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寶林
(井岡山大學廬陵文化研究中心,江西 吉安 343009)
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在地方族譜上[1]發(fā)現(xiàn)一篇署名歐陽修撰寫的《郭氏族譜序》文。無獨有偶,網(wǎng)絡上也流行一篇署名歐陽修撰的《麻岡(郭氏)舊譜序》[2],內容與前者幾無二異。這篇序文當今各大版本的歐陽修全集均未收錄,學界也不見有人評議。該文真實性何如?是否歐陽修散落民間的佚文呢?筆者認為可疑,詳述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一
從來源上看,這兩篇序文(實為一篇)都是民間族譜記載或宗親會之類網(wǎng)站發(fā)布的,缺少其他文獻支撐依據(jù)。比如本文開頭提及的 《郭氏族譜序》,是筆者目前見到的沒有被收入歐集的紙本序文,刊于道光五年《梅洲郭氏重修族譜·古今譜序》首端,而網(wǎng)絡版署名歐陽修《郭氏族譜序》(或《麻岡舊譜序》)則是出現(xiàn)在各地的郭氏宗親會網(wǎng)站或中華姓氏網(wǎng)站上,估計也是轉自有關郭氏族譜。蓮花縣存的《梅洲郭氏七修族譜》序言云其是繼1949年六修之后的再修稿[3](前言),而據(jù)此譜所附有關郭氏《古今譜序》推知,梅洲郭氏族譜一修在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3](清郭綬光《梅軒翁派族譜序》),二修在道光四年(1824)[3](清郭汪璨《梅洲郭氏重修族譜序》),三修在咸豐六年(1856)[3](清郭鐸《梅洲郭氏三修族譜序》),四修在光緒十一年(1885)[3](清郭鍔《梅洲郭氏四修族譜序》),五修在民國五年(1916)[3](郭孝慈《梅洲郭氏四修族譜序》)。 而署名歐陽修撰的《郭氏族譜序》文是歷次修撰沿襲而下的序文,就郭氏梅洲派而言,大概最早見于乾隆年間的一修族譜。清咸豐年間郭鐸在《三修族譜序》中曾提及歐陽修撰寫譜序事。其文有云:“吉郡世家知重譜牒自宋歐陽公開其先,(按,中間似脫文)歐陽公之序吾族譜也。”[3]至少說明在清代末期其他序文中提到歐陽修撰寫過郭氏族譜序事。至于網(wǎng)絡版歐氏序文,雖出處不詳,儼然歐陽修所寫已成定論。
由道光年間梅洲郭氏《重修族譜》至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七修族譜》可以推知梅洲歷次修訂的郭氏族譜的序文中,歐陽修此序一直被置于其《古今譜序》的首位,姑且不論真?zhèn)?,有此虎皮大旗,對于歷代的郭氏族人而言無疑是種莫大的榮譽。當然,如果的確是歐陽修所撰寫,倒也合乎情理,因為在中國古代關注譜系傳承,精于編寫族譜的學人中,歐陽修為一大家,尤其是唐末動亂之后,各種譜牒之書幾近廢絕,而歐陽修 “首創(chuàng)私家修譜的風氣”[4],與蘇洵一道,不僅共同挽救了古老的譜牒學,而且使得“后世修譜之法,始終脫不出歐蘇所定型式”[5](P54),更何況以歐陽修之影響與地位,古代的江西也少有人及,是故其序文名列首端也是名至實歸,可以理解。再者,作為宋代吉州廬陵一大族,郭氏在修本族譜時,完全有可能延請歐陽修這位高官大儒的同鄉(xiāng)作序。因此,筆者認為從序譜本事及出處來源看,無法判別此文的真?zhèn)危m然認可的文獻依據(jù)亦嚴重不足,然同樣也無法獲知確切否定的有關證據(jù)。此序真?zhèn)尉烤谷绾危覀冊噺钠渌嵌仍龠M行質疑推析。
二
《郭氏族譜序》篇幅不長,文字較為簡練。全文八百字左右,主要闡述了三層意思。第一層簡述了作者對譜系的認識和評價,尤其指出歷代族譜“鮮有能辨其氏族之源者”的缺陷。第二層詳細地考釋了郭氏得名來由及其繁衍遷播,指出郭氏流傳廬陵吉州之大支派——麻岡派人丁繁衍。第三層引用《易》、《詩》古語,認為郭氏為積善之家,必將繁衍昌盛。
