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美國非裔文學研究在中國:現(xiàn)狀與問題 ①

      2013-04-10 13:12:23譚惠娟金蘭芬
      山東外語教學 2013年2期
      關鍵詞:美國黑人非裔外國文學

      譚惠娟,金蘭芬

      (1.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浙江杭州 310058;2.浙江農林大學天目學院,浙江杭州 311300))

      寬泛意義上的美國非裔文學研究始于1901年,至今已有112年的歷史。在中國近現(xiàn)代翻譯文學史上,林紓1901年翻譯出版的《黑奴吁天錄》是研究美國黑人民族及黑人文學的開山之作。這部小說不僅為美國非裔文學早期的奴隸敘事文學提供了一種范式,也為美國非裔文學批評增添了諸多的文學概念與詞匯。美國非裔文學研究在中國的譯介和宣傳期(1901-1976)體現(xiàn)了兩個階段、兩種行為:第一階段1901-1949為“愛國行為”;第二階段1949-1976為“政治行為”,這兩種行為都帶有宣傳性質,故筆者將這一階段稱為“譯介和宣傳期”。

      近現(xiàn)代中國的翻譯文學史有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介紹弱小民族文學,將中華民族與黑人民族、印度民族、馬來民族、猶太民族和朝鮮民族一道視為沒有地位的一類。這些學者們視黑人為弱小種族,將其劃入受同情、受支持的行列,為其勾勒出一個受難的形象,目的是希望通過自己的譯作來喚醒國民的民主意識和愛國熱情。其中社會影響最大的,要數(shù)林紓的《黑奴吁天錄》(1901),因為深受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的中華民族的命運和處境,與小說中的“黑奴”不無相似。此書出版后,引起全國各界人士的重視,不少人紛紛賦詩作文,悲嘆黑人之苦境,感慨國人之命運。愛國人士喬志高從海外撰文題名“黑人不吁天了”,向國人介紹理查德·賴特的《老湯姆的子孫》(1938)。賴特的自傳體小說《黑人的兒子》(1945)幾乎在美國一出版,就由大東書局和作家出版社組織翻譯出版(朱綺譯,1947)②,喬志高介紹時更是用了“《黑人的兒子》——一部新的《黑人吁天錄》”作標題,與林紓的《黑奴吁天錄》相呼應。1933年7月,美國著名黑人詩人蘭斯頓·休斯以私人身份對上海和南京進行了為期3周的訪問,使美國黑人詩歌的譯介出現(xiàn)了一個小的高潮。除了1934年谷風翻譯發(fā)表在《文學》的《給黑人女郎》和《黑的花環(huán)》等休斯詩歌外,夏征農、祝秀俠翻譯了休斯的長篇小說《不是沒有笑的》(1930),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6年出版;楊任1937年翻譯了《黑人詩選》(黎明書局,1944年重印);《文學月報》1941年第3期發(fā)表了《休斯詩兩章》(袁水拍譯);鄒絳1952年翻譯出版了《黑人詩選》,1953年,晨光出版公司出版了由袁水拍編譯的《新的歌》,其中收錄了休斯的9首詩歌;195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張奇翻譯的《黑人詩選》。但30-50年代對休斯等黑人詩人作品的譯介,主要是通過左翼作家及與左聯(lián)相關的出版物和機構,譯介的也都是休斯較激進的作品,這無疑與左聯(lián)的政治立場和當時的文藝思想有關。蘭斯頓·休斯研究專家羅良功(2010:94)認為:“蘭斯頓·休斯自其1933年的中國之行開始為中國所了解,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中國文學界有過兩次規(guī)模不大的休斯作品翻譯浪潮,但是中國關于休斯的學術研究直到70年代末期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才得以展開?!?/p>

      1954年,施咸榮選譯的《黑人短篇小說選》由上海文藝聯(lián)合出版社出版。1955年,上海文藝聯(lián)合出版社出版了貝特遜和康萊德敘述美國當局迫害黑人的長篇小說《斯考茲勃羅案件》,黃耀平譯。1958年,新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由陶樂賽·史特林創(chuàng)作,蔣恩鈿翻譯的《自由列車》,該小說講述了莊園奴隸與奴隸主作斗爭的故事。

      不少美國非裔現(xiàn)實主義文學作品是先被譯為俄文,再由俄文轉譯為中文。比如上海文藝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反奴隸制小說《白奴》(1836;1958)就是由李俍民從俄文轉譯過來的。1953年3月,伐希列儂夫翻譯了杜波依斯于1952年2月發(fā)表于美國雜志《群眾與主流》的《在爭取和平的戰(zhàn)斗中》,并以“杜波依斯及其新著《在爭取和平的戰(zhàn)斗中》”為題名發(fā)表于《蘇聯(lián)文學》(1953年第2期),在蘇聯(lián)首次介紹了美國著名的黑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杜波伊斯及其作品;中國學者黃嘉德將該書由俄文翻譯成漢語,1953年發(fā)表于《文史哲》第4期,第一次引起了國人對杜波依斯的關注。1963年8月27日,杜波依斯在加納逝世。毛澤東主席向杜波依斯夫人發(fā)去電報,悼念杜波依斯。與此同時,杜波依斯的著作也在我國文學翻譯界引起了空前的關注和重視,各大出版社紛紛組織翻譯杜波依斯的著作,其中包括由辛華翻譯,世界知識社1953年出版的《為和平而戰(zhàn)斗》、由維群翻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版的《黑人的靈魂》;杜波依斯的夫人雪莉·格雷漢姆描寫黑人領袖弗雷德利克·道格拉斯英雄事跡的長篇小說《從前有個奴隸》,由貝金翻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出版、《約翰·布朗》,貝金翻譯,三聯(lián)書店1959年出版;《非洲:非洲大陸及其居民的歷史概述》,秦文允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64年出版。

