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也談“親親相隱”與“而任”
      ——與梁濤先生商榷

      2013-02-14 01:28:30張志強郭齊勇
      仲裁研究 2013年4期
      關鍵詞:親親相隱相隱曾子

      張志強 郭齊勇

      筆者拜讀了梁濤先生《“親親相隱”與“隱而任之”》一文。(《見哲學研究》2012年第10期。以下簡稱“梁文”,凡引此文只注期刊頁碼)梁文認為,孟子對于舜“竊負而逃”的設計“不僅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從實際的后果看為‘刑不上王父’提供了法理的依據(jù),成為帝王將相轉(zhuǎn)移罪責、徇私枉法的根據(jù)”。(第42頁)筆者認為,梁文這種將孟子與腐敗相聯(lián)系的結(jié)論,與近年來有關儒家“親親相隱”思想的爭論中反方的觀點并無二致。(參見郭齊勇主編,2004年,2011年)不但如此,梁文還認為“親親相隱”的學術爭論“更多的是一場‘立場之爭’而非‘學術之爭’”(第35頁),這種判定無異于將參與討論的諸多學者的研究成果一筆勾銷了。此外,梁文引上博楚竹書中存有較大爭議的“而任”之語插入傳世典籍,并以此作為論述孟子與腐敗相關的立論依據(jù),也殊為不妥??傊?,梁文并沒能做到其所說的“學術之爭”,而是站到了反方的“立場”。故此,筆者以為有商榷的必要。

      梁文認為,“直在其中矣”之“直”應理解為“率直”和“率真”,而以往學者把“直”理解成“公正”、“正直”是不合適的。筆者認為,梁文的這一理解并不全面、準確。

      在筆者看來,“直在其中矣”之“直”,并非只是單純情感流露的“率直”“率真”、“子女或父母本能、自然的反應”;它其實就是人心人情之直、父子親情之直,此“直”為“曲之直”、有條件的“直”,即朱熹所說的“不求為直,而直在其中”, “本非直也,而直已在其中”(《四書章句集注》,第146頁;《朱子語類》,第1202頁),也是劉宗周所言“無直名,有直理”(《劉宗周全集》第1冊,第452頁)。它偏向于保護父子親情,與“直躬”之“直”是不一樣的:后者是抽象的、僵硬的“直”,無視于人的生命存在和自然親情,與現(xiàn)實脫節(jié),易傷害親情倫理,所以孔子將其批評為“直躬之為信也,一父而載取名焉”(許維遹,第252頁)。《呂氏春秋》對此的評價是:“直躬之信,不若無信”(同上),其原因就在于“直躬”之“直”很有可能存在“沽名買直”的嫌疑。因此,梁文把“直躬”之“直”僅僅理解為“公正”、“正直”、“法的公平性”、“法無例外”等,是片面的,它忽略了此“直”的抽象性和可能存在的功利性,沒有意識到用一懸空蹈虛的僵硬之“直”衡量和取舍活生生的父子親情,是不可取的,而這才是孔子對“直躬”之“直”不滿的深層原因所在。

      梁文認為儒家的父子情感是天生、自然、本能的反應,這并不意味儒家面對是非曲直時無動于衷,而只有所謂的“率真”以及單純情感的流露,沒有任何對公正、是非、曲直的態(tài)度。事實上,“直在其中”之“直”,本來就有“明辨是非”之“直”的含義,只不過孔子認為父子間不主動告發(fā)而為對方保持隱默,本身就是在“明辨是非”,“明辨”人心人情之“直”。梁文大概忽略了孔子另一處論“直”之語:“仲尼曰:‘叔向,古之遺直也。治國制刑,不隱于親,三數(shù)叔魚之惡,不為末減。曰義也夫,可謂直矣!’”(楊伯峻,第1367頁)孔子在這里把“直”明確解釋為“不隱于親”,足以說明這一點??梢姡鬃硬]有如梁文所說的那樣:“由于情景化的表述形式”,“沒有對這一重要問題做出說明,結(jié)果留給后人一個謎團,引起種種爭議”。(第37頁)恰恰相反,孔子的“情景化的表述形式”正是把“直”在不同情境下的含義講清楚、說明白了。孔子的“直”是針對不同場合、不同事件鮮明地區(qū)分人情和理性,是先秦儒家靈活處理親情與正義等問題的典型體現(xiàn)。故梁文把此“直”解釋為“率真”、“率直”,實則抽走了“直在其中矣”之“直”的理性成分,使之空洞化為感情的“率直”,沒能準確把握儒家之“直”的精神。

