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源流演變與文化成因

      2013-03-19 18:00:51
      文化學(xué)刊 2013年2期
      關(guān)鍵詞:熟語

      吳 靖

      (湖南第一師范學(xué)院,湖南 長沙 410002)

      一、問題之緣起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是一則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熟語??墒牵P(guān)于其來源,目前卻熱傳著這樣一種觀點(diǎn):認(rèn)為該熟語本來是“嫁乞隨乞,嫁叟隨叟”,后來諧音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了。這種觀點(diǎn)在近年來出版的詞典、書籍和報(bào)刊里屢見不鮮。譬如:王興國《漢語成語大詞典》(2010年)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原話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思是嫁給乞丐就跟隨乞丐,嫁給老頭就跟隨老頭。后演變成‘雞、狗’。比喻女子出嫁后,不論丈夫好壞,都要永遠(yuǎn)跟從。也比喻一切隨從主人,不能自主”;張振華《中國文化全知道》 (2010年)、畢軍《奇妙無比的中華語言事典》(2010年)、楊廣恩《熟語趣話》 (2008年)、張德玉《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識》(2009年)、趙春媛和楊曉光《俗語故事選編》(2010年)等書籍都是一個模板地說: “實(shí)際上,這一俗語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為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和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后來,隨著社會和時(shí)代的變遷,‘嫁乞隨乞,嫁叟隨叟’又轉(zhuǎn)音成‘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秦磊《被誤傳的八句俗語》(2010年)、王巧捧《舍不得鞋子套不著狼》(2010年)、徐新明《被誤傳了幾千年的俗語》(2011年)等文章都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但隨著時(shí)代的變遷,這一俗語轉(zhuǎn)音成雞成狗了”。筆者根據(jù)有關(guān)網(wǎng)站進(jìn)行搜索統(tǒng)計(jì),發(fā)現(xiàn)報(bào)刊雜志上約有50多篇文章互相傳遞了這一諧音觀點(diǎn)。由于這些文章、書籍、詞典只拋出觀點(diǎn),卻沒有證據(jù)內(nèi)容,很難令人信服。因此,本文特提出質(zhì)疑,發(fā)表淺見,拋磚引玉。

      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源流演變

      根據(jù)文獻(xiàn)記載,最早將女人的婚姻與雞狗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杜甫在《新婚別》詩中說: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到了宋代,與杜甫詩句語義一致的熟語至少有五則,這些熟語語義內(nèi)容相同、但字?jǐn)?shù)不同、字詞有別。北宋時(shí)期有三則:“嫁得雞逐雞飛,嫁得狗逐狗走”。北宋·莊季?!峨u肋編》卷下: “杜少陵《新婚別》云:‘雞狗亦得將’。世謂諺云‘嫁得雞逐雞飛,嫁得狗逐狗走’之語也”[1]?!凹揠u逐雞飛”。北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七·代鳩婦言》:“人言嫁雞逐雞飛,安知嫁鳩被鳩逐”[2]。“嫁雞與之飛,嫁犬與之走”。北宋·陸佃《埤雅》引諺曰,“嫁雞與之飛,嫁犬與之走”[3]。從莊季裕所謂的“諺云”、歐陽修的“人言”和陸佃的“引諺”,我們完全可以斷定,北宋時(shí)期出現(xiàn)的“嫁得雞逐雞飛,嫁得狗逐狗走” “嫁雞逐雞飛”“嫁雞與之飛,嫁犬與之走”,在當(dāng)時(shí)已經(jīng)是非常流行的熟語了。到了南宋時(shí)期,有兩種表達(dá)形式:“嫁狗逐狗,嫁雞逐雞”。南宋·趙汝鏈《古別離》詩:“嫁狗逐狗,嫁雞逐雞,耿耿不寐輾轉(zhuǎn)思”[4]?!凹薰冯S狗雞隨雞”。南宋·陳造《題六么后》詩: “蘭摧蕙枯昆玉碎,不如人家嫁狗隨狗雞隨雞”[5]。南宋時(shí)期的熟語與北宋時(shí)期的熟語比較而言,發(fā)生了下列變化:第一,南宋時(shí)期的熟語沒有動詞“飛”“走”,語句更加精煉了;第二,熟語中在動詞“逐”的位置上開始出現(xiàn)了動詞“隨”;第三,“雞” “狗”語序前后換位,北宋時(shí)期先說“雞”,后說“狗”,接近現(xiàn)代熟語;而南宋時(shí)期卻先說“狗”,后說“雞”,似乎又遠(yuǎn)離現(xiàn)代熟語。但不管怎么說,南宋時(shí)期出現(xiàn)的兩則熟語除了語序之外,總體上還是比較接近現(xiàn)代熟語“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