      與杜波伊斯的作品同時翻譯出版的還有,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兼作家羅伯特·威廉(Robert Williams,1925–1996)的代表作《帶槍的黑人》(陸任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63)、美國“哈萊姆作家協(xié)會”主席、杰出的黑人政治活動家約翰·奧列佛·基倫斯的作品《于是我們聽到了雷聲》(外國文學新作提要,內部發(fā)行,北京作家出版社,1965.9.)、黑人歌王、社會活動家保羅·羅伯遜(Paul Robeson,1898-1976)的自傳《我就站在這兒》(趙澤隆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58),同年出版的還有《保羅·羅伯遜演唱歌曲集》(上海音樂出版社,朱笙均林蔡冰編,1958)。

      1966年到1976年這十年浩劫里,外國文學譯介幾乎完全停止,但有兩件事并沒有停止,一是中國政界和文化界與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和左翼思想作家的友好往來沒有停止。1966年初,民權領袖,美國有色人種協(xié)會、北卡羅萊納門羅分會主席羅伯特·威廉攜妻子訪華。在他的請求下,毛澤東發(fā)表了《呼吁世界人民聯(lián)合起來反對美國帝國主義的種族歧視、支持美國黑人反對種族歧視的斗爭的聲明》。美國“哈萊姆作家協(xié)會”主席、杰出黑人政治活動家約翰·基倫斯于1973年訪華,回國后基倫斯將他訪問中國的感受寫成報道“黑人在新中國”發(fā)表于《黑人世界》(1974年11月),贊美中國人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社會主義建設。二是對杜波依斯作品的出版與翻譯依然在有組織地進行:《約翰的歸來》,黃子祥譯,商務印書館1960初版,1979年重版;黑色火焰三部曲:《孟沙的考驗》、《有色人種的世界》、《孟沙辦學?!罚魅f、徐汝椿、陳良廷譯,作家出版社1966年出版;《約翰·布朗》北京微電機廠工人理論組根據(jù)1959年三聯(lián)書店貝金譯本節(jié)編,人民出版社1976再版。

      從1901年的《黑奴吁天錄》(《湯姆叔叔的小屋》),到1976年版的《約翰·布朗》,美國非裔文學在中國的譯介已經歷了近80年歷史,如果說,建國前林紓、鄒韜奮、喬志高和谷風等人的譯介活動主要體現(xiàn)為一種愛國主義個人行為,那么,建國后的20多年的翻譯活動則主要體現(xiàn)為一種集體政治行為,就美國非裔文學而言,這種行為又典型地體現(xiàn)于對杜波依斯作品的譯介中;如果說,“譯介和宣傳期”的“愛國行為”主要是來自國人的需要,那么建國以后“政治行為”,則體現(xiàn)為一種雙方需要,因為中華民族的近代史充滿了深重災難,因此,中國真誠地關心被殘酷壓迫和剝削的黑人民族,中國人也有必要和美國黑人一道建立起一座戰(zhàn)斗的團結橋梁。30年代就開始翻譯美國非裔文學的翻譯家施咸榮(1965)認為,美國黑人作家不僅僅將文學藝術視為武器,還參加美國的政治斗爭,因此他將美國黑人文學定義為“戰(zhàn)斗的美國黑人文學”。中國文學翻譯界早期在選擇何種美國黑人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受當時政治思潮的影響,比較強調其政治思想特點,因此,對斯托夫人、杜波依斯、蘭斯頓·休斯和約翰·奧利弗·基倫斯等人的作品藝術性有所忽略,但縱觀當代美國非裔文學在中國的譯介和研究狀況,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深遠的社會意義依存,并繼續(xù)對改革開放后美國非裔文學在中國的譯介和研究產生影響。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依然在關注美國的社會動態(tài)及美國非裔文學的左翼作品。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美國黑人運動風起云涌,由此誕生了很多“新型的戰(zhàn)斗黑人戲劇”。謝榕津撰文介紹這些“輕松的黑人歌舞劇和家庭劇”(1978),這些戲劇作品顯然為80年代黑人戲劇的成功打下了基礎,只是由于這些作品主要是在政治和經濟斗爭的推動之下產生的,因此并沒有引起學界太大的關注,人們將譯介視野投向了美國非裔文學中那些有名的左翼小說,并相繼出版了阿歷克斯·哈利(Alex Haley)的《根:一個美國家族的歷史》(陳堯光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1979;1982年甘肅人民出版社再版,薛天鈞、徐明鈺譯);約翰·基倫斯的《揚布拉德一家》,張友松譯,外國文學出版社1980年出版。但進入80年代后,人們的學術視角悄然由政治宣傳向學術研究轉變。1981年,黃頌康在《讀書》第3期發(fā)表了題為“從歷史角度看《飄》和《歡樂的節(jié)日》”一文,首次介紹了美國非裔女作家瑪格麗特·沃克(Margaret Walker,1915-1998)的小說《歡樂》(1966),并從歷史角度對《歡樂》和《飄》進行了比較和分析。怡微和蔓紫首譯了拉爾夫·埃利森的《無形人》片段(《當代外國文學》,1982年第4期),還附有后記和梗概。1983年,保爾·勞倫斯·鄧巴等編著的《警長的子女:美國黑人短篇小說集》由陳冠商編選,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理查德·賴特的《土生子》(施咸榮譯),《女仆》(張文郁譯,《名作欣賞》,1983年第 1期)、《火與云》(微秀譯,《當代外國文學》,1985年第1期)、《黑孩兒》(程超凡譯,長江文藝出版社,1985)、《河灘上的血泊》(吳持哲譯,《當代外國文學》,1990年第1期)等作品都相繼翻譯出版。

