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傳統(tǒng)水文化對武術的影響

      2013-04-10 07:49:53李守培郭玉成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13年6期
      關鍵詞:八卦掌身法拳種

      李守培, 郭玉成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200438)

      中國傳統(tǒng)水文化對武術的影響

      李守培, 郭玉成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200438)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母文化,水文化對武術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從水之“善、柔、靈、勢、變”5個方面切入,比較分析水文化對武術文化的影響以及水文化對武術技術、理論的融入。指出:“水之善”影響了武術對武德的要求;“水之柔”影響了武術對勁力的追求;“水之靈”影響了武術對身法的表現(xiàn);“水之勢”影響了武術對氣勢的彰顯;“水之變”影響了武術對技擊的展現(xiàn)。

      武術;武術文化;水文化

      Author’s addressSchool of Wushu,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China

      水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母文化。關于水文化,“最簡明的說法是有關水的文化,或者說是人們以水為載體創(chuàng)造的文化”[1]。史學家葛劍雄認為,水文化是指人類以水為基礎所產(chǎn)生的生活方式、生產(chǎn)方式和相應的思想觀念,可分為物質(zhì)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3個方面[2]。逐步認識自然水的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總結、借水為喻的種種哲理、與水接觸所遺存的歷史遺跡、與水接觸所傳播的生活習俗與信仰、受水環(huán)境感染而產(chǎn)生的美學表現(xiàn)等[3],均屬于水文化的范疇。由于水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母文化,因此它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備受重視。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全息影像,武術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母體中孕育而成,自然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其母文化——水文化的影響。如:太極拳演練要求連綿不斷“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4];形意拳要求“進步退身靈活要快,形似蛟龍翻浪”[5]19;華拳要求“進如風雨,退若山岳”[6]等。然而,關于武術與水文化的深入研究較少,僅有如《太極拳:一種典型的水文化》[7]等。本文擬從中國傳統(tǒng)水文化對武術文化的影響出發(fā),分析武術文化中水文化的融入與體現(xiàn),有助于對武術技術與文化的進一步認識,同時,研究結果也可豐富武術基礎理論。

      水文化對武術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2種形式:作為武術的組成部分,水元素影響了武術對動作力度、速度以及運動狀態(tài)的文化處理;武術的水意向影響了武術的審美情趣和道德判斷等。本文將具體從水所具有的特性角度研究水文化對武術的影響。分析認為水具有多種特性,如善、柔、靈、勢、變、平、潔、度、卑等,但對武術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從不同角度產(chǎn)生影響較大的是“善、柔、靈、勢、變”五性,因而將從此五方面切入,分別就其對武術的武德、勁力、身法、氣勢、技擊等方面的影響展開分析,不同程度地呈現(xiàn)水文化影響武術的主要形式。

      1 “水之善”影響了武術對武德的要求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師法自然,在對自然萬物生命律動的體驗過程中,融攝其生命精神,進而陶化自身品性。如“從水這一自然現(xiàn)象中,即可以觀察出德、仁、理、義等一系列道德品格”[8]。如《說苑·雜言》所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插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豆茏印に亍分幸灿袑τ谒牡赖缕犯竦恼撌觯^“夫水淖弱以清,而好灑人之惡,仁也。視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滿而止,正也。唯無不流,至平而止,義也。人皆赴高,己獨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也,王者之器也,而水以為都居”?!吧仙迫羲?,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在老子的觀念中,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里,水“幾于道”,是至善的,“幾乎人的所有美德都可以從水中得到相應的啟迪和表現(xiàn)。無論是活力、力量、智慧、雅量,還是仁愛、禮義、勇敢、胸懷,都展示著水的魅力、人格的魅力”[9]。

      水文化對武術的長期浸潤使得“水之善”成為武術的神往之境。于是,在“以道德代宗教”[10]這樣一種“以天為宗、以德為本”[11]的傳統(tǒng)倫理社會中,集中體現(xiàn)武術人德性修養(yǎng)的武德便深受水之至善品格的影響。在各種武德規(guī)范中,武德要求與“水之善”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指向下具備了某種內(nèi)在的同一性,并形成了一一對應的關系,體現(xiàn)出“水之善”對武德的具體影響。