      梁文把“直在其中”之“直”理解為單純情感流露的率真、率直,客觀上還容易矮化儒家“情”概念的深層內(nèi)涵,把儒家的“情”等同于動物 (包括生理意義上的人)的自然情感 (如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等),從而拋掉了儒家的“情”的特殊內(nèi)涵。如果把“情”僅僅理解在這一層面,我們自然就看不出儒家之“情”的關鍵所在。儒家的“情”概念,是從“孝悌”開始,由愛親發(fā)端,然后擴充到對他人的愛。孔孟儒家所倡導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即說明了這一點。儒家并非只局限于所謂血緣親情的保護,而是由愛親開始,推己及人??梢姡寮覀惱碇扒椤钡谋靖?,并非僅限于血緣親情,而是如梁漱溟先生所說的“情理”,即中國人的理性,是“情理雖見著在感情上,卻必是無私的感情”;“無私的感情同樣地是人類超脫本能而冷靜下來的產(chǎn)物”。(梁漱溟,第127、128頁)此外,梁文的“故從人情出發(fā),自然應親親相隱”、“只講理不講情”等表述,也容易誤導讀者把“情”放在“情面”的意義上理解。先儒的“人情”絕非今天人們所講的“情面”、“私情”等,而是司馬遷所言的“緣人情而制禮”(《史記》卷二十三,“禮書第一”),桓寬所說的“法者,緣人情而制”(王利器,第567頁)。劉宗周明確區(qū)分了“人情”與“情面”:“大抵情面與人情不同,人情本乎天而致人,有時拂天下之公議以就一己而不為私,如周公、孔子之過,吾黨之直是也。情面去其心而從面,有時忍一己之私以就天下而不為公,如起殺妻、牙食子之類是也?!?《劉宗周全集》第2冊,第380頁)人情不同于“情面”的地方在于:“人情”雖然“就一己”但“不為私”;“情面”則表面上“就天下”但實際上卻“不為公”??梢姡叭饲椤逼鋵嵤侵v人的真實處境及其相應的情感,它是存在論的概念。因此,它不完全是情感的東西,而是人性的體現(xiàn),是真實處境下的真情實感;看似是私,其實是公德之基。

      梁文還說:“從率真、真實的情感出發(fā),孔子肯定‘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合理性,但從公正、正義的理性出發(fā),則必須要對‘其父攘羊’做出回應”。(第37頁)在筆者看來,梁文此論述正是因為沒有注意到上文中所指出的問題,即在沒有準確理解儒家之“情”、“直”等概念的情況下,把孔子的“直”簡單地打成了“本能的情感反應”與“僵硬的理性”之兩橛,而沒有看到孔子之“直”應放在儒家之“情”與“理”融通的層面上加以理解。這樣,也就等于潛在地設立了一論述前提,即“情”(自然本能的情感)與“理”(僵硬、抽象的道義)的簡單對立,由此“前提”出發(fā),他才會說“勿偷盜幾乎是一種共識,孔子自然也不會例外(同上),不會認為‘其父攘羊’是合理、合法的”。這里且不論梁文把“攘”直接理解成“偷盜”、“盜竊”是否公允,只是指出梁文的這些解讀屬多余之論,原因就在于其主觀上作了“情”與“理”二元對立的錯誤預設。

      再說梁文為《論語》增字問題。梁文認為,為全面反映孔子、儒家思想起見,《論語》“親親相近。簡文中的‘如從己起’與‘行之如由己’應是一致的?!?魏宜輝)王巧生則不同意魏宜輝等人的編連順序:“這樣完全沒有考慮第七簡與上下簡的關聯(lián)。若第六簡與第八簡相連,將使第七簡與其它簡無法相連而通讀。而六、七、八依次相連則通順合理?!?王巧生,第73頁)可見,《內(nèi)禮》簡6、7、8的編連順序目前也存有較大的爭議。