      1983年,艾麗斯·沃克的《紫顏色》榮獲普利策獎,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1期率先發(fā)表了艾麗斯·沃克的短篇小說《她的心肝杰羅姆》(劉曉南譯),由此拉開了國內對艾麗斯·沃克的譯介與研究序幕。1984年,《外國文學報道》(第3期)刊登了沃克的短篇《讓死神滾開吧》(何百華譯),同期還刊登有“艾麗斯·沃克談黑人文學”一文(黃源深譯);1986年,獲獎作品《紫顏色》(陶潔譯)由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版,楊仁敬的譯本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年出版。還有秦湘譯的《為日常生活所用》(《外國文學》,1988年第6期),1988年,魯書江再譯《紫色》。

      中國學術界對美國非裔小說的關注,始于對現(xiàn)實主義批判小說,興于對美國非裔獲獎作品。國內學術界對美國非裔戲劇的研究相對滯后,最早偶見于國內的學術論文有謝榕津的“七十年代的美國黑人戲劇”(《外國文學研究》,1978年第2期)。20世紀80年代,美國黑人戲劇三次奪得普利策戲劇獎:1982年,查爾斯·富勒(Charles H.Fuller,Jr.1939–)憑借《一個士兵的戲》(1981)獲普利策戲劇獎;奧古斯特·威爾遜(August Wilson,1945–2005)最著名的兩出戲《籬笆》(1983)和《鋼琴課》(1990)分別獲1987年和1990年普利策獎,此后國內開始了對美國黑人戲劇的譯介,其中包括奧古斯特·威爾遜的《萊妮大媽的黑臀舞》(張學采譯,《外國戲劇》,1986年第1期)和《籬笆》(孫靜淵譯,《外國戲劇》,1988年第4期)、吉姆·鮑爾斯的《用戲劇記錄黑人的歷史——訪奧古斯特·戚爾遜》(《外國戲劇》,1986年第l期)。關于戲劇研究的論文數(shù)量也有所增多:蘇紅軍的“絢麗多姿、生氣勃勃的美國當代黑人戲劇”(《上海戲劇》,1985年第5期)、郭繼德的“美國黑人戲劇文學”(《戲劇藝術》,1988年第2期)、李習儉的“美國劇壇上空一顆璀璨的新星——黑人劇作家奧古斯特·威爾遜”(《外國文學動態(tài)》,1991年第3期),以及張耘的“美國劇壇新星——奧古斯特·威爾遜與‘柵欄’”(《外國文學》,1992年第5期),這些論文有效地推動了美國黑人戲劇在我國的介紹與研究。

      1988年,托尼·莫里森以《寵兒》(1987)榮獲普利策文學獎,《世界文化》等期刊刊登了這一訊息,也帶來了延續(xù)20多年的托尼·莫里森的譯介與研究熱潮。其中譯介包括:《所羅門之歌》(胡允桓譯,外國文學出版社,1987)、《心愛的》(節(jié)選)(秦湘譯,《外國文學》,1988年第4期)、《秀拉》(胡允桓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嬌女》(王友軒譯,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訪托妮·莫里森》(王家湘譯,《外國文學》,1991年第6期)。與此同時,其他美國非裔獲獎作家和重要作家的作品也紛紛開始被翻譯過來,其中包括:拉爾夫·埃利森的《看不見的人》(任紹曾等譯,外國文學出版社,1984,1998年譯林出版社以《無形人》為書名重版);詹姆斯·鮑德溫的《向蒼天呼吁》(霽虹、宏前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在荒野上》(郭鳳高譯,《外國文學》,1984年第 12期)、《比爾街情仇》(苗正民、劉維平譯,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歐內斯特·蓋恩斯的《簡·皮特曼小姐自傳》(紫軍譯,外國文學出版社,1981);佐拉·尼爾·赫斯頓的《他們眼望上帝》(節(jié)選)(秦湘譯,《外國文學》,1989年第1期)。此外,詩歌方面的譯作還有:《美國現(xiàn)代詩選》(趙毅衡編選,外國文學出版社,1985)、《美國現(xiàn)代六詩人詩集》(申奧編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美國當代黑詩人巴拉卡詩選》(黃麗生譯,《外國文學》,1987年第9期)、《麗塔·達夫詩三首》(彭予譯,《當代外國文學》,1990年第3期)、《美國黑人詩人勒魯瓦·瓊斯詩選》(鄒絳譯,《當代外國文學》,1992年第2期)。

