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昊
(吉林大學(xué)文學(xué)院,吉林長春130012)
金朝的縣官指的是金朝管理縣一級地方政權(quán)的官員,包括縣令、縣丞、主簿和縣尉。級別雖然不高,卻備受最高統(tǒng)治者的重視。金朝占領(lǐng)中原不久就在天會五年 (1127)八月,詔曰:“河北、河?xùn)|郡縣職員多闕,宜開貢舉取士,以安新民。”①《金史》卷三《太宗本紀(jì)》,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57頁??梢姡y(tǒng)治集團很早就認識到中原原有的基層政權(quán)對恢復(fù)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金世宗曾謂宰臣曰:“縣令最親民,當(dāng)?shù)觅t才。”②《金史》卷九七《焦旭傳》,第2153頁?!白谑易踊虿粍偃喂偈?,世宗欲授散官,量與廩祿,以贍足之?!雹邸督鹗贰肪戆税恕妒鳌罚?961頁。對于管理才能缺乏的宗室,金世宗寧可將他們投閑置散,也不任命他們做品級較低的縣官。由上可知,縣官雖小,作為親民職任,其選任制度在金朝的官僚體制中有著不同尋常的重要性。關(guān)于金朝縣官的選任制度,學(xué)術(shù)界鮮有研究。④郭威《金代縣制研究》一文,對金朝縣官的選任制度有所涉及,但不夠全面,參見郭威:《金代縣制研究》,碩士學(xué)位論文,吉林大學(xué)文學(xué)院,2007年,第23頁。本文把金朝縣官的出身大致歸納為:科舉、恩蔭、吏員、宮中諸局承應(yīng)人、軍功、薦舉、進納等,按照主次分為三類,進而探討金朝選任縣官的特點與目的,以求教于方家。
一
《金史·選舉二》云:“自進士、舉人、勞效、蔭襲、恩例之外,入仕之途尚多,而所定之時不一?!逼渲小拔馁Y則進士為優(yōu),右職則軍功為優(yōu)”。⑤《金史》卷五二《選舉志》,第1157頁。金朝的科舉諸科目與縣官選拔有關(guān)者為進士、律科、經(jīng)童、武舉。其中進士自從唐朝以來就屬于士林華選,格外受到重視,也是金朝縣官最主要的選拔途徑。
進士在金朝官員出身中屬于正班。正隆元年 (1156)格:“上甲者初上簿軍判、丞、簿、尉,中甲者初中簿軍判、丞、簿、尉,下甲者初下簿軍判、丞、簿、尉。第二任皆中簿軍判、丞、簿、尉。三、四、五、六、七任皆縣令,回呈省?!边M士。大定十三年 (1173),皆除教授。二十二年(1182),上甲第二第三人初除上簿,中甲則除中簿,下甲則除下簿?!雹佟督鹗贰肪砦宥哆x舉志》,第1161、1163頁。以后雖然略有變化,但是進士出任的官職仍以縣官為主。晁會,“天眷二年 (1139)經(jīng)義進士……歷虞鄉(xiāng)、猗氏、臨晉三縣令”。蔡珪,“字正甫,大丞相松年之子。天德三年 (1151)擢第后不赴選調(diào)……歷澄州軍事判官、三河簿。”黨懷英,“大定十年 (1170),擢進士甲科,調(diào)成陽軍事判官、汝陰令……”。②元好問:《中州集》卷八《晁洗馬會》、卷一《蔡太常珪》、卷三《承旨黨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99、33、130頁??梢姡鸪M士即使是丞相之子也要從基層的縣主簿做起。趙秉文在《學(xué)道齋記》中曰:“余……二十有七與我姬伯正父同登大定二十五年 (1185)進士第。厥后余調(diào)安塞主簿,遷邯鄲、唐山令?!雹蹚埥鹞?《金文最》卷二六《學(xué)道齋記》,中華書局1990版,第360頁。冀禹錫“崇慶二年 (1213)進士。調(diào)沈丘簿……”,④元好問:《中州集》卷六《冀都事禹錫》,第331頁?!督鹗贰分杏蛇M士出身任縣官的傳主104人,占總數(shù)的81.9%,其他出身的一共只有23人,可見金朝縣官的最主要出身是進士。金朝用大量文化精英充實基層政權(quán),可見其對于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視程度。