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晟
【摘要】 目的:觀察依達拉奉聯(lián)合β-七葉皂甙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方法:74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7例,在常規(guī)支持療法基礎上采用依達拉奉+β-七葉皂甙鈉治療;對照組37例,除不使用依達拉奉外,其他同治療組。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94.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用藥過程及療程后復查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檢查,未發(fā)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結論:依達拉奉聯(lián)合β-七葉皂甙鈉治療急性腦梗死有顯著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依達拉奉; β-七葉皂甙鈉; 急性腦梗死; 療效觀察
急性腦梗死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導致神經元缺血性死亡或損傷的疾病,一旦發(fā)生,將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且已成為我國第一大致死的原因。2009年5月1日-2010年5月3日筆者應用依達拉奉聯(lián)合β-七葉皂甙鈉治療急性腦梗死37例,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74例入選病例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腦梗死診斷標準[1] ,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fā)病,且均在24 h以內發(fā)病,經頭顱CT或MRI證實,入院前未經抗凝、溶栓、降纖和抗血小板等治療,且排除腦出血及腦腫瘤,無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無治療藥物禁忌證。隨機分為治療組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齡50~74歲,平均60.48歲;對照組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齡51~75 歲,平均60.74歲。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及治療前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常規(guī)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控制腦水腫(甘油果糖)、保護腦細胞(胞二磷膽堿)、調控血壓及其他對癥治療。治療組給予β-七葉皂甙鈉20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靜脈滴注,1次/d ;依達拉奉30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靜脈滴注,2次/d,連續(xù)14 d。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予以β-七葉皂甙鈉20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靜脈滴注,1次/d,連續(xù)14 d。
1.3 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歐洲卒中評分(European stroke scale,ESS)標準[2],對每位患者用藥前及用藥后14 d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兩組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第14天進行療效評定?;救荷窠浌δ苋睋p評分減少>89%。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數(shù)+顯著進步例數(shù)+進步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 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治療組治療前為(53.63±8.69)分,治療后為(87.91±12.76)分,對照組治療前為(53.87±8.73)分,治療后為(76.53±10.84)分。治療后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有減少,但治療組減少更明顯,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評定比較 治療組基本痊愈12例,顯著進步13例,進步10例,無變化2例,總有效率94.6%;對照組基本痊愈4例,顯著進步8例,進步15例,無變化10 例,總有效率73.0%。治療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急性腦梗死的腦組織損傷機制中,自由基、炎癥反應和細胞毒性水腫及血管源性水腫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腦缺血、缺氧及再灌注后可生成大量自由基,攻擊脂質膜結構中不飽和脂肪酸的多個不飽和的雙鍵,使之發(fā)生過氧化反應,導致脂質膜損傷,通透性增加,各種細胞器解體,加重細胞毒性腦水腫,攻擊血管內皮細胞膜,加重血管源性腦水腫;缺血/再灌注時,最早的反應是缺血區(qū)的白細胞積聚和炎癥細胞因子的釋放,如白介素-1(IL-1)、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使細胞更易聚集、凝聚,造成微血管循環(huán)障礙,甚至造成再灌注后的“無復流”現(xiàn)象,隨后白細胞通過內皮細胞進入腦組織,釋放出多種分解代謝酶,導致組織破壞;腦缺血后發(fā)生細胞毒性腦水腫和血管源性腦水腫,壓迫周圍微循環(huán),使血流淤積,微血栓形成,更減少腦灌注,加重缺血,再灌注后缺血灶相對于周圍腦組織處于高滲透壓、高離子狀態(tài),促使大量水分滲入缺血灶,更加重腦水腫,大片腦水腫導致顱內壓升高,又使靜脈回流受阻及動脈灌流阻力增大,形成缺血、水腫、顱高壓惡性循環(huán),可引起腦疝,危及生命[3]。