      與“譯介和宣傳期”相比,“譯介和研究期”有以下兩點明顯的不同:一是翻譯不再是一種激發(fā)愛國熱情的政治行為,而是一種學術行為;二是譯介、交流和理論研究幾乎同步進行。

      在理論研究方面,有兩位學者值得一提,一位是施咸榮,1978年他與董衡巽等率先撰寫的《美國文學簡史》,是我國自建國以來第一本由本國學者編寫的美國文學史,黑人文學部分就是由他撰寫的。他還撰寫了“美國黑人的三次文藝復興”(《美國研究》,1988年第4期)、“美國黑人奴隸歌曲”(《美國研究》,1990年第1期)和“美國黑人奴隸紀實文學”(《美國研究》,1990年第2期)等文章,為推動美國非裔文學在中國的推廣和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另一位學者是董鼎山,他早在1981年就在《讀書》發(fā)表“美國黑人作家的出版近況”,系統(tǒng)介紹并分析了黑人作家出版境遇,以阿歷克斯·哈利、理查德·賴特、蘭斯頓·休斯、拉爾夫·埃利森、托尼·莫里森和大衛(wèi)·布拉德爾等作家的成功為例,說明黑人作家出版情況與時代背景、政治氛圍和出版商之間的關系,并指出近代黑人作家群體的出版困境與其說是種族偏見的結果,不如說是出版商與售書商為追求最大利益,而只選擇能夠暢銷熱賣的書籍出版的結果(董鼎山,1981);1986年,他的“美國黑人女作家的雙層桎梏”(《讀書》,1986年第4期),以艾麗斯·沃克、托尼·莫里森和波勒·馬歇爾的作品為例,分析了佐拉·尼爾·赫斯頓以后的黑人女作家創(chuàng)作的兩大主題,即黑人社區(qū)環(huán)境與黑人婦女的生活經歷,指出美國黑人女作家塑造的黑人婦女形象,反映出黑人婦女在種族和性別上遭受的雙重壓迫;2002年,80高齡的董鼎山發(fā)表了最后一篇論文“美國文學史上一顆黑人巨星——理查德·賴特替鮑德溫、埃立遜開路”(《作家》,2002年第1期)。至此,我們不難看出,與施咸榮的研究相比,董鼎山的論文觀點具鮮明批判意識。除此外,國內還有許多著名學者也開始紛紛關注美國黑人文學,比如楊仁敬在《外國文學研究》發(fā)表“美國黑人文學的新突破——評艾麗絲·沃克的《紫色》”(1989年第1期)、陳劍鋒在《外國文學研究》發(fā)表“看不見的人唱布魯斯”(1991年第2期)。

      1988年以后,王家湘和翁德修兩位學者發(fā)表的論文和專著拓展了對美國非裔女性作家和美國非裔文學的譯介和研究。2006年,王家湘的專著《20世紀美國黑人小說史》(譯林出版社)首次較全面地介紹了20世紀美國重要的黑人小說家的生平和文學成就。2000年,翁德修出版的專著《美國黑人女性文學》(吉林大學出版社)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介紹美國非裔女性文學的著作。

      對國內美國非裔文學研究學者來說,1993年具有標志性意義,托尼·莫里森榮膺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榮獲該獎項的黑人女作家,這一歷史性事件將國內美國非裔文學的譯介和研究推向了一個廣泛、深入的研究時期。