相比宋朝,《文獻通考》卷六三:“天圣間,天下多缺官,而令選尤猥下,貪庸耄懦,為清流所不與,而久不得調(diào)乃為縣令……自政和以來,太平盛時,人皆重內(nèi)輕外,士大夫皆輕縣令之選……”。⑤馬端臨:《文獻通考》卷六三,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73頁。陳茂同認為,宋朝沒有嚴格意義上真正的地方官。⑥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8年版,第373頁。這和金朝重視基層地方官的任命之理念高下立判。
由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到,金朝進士總是要擔(dān)任過兩任州縣幕職或者縣丞之后,才提拔為縣令?!稓w潛志》記載雷淵“初登第,攝令遂平”,既然是“攝”,就不屬于正式的任命,其本職當(dāng)為涇州錄事。⑦劉祁:《歸潛志》卷一,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9、10頁。其實金朝縣令缺員的時候,由下級官員代理并非僅此一例?!锻ǚ畲蠓蚨Y部尚書趙公神道碑》記載,趙思文,進士出身,丁外艱“服除,調(diào)鳳翔府錄事判官,權(quán)虢略縣事”。⑧元好問:《元好問全集》卷一八《通奉大夫禮部尚書趙公神道碑》,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07頁。宋朝進士卻可以直接擔(dān)任縣令?!端问贰肪矶艘挥涊d寇準(zhǔn)19歲中第就“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宋史》卷三一六記載包拯“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⑨《宋史》卷二八一《寇準(zhǔn)傳》、卷三一六《包拯傳》,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9527、10315頁。金朝不直接任命進士為縣令,而是先擔(dān)任州縣幕職或縣丞,客觀上使他們經(jīng)歷了一段時間的見習(xí)期,從而使之從前輩那里學(xué)到一定的基層管理經(jīng)驗,并熟悉了官場環(huán)境,然后再擔(dān)任基層政權(quán)的主要官員,這樣的人事任命顯得更加踏實和穩(wěn)健。
律科和經(jīng)童受重視程度不如經(jīng)義、詞賦和策論進士?!罢≡?(1156)格,初授將仕郎,皆任司候,十年以上并一除一差,十年外則初任主簿,第二任司候,第三主簿,四主簿,五警判,六市丞,七諸縣丞,八次赤丞,九赤縣丞,十下縣令,十一中縣令,五任上縣令,呈省。三年 (1158)制,律科及第及七年者與關(guān)內(nèi)差使,七年外者與關(guān)外差。諸經(jīng)及第人未十年者關(guān)內(nèi)差,已十年關(guān)外差。律科四十年除下令。經(jīng)童及第人視余人復(fù)展十年,然后理算月日”。⑩《金史》卷五二《選舉志》,第1164-1165頁。將仕郎為正九品下階文散官,也就意味著吏部確認其文官身份。司候是州一級治安官員,正九品??梢姡煽坪徒?jīng)童入仕至少10年才能擔(dān)任縣官,還要經(jīng)常擔(dān)任公務(wù)差遣,入仕40年才能擔(dān)任下縣縣令。大定十六年 (1176)特旨:“以四十年除下令太遠,其以三十二年不犯贓罪者授下令。(大定)十七年 (1177),敕諸科人仕至下令者免差。(大定)二十年 (1180),省擬,無贓罪及廉察無惡者減作二十九年注下令,經(jīng)童亦同此?!?《金史》卷五二《選舉志》,第1165頁。然而即使29年能官至縣令,也已經(jīng)占用了一個人仕宦經(jīng)歷的大部分時間。不過《金史》卻不見律科出身的縣官,經(jīng)童為縣官者只有2例。李完本來是經(jīng)童,成年后,考中進士,故而排除之;胥持國“經(jīng)童出身,累調(diào)博野縣丞”。①《金史》卷九七《李完傳》、卷一二九《佞幸傳》,第2155、2793頁。元好問所作《中州集》文人小傳云,趙元“經(jīng)童出身,舉進士不中,以年及調(diào)鞏西簿。”②元好問:《中州集》卷五《愚軒居士趙元》,第265頁。以后律科、經(jīng)童歷官年限雖然在縮短,但是其仕宦經(jīng)歷的大部分時間仍然在擔(dān)任刺史州判官、縣丞、主簿以下官員,能夠位至宰輔者胥持國一人而已。