      到了元代,熟語的語序再次換位,回到了北宋時(shí)期的語序——先說“雞”,再說“狗”。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三折: “我嫁的雞隨雞飛,嫁的狗隨狗走,嫁的孤堆坐的守”[6];或者只突出“雞”,不說“狗”,元《秋胡戲妻》雜劇第二折:“我今嫁的雞一處飛,也是你爺娘家匹配?!痹o名氏《舉案齊眉》雜劇第三折: “常言道,嫁的雞兒則索一處飛,與梁鴻既為妻也波相宜”[7]。元·高則誠《琵琶記·幾言諫文》: “那些個夫唱婦隨,嫁雞逐雞飛”[8]。

      到了明代,這一熟語的發(fā)展表現(xiàn)出了三個特點(diǎn):第一,在北宋和元代的基礎(chǔ)上,熟語語序固定化,先說“雞”,后說“狗”(犬);第二,熟語字?jǐn)?shù)和格式固定化,“雞”“狗”連用時(shí)是八字格,單用“雞”或“狗”時(shí)是四字格。明·吳承恩(1510-1582) 《西游記》第九十三回:“常言,嫁雞逐雞嫁犬逐犬。女有誓愿在先,結(jié)了這球,告奏天地神明,撞天婚拋打”[9]。明·凌濛初 (1580-1644) 《二刻拍案驚奇》卷三: “抑且不知你為儒?為商?作何生業(yè)?我嫁雞逐雞,也要商量個終身之策”[10]。第三、正式出現(xiàn)“嫁雞隨雞嫁狗隨狗”[11]這一現(xiàn)代熟語。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八:“常言道: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12]。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八:“‘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一車骨頭半車肉,都屬了劉家”[13]。從北宋到明代,這一熟語中動詞“隨”與“逐”并用、名詞“狗”與“犬”并用?!凹揠u隨雞”或說“嫁雞逐雞”;“嫁狗隨狗”或說“嫁犬逐犬”。這種并用一直延續(xù)到清代初年,清·李漁(1611-1679) 《奈何天·憂嫁》: “雖然不好明說他丈夫丑陋,只把嫁雞逐雞的常話勸誨他一番便了”;清·李漁《奈何天·逼嫁》: “卻不道嫁犬逐犬,切莫要看樣畫葫蘆,又把那別新郎的鋪蓋卷”[14]。

      從清代中葉直到現(xiàn)代,文言詞“逐”、“犬”被口語詞“隨”、“狗”取代,其它形式的同義熟語在文獻(xiàn)中很難見到,熟語“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固定化。清·曹雪芹 (1715-1764)《紅樓夢》第八十一回:“你難道沒聽人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那里個個都是象你大姐做娘娘呢”[15]; 清·李寶嘉 (1867 -1906)《官場現(xiàn)形記》八回:“俗話說得好:‘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慵蘖宋覀儞崤_做姨太太,我們都得稱你姨太太”[16]。民國·陶明浚《陳公案》二十回:“我們當(dāng)婦道的,一個人一個命,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興人家看不起我,我可實(shí)不敢看不起人家”[17]。