      首先是對美國非裔小說的譯介和研究,其中對美國非裔女性文學的研究勢頭超過了對美國非裔男性作家的關注。我們首先還是來看譯介對美國非裔女性作品的關注,這段時間一共發(fā)表或出版了32種作品,包括小說翻譯、訪談錄和論文,首當其沖的是莫里森的作品。其她女性作家的作品也紛紛被翻譯成中文,主要有格羅麗亞·內勒(Gloria Naylor,1950–)的《馬蒂·邁克爾》(劉捷譯,《當代外國文學》,1994年第1期);特里·麥克米倫(Terry Mc-Millan,1951-)的《如意郎君》(翔翮等譯,譯林出版社,1998);佐拉·尼爾·赫斯頓的《斯蓬克》(陳光明譯,《外國文學》,1997年第6期)、《6枚鍍金的硬幣》(陳光明譯,《外國文學》,1997年第6期)、《比爾街上的公雞羅賓》(陳光明譯,《外國文學》,1997年第6期)、《他們眼望上蒼》(王家湘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0)、瑪雅·安吉羅的《我知道籠中鳥為何歌唱》(楊玉功等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0);艾麗斯·沃克的《人工流產》(陶浩譯,《外國文學動態(tài)》,1995年第2期)、拉麗塔·塔德米(Lalita Tademy,1948–)的《凱恩河》(王家湘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與譯介同步進行的是對美國非裔文學的全方位研究,其深度及廣度與前期相比都有較大的超越。我們先看莫里森研究。1994年,王守仁率先發(fā)表了“走出過去的陰影——讀托妮·莫里森的《心愛的人》”(《外國文學評論》1994年第1期),國內學界也由此開始了對莫里森如火如荼的研究。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國內有關托尼·莫里森研究的期刊論文共1374篇(核心期刊論文392篇),博士論文16篇,碩士論文298篇。目前國內有關莫里森研究的專著共9部。另一個備受矚目的黑人女作家是艾麗斯·沃克,國內有關沃克的期刊論文共594篇(核心期刊論文159篇),博士論文3篇,碩士論文144篇。此外,對佐拉·尼爾·赫斯頓的研究也呈有增無減之勢,國內有關赫斯頓的期刊論文約127篇,碩士論文47篇。

      受莫里森榮膺諾貝爾文學獎一事的影響,國內美國非裔男性作家研究也迎來了小高潮。這段時期男性作家作品的譯介約有19種。在眾多男性作家中,拉爾夫·埃利森最受矚目,有關拉爾夫的研究共有期刊論文153篇,博士論文1篇,碩士論文56篇。理查德·賴特是另一個研究焦點,有關理查德·賴特研究的期刊論文共117篇,碩士論文17篇。與賴特、埃利森這些同時代的作家相比,國內對詹姆斯·鮑德溫的研究顯得不足。關于鮑德溫的期刊論文共有21篇,28篇碩士論文。伊什梅爾·里德被認為是最有才華的新一代美國黑人小說家,期刊論文共有4篇,其中核心3篇,博士論文2篇,碩士論文1篇。

      其次是對美國非裔詩歌的研究。美國非裔詩歌的主要有:《蘭斯頓·休斯詩七首》(張向向譯,《蘭州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麗塔·達夫一首》(彭予譯,《詩刊》,1997年第2期)、《露西爾·克利夫頓詩選》(松風譯,《當代外國文學》,2002年第3期)、《贊美這一天: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就職典禮上的朗誦詩》(張子清譯,《當代外國文學》,2009年第2期)。除了黑人部分詩人節(jié)選翻譯和詩集的翻譯之外,各大期刊上黑人詩人名篇的單篇翻譯也逐漸增多,比如休斯的《夢想》、《黑人談河流》等,均有不同的中譯本。

      與此同時,國內對美國非裔詩歌的研究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績。1994年,《外國文學動態(tài)》第1期刊登了彭予撰寫的“二十世紀美國黑人詩壇”一文,對黑人詩人作了詳細的介紹。2005年,張子清在《外國文學》第6期發(fā)表“多元文化視野下的美國少數(shù)民族詩歌及其研究”,對美國非裔文學研究現(xiàn)狀作了總結,又對未來的研究指明了方向。2007年7月21日召開的“美國詩歌國際學術會議”集結了全國黑人文學研究者,本次會議的最大成果是《20世紀美國詩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聶珍釗、羅良功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一書,其中關于黑人詩歌研究的文章共22篇。

      蘭斯頓·休斯是最受國內學者青睞的黑人詩人,國內關于休斯詩歌研究的期刊論文共88篇,碩士論文11篇。另一位較受關注的黑人詩人是享有桂冠詩人頭銜的麗塔·達芙,關于其詩歌研究共有8篇期刊論文。格溫多琳·布魯克斯是國內研究較多的另一位黑人詩人。

      再次是對美國非裔戲劇的關注。目前美國非裔戲劇的論文共17篇,主要關注美國非裔戲劇的發(fā)展歷史、現(xiàn)狀及趨勢、黑人女性主義戲劇等。國內研究最熱門的美國非裔劇作家當屬奧古斯特·威爾遜,目前國內有訪談錄2篇,期刊論文共26篇,博士論文5篇,碩士論文5篇。值得一提的還有黑人戲劇作家洛林·漢斯貝里、阿米里·巴拉卡和恩托扎克·香格。