武舉出身當(dāng)屬于武資官?!督鹗贰肪砦宥?“凡武舉,泰和三年 (1203)格,上甲第一名遷忠勇校尉,第二、第三名遷忠翊校尉。中等遷修武校尉,收充親軍,不拘有無蔭,視舊格減一百月出職。下等遷敦武校尉,亦收充親軍,減五十月出職?!边@就是說武舉中舉者起初被授予武散官,充親軍,然后才可出職。“大定二年 (1162),詔文資官不得除縣尉?!邪苍?(1196)格,第一名所歷之職,初都巡、副將,二下令,三中令,四、五上令。第二、第三名,初巡尉、部將,二上簿,三下令,四中令,五、六上令。余人,初副巡、軍轄,二中簿,三下令,四中令,五、六上令?!雹邸督鹗贰肪砦宥哆x舉志》,第1161、1166頁。這就意味著武舉不僅可以擔(dān)任縣尉、巡檢、副將等武職,也可以擔(dān)任通常由文官擔(dān)任的縣令、縣丞和主簿,但不能馬上就任縣官,而是先擔(dān)任都巡、副將、巡尉、軍轄等下級軍官??梢姡h官作為親民之官,比下級軍官的任命更為謹慎。整部《金史》提到的武舉出身的官員只有古里甲石倫傳、紇石烈鶴壽和陳光。④《金史》卷一一一《古里甲石倫傳》、卷一二二《紇石烈鶴壽傳》、卷一二七《陳光傳》,第2439、2667、2746頁。前兩位都沒有做縣官的經(jīng)歷,后者是北宋末年武舉,“調(diào)壽陽尉,未赴”,當(dāng)時的壽陽尉其實是宋朝官職。其中,只有古里甲石倫成為大將。《顯武將軍張公墓表銘》記載:張琪中北宋靖康年間武舉,由偽齊入金后,“奉宣命任博州聊城尉……至天德二年 (1150)四月內(nèi),任平?jīng)龈咄ふ鞑尽?。⑤張金?《金文最》卷八七《顯武將軍張公墓表銘》,第1268頁。由此可見,金朝武舉出身的縣官不乏其人。
由上可知,同為科舉,受重視程度是不同的。進士出身⑥金朝進士只有狀元可以不經(jīng)過縣官階段,直接出任級別較高的官職?!督鹗贰肪砦宥哆x舉志》載大定十五年“敕狀元除應(yīng)奉,兩考依例授六品。”而大定二十三年“又詔今后狀元授應(yīng)奉,一年后所撰文字無過人者與外除”。《中州集》卷九所記狀元鄭子聃、孟宗獻、趙攄、趙承元、張行簡、張檝、閻長言、李著等8人,無一人曾任縣職??梢灾苯映鋈慰h官,并可以得到優(yōu)先提拔,武舉次之,律科和經(jīng)童卻要擔(dān)任多年比縣官級別低的職位,然后才可以提拔為縣官。
二
女真族以武力起家,自然重視軍功?!盎式y(tǒng)八年 (1148)格,凡帶官一命昭信校尉 (正七品)以上者,初除主簿及諸司副使 (正九品),二主簿及諸司使 (正八品),三下令 (從七品),四中令(正七品),五上令,或通注鎮(zhèn)軍都指揮使 (正七品)及正將。其官不至昭信及無官者,自初至三任通注丞、簿,四下令,五中令,六上令及知城寨 (從七品)。章宗大定二十九年 (1189),遷至鎮(zhèn)國者取旨升除后,吏格之所定,女直人昭信校尉以上者,初下簿,二下令,三中令,四、五上令。女直一命遷至昭信校尉、余人至昭信已上者,初下簿,二中簿,三下令,四中令,五、六上令。凡至宣武將軍以上者,初下令,二中令,三、四上令”。⑦《金史》卷五二《選舉志》,第1166頁。由以上規(guī)定可見:其一,金朝軍功出職,不是擔(dān)任專職軍官,而是擔(dān)任縣官。正七品武散官任縣官的升遷速度起初與進士相當(dāng),也是第三任作縣令,而正七品武散官以下和白丁以軍功入仕卻需要第四任才升至縣令。立軍功之前就有武散官身份者只有官僚子弟。這就意味著同樣是軍功,官僚子弟可以優(yōu)先提拔;其二,章宗時期,女真族軍功出職的官員晉升比進士要快。正七品以上武散官第二任就是縣令,從五品以上武散官第一任就是縣令。只有這里體現(xiàn)出了女真統(tǒng)治者對本民族的特殊照顧;其三,立一次軍功者不能馬上出任縣官,他們需要積官到正七品武散官才能出職。這就意味著平民出身的士兵需要累立軍功才能出任縣官。