      第三,即便是能夠連讀為“隱而任之,如同己起”,對于該句的理解學界也有不同觀點。前文已說過,“”能否訓讀為“隱”字存有較大爭議,但“任”字同樣也存有爭議?!叭巍背斫鉃閾斨馔?,廖名春先生理解為“任憑”:“簡文‘止之而不可,而任不可’,即‘止之而不可,隱而任不可’,是說君子以諫言‘止’父母之‘不善’而不被父母所接受,就當隱忍而任憑父母所行?!?廖名春)黃人二則認為,讀“任”于字形來看不可從,疑讀為“往”。(黃人二,第351頁)

      第四,至于《內(nèi)禮》的文獻性質(zhì),學界雖然認為和曾子文獻有一定關聯(lián),但目前仍難以斷定《內(nèi)禮》完全就是曾子一派的文獻。例如,福田哲之就認為《內(nèi)禮》具有“禮”之相關編篡書的文獻性質(zhì),他指出:“《內(nèi)禮》(一)中不見《曾子立孝》開頭的‘曾子曰’一語,或是《內(nèi)禮》(二)不采用《曾子事父母》里曾子與單居離問答之形式,這些都不能說與《內(nèi)禮》顯示‘禮’之具體實踐的編撰意圖毫無關系,《內(nèi)禮》可能具有習‘禮’課本的特性”。(福田哲之,第174頁)陳衛(wèi)星甚至認為《內(nèi)禮》篇名上可能存在“誤認”,而應作‘大禮’”。(陳衛(wèi)星,第106頁)

      首先,從現(xiàn)存文獻上看,現(xiàn)存曾子文獻當中并沒有明確提到“隱”字,反而大多說的是父母在不聽諫諍的情況下,子女應該如何做。因此,用曾子的話論證孔子的觀點,并不可靠,二者思想存在差別,所以這里把“隱”字說成是曾子的意思需謹慎。

      其次,無論是把《曾子事父母》中的“行之如由己”直接套到“如從己起”上,還是把“吾任其過”之“任”與“而任”之“任”對號入座,都有所片面。理由如下:第一,曾子說“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是指父母“諫而不用”時,則“行之如由己”。清人王聘珍曰:“行之,謂父母行之。由,自也。如由己者,過則歸己也?!?王聘珍,第86頁)可見,“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的意思是說,父母如果不聽諫,那么子女就只能任父母所行,并把父母的過錯歸到自己身上。第二,“吾任其過”為曾子之語并非定論。原文為:“子曰:‘可人也,吾任其過;不可人也,吾辭其罪’?!蓖跗刚湓?“此引孔子之言也?!恕敒椤搿?,謂入諫也。任,當也。任過者,過則歸己也。《說文》云:‘辭,訟也?!o其罪,謂內(nèi)自訟也?!?同上,第82頁)這里所引的孔子之語,正和《論語·里仁》中的“子曰:事父母幾諫,諫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相一致。因此,根據(jù)《曾子立孝》當中所引孔子的這番話,孔子認為只有在“可入諫”的情況下,才把父母的過錯歸到自己身上,但如果父母不接受諫諍的話,就只能自己在內(nèi)心里就父母的過錯做一辯訟。

      在筆者看來,梁文除以上的問題外,最大的誤區(qū)恐怕還在于一開始就主觀地將“情”與“理”簡單對立起來,并以此作為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預設,于是在具體分析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時,總要以所謂“親親相隱的范圍”為“標準”,“量化”分析這些思想家對“情”與“理”的“偏取程度”,從而得出:“孟子與子思的最大不同是擴大了‘親親相隱’的范圍,將‘其父殺人’也包括其中”;“他們 (指孔子、子思等重仁派——引注)主張‘親親相隱’、‘隱而任之’,但隱匿的范圍僅限于‘小而隱者’,要求‘不以小道害大道’。孟子的情況則比較復雜,由于其一度受到重孝派的影響,故試圖在‘親親為大’和‘仁者,愛人’之間折中、調(diào)和,表現(xiàn)出守舊、落后的一面”;“在這一問題上,荀子的主張是合理、進步的,而孟子是保守、落后的”。(第39、40、41頁)

      梁文的上述結(jié)論,似乎給人造成這樣一種印象:在先秦儒家脈絡中,無論是與之前的孔子、曾子、子思相比,還是與之后的荀子相比,孟子在面對“情”與“理”時,都是“最落后”、 “最保守”的。從梁文多次將子思與孟子放在一起,比較二者“隱”的范圍大小、輕重程度的表述來看,似乎帶有“揚思抑孟”的傾向。梁文為什么會持有這種觀點?原因何在?筆者翻閱了梁先生的大作《郭店楚簡與思孟學派》,希望從中找到一點論據(jù)。但卻偶然發(fā)現(xiàn),梁先生書中對孟子的態(tài)度與該文的表述有較大差距,不僅如此,該書中也沒有任何論及孟子“擴大了‘親親相隱’的范圍、將‘其父殺人’也包括在其中”的類似表述。如他說:

      舜面對其父瞽叟殺人,為什么前后會有兩種不同的選擇呢?關鍵就在于其身份、角色的變化。當舜作為天子,其面對的是“門外之治”,故自然“義斬恩”,為道義犧牲親情;可是當舜回到家庭,作為一個兒子時,其面對的又是“門內(nèi)之治”,則應該“恩掩義”,視親情重于道義。所以孟子筆下的舜,恰恰是“門內(nèi)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斬恩”,也就是“仁內(nèi)義外”的實踐者。至于將仁、義分別聯(lián)系于親親與尊賢,如《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乃是儒家通義,自然不會為孟子所反對。(梁濤,第387頁)

      同樣在該書中,梁先生還認為孟子筆下的舜的所謂“仁內(nèi)義外”的做法,正是郭店楚簡“仁內(nèi)義外”說第二個方面“分別將仁、義看做是家族之內(nèi)與家族之外的組織、管理原則”的體現(xiàn)。(同上,第386頁)從梁著、梁文中對孟子論舜的不同態(tài)度來看,梁先生看待孟子似乎是持“雙重標準”的。遺憾的是,梁著此論述同樣也沒有準確把握孟子論舜的內(nèi)涵:第一,孟子一貫是持“仁義內(nèi)在”說的,而并非梁先生所說的“仁內(nèi)義外”(此為告子的主張),其“仁”、“義”等概念主要是在道德哲學層面講的。第二,梁著把“恩”、“義”等公私領域中的概念,直接置換成“仁內(nèi)義外”的“仁”、“義”等道德哲學中的概念,并通過“將仁、義分別聯(lián)系于親親與尊賢”,再次轉(zhuǎn)換為“情”(親情)與“理”(道義)的簡單二元對立沖突?!叭省迸c“義”其實并不應直接等同于“親親”與“尊賢”。第三,梁著把“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直接理解成儒家通義,其表述不僅不全面,且容易將“親”、“仁”的層次性誤導為二者的對立性。龔建平先生早就指出:“‘親親為大’并不等值于‘親親至高無上’”,“‘親親為大’只是表明‘仁’流行范圍內(nèi)相比較而言的原則,只是仁愛精神具體實踐上的層次性”,“‘親’‘仁’‘愛’三者,顯然只有層次上的差別而無根本性質(zhì)上的對立?!?見郭齊勇主編,2004年,第120、123頁)梁著中像這樣誤導性的表述還有多處,如以“仁”與“孝”、“孝”與“忠”的“對立”來理解孔子、思孟學派:“當孝的血緣親情與一般社會道義發(fā)生沖突時,孔子主張寧肯犧牲道義也要維護血緣親情,認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在孔子看來,孝構(gòu)成仁的根源和基礎,孝的血緣親情一旦被破壞,仁的整個大廈也會隨之垮塌,所以他一方面主張‘推孝及仁’,在孝的基礎上發(fā)展出更為廣泛的社會倫理關系;另一方面,當社會倫理乃至法律關系與孝悌發(fā)生沖突時,他又因為要維護孝的血緣親情而陷入矛盾之中”。(梁濤,第484、485頁)由此可見,梁文對“仁”、“孝”二者之間的關系總是用對立的眼光審視。事實上,孔子并不是在做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強調(diào)不因一些小事?lián)p害親情,強調(diào)“仁”與“孝”的層次性而非對立性?!吨熳诱Z類》記載說:“仁如水之源,孝弟是水流底第一坎,仁民是第二坎,愛物則第三坎也”;“譬如一粒粟,生出為苗。仁是粟,孝弟是苗,便是仁為孝弟之本”;“孝弟也是仁,仁民愛物也是仁。只孝弟是初頭事,從這里做起”。(《朱子語類》,第463、472、478頁)《傳習錄》中也說:“若無芽,何以有干有枝葉?能抽芽,必是下面有個根在。有根方生,無根便死。無根何從抽芽?父子兄弟之愛,便是人心生意發(fā)端處,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愛物,便是發(fā)干生枝生葉?!?《傳習錄》,第25-26頁)可見,“仁”與“孝”的關系在于:“仁”是本源,“孝”是發(fā)用;為仁 (行仁)須從孝弟開始。(參見郭齊勇主編,2011年,第40-55頁)