      最后是對美國非裔文學批評理論的關注。美國非裔文學批評理論在美國起步較晚,始于20世紀80年代,因此在中國的譯介和研究起步相對就更晚。1993年以前,國內對美國非裔文學的譯介極少,且散見于其它論文集中,批評理論研究幾乎為零。迄今為止,國內出版的美國非裔文學批評理論專著中譯本一共有4部,包括伯納德·貝爾(Bernard W.Bell)的《非洲裔美國黑人小說及其傳統(tǒng)》(劉捷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黑人女性主義批評家貝爾·胡克斯的《女權主義理論:從邊緣到中心》(曉征譯,江蘇文藝出版社,2001)和《激情的政治:人人都能讀懂的女權主義》(沈睿譯,金成出版社,2008);以“喻指理論”(Signifying Theory)為中國學者所熟知的蓋茨的代表作《意指的猴子:一個非裔美國文學批評理論》(王元陸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專著和博士論文是黃衛(wèi)峰的《哈萊姆文藝復興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習傳進的《走向人類學詩學: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非裔美國文學批評轉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周春的《美國黑人女性主義批評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吳新云的《身份的疆界 :當代美國黑人女權主義思想透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和嵇敏的《美國黑人女權主義視域下的女性書寫》(科學出版社,2011)。

      美國非裔文學研究在中國已經經歷了百余年的研究歷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也為激發(fā)國民愛國熱情、繁榮我國文化藝術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目前,美國非裔文學在中國的研究已經進入一個新的對話與交流時期,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走出去,也有越來越多的美國學者走進來。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多次召開美國非裔文學國際研討會,有力促進了中美該研究領域學者的交流與對話。上述現(xiàn)象充分說明美國非裔文學研究在我國正逐步走向成熟。但總體來看,我國在這一領域的譯介和研究還存在以下五個問題:

      其一,中國美國非裔文學研究有兩個盲區(qū),第一個盲區(qū)是,認為只有獲獎作品才有翻譯和研究價值,其結果是很多優(yōu)秀的非獲獎作品無人問津。美國非裔文學獲獎的時間晚,獲獎的數(shù)量少,多少與美國黑人的邊緣身份有關,所以,對美國非裔文學來說,特別是對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美國非裔文學作品來說,獲獎與否不應該作為評價其文學價值的標準。還有不少非獲獎作品值得翻譯,比如,男性作家有理查德·賴特的后期作品,如《局外人》(1953)、《野性的假日》(1954)、《長夢》(1958)、伊什梅爾·里德的《逃往加拿大》(1976)、《芒博瓊博》(1972);女性作家有波勒·馬歇爾的《褐姑娘,褐磚房》(1959)、格羅麗亞·內勒的《布魯斯特街的女人們》(1982)等。需要指出的是,知名作家的作品譯介基本上也僅限于代表性作品,如赫斯頓、艾麗斯·沃克即是如此,即便是當前最受關注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也是如此,她的近作《愛》(2003)與《恩惠》(2008)至今未見中譯本。再者,中短篇小說的譯介相對較少,且傳記及文論作品的翻譯幾乎空白。此外,還有大量美國非裔詩歌、戲劇作品沒有翻譯。最后,還有大量美國非裔黑人文學理論批評研究成果有待翻譯成中文,如小休斯敦·貝克教授1984年出版的《布魯斯、意識形態(tài)和非裔美國文學:一種本土理論》、蓋茨編輯的《黑人文學及文學理論》(1984)、溫斯頓·納皮爾編輯的《非裔美國文學理論讀本》(2000)、黑人女權主義理論家貝爾·胡克斯的《女權主義理論:從邊緣到中心》(1984)等。再者,美國非裔文學批評家和理論家的大量論文和專著(不是當下學者的專著),除了杜波依斯的部分著作外,都還沒有翻譯成中文,如關于黑人文化、黑人詩歌、戲劇理論方面的經典論文幾乎沒有譯介,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對美國非裔文學理論批評的研究?!秳蛎绹且嵛膶W史》主編之一杰瑞·沃德認為,美國非裔偵探小說、言情小說和市井小說都是美國非裔文學的一部分,也值得更多地關注。第二個盲區(qū)是,認為只有美國非裔文學理論家的成果才算得上是理論研究,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美國非裔文學的一個特點,即優(yōu)秀文學家同時也是卓有建樹的文學批評理論家,從男性作家杜波依斯、理查德·賴特、拉爾夫·埃利森、詹姆斯·鮑德溫,到女性作家赫斯頓、艾麗·斯沃克、莫里森,無一例外。美國非裔文學批評理論家休斯敦·貝克、亨利·蓋茨、伯納德貝爾等人在理論研究方法上借鑒和吸收了歐洲和美國主流的文學理論,但其理論觀點和建樹,則主要是受美國非裔文學經典作家的文學思想和理論批評的啟發(fā),而這批作家兼批評家的思想成果,包括文學評論和訪談錄,都有待翻譯成中文。