      綜上說述,熟語“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源流是非常清楚的:它發(fā)端于唐代大詩人杜甫《新婚別》中的詩句“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歷經(jīng)北宋、南宋、元代,出現(xiàn)了字?jǐn)?shù)有別、字詞有別的同義熟語并用的格局;在明代,“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個八字名稱的熟語正式形成。

      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文化成因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文化成因,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兩種說法:第一種是雞狗家畜熟悉說。雞和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禽和家畜?!吨芏Y》所載的“六畜”中有犬和雞,它們都是中國農(nóng)業(yè)社會最重要的家畜,狗可看門,雞可司晨。古時(shí)候人們往往選擇身邊熟悉的一些動物來比擬社會中的現(xiàn)實(shí)。[18]第二種是雞狗交尾象征說。何蒼回《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說》云:“語有之: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言婦人宜順夫指,毋以拂郁而勃谿脫幅也 (筆者譯:不要因?yàn)樾那椴皇鏁扯鵂幊碃幎匪浩埔挛?。顧奚不曰嫁龍隨龍,嫁虎隨虎,而必取譬于雞狗何也?蓋婦人嫁夫,未必盡為食養(yǎng)也,無分于貧富,無間于媸妍(丑陋與美麗),而皆欲為之者,性而已矣。顧性之力,因人而殊,古者未有因性之不足而仳離者也。深閨自嗟,輒委天命,亦未嘗怨其父母之相婿,胡不效方九皋之相焉,而專注于牝牡驪黃也。為父母者,亦未始不惴惴焉自恐,而又不能明以告女,故以雞狗為譬,蓋雞狗于性,迥不相侔,狗可累日,雞則剎那,剎那者故不能饜,累日者亦不易受,意若曰:過與不及,皆命所注,父母故不能為女執(zhí)兩用中也?!保?9]該文言簡意賅,主要是說察物要略去表面現(xiàn)象,而窺視其本質(zhì)。女子嫁人主要是因?yàn)椤靶浴保腥恕靶浴钡臅r(shí)間有長有短,有如“雞性”短,有如“狗性”長,故以“雞”“狗”“取譬”。

      筆者以為:“雞狗交尾象征說”雖然說的是客觀事實(shí),但不足以成為熟語形成的文化原因。而“雞狗家畜熟悉說”,說得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充分。因?yàn)橹袊钤顼曫B(yǎng)的家畜除了“雞”“狗”之外,還有“豬”和“水?!保⑶摇柏i”一直是主要家畜[20]。同屬于家畜,為什么選用“雞” “狗”,而不說“豬”、 “?!蹦?因?yàn)殡u有“雞德”,狗有“義犬”之稱。雞有“五德”,最早見于西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二: “君獨(dú)不見夫雞夫?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shí)者,信也?!保?1]可見,西漢時(shí),在人們的文化觀念里, “雞”就擁有“文、武、勇、仁、信”五種品德。前兩德源于雞的形象與身體構(gòu)造,后三德取自雞的習(xí)性?!拔牡隆薄垭u頭頂上長有肉冠,走路時(shí),昂首挺胸,氣宇軒昂,一副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形象。就像文人人獲取功名后頭頂戴上帽子。“武德”——雄雞腳爪后有尖爪,這是雄雞天生的武器。“勇德”——雄雞好斗、敢斗、不怕死,兩雞相斗滿面流血,毛飛體破,從不善罷甘休,表現(xiàn)得英勇頑強(qiáng)?!叭实隆薄垭u見食物不獨(dú)自占有,哪怕找來一粒米,也會咕咕地叫伙伴來食,這被古人視為仁的表現(xiàn)?!靶诺隆薄褪且荒耆倭逄欤垭u天天啼鳴報(bào)曉。古代沒有記時(shí)的鐘表,全靠雄雞來報(bào)時(shí),而雄雞報(bào)時(shí)從來不會出錯,這就是“守夜不失時(shí)”,是信德的一種表現(xiàn)。