      至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梁文中一再將“情”與“理”、“仁”與“義”對立起來,并以此作為預設,以“親親相隱的范圍”來衡量先秦儒家從孔子到荀子的態(tài)度了。梁文對“親親相隱”、“竊負而逃”等案例誤讀的根本原因恐怕正在于此,其結(jié)果便是梁文中出現(xiàn)了一些乍看合理、實則矛盾的表述。例如,梁文一方面認為“孟子便以‘隱而任之’的方式幫助舜化解了情與理、小愛與大愛之間的沖突。這里的‘隱’是隱避之隱,而‘任之’則是通過舜棄天子位來實現(xiàn)”(第39頁);另一方面又認為“(孟子)在親親與道義間表現(xiàn)出一定的折中、調(diào)和,但其‘竊負而逃’的情節(jié)設計,主要還是展示親情與道義間的沖突與緊張”(第42頁)。前文已指出,引入“隱而任”之語解釋“親親相隱”和孟子論舜等沒有足夠的學術依據(jù),而這與梁文對孟子論舜及相關案例的認識是有關系的。

      至于梁文中“竊負而逃”、“封象有庳”等案例,與歷史上的“腐敗”事件 (如田叔隱匿梁孝王殺人罪行、歐陽修評論周世宗生父殺人、清人袁枚批評歐陽修等)有關聯(lián)的論述,學界早就有人明確指出其均存在誤讀《孟子》的現(xiàn)象。例如,陳喬見先生指出:“在孟子論舜中,有皋陶所代表的法律的權威在,孟子此論蘊涵有‘權’與‘法’相互分立的意思。這一點在周世宗那里沒有,在袁枚的論述中亦沒有,不止如此,袁枚還抹殺了孟子的這一深刻思想?!?陳喬見,第467-468頁)陳先生針對袁枚的誤讀總結(jié)道:“事實上,在孟子的論述中,舜于皋陶不僅僅是君臣關系,而且也是最高行政權力與最高大法官的代表,兩者各依據(jù)其原則行事,不僅不魯莽,而且有利于遏制腐敗。今天有人認為舜的行為是毋庸置疑的腐敗行為,或者應為后世腐敗行為負責,實乃厚誣古人也?!?同上,第468頁)梁文將孟子論舜和腐敗聯(lián)系在一起,也蹈入了以今非古的窠臼。

      行文至此,筆者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立場”,并將其基本觀點歸納如下:首先,對于“親親相隱”、“竊負而逃”等案例,一定要放在思想史和社會發(fā)展史的背景中去理解,避免以主觀成見和先入為主的預設去理解先秦儒家思想。其次,“學術”和“立場”應是辯證關系:沒有立場的學術不是真學術,沒有學術的立場是空立場。學術觀點是否能夠站得住腳,取決于學術事實的明確性和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再次,學術論爭的根本目的,最終是為了影響現(xiàn)實與社會,使之向良性、有序、和諧、穩(wěn)定的方向發(fā)展,這是學術研究和學術論爭的最高追求,也是檢驗學術論爭有沒有意義的根本標準。2012年3月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了《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其中第一百八十八條規(guī)定:“經(jīng)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95頁),這說明“親親相隱”的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現(xiàn)代法律制度的認可,同時,它也從一個側(cè)面說明了這場相關的學術討論不僅有學術研究價值,而且也具有現(xiàn)實意義。

      曹建敦,2005年:《讀上博藏楚竹書〈內(nèi)禮〉篇札記》,載簡帛研究網(wǎng)http://www.jianbo.org/(2005—3—4)。

      陳喬見,2011年:《私與公:自治與法治》,載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新批判〉之批判》,武漢大學出版社。

      陳衛(wèi)星,2009年:《“內(nèi)禮”還是“大禮”—— 〈上博楚竹書 (四)·內(nèi)禮〉篇題考辨》,載《華夏考古》第3期。

      《傳習錄》,1997年,吳光 等編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大戴禮記解詁》,1983年,中華書局。

      董姍,2005年:《讀〈上博藏戰(zhàn)國楚竹書 (四)〉雜記》,載簡帛研究網(wǎng)http://www.jianbo.org/(2005—2—20)。