此譜序所考及的廬陵郭氏流衍歷史與后世撰寫郭氏譜序所介紹和考證郭氏的流衍材料和結論幾近相同,如《七修族譜》所附宋嘉泰癸亥(1203)郭洵直《郭氏古譜序》、明宣德丙午(1426)大學士禮部尚書金幼孜《郭氏重修族譜序》等。序中言及郭氏人物不少,而涉及有關人物的具體年份和活動時間卻甚少,為我們考察有關史料的真?zhèn)卧黾恿穗y度。按序中所言,郭氏徙居廬陵,大概始自后唐至北宋間:“元亨之從祖父諱在徽,仕唐莊宗,為鴻臚卿,以言事謫守廬陵?!碧魄f宗,即后唐李存勖(845-926)。廬陵郭氏始祖即為后唐鴻臚卿郭在徽,而麻岡派則始自其子郭暉:“其子廣國公暉,遂家邑之麻岡?!睍熒樱很?、軿、輪,軒之子靖“太平興國中仕至殿中侍御史。”太平興國,即宋太宗趙光義第一個年號,起止時間為976至984年間。譜序中論及由靖而下,終止三代。我們可根據(jù)譜序將麻岡派始祖郭暉而下的人物關系簡圖如下:
郭靖于太平興國年間為官,由下至郭龍等三代,按照約三十年一代的俗例推算,其間約略歷經(jīng)九十年,這個時間加上太平興國年數(shù),那么序中所及第三代的活動時間大約在1066-1074年間。歐陽修生活于1007-1072年間,如此一來,他的有生之年與筆下所能了解到的郭氏世系基本相符合。因此,從序中提及郭氏譜系歷史推測,歐陽修極有可能撰寫此譜序。
三
上述信息能有效證明該序一定為歐陽修所寫嗎?筆者以為可疑之處不少,可為一辨。
第一,北宋時期,族譜甚少。郭氏是否保有或再編族譜,證據(jù)不足。宋蘇洵曾在《譜例》中記載:“蓋自唐衰,譜牒廢絕,士大夫不講,而士人不載。于是乎,由賤而貴者,恥言其先,由貧而富者,不錄其祖,而譜遂大廢。”這種狀況即使到了北宋時期,依然改變有限。歐蘇倡導新編譜法以來,一些士大夫又開始仿效重編新修家譜,如北宋后期王安石、朱長文等,然而總體而言,北宋時期族譜了了,數(shù)量極少,只待南宋時才大有改觀[4]。然而梅洲族譜所附《郭氏古譜序》有一段介紹郭氏流傳淵源的歷史,與前述署名歐陽修所云的族系歷史十分近似,被稱為“郭氏古譜歷代所傳之序”[1](宋郭洵直《郭氏古譜序》),宋嘉泰癸亥郭洵直云此序為“(紹熙)癸丑麻岡譜刊之編首,蓋由上世自敘如此,所述郭氏源流詮次特舉大概耳”。[1](宋郭洵直《郭氏古譜序》)此幾句話透露這樣的信息:南宋時期(“紹熙”為南宋光宗年號)麻岡有譜,并且首端附有一則郭氏族譜序。對于這則序的存在,郭氏后人也認為深感困惑,因為“然不見作者字諱、歲月”,因此懷疑“亦咸平、天圣兩朝留”。 “咸平”(998-1003)、“天圣”(1023-1032)分別為宋真宗和宋仁宗年號,如是,則此序當在歐陽修序譜之前(歐序時間題“熙寧四年”,即1071年),那么署名歐序中所謂的郭氏淵源歷史很可能來自這個無名氏撰寫的古譜序,或二者的雷同完全是巧合。這種推測時間位于歐陽修出生前或早年,似不太可能,因為這與歐陽修始為北宋挽救私家修譜所做的努力和影響相矛盾。筆者認為,如果歐陽修此序為真,那么另一種可能是他一定沒有見過郭氏古譜序。但歐作譜序的一個前提是郭氏必須提供族譜,很難想象歐陽修會為未曾見的郭氏族譜撰寫序言,然而查閱所有郭氏族譜序言,提及最早的族譜是麻岡郭氏族譜。在北宋族譜稀見的時期,麻岡是否編有或保存郭氏族譜,除了郭氏南宋宗親所述論及,其余不見星言片語,就連這篇署名歐陽修撰寫的序言也沒有提及,甚令人不由疑惑;而其古譜筆者亦未有親見,也無可稽查之資料。另外,即使北宋時期郭氏確實有族譜流傳,也不能斷定歐陽修為之寫過序,因為從序言的基本格式來看,也不符合一般族譜序言的寫法以及歐陽修撰譜序的行文和落款習慣。