      比如:水是謙遜柔和的,正所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人皆赴高,己獨趨下”“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老子》)。武德則要求習武者“平日對師長,宜敬謹將事,勿得有違抗傲慢之行為”(《少林拳術秘訣》),“學拳宜發(fā)涵養(yǎng)為本,舉動間要平心氣和,善氣迎人”(萇家拳《初學條目》);水是執(zhí)著有恒的,其“發(fā)源必東”“浩浩乎不屈”“赴百仞之谷而不懼”(《荀子》)“蹈深不疑”(《韓詩外傳》)“不舍晝夜”(《論語》),武德則提出“吾輩研習武事,期在深造,必須持以恒心,刻苦練習,勿躐以求速,勿半途而輟業(yè)”(《武士須知》),“遇一切外魔挫辱淡然恬然,不介于意,任人之笑罵嘲譏,而無動于心,神志專一”(《少林七十二藝練法》);水是堅韌包容的,因堅韌而“擊之無創(chuàng),射之不傷,斬之不斷,焚之不燃”(《淮南子》),因包容而“置之圓則圓,置之方則方”(《傅子》),武德則要求習武者當“外物相誘惑,或來疾癘災害相困擾……必毅力與之抗衡,百折不回,一如平者”(《武術匯宗》),“倘遇自鳴得意者,任其狂悖,不必與人爭辯。即得真?zhèn)?,又須涵養(yǎng)性情。倘無知之徒妄加譏貶,只可任其迷糊,不必與之較量”(《昆吾劍箴言》)等等。

      在具體影響的綜合作用下,各拳種流派均希望可以將習武者塑造成為“內(nèi)圣外王”的“完人”,在道德上達到如水之至善一樣的境界,同時完成人格的塑造與提升。這種內(nèi)在期望的外化表現(xiàn)為,武術各拳種流派均認為“學拳宜以德行為先”,要求“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明德”,將武德教化作為習武者入門后的第1個教習內(nèi)容,并規(guī)定一系列的武德規(guī)范,要求本拳種流派習武者嚴謹奉行。如:《大宏拳三晃膀拳譜》中的“武學十規(guī)”即要求習武者“立志氣,正心術,慎威儀,寡言笑,速改過,納直諫,思孝悌,親師友,戒戲謔,勤學問”[12];清末民初時的精武體育會也曾在“精武會訓”中明確提出:“凡我會員,必須以仁愛為懷,服務為旨,以我所有,助人所無;犧牲個人力量,以求造福于人群;忠信待人,廉正守己,見義勇為,積功于天爵;重振風教,多行而寡言。凜尊斯旨,庶幾完人?!笨梢?,這種對于思想、行為、精神等多方面近乎完美的要求,盡管未必所有習武者均能做到,甚至可以說能始終如一地完全做到的習武者也許并不存在(正如“精武會訓”中所說的“凜尊斯旨,庶幾完人”,而“完人”是不存在的),卻并不影響各拳種流派神往這種武德的理想之境,并要求習武者為之不懈努力。這體現(xiàn)了“水之善”對武德的整體影響,對習武者人格養(yǎng)成的作用。

      2 “水之柔”影響了武術對勁力的追求

      水是天下至柔之物,卻可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武術“武”的特殊性,令其受到水文化的強烈影響,追求似水之柔,以期達到馳騁天下的目的。這在武術訓練與技擊中主要體現(xiàn)為3個方面:柔練、柔變與柔性。“柔練”指武術的訓練方式,最為典型的是太極拳。太極拳訓練由柔入手,強調(diào)大松大柔,并通過柔練實現(xiàn)極柔軟然后極堅剛、隨曲就伸、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四兩撥千斤等訓練與技擊效果?!叭嶙儭敝傅氖俏湫g對于勁力變化的要求,武術諺語中所謂的“柔過度、剛落點”即是對此的典型反映。以通臂拳為例,明確要求“剛居其一,柔居其九。凡用剛力,一動轉瞬速變?yōu)槿帷保?3]?!叭嵝浴敝傅氖撬幕绊懥宋湫g對勁力性質(zhì)的認識,將“柔”視為極剛后的成果。由于單就武術技術而言,不論訓練抑或技擊,勁力均為武術的核心,正如孫祿堂所指出的,“內(nèi)勁是一切拳術共同的基礎,因此也是全部武學修為的核心”[14]。