      房振三,2006年:《上博館藏楚竹書 (四)釋字二則》,載《古籍研究》總第49期,安徽大學出版社。

      福田哲之,2006年:《上博楚簡〈內(nèi)禮〉的文獻性質(zhì)——以與〈大戴禮記〉之〈曾子立孝〉、〈曾子事父母〉比較為中心》,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編《簡帛》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龔建平,2004年:《“親親為大”是“腐敗”?抑或“血親倫理”?——評劉清平關于儒家“仁愛”精神“無根”的論點》,載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爭鳴集》,湖北教育出版社。

      古籍:《呂氏春秋》,《論語注疏》,《論語集解》,《孝經(jīng)》,《說文》,《孟子》,《淮南子》,《史記》等。

      《郭店楚墓竹簡》,1998年,荊州市博物館 編,文物出版社。

      郭齊勇,2008年:《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書局。

      郭齊勇主編,2004年:《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儒家倫理新批判〉之批判》,武漢大學出版社。

      郭齊勇、張錦枝,2012年:《守先待后創(chuàng)造轉(zhuǎn)化——郭齊勇教授學術訪談錄》,載《哲學分析》第2期。

      黃人二,2006年:《上博藏簡第四冊內(nèi)禮書后》,載《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

      李零,2009年:《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學勤,2002年:《談〈詩論〉“詩亡隱志”章》,載《文藝研究》第2期。

      《梁漱溟全集》,1990年,山東人民出版社。

      梁濤,2008年:《郭店楚簡與思孟學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廖名春,2005年:《讀楚竹書〈內(nèi)豊〉篇箚記 (一)》,載簡帛研究網(wǎng)http://www.jianbo.org/(2005—2—20)。

      《劉宗周全集》,2007年,吳光 編,浙江古籍出版社。

      馬承源編,2001年,《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

      裘錫圭,2004年:《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

      饒宗頤,2002年:《竹書〈詩序〉小箋》,載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編《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

      《四書章句集注》,1983年,中華書局。

      王利器,1992年:《鹽鐵論校注》,中華書局。

      王巧生,2008年:《上博藏戰(zhàn)國楚竹書四〈內(nèi)禮〉篇集釋》,載《平頂山學院學報》第6期。

      魏宜輝,2005年:《讀上博楚簡 (四)劄記》,載簡帛研究網(wǎng)http://www.jianbo.org/(2005—3—10)。

      許維遹,2009年:《呂氏春秋集釋》,中華書局。

      楊伯峻,1990年:《春秋左傳注》(修訂本),中華書局。

      張磊,2007年:《上海博物館竹書〈內(nèi)禮〉與〈大戴禮記〉“曾子十篇”》,載《管子學刊》第1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2年,法律出版社。

      《朱子語類》,1986年,中華書局。

      猜你喜歡
      親親相隱相隱曾子
      親親相隱
      2010年以來國內(nèi)“親親相隱”制度研究述評
      曾子殺豬
      論“親親相隱”制度在刑事訴訟中的運用
      法制博覽(2018年27期)2018-01-22 18:45:07
      論親親相隱原則中的忠孝之爭
      法制與社會(2017年1期)2017-01-20 20:25:16
      析中國古代“親親相隱”制度及其現(xiàn)代啟示
      情與法的碰撞
      法制博覽(2016年12期)2016-12-28 13:35:54
      “親親相隱”立法起源及相關問題探究
      商(2016年30期)2016-11-09 08:17:18
      曾子殺豬
      快樂語文(2016年29期)2016-02-28 09:03:36
      情與法的碰撞
      ——以“親親相隱”為視角
      法制博覽(2016年35期)2016-02-02 13:32:20
      越西县| 准格尔旗| 乌恰县| 阿瓦提县| 溧水县| 弥渡县| 红安县| 濮阳县| 留坝县| 奎屯市| 汾西县| 合水县| 洛隆县| 双流县| 合水县| 信丰县| 武宁县| 抚州市| 延安市| 刚察县| 哈尔滨市| 勐海县| 莱阳市| 元朗区| 临汾市| 盐城市| 松桃| 合江县| 弋阳县| 宁远县| 德化县| 定州市| 五华县| 任丘市| 农安县| 五河县| 溆浦县| 屏南县| 庄浪县| 新龙县| 防城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