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雷,劉增庫
(1.池州學(xué)院 中文系,安徽 池州 247000;2.東方地球物理公司新聞中心,河北 涿州071750)
空間、方位是語言中的基本范疇。隨著認(rèn)知語言學(xué)的傳入與深入發(fā)展,現(xiàn)代漢語方位詞問題研究日漸升溫并走向成熟。與現(xiàn)代漢語方位詞研究相比,古代漢語方位詞的研究則顯得單薄和不足,所以對古漢語方位詞的系統(tǒng)和深入研究已勢在必行,尤其是中古時期。因為從漢語方位詞的發(fā)展來看,中古漢語上承上古漢語,下啟近代漢語,并基本上奠定了現(xiàn)代漢語方位詞的語義、功能、形式系統(tǒng),是漢語方位詞發(fā)展的關(guān)鍵階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得益于從認(rèn)知語義角度對現(xiàn)代漢語方位詞及相關(guān)的空間表達的深入研究,人們開始探究中古漢語方位詞的意義及其變化,并進行了一定深度的語義功能分析。但在這些研究中,中古詩歌的分析被嚴(yán)重忽略了,這與中古詩歌的語言價值極不相稱。中古詩歌是詩歌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它上承《詩經(jīng)》、《楚辭》,下啟唐詩、宋詞,在詩歌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作為中古漢語的主要語料形式之一,具有極高的語言研究價值。因此,本文以中古詩歌的基本方位詞為切入點,運用認(rèn)知語義理論,對中古詩歌中的基本方位詞語義狀況、特點及其成因進行分析,權(quán)作對中古漢語方位詞研究的一點補充。
1
方位詞按結(jié)構(gòu)形式分為單純與合成兩類,其中單純的方位詞最早產(chǎn)生并詞匯化,是最基本的方位詞,構(gòu)成方位詞系統(tǒng)的核心,本文主要討論的也是這類方位詞,主要包括“東、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后、中、里、內(nèi)、外、間、旁(傍)”等。認(rèn)知語言學(xué)認(rèn)為,空間方位意義主要通過參照定位產(chǎn)生,這是方位詞語義分析的基礎(chǔ),為了方便討論,可從參照定位的特點對方位詞分類以后再作分析。根據(jù)參照的特點,方位詞主要形成了三類方位意義:其一,表示絕對參照定向的方位意義,漢語中以“東、西、南、北”為代表,是以固定不變的絕對參照物——太陽來確定方向從而得出的方位義。其二,表示相對參照定向的方位意義,以“上、下、左、右、前、后、中、內(nèi)、里、外”為代表,是以人類選擇的參照物來確定方向從而得出的方位義。其三,表示泛向距離參照定位的方位意義,是以人類選擇的參照物和距離為基準(zhǔn)得出的方位義,以“旁(傍)”、“間”為代表[1]31-32。根據(jù)方位意義的不同相應(yīng)地劃分出絕對參照定位、相對參照定位、泛向參照定位三類方位詞。下文將根據(jù)這個分類來討論中古詩歌基本方位詞的語義狀況。
1.1 絕對參照定位方位詞
中古詩歌中“東、西、南、北”主要表示空間義。
表示以太陽為參照物而確定的某個方向或方位,分別表示動作的方向、事物的方位。
“東、西”分別表示太陽升起、落下的方向(位)。如:
(1)百川東到海,何時復(fù)西歸。(全漢詩卷九《長歌行》)
(2)日暮游西園,冀寫憂思情。(魏詩卷二王粲《雜詩》)
(3)我出東門游,邂逅承清塵。(魏詩卷三繁欽《定情詩》)
“南、北”分別表示面向太陽升起的方向時人的右手、左手方向(位)。如:
(4)側(cè)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贈我錦繡段。(全漢詩卷六張衡《國愁詩》)
(5)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腸。(魏詩卷四曹丕《燕歌行二首》)
(6)胡馬依北風(fēng),越鳥巢南枝。(全漢詩卷十二《古詩十九首》)
此時,“東、西、南、北”出現(xiàn)在動詞或名詞前做狀語或定語,如“西”在“何時復(fù)西歸”中作“歸”的狀語,在“日暮游西園”中又作“園”的定語。