      關于“柔性”的勁力認識,在中國武術的各拳種中較為普遍。比如,通臂拳要求在訓練中“兩臂由輕虛而至于重實,由重實而至于剛,由剛而化為柔”[15],這時的柔便絕非柔弱,而是陽極生陰、剛到極點才轉化成的柔。也只有這樣的柔形成的勁力才是真正的柔勁。通臂拳受水文化影響,勁力由剛轉柔的訓練理路和形意拳是相通的。形意拳有明勁、暗勁、化勁3種練法,著名武術家郭云深曾言,“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暗勁者,拳中之柔勁;化勁者,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謂之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也”[16]282-284。形意拳的訓練過程是通過勁力明、暗、化的三步進階來完成的,柔勁是經(jīng)歷剛勁訓練后才追求的更高境界,希冀通過由剛轉柔進而達到至柔,最終實現(xiàn)“身體圓活無滯,形如流水”[5]10的化勁境界,即形意拳勁力的最高境界。

      其實,素以剛健勇猛著稱的少林拳對柔勁同樣極為重視,體現(xiàn)出了水文化的深刻影響。少林武技按《少林拳術秘訣》可分為上中下三乘,“上乘者,運柔而成剛,及其至也,不剛不柔,亦柔亦剛;中乘者,偏于剛多柔少之弊,強使氣力,剛柔無相濟互用之效;而下乘者,更是野蠻粗劣,既昧于呼吸運使之精,復不解剛柔虛實之妙”[17]。由“上乘者運柔而成剛,中乘者偏于剛多柔少之弊”的論述可見,似水之柔的柔勁是少林拳的追求,是少林拳習練者由中乘躋身上乘的關鍵。所謂“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俞大猷《劍經(jīng)》),吳殳在《手臂錄》中褒揚“少林尚剛柔相濟,不至以力降人”,同時批評程宗猷之技“幾同牛斗”,關鍵即在于他認為宗猷與人相較“去柔存剛”,未得少林真諦[18]。這也進一步論證了少林拳對于似水之柔勁力的追求,體現(xiàn)出了水文化對少林武術的影響。

      3 “水之靈”影響了武術對身法的表現(xiàn)

      論武術,不得不講身法。正是身法的靈敏與靈動,才成就了武術的多姿與神奇。身法者何?“起落進退反側收縱而已”[19]。身法之靈即是起落進退反側收縱之靈。身法之靈恰如“水之靈”,水“高下無不至,萬物無不潤”(《玄中記》),可隨周遭環(huán)境曲曲流流,時上時下,時左時右,當進則進,該退則退,應收則收,須縱則縱,變化萬端,皆因勢以變遷,隨時而轉移。身法之靈亦恰如作為水之具象的“龍之靈”,龍“欲小則化如蠶躅,欲大則藏于天地,欲上則凌于云氣,欲下則入于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水地》)?!褒?,是水文化的結晶。從起源及演變過程來看,自距今7 000余年的新石器時代直到今天,‘龍’始終與‘水’結下不解之緣”[20],且早已形成無水不龍、水因龍顯、龍水一體的文化現(xiàn)象與觀念,因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水的具象。

      從水文化的角度來看,龍之靈所展現(xiàn)的同樣是“水之靈”。在武術“身法之靈”與“水之靈”存有內(nèi)在同一性的基礎上,“水之靈”影響武術對于身法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使武術身法表現(xiàn)得更為靈動也就勢在必然。比如,形意拳身法講究“起落如水之翻浪”“起似蟄龍升天,落如劈雷擊地”,所展現(xiàn)的正是“水文化”對形意拳“起落之身法”的影響;而“進步退身靈活要快,形似蛟龍翻浪”展現(xiàn)的是“水文化”對形意拳“進退之身法”的影響;至于中國武術所普遍遵循并推崇的“上虛下實中間靈”,則在綜合體現(xiàn)中國武術技術與文化特征的同時,突出表明了“中間靈”即身法之靈對于武術運用的重要性。