第二,此譜序言的行文多有可疑之處。首先,缺少撰寫譜序的背景。本序言盡管交代了有關郭氏的發(fā)祥及流衍,但是此序產生于何種背景之下只字不言。其次,缺少交待請托人,即本序言沒有提及為誰而寫,這也不符合古代撰寫他人族譜之序的一般表達習慣,是最值得懷疑此序為偽作的證據(jù)。我們可以先結合歐陽修全集中僅存的一篇族譜序文加以對比,以便強化這種認識。通常而言,為族譜撰寫序言與其他序言類似,一般會交待有關的寫作背景和受何人請托而寫。如歐陽修嘉祐五年(1060)所寫的《衡陽漁溪王氏譜序》有云:“嘉祐五年歲在辛丑,七月初吉,予坐六一堂。適長沙有文學士曰王永賢者來謁,出其譜,囑余序之。 ”[6](P2580《補佚》)簡短的文字中,即把這種寫作背景和請托對象交待得清楚分明:時間是嘉祐五年(1060)七月,時歐陽修五十四歲;地點六一堂;請托對象長沙學士王永賢。類似的寫法再如北宋楊杰元祐五年(1090)自撰的《楊氏族譜序》亦對有關的背景作了介紹:“熙寧元年,同南海監(jiān)郡尚書郎沆及其子上卿、客卿、列卿、于豫章兩院,各出世諜,若合符契,至元豐四年秋,杰以禮官準詔祀華岳,乃拜太尉祠冢,訪講堂藏書穴,酌阿對泉于龍岡,道過好陽,省五公墳畫圖隱碑,以歸參考宗支得閿鄉(xiāng)華陰譜,本末尤詳。 ”[7](《楊氏族譜序》)盡管在行文上,為他人族譜撰序與為自己族譜撰序本有區(qū)別,然而交待寫作背景或提及請托之人是序文寫作的一般常識,如南宋歐陽守道撰寫的《黃師董族譜序》云:“黃君師董以其先世臨桂府君所次世譜示予”[8]。 再者《梅州郭氏七修族譜》所附的《古今譜序》中,除了署名歐陽修的這篇序為族外之人撰寫,另有4篇序文作者署名亦非郭氏后裔,其文真?zhèn)喂们也谎?,共同的一點均有交待郭氏族譜的編輯及為誰而寫的說明內容。如署名明金幼孜撰寫的《郭氏重修族譜序》有云:“元末麻岡祖族有曰君來,嘗取舊譜重加修葺,……將成,而毀于壬午焚劫之變。今刑部郎君鼎真公實居東梅,衣冠蟬聯(lián),相續(xù)不絕,……至是公長嗣慎徽掇拾舊譜于煨燼之余……,公以其族不能遍告也,來請文為譜序”[3];對于郭鼎真攜譜求序之事,另一篇署名明楊榮撰寫的《郭氏重修族譜序》也提及:“嗣孫鼎真為刑部郎中,宦游京師,公退之暇,攜其家譜謁于官署,征言重述其概?!保?]頗有意味的是,署名歐陽修撰的《郭氏族譜序》中對這兩方面背景均不交代一字,依歐陽修的地位和影響,不是受人請托斷然不會自動為郭氏序譜,而有所請托文中必有所交待也是譜序應有之意,所以從此點言,這篇序文的真實性頗令人置疑。
第三,落款時間揭示有題序的可能,但格式頗令人質疑。梅洲版《郭氏族譜序》落款題為:“宋熙寧四年辛亥秋七月之吉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歐陽修序”?!拔鯇幩哪晷梁ァ保?071),時歐陽修六十五歲,本年六月“十一日,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 ”[9](P460胡柯《歐陽修年譜》)七月,歐陽修已退居潁州,以玩弄詩文而頤養(yǎng)天年。這個時期不少門生故舊紛紛過淮拜訪,作為歐陽修故里吉州廬陵的郭氏族人極有可能前往拜謁并祈求歐陽修為族譜賜序。前面已論,序中對此一無所言,似不合常理,一種解釋即是受人之托撰寫序言之事子虛烏有,也即此序非歐陽修作,而是后人偽托。再者,從歐陽修自身身份題款而言,將有關致仕職銜掛在大名前列,似不合歐陽修為他人題序的習慣。筆者查閱今本歐陽修全集中所有序跋記文,文末題款具有名號者約有35篇,其中最多的格式是“廬陵歐陽修”19篇,“歐陽修”前附有官職者9篇,“六一居士歐陽修”1篇,直陳“六一居士”者3篇,“廬陵歐陽永叔”1篇,自稱“歐陽修”者1篇,略稱“臣某”者1篇。官職加“歐陽修”類的9篇題序跋記中,唯有兩篇是為他人題序而作:“翰林學士、尚書吏部郎中、知制誥、充史館修撰歐陽修”(《廖氏文集序》)和“觀文殿學士、刑部尚書、知亳州廬陵歐陽修”(《仲氏文集序》)[6](P616-617), 其余6篇或為政事或為自我筆記題款署名。