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玲
(黑龍江省教育學院,哈爾濱150080)
評課既是一線教師和教研人員的一項基本技能,也是一種專業(yè)研究,更是一種學術交流??茖W、客觀、有效、全面地評價一節(jié)課,不僅有利于作課教師深入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的效果,還有利于評課人員,深入研究和探索新課程背景下評課的視角與技術。然而,現(xiàn)實的評課還存在著評課套路機械、內容泛化、結構單一、過于瑣碎、缺少啟發(fā)、難有頓悟等問題。因此,在評課實踐中,學會多層面多視角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改變評課人員評課的思維慣性,啟發(fā)教師發(fā)現(xiàn)自身教學細節(jié)問題,探索立體的課堂評課模式,實現(xiàn)教師專業(yè)成長,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筆者結合教研工作實踐,將從以下四個層面深入研究與探討評課技術。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它確定了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評課時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依據(jù)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認知水平,深入分析教學目標的預設情況和課上教學實施效果。一方面要具體評價目標的陳述是否具體、明確、便于操作和評價,是否體現(xiàn)認知的層次性。另一方面要評價確定與實施的三維教學目標是否是一個整合的、結果與過程并重的、內含能力要求的目標。在實現(xiàn)結果性目標時,運用的過程方法是否規(guī)范,滲透的情感性目標是否清晰,三者是否聚焦且圍繞一條主線設計展開并進行了有機整合。
隨著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變革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方法和途徑形式多樣。但效率較高、操作性強、簡單實用、適合學生發(fā)展、教學方法與手段圍繞教學目標、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應該是評價作課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與途徑的重要指標。因為在科技發(fā)展迅猛,知識與信息爆炸的時代,不斷地探索構建高效優(yōu)質課堂的教學策略,運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是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
首先要依據(jù)基礎教育課程培養(yǎng)目標,從相對上位的教學理念角度,整體地對一節(jié)課是否體現(xiàn)了育人功能、是否滲透了學科教學的核心價值觀、是否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教學效果如何等做出宏觀的評價。其次,要圍繞具體教學過程和教學細節(jié),用具體事例客觀公正地評價實現(xiàn)了哪些預設目標、程度如何,是否出現(xiàn)生成性目標,達成度如何。教學過程脈絡、層次是否清晰,銜接、過度是否自然。最后,在指出值得肯定做法的同時,對需要改進的問題,尤其是知識性的紕漏和科學要點的錯誤,不能回避和敷衍了事,要從商榷和建議的角度予以說明與溝通,切實實現(xiàn)通過評課使教師得到有效反思、頓悟、提高的目的。
用“活動”作為載體傳授知識,訓練學生思維能力,不僅是新課程教材的突出亮點,也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因此,評課時關注活動設計與實施的效果,有利于發(fā)現(xiàn)教學過程中的亮點。評課時,要在分析每一項活動與目標關聯(lián)程度的基礎上,再看教師在活動前是否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支持性的學習情境,活動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活動方法是否具體明確,活動目標是否能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展開,活動的時間是否夠用,活動的效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
要全面評價一節(jié)課中每一項活動安排的時機、安排的次數(shù)、活動時間的長短等是否科學合理,應從分析活動內容、活動時機和活動效果來入手。一要看選擇的活動的內容,是否是學生自己獨立學習完成不了、小組合作學習后仍有困難、老師講授后也難以理解的問題。二要看確定活動的時機,是否是在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學科知識和技能感到困難、理解和辨別抽象的概念方法能力不足時安排的。三要看教師是否能通過活動有效地調動了每一位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并通過活動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如果能運用形式多樣的“活動”真正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并通過“活動”為其選擇、形成和建構知識提供條件、情境和路徑,就能有效地落實“重過程、重體驗、重探究”的新課程理念。評價教師的活動設計,可從內容是否隱含學科本質因素和深刻的原理,是否有利于學生通過活動感受和體驗,是否能幫助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興趣和提高能力,是否有利于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發(fā)展,把知識學習的過程變成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創(chuàng)新的過程,促進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養(yǎng)成和提高等路徑展開。