      其二,美國非裔文學在中國已經歷了長時間研究,由于缺乏系統(tǒng)性,導致視野狹窄,重復研究和扎堆現(xiàn)象嚴重;且有重獲獎作家輕早期作品、重小說輕詩歌和戲劇、重文本分析輕理論闡釋的現(xiàn)象、重個體研究輕整體研究。我們以美國非裔女性小說為例,目前國內的研究集中于莫里森、艾麗斯·沃克及赫斯頓3位作家。截止2011年12月,國內共發(fā)表了約2161篇與非裔女性作家相關的研究文章(包括書評和研究綜述),其中有關上述3位作家的研究論文約2095篇,占文章總數(shù)的97%。此外,大多數(shù)研究者將研究局限于同一作家的同部作品,如赫斯頓研究集中于《他們眼望上蒼》,沃克研究則主要關注《紫顏色》及短篇小說《日用家當》,莫里森研究雖已涉及莫氏所有長篇小說,但研究重點仍集中于《寵兒》、《最藍的眼睛》及《所羅門之歌》。美國非裔男性小說研究也存有相同問題,主要聚焦于理查德·賴特、拉爾夫·埃利森、詹姆斯·鮑德溫等幾個知名作家的經典作品,如賴特的《土生子》、鮑德溫的《向蒼天呼吁》,卻忽視了《局外人》、《喬瓦尼的房間》等其他重要作品的研究,不僅如此,其他不那么出名但仍有極大研究價值的作家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如歐內斯特·蓋恩斯、伊什梅爾·里德、查爾斯·切斯納特(1858–1932)、梅爾文·B·托爾森(1898–1966)、詹姆斯·威爾頓·約翰遜(1871-1958)、阿蘭·洛克(1885–1954)、斯特林·布朗(1901-1989)、拉里·尼爾(1937–1981)等,這就極大地減少了美國非裔文學研究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就美國非裔詩歌研究而言,國內的研究范圍相對較為狹窄,仍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康迪·卡倫、羅伯特·海頓、達德利·蘭德爾、露西爾·克利夫頓、阿法·邁克爾·威佛等詩人的研究也尚處于起步階段,有待于進一步探討。較其它文學體裁來說,國內美國非裔戲劇的研究較為薄弱,不僅研究數(shù)量少,而且研究視角和研究成果單一,缺乏系統(tǒng)性,黑人戲劇整體和劇作家研究且無專著問世,少量的博士論文也尚未出版。再者,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奧古斯特·威爾遜等少數(shù)知名劇作家的經典作品,其他劇作家的作品或知名劇作家的其他重要作品幾乎無人問津,這樣一來,既無法展現(xiàn)美國非裔戲劇的整體狀況,也無法全面反映某個劇作家的創(chuàng)作思想。就美國非裔文學理論而言,國內的美國非裔文學理論批評研究成果總體上顯得單薄,不成系統(tǒng)。美國非裔文學批評家們總結的是美國非裔文學家和理論家,而國內學者大多傾向于集中研究這些評論家,至今未有深入系統(tǒng)地研究美國非裔文學家和理論家的專著產生,在數(shù)量上與國外出版的論著相差甚遠。這樣,批評理論研究就流于抽象和概念化,未能有效指導批評實踐和文本分析。再者,研究方法陳舊,缺乏理論對話和創(chuàng)新。國內的期刊論文以書評、概述居多。例如,關于蓋茨的研究,國內大多數(shù)論文集中在他的表意和喻指理論上,止步于對觀點的介紹,鮮有反思乃至批判質疑。

      其三,與第一個發(fā)展階段相比,第二個發(fā)展階段中國對美國非裔文學的研究的學術理性和學術視野有所加強,但思想性和批判性有所減弱。在中國改革開放前的半個多世紀里,美國非裔文學在中國的譯介和傳播主要是為政治服務的。因為在人類文明發(fā)展近代史上,中華民族與黑人民族都曾有過被掠奪、被奴役的苦難歷史,早期美國非裔文學中所描寫的美國黑人的悲慘遭遇和他們所作的抗爭,曾引起中國民眾的共鳴,以慧云的“讀《黑奴吁天錄》”為例:“厲禁華人施木柵,國權削盡種堪哀,黑奴可作前車鑒,特為黃人一哭來?!?慧云,1996:146)中國學者和讀者通過對美國非裔文學的譯介,表達了對共同的敵人——西方殖民主義者和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憤怒,激發(fā)了自身的斗爭精神。20世紀下半葉以來,美國非裔文學在繼續(xù)發(fā)展,產生了震撼民族精神的不朽作品《土生子》、《無形人》、《紫顏色》和《寵兒》。這些作品用藝術的手法證明了這個民族的頑強與偉大,他們沒有像印第安民族那樣任人宰割以至逐漸消失,而是保住了自己的文化遺產。他們創(chuàng)造的爵士樂在世界廣泛傳播,他們在政治、軍事、體育等方面卓有建樹,令人刮目相看。由此,美國黑人獲得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也贏得了在美國、乃至在整個世界上的平等地位。如今,美國哈佛大學被認為是“思想的中心”,而這個中心目前最著名的兩位思想家,一位是哈佛大學人文中心主任霍米·巴巴,另一位是美國杜波伊斯研究中心主任蓋茨教授。如今的美國總統(tǒng)是黑人奧巴馬。莫里森在《寵兒》的結尾中不斷地喃喃自語:那不是一個可以重復的故事……對美國黑人來說,那段不堪回首的故事已不可能重演了。我上課時,有個博士這樣問道:杜波依斯并沒有經歷過奴隸制,他如何能寫得出《白人的靈魂》這樣口誅筆伐的宏文?我用約翰·奧利弗·基倫斯1973年訪華時,迫不及待地用詩人尼基·喬瓦尼(Nikki Giovanni)郵寄的名信片上的一段話來作答:“每個人都應該訪問中國……這個民族不可征服,他們團結一致,我們也應該團結起來。”(Gilyard,2010:277)我的意思是,美國非裔文學的經典作家都沒有經歷過奴隸制,但他們承受了奴隸制給他們帶來的歷史創(chuàng)傷,這種傷痛震撼了作家們的神經。正是作家們的使命和信仰造就了蘭斯頓·休斯、理查德·賴特、拉爾夫·埃利森、艾麗斯·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等偉大作家。美國非裔文學既追求藝術美學,強調文化身份,但也從未放棄政治批判,這是他們爭取自身的合法權益的重要精神力量。約翰·奧利弗·基倫斯曾呼吁美國黑人民族向中華民族學習,團結起來,為本民族的權利和幸福奮斗,現(xiàn)在,也許該是我們中國人向美國黑人學習的時候了。