依達拉奉是新型自由基清除劑及抗氧化劑,其主要成分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依達拉奉對缺血再灌注損傷具有保護作用,它可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減輕腦內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腦水腫;減少缺血半暗帶的面積,抑制遲發(fā)性神經元死亡;防止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缺血性腦卒中患者NSE、S-100蛋白含量與神經系統(tǒng)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關系密切,即CT顯示梗死灶越大、水腫范圍越廣、占位效應越明顯,二者的血清含量升高越顯著,依達拉奉通過減輕再灌注損傷的自由基產生,抑制MMP-9,穩(wěn)定血腦屏障等作用而降低血清NSE、S-100β水平,對急性腦梗死的神經元有保護作用,從而改善腦梗死患者的預后[4-5]。依達拉奉還可能通過抑制線粒體途徑減少了腦細胞凋亡的發(fā)生,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6]。
七葉皂苷是中藥娑羅子的主要活性成分,屬于五環(huán)三萜皂苷類藥物,含α和β兩種異構體(Fig1),其中β-七葉皂苷是主要的活性異構體。近年來,由于β-七葉皂甙鈉能促進腎上腺皮質分泌皮質類固醇增加體內和靜脈的前列腺素分泌PGF2,具有消炎、抗?jié)B出、消水腫、恢復毛細血管正常通透性,增加靜脈張力,改善和恢復腦循環(huán),消除自由基等作用,在治療腦水腫中引起人們的重視。CRP水平可以反映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不同病損程度的腦梗死發(fā)生炎癥反應程度不同,CRP水平與腦梗死患者病情程度具有相關性,CRP水平的增高反映了腦梗死的嚴重程度,β-七葉皂甙鈉能使A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下降,炎性反應減輕,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的程度[7-9]。β-七葉皂甙鈉對毛細血管具有“封閉”作用,抑制血管通透性的改變,具有抗炎、抗?jié)B出等作用,減少腦組織局部中性粒細胞滲出,減輕局部炎癥反應,縮小梗死面積,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β-七葉皂甙鈉還可能通過抑制髓過氧化酶(MPO),下調ICAM-1和E-內皮選擇素,減少中性粒細胞在損傷病灶的聚集而降低腦損傷程度[10]。MMP-9與LN可能參與腦血管源性腦水腫的形成發(fā)展,缺血再灌注早期七葉皂苷鈉治療通過減少MMP-9的表達,增加LN的表達對缺血再灌注腦起保護作用[11]。依達拉奉與β-七葉皂甙鈉聯(lián)用,既利用依達拉奉的清除自由基和神經元保護作用,又利用β-七葉皂甙鈉的消炎、抗?jié)B出、消水腫作用。通過筆者所在醫(yī)院的本組療效觀察,依達拉奉聯(lián)合β-七葉皂甙鈉治療急性腦梗死取得顯著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1.
[2] Hantson L,De Weerdt W,De Keyser J,et al.The European Stroke Scale[J].Stroke,1994,25(11):2215-2219.
[3] 郭國際.實用神經系統(tǒng)疾病診斷與治療[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6:597-599.
[4] 王琨,李彥敏.NSE、S-100蛋白與腦損傷關系的研究[J].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9,17(5):396.
[5] 李少明,鄭東.依達拉奉對急性腦梗死血清NSE、S-100β和MMP-9的影響[J].廣東醫(yī)學,2010,31(13):1742.
[6] 薛晶,韓冬.依達拉奉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保護作用機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9,26(1):18.
[7] 曹紅,孫長凱,趙杰,等.血清C 反應蛋白水平與腦梗死病情及預后的關系[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5,18(6):423.
[8] 李輝,王兆宏.血清C 反應蛋白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評估中的價值[J].疑難病雜志,2006,5(2):97.
[9] 劉新平. β-七葉皂甙鈉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的影響[J].疑難病志,2008,7(8):482.
[10] 劉麗娟,周宏灝.七葉皂苷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0,10(5):957.
[11] 張韶華,韓文江,李曉蕾,等.七葉皂苷鈉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后MMP-9和LN表達的影響[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29(6):621.
(收稿日期:2012-09-26) (本文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