表示動作的方向時有時可用“從、向”等介詞引導(dǎo),做動詞的狀語。如:
(7)使君從南乘,五馬立踟躕。(全漢詩卷九《陌上?!罚?/p>
表示參照對象(不是太陽)以東、以西、以南、以北方向上的一定空間區(qū)域。這里的“參照對象”多為范圍較大的處所或區(qū)域,如“城”、“郭”、“關(guān)”“大?!薄ⅰ奥尻柍恰钡?。如:
(8)關(guān)西出將,關(guān)東出相。(全漢詩卷八《虞詡引諺》)
(9)有所思,乃在大海南。(全漢詩卷四《有所思》)
(10)洛陽城東路,桃李生路傍。(全漢詩卷七宋子侯《董嬌饒詩》)
但也有以體量不大的事物為 “參照對象”的,如:
(11)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全漢詩卷九《江南》)
此時,方位詞后置于名詞構(gòu)成方位短語,如“大海南”。
在對舉形式中,這類方位詞的方位意義往往并不明確,如:
(12)戰(zhàn)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全漢詩卷四《戰(zhàn)城南》)
句中的“城南”、“城北”互文見義,表示“到處”的意思。
1.2 相對參照定位方位詞
這類方位詞因其相對參照意義總是成對或成組出現(xiàn),在中古時期除了表示空間意義之外,還可通過投射式隱喻表示時間、社會關(guān)系等意義。
1.2.1 “上”和“下”
空間意義
“上”的空間意義主要是指較參照物而言位置高或處于參照物的高端部位,有時也可指條狀物(如水流)的側(cè)畔。如:
(13)頭上藍田玉,耳后大秦珠。(全漢詩卷七辛延年《羽林郎詩》)
(14)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全漢詩卷十二《古詩十九首》)
(15)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全漢詩卷九《白頭吟》)
“下”的空間意義主要是指較參照物而言位置低或處于參照物的低端部位,有時用在處所名詞后可表示“中”的意思。如:
(16)臨高臺以軒,下有清水清且寒。(全漢詩卷四《臨高臺》)
(17)離麾玉山下,遺棄毀與譽。(魏詩卷十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
(18)苑中三公,館下二卿。(全漢詩卷八《民為五門語》)
此時,方位詞大多后置于名詞構(gòu)成方位短語,如“御溝上”。
“上”和“下”的空間意義有時比較抽象,如:
(19)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全漢詩卷五班固《詠史》)
句中的“闕下”不是實指“宮闕之下”,而是泛指“帝王所居之處”。
隱喻意義
“上”和“下”的隱喻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時間、社會等級這些范疇?!吧稀焙汀跋隆钡臅r間義分別表示時間較早和較晚,社會等級義分別表示社會等級較高和較低。如:
(20)休哉上世士,萬載垂清風(fēng)。(魏詩卷十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
(21)燕丹善勇士,荊軻為上賓。(魏詩卷三阮瑀《詠史詩二首》)
(22)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全漢詩卷十《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23)煌煌上天照下土兮,知我好道公來下兮。(全漢詩卷一劉安《八公操》)
“上世”、“下九”表示的是時間意義,“上賓”、“上天”、“下土”都有社會等級意義。“上”、“下”在這些詞語里均做定語。
“下”有時可隱喻到利益范疇,表示在某種利益的近旁,與之關(guān)系密切之意,如:
(24)利害同根源,賞下有甘鉤。(晉詩卷一傅玄《長歌行》)
1.2.2 “左”和“右”
“左”和“右”在中古詩歌中主要表示具體空間意義。
“左”表示參照物的左邊或左邊部分,“右”表示參照物的右邊或右邊部分。如:
(25)相公征關(guān)右,赫怒震天威。(魏詩卷二王粲《從軍詩五首》)