軍功出身和恩蔭出身獲得的武散官官職相同,但出仕門檻卻有高低。軍功出身的武散官達到正七品就可以任縣官。根據(jù)大定年間的規(guī)定,“宣武、顯武免差,權(quán)注丞簿……二十六年 (1186),制遷至宣武、顯武始令出職”。①《金史》卷五三《選舉志》,第1179頁。可見恩蔭出身獲得的武散官要積官至宣武將軍、顯武將軍等從五品級別才能擔(dān)任縣官。
金朝以軍功出任縣官者史不絕書。《奉國上將軍郭公神道碑》記載,郭建金朝初年以良家子從軍,曾經(jīng)參與擊敗韓世忠,積官奉國上將軍,“撫定不久,不忘人功,授以親民職任?!痹鴵?dān)任掖縣令、費縣令。②張金吾:《金文最》卷八六《奉國上將軍郭公神道碑》,第1252頁?,幚镓玫耙攒姽v海濱令”。女奚烈資祿“泰和伐宋,從軍有功,調(diào)易縣尉,遷潞縣主簿”。斡勒合打任陰山縣尉,“率土豪官兵身先行陣。貞祐初,以功遷本縣令?!本赴裁瘢柏懙v初,充義軍……以功遙授安定縣令……”趙益,抵抗蒙古入侵,“保聚山硤,屢戰(zhàn)有功。晉陽公郭文振署為壽陽令……”。③《金史》卷九四《瑤里孛迭傳》、卷一二二《女奚烈資祿傳》、卷一〇四《斡勒合打傳》、卷一一八《靖安民傳》、卷一二二《趙益?zhèn)鳌?,?095、2670、2302、2583、2670頁。高添祿在蒙古入侵和寇盜并興的情況下,“而能糾集義旅,撫安遺黎,內(nèi)守外攘……擢柏鄉(xiāng)令”。④王若虛:《滹南遺老集校注》卷四二《雜文》,遼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516頁。趙林“貞祐之亂以鄉(xiāng)豪保冠氏有功,大名主帥用便宜授縣令……”。⑤元好問:《元好問全集》卷二九《千戶趙侯神道碑銘》,第683頁。根據(jù)《金史》人物傳,因軍功任縣官者8人,比例為6.3%,在數(shù)量上僅次于進士出身者,多數(shù)出現(xiàn)在宣宗以后。
恩蔭入仕大致有兩種途徑。其一是擔(dān)任吏員。《金史》卷五二:“宰執(zhí)子弟省令史,大定十二年(1172),制凡承蔭者,呈省引見,除特恩任用外,并內(nèi)奉班收,仍于國史院署書寫、太常署檢討、秘書監(jiān)置校勘、尚書省準(zhǔn)備差使,每三十月遷一重,百五十月出職。如承應(yīng)一考以上,許試補省令譯史,則以百二十月出職,其已歷月日皆不紐折,如系終場舉人,即聽尚書省試補。十七年 (1177),定制,以三品職事官之子,試補樞密院令史。遂命吏部定制,宰執(zhí)之子、并在省宗室郎君,如愿就試。令譯史每年一就試,令譯史考試院試補外,緦麻袒免宗室郎君密院收補?!雹蕖督鹗贰肪砦宥哆x舉志》,第1170頁??梢娙芬陨瞎賳T子弟和近支宗室可以通過考試擔(dān)任尚書省、樞密院等要害部門的令史?!督鹗贰肪砦迦§蠛蚶删龡l:“大定三年 (1163),制以袒免以上親愿承應(yīng)已試合格而無闕收補者及一品官子,已引見,止在班祗候,三十月循遷。⑦《金史》卷五三《選舉志》,第1181頁。這就是說尚書省祗候郎君由宗室和高官子弟充當(dāng)。六部令史選拔辦法,《金史》卷五三:“(大定)十四年 (1174),以三品至七品官承蔭子孫一混試充,尋以為不倫,命以四品五品子孫及吏員試中者,依舊例補,六品以下不與?!薄督鹗贰匪d,以恩蔭任過省、部令史者不止一人,而由此出職為縣官者只一例。石抹元毅“以蔭補吏部令史,再調(diào)景州寧津令……”。⑧《金史》卷一二一《石抹元毅傳》,第2643頁。