新課程賦予了一線教師解構教材、重組教材、開發(fā)課程資源的權利,使其不再是課程資源被動的接受者。而教師對課程資源的加工、拓展和重組的水平,將直接影響到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影響到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yǎng)。評課時應考慮教學內容是否能激活原有的課程資源,是否合理地補充與重組了新的課程資源,是否是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心理結構和行為規(guī)則重組了教材,是否是根據(jù)學生的認識順序決定教學的結構和規(guī)則,加工后的課程資源是否有利于將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生命實踐相溝通。
選擇怎樣的教學策略,將課標要求和教科書內容轉化為容易被學生接受的內容,是檢驗和評價授課教師教學能力強弱和教學技藝高低的關鍵。因此,評課時要關注授課教師通過怎樣的方式將教學內容進行了有效轉化,轉化后的教學內容是否更加通俗易懂,重點知識和技能是否得到鞏固和強化,難點的處理是否恰當。對于重難點問題,設計了怎樣的教學活動進行的有效突破。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運用了怎樣的打比方、舉例子等形式,是否是通過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與體驗,能將教學內容轉化得深入淺出。
任何學科都有自身的知識結構,而教材一般都是按照學科的科學邏輯和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編制的。評價一節(jié)課教師演繹和表達教學內容的效果如何,應以其對學科的知識內容和知識體系的科學、準確把握為基本前提。課堂上,教師如何提綱挈領地表達教學內容的構成關系、邏輯順序和整體結構,如何詳略得當?shù)赝怀鼋虒W內容重點、有效解決教學內容中的難點問題、找出知識間的聯(lián)系及聯(lián)系的規(guī)律性,應該是評價教師表達教學內容的重要的關注點。
“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睂嵺`證明,缺少思維訓練的課堂,是沒有生命力的課堂。同樣,缺少思維價值的問題,是對教學資源的一種浪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有效設計有價值、可探究、能操作、接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則有利于引導學生參與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規(guī)律、建立概念、得出結論、獲得新知,進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優(yōu)化課堂的教學結構,促進學生思維由潛在水平轉化為新的更高水平。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設計必須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做到嚴謹合理,要有一定的坡度和難度。最好能在教學重難點處、在知識容易混淆的地方巧妙設置疑問,讓學生在一種“心憤憤、口悱悱”的狀態(tài)中,形成認知沖突,點燃思維火花,完成教學任務。
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變革,對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和問題意識提出了要求。為了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在分析學生已有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應圍繞擬學習的問題“故意”設計一些“扣”,讓學生在動腦“解扣”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訓練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設置問題情境,把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轉化成學生容易展開思維活動的認知邏輯。在學生認知基礎與教學目標之間設置認知沖突。評課時可從教師給出的任務、問題或材料能否支持教學目標達成,是否有挑戰(zhàn)、學生能實施入手,全面評價教師的引領、指導、誘導、疏導,對學生的思維是否有實效,學習過程是否有方法概括遷移和價值提升,學生是否對問題有興趣、有思考、有切磋等方面切入。
建構有價值的問題是深入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前提,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保障。一般情況下,良好的探究問題都與教學主題內容密切相關,且問題內涵小于主題問題。切入點包含學生未知的又想要了解的內容,特別是學生可能一知半解或似是而非的內容。評課時要考慮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有思維含量,難度是否適中,是否具有層次性且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提問時機是否恰當并為學生留足思考問題的時間。要看學生是否樂于參與思考、討論、爭辯、參與面有多大,思維是否有深度,能否積極主動提出問題,效果如何等。
總之,評課是一門技術,也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視角。評課時,我們既反對把教師當作“演員”或者“導演”,過分強調教師的表現(xiàn),并將教師置于教學的中心位置,也反對過多地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而忽視了教學目標的達成或教學過程的生成。要讓評課成為對教師課堂教育教學的思想、行為和效果進行臨床觀察、診斷與治療的過程,成為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