(26)四面肅肅稽首,天神擁護左右。(全漢詩卷九《董逃行》)
(27)左手彎繁弱,右手揮龍淵。(晉詩卷十一劉琨《扶風(fēng)歌》)
“左”、“右”在這里有時修飾名詞作定語,如“左手”,有時后置于名詞構(gòu)成方位短語,如“關(guān)右”。
不過,“左”和“右”并舉時,方位意義往往不是很明確,合起來表示“兩邊”、“周圍”等義,如上例中的“天神擁護左右”。
分別表示動作“左”和“右”的方向。如:
(28)左顧擁方目,右眷極朱發(fā)。(晉詩卷十一郭璞《游仙詩十九首》)
這里的“左”、“右”前置于動詞做狀語。
1.2.3 “前”和“后”
空間意義
“前”的空間意義主要指參照物正面所對的方位和方向,“后”的空間意義主要表示參照物背面所對的方位和方向。如:
(29)賴得樊將軍,虎叱項王前。(晉詩卷一傅玄《惟漢行》)
(30)挽裳對我泣,太息前自陳。(魏詩卷六曹植《門有萬里客》)
(31)百尺高樓與天連,后園鑿井銀作床。(全漢詩卷九《淮南王》)
(32)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后。(全漢詩卷十《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此時,方位詞前置于名詞作定語,如“后園”,后置于名詞構(gòu)成方位短語,如“項王前”;方位詞前置于動詞做狀語,如“前自陳”,后置于動詞作賓語,如“在前”。
隱喻意義
“前”和“后”的隱喻意義主要是時間義,可表示時間順序的先后。如:
(33)人民生各各有壽命,死生何須復(fù)道前后。(全漢詩卷九《烏生》)
1.2.4 “中、內(nèi)、里”和“外”
空間意義
“中”的空間意義主要是指參照物的面或體之內(nèi)的空間區(qū)域。如:
(34)婉婉幕中畫,輝輝天業(yè)昌。(宋詩卷一謝瞻《經(jīng)張子房廟詩》)
(35)獨坐空房中,誰與相勸勉。(全漢詩卷六秦嘉《贈婦詩》)
此處“中”往往后置于名詞構(gòu)成方位短語。不過,“中”與名詞構(gòu)成方位短語時也可置于名詞前,如:
(36)自快中野兮蒼天與直。(全漢詩卷一劉友《歌》)
“中野”即“野中”,這在中古詩歌里較常見,又如“中道”、“中庭”等。
也可表示同類事物的集合范圍內(nèi)。如:
(37)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全漢詩卷八《時人為呂布語》)
“內(nèi)”和“里”都能表示“中”的空間意義,如:
(38)肅肅禁闈內(nèi)。翳然絕塵軌。(宋詩卷一孔欣《祠太廟》)
(39)轉(zhuǎn)頭向戶里,漸見愁煎迫。(全漢詩卷十《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里”本為名詞,表示“衣服的里層”,常與“表”相對使用。在中古漢語時期,“里”作為方位詞形成的時間并不太長[1]105。在中古詩歌中“里”可以表示“中”的空間意義,不過用例較少。
“外”的空間意義主要是指參照物之外的空間區(qū)域。如:
(40)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宋詩卷二謝靈運《述祖德詩二首》)
(41)懷抱既昭曠。外物徒龍蠖。(宋詩卷二謝靈運《富春渚詩》)
也可表示動作的發(fā)出或行進的方向。如:
(42)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全漢詩卷七蔡琰《悲憤詩》)
此處,“外”后置于名詞構(gòu)成方位短語,前置于名詞作定語,前置于動詞則做狀語。
隱喻意義
“中、內(nèi)、里”和“外”的隱喻意義主要體現(xiàn)為時間義、社會關(guān)系義、與意識有關(guān)的隱喻空間義。在中古詩歌里,“中”和“內(nèi)”可表時間義,指在參照時間內(nèi)的時間,如:
(43)漢家中葉道微,董卓作亂乘衰。(全漢詩卷七孔融《六言詩三首》)
(44)視歷復(fù)開書,便利此月內(nèi)。(全漢詩卷十《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中葉”指一個世紀(jì)或朝代的中期。這里,方位詞前置于名詞作定語,如“中葉”;后置于名詞性詞語則構(gòu)成方位短語,如“此月內(nèi)”。