其二是充任宮中諸局承應(yīng)人?!督鹗贰肪砦迦?“符寶典書,四人,舊名牌印令史,以皇家袒免上親、有服外戚、功臣子孫為之……捧案,八人,大定十九年 (1179),以已承三品官蔭人,命宣徽院揀試儀觀修整者,格同尚衣承奉……擎執(zhí)儤使,……明昌六年 (1195),以皇家袒免以上親、不足則于外戚、并三品已上散官、五品以上職事官應(yīng)蔭子孫弟兄侄,以宣徽院選有德而美形貌者?!笨梢妼m中諸局承應(yīng)人中這三項職務(wù)專門安置品官、宗室子孫?!督鹗贰肪砥?“上曰:‘以承蔭人主榷沽,此遼法也。法弊則當(dāng)更張,唐、宋法有可行者則行之?!雹帷督鹗贰肪砥摺妒雷诒炯o(jì)中》,第172頁。可見恩蔭出身者相當(dāng)一部分出職起初只能作監(jiān)當(dāng)官。盧亨嗣“以蔭補閣門祗候,內(nèi)供奉。調(diào)同監(jiān)平?jīng)龈讋?wù),改同監(jiān)天山鹽場”。擔(dān)任幾任監(jiān)當(dāng)官后,“課最,遷白登縣令”。盧父為節(jié)度使?!案咤a字永之,德基子。以蔭補官。積勞調(diào)淄州酒使,課最。遷萍鄉(xiāng)令”。⑩《金史》卷七五《盧彥倫傳》、卷一二一《高錫傳》,第1717、2654頁。高德基為尚書。其他史料也有類似的記載。據(jù)《潞州錄事毛君墓表》:毛伯朋“明昌中以父任系承奉班,歷監(jiān)差者五皆以課最聞……泰和初,超靈寶縣主簿”。?元好問:《元好問全集》卷二八《潞州錄事毛君墓表》,第671頁。移剌履之子耶律思忠以宰相子“補東上閣門祗候。泰和四年 (1204)中更,調(diào)衡水令……”。①元好問:《元好問全集》卷二六《龍虎衛(wèi)上將軍耶律公墓志銘》,第630頁??档抡靡远魇a歷邯鄲、沂州酒官,因課最和提刑司舉薦,“得升陳留令”。②元好問:《元好問全集》卷二七《輔國上將軍康公神道碑銘》,第645頁。蘇車以蔭為河北西路轉(zhuǎn)運司押遞以后,又作了三任監(jiān)當(dāng)官才因為宣宗兵亂之際有守城大功進四階,“授歸德下邑主簿”。③元好問:《元好問全集》卷二四《蘇彥遠墓銘》,第600頁。完顏懷德“以宗子第五從承應(yīng)走馬局……三歷監(jiān)務(wù)……衛(wèi)紹王至寧元年 (1213),選注臨淄令”。④元好問:《元好問全集》卷二八《臨淄令完顏公神道碑》,第665頁??梢娺h支宗室也有這樣的任官途徑。金朝恩蔭出身的官員起初為宮中諸局承應(yīng)人,然后任監(jiān)當(dāng)官,哪怕是宗室,也要經(jīng)過“功酬虧永”的考核,達到優(yōu)秀,才可擔(dān)任縣官??梢娊鸪瘜Χ魇a出身的官員出任治理百姓的縣官非常謹慎。
有的承應(yīng)人出職則不見有任監(jiān)當(dāng)官的記錄?!督鹗贰酚涊d移剌光祖“以蔭補閣門祗候,調(diào)平晉令……”,“高竑,渤海人。以蔭補官,累調(diào)貴德縣尉”。⑤《金史》卷八八《移剌道傳》、卷一〇〇《高竑傳》,第1969、2216頁?!吨兄菁返奈娜诵髟?,張孝純之孫張公藥“以文蔭入仕,嘗為郾城令”。⑥元好問:《中州集》卷二《張郾城公藥》,第85頁?!短K彥遠墓銘》記載蘇車父親蘇世偁“以蔭補官宣武將軍,宿州靈壁主簿”。⑦元好問:《元好問全集》卷二四《蘇彥遠墓銘》,第600頁。這種情況也許是史籍缺載。完顏六斤“大安中,以蔭補官,選充親軍。調(diào)阜平尉,遷方城令,改通州軍事判官……”。⑧《金史》卷一二二《完顏六斤傳》,第2667頁。如果恩蔭為護衛(wèi)、親軍則沒有監(jiān)當(dāng)官差遣。
《金史》傳主以恩蔭出身為縣官者有7例,比例為5.5%。斡勒合打本來有恩蔭出身,因為以軍功為縣令,而軍功比恩蔭受重視,因此其出身應(yīng)歸入軍功。
由上可知,金朝的縣官選拔途徑,軍功和恩蔭在數(shù)量上僅次于進士出身。二者在身份上存在交叉現(xiàn)象,即承蔭人立有軍功。同樣立有軍功,官僚子弟比平民出身的軍人會得到優(yōu)先提拔。
三