      “狗”的特性很多,其中最為稱道的是:為主人效忠。俗話說: “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不管主人是富裕還是貧窮,總是忠于主人。因此,狗被稱為“義犬”。唐末貫休《行路難》詩之四:“古人尺布猶可縫,潯陽義犬令人憶”。[22]宋代洪邁《容齋隨筆·人物以義為名》: “禽畜之賢,則有義犬、義烏、義鷹、義鶻”。[23]“義犬”救主,可謂千古絕唱,舉不勝舉,下面僅舉唐以前的幾例以見一斑:1、狗殺敵救主救國。傳說在公元前6500-前6000年,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嚳下令:誰殺死了犬戎之帥,就將女兒許配為妻。因家養(yǎng)的“義犬”奔襲敵營,咬死了犬戎之帥吳將軍,為自己的國民消除了禍患,兌現(xiàn)承諾將女兒嫁給了這只“義犬”,女兒和“義犬”走入南山,生兒育女,成為南方蠻夷的祖先。[24]2、狗殺蛇救主。東晉干寶《搜神記·義犬?!肪矶涊d:“太興中,吳民華隆養(yǎng)一快犬,號‘的尾’,常將自隨。隆后至江邊伐荻,為大蛇盤繞,犬奮力咋蛇,蛇死。隆僵仆無知,犬彷徨涕泣,走還舟,復(fù)反草中。徒伴怪之,隨往,見隆悶絕,將歸家。犬為不食,比隆復(fù)蘇,始食。”[25]3、狗滅火救主。東晉陶淵明《搜神后記·楊生養(yǎng)狗》記載東晉楊生醉酒遇火、狗運(yùn)水救主的故事:“后生飲酒醉,行大澤草中,眠,不能動。時(shí)方冬月燎原,風(fēng)勢極盛。狗乃周章號喚,生醉不覺。前有一坑水,狗便走往水中,還,以身灑生左右草上。如此數(shù)次,周旋跬步,草皆沾濕?;鹬撩夥佟!保?6]4、狗報(bào)信救主。東晉陶淵明《搜神后記·楊生養(yǎng)狗》記載東晉楊生夜行掉入空井中“生因暗行,墮于空井中。狗呻吟徹曉。有人經(jīng)過,怪此狗向井號,往視,見生。生曰:‘君可出我,當(dāng)有厚報(bào)?!嗽?‘以此狗見與,便當(dāng)相出?!? ‘此狗曾活我已死,不得相與。馀即五惜?!嗽?‘若爾,便不相出。’狗因下頭目井。生知其意,乃語路人云: ‘以狗相與?!思闯鲋?,系之而去。卻后五日,狗夜走歸。”[27]5、狗撲刀救主。唐代馮贄 《云仙雜記》卷九“烏龍”: “會籍人張然,滯役經(jīng)年不歸,婦與奴私通。然養(yǎng)一狗,名曰烏龍。后然歸,奴懼事覺,欲謀殺然。狗注睛視奴,奴方興手,烏龍蕩奴,奴失刀杖。然取刀殺奴”[28]。

      綜上簡述,雞有“雞德”,狗為“義犬”,“雞德狗義”的文化評價(jià)在漢民族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熟語“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選定“雞”“狗”作為意象,其文化成因主要有兩點(diǎn):一是“雞狗是熟悉的家畜”,二是“雞德狗義”。