      其四,美國非裔文學在中國出現(xiàn)了幾波獲獎作品研究熱,個別研究者帶著急功近利的心理做研究,勢必會出現(xiàn)一些粗制濫造現(xiàn)象,甚至學術規(guī)范問題。在查閱資料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相當數(shù)量的論文僅是簡單地轉述或重復前人的觀點,有的論文甚至出現(xiàn)驚人雷同。莫里森說過,文學寫作是與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種方式。對研究者來說,只有將文學研究視為了解人與世界的途徑,才能真正體會人類的曲折經歷、深入領會人是什么、該如何做人、該做怎樣的人。做學問與做人不應該是矛盾的。

      其五,譯介成果斐然,相比之下,優(yōu)秀研究成果,特別是優(yōu)秀專著不多。目前國內涌現(xiàn)出一大批美國非裔研究學者,但這支隊伍各自為陣,缺乏一定的組織性,信息溝通不及時,就有可能產生研究重復。因此,這支研究隊伍力量亟待整合,這樣有利于產生高質量研究成果。目前的國內研究重個體,輕整體,至今尚無一本《美國非裔文學史》。另外,如果條件成熟了,可以效仿美國大學的做法,成立“中國美國非裔文化、文學與歷史研究協(xié)會”,這個協(xié)會是一個交流平臺,可以起到多重作用:第一,可以整合研究力量,組織申報重大課題;第二,可定期召開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使青年學者們找到自己研究重點和方向,避免重復;第三,研究者們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與國外同行保持學術對話與交流;第四,擴大美國非裔文學在國內學術界的影響。

      注釋:

      ①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基本上沒有重復提及程錫麟教授的“對我國非裔美國文學研究的幾點思考”和王玉括教授的“非裔美國文學研究在中國”這兩篇論文中已經綜述的成果。

      ②文中羅列了大量著作與文章,在文中已詳細注明,不在參考文獻中一一列出。

      [1]Gilyard,K.John Oliver Killens:A Life of Black Literary Activism[M].Athens:Universityof Georgia Press,2010.

      [2]董鼎山.美國黑人作家的出版近況[J].讀書,1981,(11):91 -98.

      [3]羅良功.從獨語走向對話:中國的蘭斯頓·休斯研究三十年[J].世界文學評論,2010,(1):93-99.

      [4]施咸榮.戰(zhàn)斗的美國黑人文學[J].文學評論,1965,(5):44 -48.

      [5]謝榕津.七十年代的美國黑人戲?。跩].外國文學研究,1978,(2):126 -129.

      [6]慧云.讀《黑奴吁天錄》[A].鄒振環(huán).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C].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6.145 -150.

      猜你喜歡
      美國黑人非裔外國文學
      阿來對外國文學的擇取與接受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6
      20世紀前后美國黑人的真實處境
      美國黑人女性文學中的空間建構
      THE JAZZ AGE
      外國文學研究“認知轉向”評述
      論美國非裔詩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詩學及其族裔訴求
      淺析外國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的模糊處理
      新媒體語境下外國文學經典的傳播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30:23
      從《寵兒》透視美國黑人女性的悲劇
      短篇小說(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0
      东兴市| 昌乐县| 安顺市| 金平| 称多县| 鲁甸县| 南乐县| 阿巴嘎旗| 乌拉特后旗| 内江市| 惠来县| 黄冈市| 杭州市| 柯坪县| 沧州市| 寿光市| 济南市| 八宿县| 巴里| 夏邑县| 独山县| 扶绥县| 鄱阳县| 榆林市| 化隆| 来安县| 霍林郭勒市| 安义县| 新宾| 黑山县| 祁连县| 城步| 宿迁市| 连云港市| 观塘区| 璧山县| 浦北县| 安陆市| 崇礼县| 伊春市| 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