      再以八卦掌為例分析“水之靈”對于武術身法表現(xiàn)的影響作用。八卦掌要求“步似水中”,即“八卦掌的趟泥步必須在穩(wěn)健之中蘊含像流水那樣輕快的狀態(tài),這樣八卦掌的步法就不是笨重的,也不是漂浮的”[21],而是像水流一樣輕靈穩(wěn)健。步法是身法的根本,正所謂“捶以論勢而握要者步也,活與不活,在于步,靈與不靈亦在于步”(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步法足夠輕靈穩(wěn)健,才能使得身法如水般的靈動變幻,如龍般的夭矯不測,即“形如游龍”。如此,身法即可于悠然、靈動之中蘊含著穩(wěn)重。這體現(xiàn)了水文化對八卦掌的深刻影響。另外,八卦掌的坎卦蛇形受水文化的影響尤其深刻明顯,“此拳外柔而內(nèi)剛健,有丹田氣足之形,內(nèi)外如水,曲曲流流,無隙而不入”[16]152。從描述中可見,坎卦蛇形以水的靈動充分表現(xiàn)出八卦掌的身法之靈,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水文化對八卦掌的影響之深。

      由于中國武術拳種林立、流派眾多,各拳種流派在發(fā)展中又極為注重去同求異,著力展現(xiàn)本拳種流派迥異于他家別派之處,所以不可否認,有些拳種流派在對于拳理、身法的描述中并未以水為譬,甚至從頭至尾從未提及“水”字,也正因此才成就了今日武術理論的異彩繽紛。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水文化對于中國武術各拳種流派的浸潤是普遍的,幾近“無孔不入”。水文化作為華夏民族的母文化,從歷史上對各種文化形態(tài)均產(chǎn)生過并正在產(chǎn)生著廣泛而深刻影響的角度而言,不論該拳種流派的理論是否以水為譬展現(xiàn)身法的靈動,在客觀上由于武術本身“象天法地、師法自然”的特性,“水之靈”影響武術對于身法的表現(xiàn)是普遍的、必然的。

      4 “水之勢”影響了武術對氣勢的彰顯

      翻江倒海、狂濤巨浪、洶涌澎湃、急風暴雨、波瀾壯闊,皆為“水之勢”。水之勢歷來備受文人墨客青睞:蘇軾寫出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不朽佳句;范仲淹留下了“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岳陽樓記》)的千古絕唱;毛澤東吟出了“大雨落幽燕,白浪淘天”(《浪淘沙·北戴河》)的經(jīng)典詩詞。文人雅士之所以如此青睞“水之勢”,是因為非“水之勢”不足以一抒胸中之塊壘,唯有“水之勢”才能足夠彰顯欲表之氣勢。當然,這也是水文化對文學的浸透所致,同時這些文學內(nèi)容也進一步豐富了水文化的內(nèi)涵,使得“水之勢”得以更有力的彰顯。

      在水文化的影響下,歷代習武者同樣喜好以“水之勢”彰顯武術的氣勢,可分為2大類:一種是對于某一拳種的整體描述,以“水之勢”彰顯該拳種演練抑或運用時的應有氣勢;另一種是對于武術的動或靜的描述,以“水之勢”彰顯武術的動抑或靜所蘊含的氣勢,同時體現(xiàn)出水的動或靜對武術運動狀態(tài)的要求或者對靜止動作的影響?!伴L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太極拳論》),便是以江海波濤的滔滔不絕彰顯太極拳演練抑或運用時所應體現(xiàn)出的“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恢弘氣勢。這其中同時蘊含了對動與靜的表述,波濤的洶涌澎湃即是動,兩波之間有一伏即是相對的靜,如此也可意會到太極拳“動中存靜意,靜中寓動機”的太極之韻。翻子拳以“雙拳密如雨,脆快一掛鞭”著稱,這其中的雨水之勢表達出了翻子拳出拳既快且密的風格特色,給人以無暇喘息之感,加之“脆快一掛鞭”的描摹,整體便傳達出了翻子拳脆快繁密的運動氣勢。