“中”可表示處于某種社會關(guān)系中間位置的意義,“內(nèi)”則表示處于某種社會組織結(jié)構(gòu)的內(nèi)部。如:
(45)大婦織綺羅,中婦織流黃。小婦無所為。(全漢詩卷九《相逢行》)
(46)外參時明政,內(nèi)不廢家私。(魏詩卷二王粲《從軍詩五首》)
“中婦”指次子之妻,“中”修飾“婦”作定語。“內(nèi)”指家庭、家族等組織的內(nèi)部,屬獨用。
“中、內(nèi)、里”都可表示與意識有關(guān)的隱喻空間內(nèi)部的意思,如:
(47)十七為君婦,心中??啾?。(全漢詩卷十《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8)俯仰內(nèi)傷心,淚下不可揮。(全漢詩卷十二《李陵錄別詩二十一首》)
(49)接淚衫前滿,單瞑夢里驚。(陳詩卷一陰鏗《班婕妤怨》)
“外”的隱喻意義在中古詩歌里主要是社會關(guān)系義,表示處于某種社會組織結(jié)構(gòu)的外部,與“內(nèi)”或“中”相對。如:
(50)外參時明政,內(nèi)不廢家私。(魏詩卷二王粲《從軍詩五首》)
(51)上堂相娛樂,中外奉時珍。(魏詩卷三阮瑀《公燕詩》)
1.3 泛向參照定位方位詞
中古詩歌中“間、旁(傍)”主要表示空間義,“間”還可隱喻為時間、社會關(guān)系等意義,“旁(傍)”則可隱喻到利益范疇。
1.3.1 間
空間意義
“間”的空間意義較豐富??芍竷蓚€參照點之間的方位,如:
(52)相逢狹路間,道隘不容車。(全漢詩卷九《相逢行》)
可指參照物的集合范圍之內(nèi)。
(53)下集蓬艾間,上游園圃籬。(魏詩卷十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
可指參照物的面或體之內(nèi)的空間區(qū)域,相當(dāng)于“中(內(nèi)、里)”,如:
(54)岧岧山上亭,皎皎云間星。(全漢詩卷九《長歌行》)
還可表示“上”的意思,如:
(55)罄折階廊間。棲棲常靡已。(宋詩卷一孔欣《祠太廟》)
“間”的空間意義有時比較抽象,如:
(56)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全漢詩卷十二《古詩十九首》)
有時還可作為處所的標(biāo)記,相當(dāng)于“處”,如:
(57)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全漢詩卷九《君子行》)
隱喻意義
“間”可以隱喻到時間范疇,表示兩個時間參照點之間的時間段,如:
(58)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全漢詩卷十《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間”還可表示處于某種社會關(guān)系之中的意義,如:
(59)沈淪眾庶間,與世無有殊。(魏詩卷三陳琳《詩》)
“間”總是后置于名詞構(gòu)成方位短語。
1.3.2 旁(傍)
古漢語中“傍”可通“旁”,表示“旁邊”、“側(cè)邊”的意思[2]8。中古詩歌中“傍”用得較多?!芭裕ò敝饕硎究臻g意義,表示在參照物的近旁之意。如:
(60)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全漢詩卷十《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61)嘉肴重疊來,珍果在一傍。(魏詩卷四曹丕《夏日詩》)
(62)旦發(fā)鄴城東,莫次溟水旁。(魏詩卷三劉楨《詩》)
“旁(傍)”有時可隱喻到利益范疇,表示在某種利益的近旁,與之關(guān)系密切之意,如:
(63)利傍有倚刀。貪人還自賊。(全漢詩卷十二《古詩二首》)
“旁(傍)”主要是后置于名詞構(gòu)成方位短語。
2
綜觀上述分析,中古詩歌中基本方位詞的語義有明顯的虛化(語法化)趨勢,語義系統(tǒng)也漸趨成熟。中古時期是漢語方位詞發(fā)展史上承上啟下的關(guān)鍵時期,從方位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變化來看,中古方位詞在先秦方位詞的基礎(chǔ)上有了較大的發(fā)展,虛化程度更高。為了說明中古漢語基本方位詞語義的演變特點及其成因,下面將聯(lián)系先秦方位詞作一些分析、比較。