縣官的其他出身包括宮中諸局承應(yīng)人、吏員、薦舉、進納、世襲等。《金史·選舉志》列舉的金朝縣官的出身很多,但是從《金史》人物傳來看,有的縣官出身無法歸入前面的分類。比如范承吉是遼降臣,做過大定府金源令;而楊敏中和孛術(shù)魯福壽則出身不詳。⑨《金史》卷一二八《范承吉傳》、卷一二一《楊敏中傳》、卷一二二《孛術(shù)魯福壽傳》,第2759、2653、2663頁。宮中諸局承應(yīng)人,泛指皇帝身邊的侍從和護衛(wèi)。根據(jù)前面的研究,其中有相當(dāng)一部分人的職任由恩蔭得來,并不是都有恩蔭出身。《金史》卷五三記載了如下規(guī)定:護衛(wèi),“貞祐制,一考八品,兩考除縣令,三考正七品,四考六品。五年 (貞祐年號只有4年,疑有誤),定一考者注上令”。奉職,明昌六年 (1195)定格,“初錄事、軍防判、正從八品丞,二上簿,三中簿,四正從八品,若不犯選格者則免此除,五下令,六、七中令,八上令”。閣門祗候,大定八年 (1168)定格,“初都軍,二錄事,三軍防判,四都軍,五下令,六中令,七上令。已帶明威者即與下令,二錄事、軍防判,三都軍,四下令,五中令,六上令”。筆硯承奉,大定二年 (1162),“吏格,初都軍,二、三下令,四、五中令,六上令”。符寶典書,“大定二十八年 (1188),出職八品,二上簿,回驗官資注授”。知把書畫,大定二十一年 (1181)定格,“有蔭者,初中簿,二軍器庫副,后依本門戶差注;無蔭者,與差使”。典客署書表,“大定二十四年(1184),終場舉人出職八品上簿,次下簿,三遷依本門戶”。東宮入殿小底,“吏格,有蔭無蔭其出職,初八品,二上簿,三中簿,四八品,五下令,六中令,八上令,回呈省”。侍衛(wèi)親軍長行,“十六年 (1176),有蔭百戶,初中令,二都軍、正將,三、四錄事,五下令,六中令,七上令,回呈省。無蔭者,初都軍,正將,二錄事,三、四副將、巡檢,五都軍、正將,六下令,七中令,八上令,回呈省。此言識字者也;不識字者,初止縣尉,次主簿”。⑩《金史》卷五三《選舉志》,第1183-1189頁。根據(jù)這些規(guī)定,我們知道,宮中諸局承應(yīng)人存在無蔭者;有蔭者出職比無蔭者級別要高。護衛(wèi)出身的縣官在《金史》中只有2人,無傳。“海陵以葛溫、葛魯為護衛(wèi),葛溫累官常安縣令,葛魯累官襄城縣令,大定初,皆除名”。①《金史》卷六三《后妃傳上》,第1511頁?!督鹗贰分挟?dāng)過宮中諸局承應(yīng)人而且作過縣官的傳主有5例,盧亨嗣、劉頍、移剌光祖起初為閣門祇侯,斡勒合打和完顏六斤為親軍,②《金史》卷七五《盧彥倫傳》、卷七八《劉仲誨傳》、卷八八《移剌道傳》、卷一〇四《斡勒合打傳》、卷一二二《完顏六斤傳》,第1717、1774、1969、2302、2667頁。他們都由恩蔭獲得差遣,沒有恩蔭記錄而作過縣官的傳主則不見。
金朝吏員門類眾多,也屬于官員出身之一,由恩蔭條我們可以知道,金朝一部分吏員是承蔭人,但不是所有吏員都是恩蔭所得。由于吏員所處部門重要程度不同,其受重視程度也不盡相同,未談及縣官職任者不再贅述。
尚書省令史、譯史。大定三年 (1163)定格,“及七十五月出職者,初上令,二中令,三下令,四、五錄事,六下令,七中令,八上令。百五十月出職者,初刺同、運判、推官等,二、三中令,四上令,回呈省”。③《金史》卷五三《選舉志》,第1174頁??梢娖涑雎毦涂蓳?dān)任縣令,因為他們中有的是進士出身。樞密院令史、譯史。大定十六年 (1176),“定一考、兩考者,初錄事、軍判、防判,再除上簿,三中簿,四同初,五、六下令、七、八中令,九、十上令”。④《全史》卷五三《選舉志》,第1176頁。其出職遜進士一等。六部令史、譯史。大定十六年 (1176)格:“一考兩考者,初除上簿,再除中簿,三下簿,四上簿,五錄事、軍防判,六、七下令,八、九中令,十上令。三考以上者,初除錄事、軍防判,再除上簿,三中簿,四如初,五下令,后免此除。六七下令,八中令,九上令”。⑤《全史》卷五三《選舉志》,第1176-1177頁。其出職比起尚書省和樞密院令史要低很多,但是可以直接任縣官。檢法、知法。正隆五年 (1160),定制:“十年內(nèi)者初考除下簿,兩考除中簿,三考除警判。十年外者初考除第二任司候,兩考除上簿,三考則除市丞?!雹蕖度贰肪砦迦哆x舉志》,第1180頁。這兩項職位的吏員也可以直接任縣官。其中,女直知法、檢法更受重視?!懊鞑迥?(1194),以省院臺部統(tǒng)軍司令譯史書史內(nèi)擬,年五十以下、無過犯、慎行止,試一月,以能者充,再勒留者升一等,一考者初上令,二、三中令,四上令,兩考升二等,呈省”。⑦《全史》卷五三《選舉志》,第1180頁。
