問題,每個問題包括3個選項。該年級共182人參加了麻醉科見習內容,抽樣調查為60人。從調查結果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1)醫(yī)學生對于我科精心安排的見習內容心存感激,感受到了教員以及科室對他們的重視以及關懷;(2)學生對于大部分麻醉學的內容經過講解以及觀摩后,有了感性的、甚至是廓然開朗的認識,對于麻醉醫(yī)生所需要進行的工作以及環(huán)境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3)通過系統(tǒng)的意見反饋,對教員帶教起到了一個良好的監(jiān)督與促進作用,且通過帶教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通過每天的反饋均進行了改進,做到了及時改進與更新。
總之,我科通過2008級臨床醫(yī)學生的見習教學改革,結合既往帶教經驗,在有限的時間內安排了緊湊的三站遞進模式,環(huán)環(huán)相扣,提高了教學質量的同時促進了學科教學模式的改革,為臨床醫(yī)學生見習、實習帶教措施的進一步改革奠定了實踐基礎。
[1]李雅蘭,廖錦華,胡冬華,等.臨床醫(yī)學本科生麻醉學實習教學探討[J].臨床醫(yī)學工程,2009,16(12):141-42.
[2]李 泳.非麻醉專業(yè)醫(yī)學生在麻醉科臨床實習的思考[J].中國新醫(yī)學論壇,2007,7(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