2.1 語義的演變特點比較
2.1.1 語義更加抽象化
受抽象思維發(fā)展程度的影響,先秦方位詞的抽象程度往往不夠高,其意義和用法常保留一些實體詞的特點。如:
(64)齊侯執(zhí)陽虎,將東之。(《左傳·定公九年》)
句中的“東”有“向東、東行”的意義,既指明了動作方向,也代表動作本身。又如:
(65)君子陽陽,左執(zhí)簧,右招我由房,其樂只且。(《詩經(jīng)·王風(fēng)·君子陽陽》)
句中的“左”、“右”可以直接表示“左手”、“右手”的意思。
中古時期方位意義逐漸從實體意義中抽象出來,方位詞開始走向?qū)B毣H纾?/p>
(66)百川東到海,何時復(fù)西歸。(全漢詩卷九《長歌行》)
(67)左手彎繁弱,右手揮龍淵。(晉詩卷十一劉琨《扶風(fēng)歌》)
句中的“東”、“西”分別前置作“到”、“歸”狀語,表示動作的方向,不再承載動作意義?!白蟆薄ⅰ坝摇狈謩e前置作“手”的定語,只表方位,沒有了“手”的意義。
有時方位意義還會進一步虛化,如:
(68)四面肅肅稽首,天神擁護左右。(全漢詩卷九《董逃行》)
句中的“左右”表示的并非原來的方位,而是“兩邊”、“周圍”的意思。
2.1.2 引申義更加豐富
隨著抽象思維的發(fā)展,先秦時期的很多方位詞逐漸擁有了從實體意義中抽象出來的方位意義,并以此為基礎(chǔ)通過隱喻等方式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引申義。如“上”隱喻到社會關(guān)系范疇可表示“在較高的等級、地位”的意思,如:
(69)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xué)而》)
句中的“上”指“在上位的人”。
中古時期方位詞的引申義變得更加豐富,幾乎所有的基本方位詞都發(fā)展出了引申義,而且語義比先秦時期顯得更加復(fù)雜。例如“旁”在先秦晚期方向義才逐漸明顯,兩漢以后,表方位的用法才真正成熟起來[3]49,故而其引申義的發(fā)展相對滯后,“旁”的引申義的發(fā)展主要是在中古時期。再如“間”作為方位詞在先秦漢語中使用得不多,雖然出現(xiàn)了表示時間的引申義,但“間”在中古時期還可以表示處于某種社會關(guān)系之中的意義。又如“內(nèi)”在先秦可以表示空間、時間和抽象范圍等意義,到了中古時期還常表示社會關(guān)系義、與意識有關(guān)的隱喻空間義等。這些詞的引申義更多了。由于引申意義的廣泛涌現(xiàn),中古基本方位詞的語義變得更加復(fù)雜起來,語義系統(tǒng)也更加成熟。
2.2 語義的演變成因
從語義演變特點的分析、比較可見,中古基本方位詞語義的虛化程度較先秦更高,這與方位詞用法的變化關(guān)系密切。語言意義的變化存在各種動因,但不管是哪種原因,語法化的發(fā)生必須是高頻率重復(fù)和慣常化的結(jié)果,使用頻率越高的實詞,就越容易作為語法化的始源,也就越易被虛化為語法標(biāo)記[4]。中古時期方位詞的常態(tài)使用,方位詞的句法位置、組合功能的固定化都是促使中古方位詞語義虛化程度更高的重要因素。
從方位詞的使用來看,先秦漢語表示處所意義時可以直接用一般名詞而無需加方位詞,如:
(70)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論語·八佾》)
(71)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離騷》)
句中的“庭”、“蘭皋”、“椒丘”等名詞均表處所,但沒有方位詞與它們配合使用。
中古則不同,一般名詞表處所意義時需要加上方位詞。侯蘭生在深入研究了《世說新語》中方位詞的使用情況后認(rèn)為,“在句中使用普通處所詞的時候,方位詞常常和普通處所詞聯(lián)合起來用”[5]。在中古詩歌中同樣如此,如:
(72)伊優(yōu)北堂上,抗髒倚門邊。(全漢詩卷六趙壹《秦客詩》)
(73)定交太學(xué)里,射策云臺邊。(陳詩卷一沈炯《建除詩》)