《金史》所載由吏員出職、做過縣官的傳主,絕大多數(shù)是恩蔭所授,只有王浩一例沒有恩蔭的記錄。“王浩,由吏起身,初辟涇陽令,廉白為關(guān)輔第一”。⑧《金史》卷一二八《王浩傳》,第2774頁。其他史料中無恩蔭記錄的吏出任縣官的記載也不多。大定中縣令賈彥“自壯歲升任都省令史……朝廷將復(fù)大用,試以臨民,首為出宰是邑”。⑨張金吾:《金文最》卷二二《重修平山縣城記》,第309頁。毛矩明昌元年以州吏考中隨朝吏員,“補吏部覃科令史”,出職后于泰和六年“轉(zhuǎn)遼陽縣丞”。⑩元好問《元好問全集》卷三四《毛氏宗支石記》,第783頁??梢?,金朝吏員出職的重要條件是,在政府工作多年有勞效。
金朝對于吏員出職沒有什么限制。海陵初,除尚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吏員外,皆為雜班,乃召諸吏員于昌明殿,諭之曰:“爾等勿以班次稍降為歉,果有人才,當(dāng)不次擢用也?!?《金史》卷五三《選舉志》,第1177頁。金朝吏員出身的宰輔不乏其人,如紇石烈良弼、移剌道等。而北宋對吏員出職限制頗多。據(jù)苗書梅研究,北宋只有宰相府、樞密院吏員可以做到知州,蔡京為相時堂吏出職才可到正四品。南宋只有二府吏員能做到通判、都監(jiān),其他部門的吏員只能做到判司、主簿。?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版,第95頁。相比之下,金朝更容易做到人盡其才。
金朝初年曾經(jīng)用薦舉法選拔縣官。如天會五年 (1127),“宗翰奏河北、河?xùn)|府鎮(zhèn)州縣請擇前資官良能者任之,以安新民”。?《金史》卷七四《宗翰傳》,第1697頁。隨著科舉制度的實行,薦舉選官一度中斷。大定年間由于基層官員經(jīng)常缺員,遂恢復(fù)之?!督鹗贰肪砦逅挠涊d,大定十一年 (1171),金世宗對宰臣說:“昨觀貼黃,五品以下官多闕,而難于得人?!苯鹗雷谠?jīng)面諭黃久約,“方今縣令最闕,宜令刺史以上舉可為縣令者,朕將察其實能而用之”。①《金史》卷九六《黃久約傳》,第2124頁。“明昌元年 (1190),敕齊民之中有德行才能者,司縣舉之,特賜同四舉五舉人下”。興定三年 (1219),“定辟舉縣令制”。②《金史》卷五四《選舉志》,第1209頁。辟舉法后來被哀宗所繼承。辟舉法的推行使金朝末年吏治清明,“自是居官者爭以能相尚,民亦多受賜。其后,往往自納賂請托得之,故疲懦貪穢者亦多。然士大夫為之者猶自力,此良法也”。③劉祁:《歸潛志》卷七,第73頁?!督鹗贰纷髡咭步o予極高評價:“初,辟舉法行,縣官甚多得人。如咸寧令張?zhí)炀V、長安令李獻甫、洛陽令張?zhí)亓⑷擞袀鳎嗳缗d平師夔、臨潼武天禎、汜水黨君玉、偃師王登庸、高陵宋九嘉、登封薛居中、長社李天翼、河津鼎臣、郟城李無黨、滎陽李過庭、尉氏張瑜、長葛張子玉、猗氏安德璋、三原蕭邦杰、藍田張德直、葉縣劉從益皆清慎才敏,極一時之選,而能扶持百年將傾之祚者,亦曰吏得其人故也?!雹堋督鹗贰肪硪欢恕堆魝鳌?,2775頁。所以薦舉可以看作科舉制度的有益補充。
金朝被薦舉的縣官有三類。一類是資歷淺的進士,數(shù)量最多。金朝初年,北宋進士褚承亮曾被劉侍中“薦知藁城縣”,但沒有赴任。李復(fù)亨任主簿時,“以提刑薦遷南和令”。程震,“興定初,詔百官舉縣令,震得陳留,治為河南第一,召拜監(jiān)察御史……”舉主為直學(xué)士李復(fù)亨。張?zhí)亓⒅羞M士以后多年不仕,“正大初,左丞侯摯、參政師安石薦其才,授洛陽令”。⑤《金史》卷一二七《褚承亮傳》、卷一〇〇《李復(fù)亨傳》、卷一一〇《程震傳》、卷一二八《張?zhí)亓鳌?,?748、2217、2435、2773頁。李獻甫,正大中“辟長安令,京兆行臺所在,供須之繁急于星火,欽用所以處之者常若有余,縣民賴之以安”。⑥元好問:《中州集》卷一〇《李戶部獻甫》,第497頁。《金史》中此類傳主還有張?zhí)炀V、劉從益,共7人,舉主多半是朝中高官。一類是吏,《金史》中僅1例。前面提到的王浩本為吏員出身,被辟舉為縣令。一類是布衣名士?!督鹗贰分袥]有記載?!吨兄菁酚涊d明昌中名士王磵以故相馬吉甫薦其德行才能,為鹿邑主簿。⑦元好問:《中州集》卷四《王隱君磵》,第196頁。由此可見,金朝被薦舉的縣官絕大多數(shù)是進士出身,名氣很大,主要出現(xiàn)在金朝后期,舉主往往是朝中政要;吏員出身的不多,布衣出身的就更為稀少。
