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中 所謂文化自信,就是要樹立起對于中國文化及其支撐的文明秩序的信心。在當代中國文化自信作為一個命題提出,是因為有一些人對中國文化沒有自信。他們認為,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昭示著人類文明的未來,指示中國文化的方向。他們是福山的“文明終結論”的信奉者,只對西方文化有信心。他們認為,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如此強勢,在這種強勢文化面前,中國文化難有自信。 在這樣的語境下,文化自信的依據(jù)在哪里?我的回答是,中國文化的“大歷史”可以為中國的文化自信提供依據(jù)。在中國文化的演進過程中,先后經(jīng)歷了兩次“西方文化”的沖擊。第一次是出于“西天”的印度佛教文化;第二次是出于“泰西”的歐美基督教文化。 印度佛教約在公元2世紀傳到中國來的。從兩漢到魏晉再到隋唐,四五百年間,佛教文化全面影響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與信仰世界。無論是統(tǒng)治集團還是民間社會,佛教文化都擁有廣泛而真誠的信奉者:每個地方都有寺廟,佛教大師飽受尊崇。但即便如此,佛教文化也沒能征服、取代中國文化,反而是中國文化轉化、吸納了佛教文化。特別是在以慧能為代表的思想家們的持續(xù)努力下,原本是異質的佛教文化終于融入中國固有的儒道文化中。佛教文化徹底融入中國文化的標志與結晶,就是禪宗的誕生。 禪宗是什么?禪宗是中國文化的嫡子。禪宗雖有一個來自異域的母親——西天佛教文化,但禪宗的父親是中國本土的儒道文化??梢哉f,禪宗是印度佛教文化徹底中國化之后的結晶。它雖然具有印度血統(tǒng),但本質上是中國文化的產(chǎn)物。從禪宗的誕生機理及其文化特質,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文化并沒因外來文化的沖擊而被取代,反而是外來文化融入中國文化,成為中國文化不斷生長、更新的添加劑。 19世紀之后,中國文化第二次遭遇了外來文化,即歐美基督教文化。在甲午戰(zhàn)爭前后,這次外來文化的沖擊給中國人帶來“乾坤顛倒”般的震撼,中國人對于中國本土文化的信心開始動搖。此后,文化上的不自信成了百年中國難以擺脫的一道陰影。但是,從禪宗的誕生所展示、所蘊含的歷史規(guī)律來看,歐美基督教文化同樣不會征服中國文化,它同樣會為中國文化所轉化、所吸收,成為中國文化在當代和未來自我更新、生長的添加劑或營養(yǎng)品。 在近期內,歐美文化看上去很有魅力,似乎代表了人類文明的“終結”或“終極形態(tài)”,但事物都是發(fā)展變化的。從根本上看,中國文化雖會吸收歐美文化,但中國文化不會變成歐美文化的復制品,這就像一個人吃了牛肉,并不會變成牛一樣。中國文化在吸納了歐美文化之后,只會變得更豐富、更具包容性,同時也更有生命力。這就是中國文化自信的理據(jù)。如果說禪宗是中國文化吸納印度文化的產(chǎn)物和結晶,那么,中國文化吸納歐美文化的產(chǎn)物與結晶又是什么呢?當前的時代還沒有做出回答,背后的原因也許是:中國文化對于歐美文化的吸納過程還沒有最后完成,像禪宗那樣的中國文化新形態(tài)還在孕育中。因此,只需耐心地、充滿信心地等待。▲(作者是首都經(jīng)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