句中表處所的名詞后都帶上了 “上”、“邊”、“里”等方位詞。這種將方位義從處所詞語中抽象出來的用法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xiàn),兩漢時期已很常見,在整個中古時期更是主流。方位詞的常態(tài)使用為方位詞語義的虛化奠定了重要基礎(chǔ)。
中古時期方位詞的句法位置、組合功能的固定化也對方位詞語義的虛化作用很大。先秦漢語基本方位詞的用法有如下特點:
其一,都可以單獨使用[6];
其二,表示處所義時可以不用方位詞,而是直接使用一般名詞;
其三,某些方位詞(如“左”、“右”)常作定語、狀語,很少置于名詞后構(gòu)成方位短語[3]48。單純方位詞合成時的位置往往不固定(如“外內(nèi)”即“內(nèi)外”)。
這些顯然都不利于方位詞的專職化和方位意義的抽象化。中古時期基本方位詞大多不再單用,而是置于名詞之后形成“名詞+方位詞”的比較固定的組合表達處所意義,如“北堂上”、“空房中”等。不過方位詞“中”比較特殊,在中古時期仍保留先秦時期的特點,常常倒置于名詞之前構(gòu)成方位短語,如“中野”即“野中”。單純方位詞合成時的位置也固定化了,如先秦時還常有“外內(nèi)”、“西東”等用法,到了中古詩歌里就只有“內(nèi)外”、“東西”了。當(dāng)然,這些方位詞也常會出現(xiàn)在名詞前或與其他詞形成較為固定的組合,如:
(74)白素為下裾,丹霞為上襦。(晉詩卷一傅玄《艷歌行》)
(75)上叟前致辭,室內(nèi)嫗貌丑。下叟前致辭。夜臥不覆首。(魏詩卷八應(yīng)璩《百一詩》)
“下裾”、“上襦”、“上叟”、“下叟” 中的 “上”、“下”出現(xiàn)在名詞前作定語形成定中結(jié)構(gòu)?!扒爸罗o”中的“前”用在表示動作意義的“致辭”之前做狀語,構(gòu)成狀中短語。這些方位詞的句法位置、組合功能的固定化為方位意義的抽象和引申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也是方位詞語義虛化的主要推動力之一,隨著其他語法化機制的運行,中古方位詞的虛化現(xiàn)象便日益顯著。
中古方位詞是先秦方位詞的延伸與發(fā)展,從中古詩歌基本方位詞的語義狀況來看,人們對方位意義的認(rèn)識明顯比先秦深入,方位詞的意義抽象化更突出,引申意義也更豐富,虛化程度更高,語義系統(tǒng)漸趨成熟。中古方位詞語義的這些變化,與這一時期方位詞的常態(tài)使用,方位詞的句法位置、組合功能的固定化密切相關(guān)。中古方位詞意義和用法的演變?yōu)楹笫婪轿辉~系統(tǒng)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基礎(chǔ),是漢語方位詞發(fā)展的關(guān)鍵階段。而中古詩歌作為中古方位詞研究的重要語料來源之一,在研究中多被忽略,故應(yīng)予以更多的關(guān)注。
注釋:
本文中古詩歌語料所據(jù)底本為逯欽立先生輯校的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1982年版)。
[1]林曉恒.中古漢語方位詞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xué)出版社,2011.
[2]《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8.
[3]史維國.先秦漢語方所表達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xué),2009.
[4]王寅,嚴(yán)辰松.語法化的特征動因和機制——認(rèn)知語言學(xué)視野中的語法化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5(4):1-5.
[5]侯蘭生.《世說新語》中的方位詞[J].西北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85(1):49-54.
[6]張世祿.先秦漢語方位詞的語法功能[J].河北大學(xué)學(xué)報,1996(1):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