      四、“嫁乞隨乞嫁叟隨叟”的源流考證

      筆者根據(jù)文獻(xiàn)資料考證,得出四點(diǎn)管見:第一,“嫁乞隨乞嫁叟隨叟”出現(xiàn)大概是在清末民初。儲仁遜 (1874-1928)抄本小說《雙燈記·螢窗清玩·陰陽斗》[29]第3頁載: “常言:嫁乞隨乞,嫁叟隨叟,烈女焉能嫁二夫?”也許這是關(guān)于“嫁乞隨乞,嫁叟隨叟”的最早記載。第二,文獻(xiàn)資料記載有人將“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改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何異旭《在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不斷革新——略記梅蘭芳修改 <醉酒 >和 <宇宙鋒>》: “梅先生在1950年以前的唱詞是:‘自古道嫁乞隨乞轉(zhuǎn),又道是嫁叟隨叟眠(老本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第二番唱曾經(jīng)一度把老本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改成‘嫁乞隨乞,嫁叟隨叟’”。何異旭先生在文章中明確指出:梅蘭芳先生曾將“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改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也許,梅先生才是運(yùn)用了諧音修辭格,以“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為原型,諧音出了“嫁乞隨乞,嫁叟隨叟”。第三,“嫁乞隨乞嫁叟隨叟”出現(xiàn)過的地域可能只局限于冀、津、遼、京的某些局部地區(qū),并且可能只局限于小說、劇本、評書等書面語中。上面提到的儲仁遜,祖籍河北,世居天津,整理的是抄本小說;梅蘭芳,北京人,改寫的是劇本。筆者見識有限,收集了幾則例子,但全部屬于這一范疇。列舉如下,可見一斑:

      (1)爹呀,你別生氣。這么說吧,我呀,嫁乞隨乞,嫁叟隨叟。

      (2)官人不要管我,我嫁乞隨乞,嫁叟隨叟,今生今世跟隨官人。

      (3)嫁乞隨乞,嫁叟隨叟,呂雉從骨子里是有那種賢妻良母,逆來順受的中國女性的本質(zhì)的。

      (4)俗話說嫁乞隨乞嫁叟隨叟,妾身已是王爺?shù)模阋易鍪裁?,只管講來。

      (5)按照古時(shí)“嫁乞隨乞嫁叟隨叟”的禮法,女人主動把男人踹了,我覺得應(yīng)該是不合適的。

      另外,最先提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是諧音來源于“嫁乞隨乞嫁叟隨叟”的人,也是天津?qū)氎嫒藙⒈鼧s先生。他發(fā)表在2001年10月13日《團(tuán)結(jié)報(bào)》上的文章《幾條口頭語諧音趣談》,后被《黨政干部文摘》2001年第11期轉(zhuǎn)載。自此之后,掀起了一股相互傳抄的熱潮。

      五、“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與“嫁乞隨乞嫁叟隨叟”之比較

      結(jié)合以上論述,將“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與“嫁乞隨乞嫁叟隨叟”兩相比較,可以得出以下七點(diǎn)拙見:1、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來源、演變到定型遠(yuǎn)遠(yuǎn)早于“嫁乞隨乞,嫁叟隨叟”,絕不可能諧音來源于“嫁乞隨乞,嫁叟隨叟”。2、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之前的文化典籍、史書以及近現(xiàn)代編輯的成語、諺語、慣用語、歇后語等熟語詞典都沒有提到“嫁乞隨乞,嫁叟隨叟”這一語句,可見,歷史上并不存在“嫁乞隨乞,嫁叟隨叟”這一熟語,只是后來有人根據(jù)“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一熟語諧音出了“嫁乞隨乞,嫁叟隨叟”這一語句。3、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是流行全國各地的熟語,通用地域廣泛;而“嫁乞隨乞,嫁叟隨叟”僅僅局限于出生在冀津京遼地區(qū)的個別作者使用過,地方性突出,使用范圍非常狹窄。4、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在口語中通用,也在書面語中通用;而“嫁乞隨乞,嫁叟隨叟”只見于個別劇本、個別小說和個別評書等書面語中。5、“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是實(shí)指,實(shí)指女人所嫁的對象是“乞丐”、“老頭”,指稱有限,沒有修辭性,句意所強(qiáng)調(diào)的是女人應(yīng)該對婚姻忠誠;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是虛指,指稱窮盡,包含了“乞丐”、“老頭”在內(nèi)的一切對象,甚至包括“雞”、“狗”,修辭色彩濃重。句意所表征的除了強(qiáng)調(diào)女人對婚姻的忠誠之外,更強(qiáng)調(diào)女人的婚姻身不由己和女人的婚姻是如此卑微。因此,“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語義表達(dá)要比“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更加豐富,表達(dá)效果要更好。6、“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并非運(yùn)用比喻修辭格,并不是把女人要嫁的男人比喻成“雞”“狗”?!凹揠u隨雞,嫁狗隨狗”是兩個讓步假設(shè)的緊縮復(fù)句,如果把這兩個緊縮復(fù)句轉(zhuǎn)換成一般的讓步假設(shè)句,就更容易理解了: “(女人)即使嫁了雞,也得隨著雞;即使嫁了狗,也得隨著狗”。7、“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源遠(yuǎn)流長,成為主流,婦孺皆知。而“嫁乞隨乞,嫁叟隨叟”,知者甚少。