      對武術的動與靜的描述,大多情況下以“水之勢”彰顯的主要是武術“動”的氣勢,且常常以“山”為譬突出武術“靜”的形態(tài)。這樣在山與水的互彰互顯下,就更加顯現(xiàn)出了武術動與靜的氣勢。比如,對于太極拳的描述是“靜如山岳,動如江河”(《十三勢行功心解》),對于八卦掌的狀摹是“動如江河靜如山”(《八卦掌總歌》),對于翻子拳的表述是“行如風雷動似雨,坐似泰岳靜如山”,對于長拳的特寫是“動如濤,靜如岳”等等,均是在“不靜不見動之奇”的理念下,拿山之態(tài)作映襯,以水之勢凸顯出武術“動”的磅礴氣勢。當然,如洪鈞生所言,“山崩海嘯,虎視鷹瞵,狂飚千里,雷霆萬鈞”(《太極拳拳品》)的“水之勢”,在不同的語境下,同樣有效地彰顯了太極“動”的雄渾氣勢。這些都清楚地體現(xiàn)了“水之動”對武術運動狀態(tài)的要求。

      在某些拳種中也以“水之勢”彰顯武術“靜”的氣勢,體現(xiàn)出“水之靜”對武術靜止動作的影響。比如意拳有“動如山飛,靜如海溢”之謂,便有效傳達了意拳在靜時所內(nèi)含的令人無法抗拒的巨大力量,在靜中給人以動感和生氣,明顯有異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岳陽樓記》)的純靜態(tài)。

      總之,水有“水之勢”,拳有“拳之勢”,但是在水文化的影響下,“水之勢”與“拳之勢”形成了共振,“水之勢”有力地彰顯并影響了“拳之勢”的形成與表現(xiàn)。

      5 “水之變”影響了武術對技擊的展現(xiàn)

      水是善于變化的,它隨方就方、隨圓就圓,時而寂然不動、一平如鏡,時而浪潮激蕩、拍岸滔天,時而宛轉流行、曲曲折折,時而浩浩蕩蕩、狂飆千里。就是在這萬千變化中,展現(xiàn)出了水的動靜、剛柔、虛實、奇正,而這一系列陰陽范疇則是與武術技擊之道相融相通的;因此,“水之變”對武術技擊之變的展現(xiàn)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從動靜之變的角度來看,水動時可以驚濤拍岸,靜時則漣漪不起,由靜轉動“卷起千堆雪”。武術技擊則“靜如山岳,動如江河”(《十三勢行功心解》),對敵時“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且要“內(nèi)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越女論劍》),做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于靜動之間取敵制勝。至于“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十三勢歌》),則為武術技擊之中對于動靜之變運用得最為理想之境,這與水的動靜轉化、隨方就圓同樣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動靜之中孕育剛柔之變,“動之始則陽生,靜之始則柔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極則剛生。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剛柔之中,復有剛柔”(邢喜懷《太極拳說》)。水之變?nèi)绱?,武術技擊之變亦如此。武術技擊“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huán)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周易》)。所謂“剛在先兮柔后藏,柔在先兮剛后張,剛柔相濟是所長”(《八卦掌三十六歌》)?!皠傦@落點,如蜻蜓點水;柔顯運化,如車輪旋轉——觸之則轉,扶之則傾,反之即擊”[22]。此即為武術的剛柔變易之道,同樣與水的剛柔變易之道相吻合。

      “水之變”對于武術技擊之變的影響還體現(xiàn)在虛實互易、奇正相生的變化上。關于虛實,《孫子兵法》有言,“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管子·制分》亦云,“凡用兵者,攻堅則韌,乘瑕則神。攻堅則瑕者堅,乘瑕則堅者瑕”。水的避高趨下、因地制流、變無常形,反映在武術技擊上便是避實擊虛、因敵制勝、打無定法,如此才能不求勝人而無不勝于人。關于奇正,《孫子兵法》強調(diào):“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彼趧屿o、剛柔、虛實的不斷變化中體現(xiàn)出奇正之變,武術同樣如此。武術技擊正是希望通過奇正之變出其不意、攻其無備,達到“因敵變化示神奇、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技擊效果。