金朝入粟拜官稱為進納官。根據(jù)《金史》卷五〇:“熙宗皇統(tǒng)三年 (1143)三月,陜西旱饑,詔許富民入粟補官。世宗大定元年 (1161),以兵興歲歉,下令聽民進納補官……明昌二年 (1191),敕山東、河北闕食之地,納粟補官有差……承安二年 (1196)……復(fù)令人入粟補官?!必懙v三年(1215)明確規(guī)定:“制無問官民,有能勸率諸人納物入官者,米百五十石遷官一階,正班任使。七百石兩階,除諸司。千石三階,除丞薄?!雹唷督鹗贰肪砦濠枴妒池浿尽?,第1124、1125頁。由此可見,金朝財政緊張的時候采用此種任官政策。金煕宗、金世宗只是一度實行過,事停即罷。而章宗時期天災(zāi)不斷,而且對蒙古高原多次用兵,都導(dǎo)致財政吃緊。金宣宗以后,由于蒙古入侵,兵挫地削,財政更加入不敷出,于是入粟拜官成為長期的制度。同時可見,縣丞主簿的地位比榷貨司等諸司官受重視?!罢≡?(1156)格,初授下簿……尋復(fù)更初注下等軍判、丞、簿、尉……”。⑨《金史》卷五二《選舉志》,第1164頁。不過《金史》不見進納為縣官的具體人物。金朝末年,趙天錫弱冠“即入粟佐軍,補修武校尉,監(jiān)洺水縣酒……從征上黨,以功授冠氏令”。⑩元好問:《元好問全集》卷二九《千戶趙侯神道碑銘》,第683頁。然而,由于金朝的軍功出身重于進納,趙天錫還是應(yīng)當(dāng)歸入軍功出身??梢姡鸪目h官,進納官的比例很小。
金朝世襲貴族任縣官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猛安謀克也可以出任縣官?!督鹗贰肪砦宥?“凡勞效,謂年老千戶、謀克也?!贝蠖ǘ?(1180)以后規(guī)定:“若一命遷宣武將軍以上,當(dāng)授從七品職事者,初下令,二中令,三、四上令。官不至宣武,初授八品者授錄事,二赤劇丞,三下令,四中令,五、六上令。初授九品官者,初下簿,二中簿,三上簿,四下令,五中令,六、七上令”。①《金史》卷五二《選舉志》,第1167頁。然而《金史》不見有明確記載因勞效出職任縣官者。完顏安國“正隆元年 (1156),從軍為謀克……大定中,為常山簿,轉(zhuǎn)虹縣令”。②《金史》卷九四《完顏安國傳》,第2094頁?!督鹗贰分忻桶仓\克出任縣官,這是僅有的一例。另一種情況是,衍圣公兼任曲阜縣令。大定二十年 (1180),衍圣公孔總赴京師,金世宗欲與之官,尚書省奏:“總主先圣祀事,若加任使,守奉有闕?!鄙显?“然。”乃授曲阜縣令。③《金史》卷一〇五《孔璠傳》,第2312頁。下一代衍圣公孔元措仍兼任曲阜縣令。那么,《金史》所見世襲出身的縣官傳主有3例,比例為2.4%。
由上可見,金朝縣官的出身除了進士、軍功、恩蔭以外,其他出身雖然門類眾多,而《金史》中所見具體人物卻寥寥無幾,所占比例很小。
綜上所述,金朝對縣官的選拔可以來自多種出身,就人數(shù)比例而言,進士為主,其次為軍功和恩蔭。只有進士和軍功出身可以直接出任縣官,其他出身則需要多年歷練。官僚子弟和平民出身的佼佼者都可以得到選拔,各種出身又存在著交叉現(xiàn)象。從軍功和恩蔭的有關(guān)規(guī)定可以看到金朝對官僚子弟和本民族官員有一些特殊的優(yōu)待。雖然“文資則進士為優(yōu),右職則軍功為優(yōu)”,④《全史》卷五二《選舉志》,第1157頁。但是,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從基層做起;起初只能擔(dān)任主簿、縣尉或縣丞,并不是一開始就能被任命為一縣之長,可見金朝對縣官任命的謹慎態(tài)度。金朝在治理人民方面對從政經(jīng)驗的重視,要高于科舉考試的成績和軍人的汗馬之勞。從縣官出身的多樣化可見,其用人常常不拘一格,比宋朝更能做到人盡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