      [1][5][6][10][14]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成語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380.

      [2]成語大詞典編委會.成語大詞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6.451.

      [3][7][17]曹聰孫.中國俗語典[M].重慶: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38 -139.

      [4][8][9]耿文輝.中華諺語大辭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446.

      [11][12]商務(wù)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新華成語詞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339.

      [13][15]張毅.常用諺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03.

      [16]楊艷,邱勝,陳彬.中華諺語大詞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554.

      [18]樊會影.中華諺語故事[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9.100.

      [19]何蒼回.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說[J].大眾(上海 1942),1943,(11).

      [20]課程教材研究所等.歷史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

      [21]賴炎元注譯.韓詩外傳今注今譯[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79.70.

      [22]蕭楓選 .唐詩宋詞全集第11卷[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242.

      [23]閻中英等.四庫全書子部精要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703.

      [24]楊善群,鄭嘉融.創(chuàng)世在東方200萬年前至公元前1046年的中國故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71.

      [25]賈二強(qiáng)校點(diǎn).搜神記·義犬冢(東晉干寶)[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143.

      [26][27]顧希佳選譯.搜神后記·楊生養(yǎng)狗(東晉陶淵明)[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49.

      [28]唐代·馮贄.云仙雜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71.

      [29]清代·儲仁遜.雙燈記·螢窗清玩·陰陽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3.

      猜你喜歡
      熟語
      國際中文教材熟語收錄考察
      ——以《新實(shí)用漢語課本》和《中文天地》為例
      看圖猜熟語
      基于漢語熟語的趨返模式研究
      韓漢“馬”字熟語對比研究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1:51:19
      多維視角下的閩東熟語英譯研究
      讀故事 學(xué)熟語(三十) 超級隱身術(shù)——十惡
      讀寫算(中)(2015年12期)2015-11-07 07:25:20
      淺析熟語認(rèn)知機(jī)制的分類——以中韓熟語為例
      論維漢熟語的民族特色
      語言與翻譯(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中俄飲食結(jié)構(gòu)差異在漢俄熟語中的體現(xiàn)
      乍聞音酷似,細(xì)品味異同——同、近音異形熟語薈萃(五十三)
      天津教育(2012年10期)2012-08-17 09:01:18
      洞头县| 渭南市| 静宁县| 崇阳县| 兴化市| 雅江县| 孟村| 长治县| 湘阴县| 府谷县| 武川县| 龙岩市| 双流县| 贡嘎县| 鱼台县| 垣曲县| 邯郸市| 华池县| 衡水市| 新绛县| 外汇| 涿鹿县| 乌兰县| 靖远县| 武夷山市| 海淀区| 焉耆| 平谷区| 昭通市| 上犹县| 寿阳县| 岑巩县| 喀喇沁旗| 嘉禾县| 原平市| 桓仁| 盘山县| 正安县| 永登县| 旬邑县| 三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