      總之,水無常形,“變”是水永恒不變的生存之道,而武術“練時有定法,用時無定規(guī)”,在技擊中非變無以取勝。所謂的“以不變應萬變”亦是在不變中求變化以制敵,因此,“變”也是武術技擊永恒不變的法則。在此,“水之變”與武術技擊之變實現(xiàn)了內(nèi)在的同一,但是武術技擊之變遠遠趕不上“水之變”的自然與神奇,因此,在水文化的強烈影響下,武術技擊之變受到水之變的顯著影響,師法水之變,也就勢在必然。

      [1] 李宗新.再論水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J].水利發(fā)展研究,2009(7):71

      [2] 葛劍雄.水文化與河流文明[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1):108

      [3] 馮廣宏.何謂水文化[J].中國水利,1994(3):50

      [4] 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57:5

      [5] 李洛能.形意拳拳譜[M].太原:太原市武術挖掘整理組,1984

      [6] 蔡龍云.琴劍樓武術文集[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267

      [7] 王崗,郭華帥.太極拳:一種典型的水文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3):81

      [8] 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80

      [9] 潘杰.“以水為師”:中國水文化的哲學啟蒙[J].中國水利,2006(5):50

      [10]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8

      [11] 李宗桂.中國文化導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50

      [12] 周偉良.傳統(tǒng)武術訓練理論論繹[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00:38

      [13] 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武術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167

      [14] 童旭東.孫氏武學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261

      [15] 張殿華.通臂拳淺釋[M].天津:天津市古籍書店,1988:5

      [16] 孫祿堂.孫祿堂武學錄[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17] 尊我齋主人.少林拳術秘訣[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8-9

      [18] 周偉良.簡論傳統(tǒng)武術的思維方式[J].社會科學論壇,2007(6):38

      [19] 寶鼎.形意拳譜[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0

      [20] 趙陽.龍:水文化的結晶[J].治淮,1997(10):38

      [21] 姜容樵.八卦掌[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63:6

      [22] 張全亮.八卦掌精要[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209

      The Influenc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W ater Culture”on W ushu

      ∥LIShuopei,GUO Yucheng

      As the ba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Water Culture”has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The paper analyzed“Water Culture”s influences on the culture,technique and theory of Wushu.“Water Culture”includes five features of water(goodness,softness,flexibility,power,and change).Goodness is the requirement of morality.Softness influences the strength of Wushu.Flexibility is the basis of the gait.Power is the momentum of Wushu.Change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Wushu;Culture of Wushu;Water Culture

      G852

      A

      1000 -5498(2013)06 -0072 -05

      2012 -09 -09;

      2013 -04 -03

      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院管課題(WSH2011Q016)

      李守培(1985 -),男,山東臨沭人,上海體育學院博士研究生;Tel:15221737323,E- mail:lishoupei@ 126.com

      猜你喜歡
      八卦掌身法拳種
      宿州市形意八卦掌的發(fā)展與傳承研究*
      運動精品(2022年5期)2022-12-14 02:56:34
      我和老伴的快樂“毽 ”身法
      大眾武術健身之身法問題辨析
      武術研究(2020年5期)2020-11-23 11:31:58
      傳統(tǒng)武術拳種及傳承人保護機制分析
      武術研究(2016年1期)2016-11-28 17:03:51
      棄粗制濫造錯誤百出 揚泱泱中華拳種雄風①
      八卦掌的技擊特色
      繞身法帶的禪修智慧
      大眾考古(2014年4期)2014-06-26 07:06:06
      傳統(tǒng)武術樁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種樁功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論武術拳種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發(fā)展問題
      陳鑫十三勢分節(jié)
      少林與太極(2010年8期)2010-12-11 09:34:14
      庆元县| 彰武县| 邵阳市| 泰兴市| 延吉市| 东海县| 延安市| 龙南县| 衡阳县| 德江县| 麻阳| 保德县| 大埔县| 武定县| 英吉沙县| 通许县| 北碚区| 灵台县| 马关县| 乡城县| 华容县| 商都县| 应城市| 思茅市| 宾阳县| 黄山市| 栾城县| 民乐县| 恩平市| 郑州市| 南靖县| 闵行区| 萨嘎县| 武乡县| 滨州市| 阿拉善盟| 乐业县| 黑山县| 浏阳市| 东源县|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