由此可見,歐陽修為他人作序而落款名字前附加一大堆官職的幾率是極小的。另外翻閱同年撰寫的序文,一篇《江鄰幾文集序》,其文末落款題云:“熙寧四年三月六日,六一居士序”[6](P618);另一篇《薛簡蕭公文集序》題款為“熙寧四年五月日序”[6](P619),沒有具名。這兩篇同年作的序文均沒有添加官職,似可推知歐陽修在題序落款時一般沒有張揚自己官職的行文習慣,這也合符歐陽修撰文簡而有法的文學主張。再者,在所有歐氏題跋序文中,沒有發(fā)現(xiàn)在年號之前添“宋”或“大宋”之類的做法,這也是與本《郭氏族譜序》的落款不一致的地方,也是可證明本譜序非歐陽修作的一個細節(jié)。
歐陽修一貫強調自身為“廬陵歐陽修”,因此從鄉(xiāng)愿角度推測,他極有可能欣然而為自己的故土郭氏族譜寫序,然而序中為什么絲毫沒有出現(xiàn)這種受人請托的信息?委實不合撰寫譜序常理。另外,在落款題名時也與他自己一貫的做法多不相合,由此我們質疑所謂的歐陽修撰寫的《郭氏族譜序》有可能是后人偽讬而成,因為即使序末引用《易經(jīng)》的語言,也是一般族譜常見的套話,極有可能是專門的“譜匠”炮制而成。如果是偽作,那么這個偽作時間大概起于何時呢?我們不妨進一步追問考索。
前述清咸豐六年郭鐸撰 《梅洲郭氏三修族譜序》云歐陽修有譜序在前,表明這個署名歐陽修撰寫的譜序早在清咸豐之前即已存在。事實上,道光年間的梅洲重修族譜已有歐氏此序并置于首端,然而有點不解的是道光年間由郭氏后人所作的《梅洲郭氏重修族譜序》及《跋》文均不見提及歐陽修此序事。位高權重影響深遠的歐陽修曾為本門族譜撰寫過序言應該是郭氏后人值得榮耀的一件事,按理在每次修撰族譜序跋中多少會和三修的郭鐸一樣稍稍言及之,因此重修族譜序跋中對之不置一辭的做法也令人懷疑歐陽修序文的真實性。此外,梅洲重修族譜所附的其他明清所有郭氏族譜序跋均未涉及歐陽修此序,倒是南宋郭洵直撰的《郭氏古譜序》提及原本置于族譜首端的序文“不見作者字諱、歲月”,而非具名“歐陽修序”。換言之,如果流傳下來的歐陽修譜序為真,那么同樣是宋代的郭洵直見之不會不提及。一種較為可信的推測即宋代時候根本無歐陽修序文之事,直至清代一修或重修時才開始出現(xiàn)歐序文在首端之事,那么這個偽讬的序文極有可能是宋嘉泰以后清乾隆之前郭氏后人所為,至于有關內容乃根據(jù)郭氏古譜序文等拼湊而成,并非歐氏原創(chuàng)。
綜合衡量,筆者以為在沒有獲見清乾隆前郭氏族譜的前提下,這篇民間族譜流傳的署名歐陽修作的序文當是后人偽托之作,盡管從寫作時間與鄉(xiāng)賢之誼及編家譜的角度推測,歐陽修均有題序的可能,然而經(jīng)過上述考證推測,偽作的成分要大。有學人曾言:“對于明清以至民國時代重修的家譜來說,其間名人序文、所載詩文均不能輕信?!保?0]考之署名歐陽修撰的這篇《郭氏族譜序》,在缺乏新的可證文獻之前,我們認為這是一篇編造得并不成功的偽作。
[1]梅洲郭氏重修族譜[C].清道光五年(1825)惇敘堂重修石印本.
[2] 郭周同.中華汾陽郭氏文化網(wǎng)[EB/OL].http://www.sxgswh.cn/FeedbackView.asp?page=41/2012/8/12.
[3]梅洲郭氏七修族譜委員會.梅洲郭氏七修族譜[C].油印本,1993.
[4]劉德清.歐陽修的其他史學著作[A].歐陽修論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5]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6]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M].李逸安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1.
[7] [宋]楊杰.無為集:卷八[M].文淵閣四庫全書.
[8] [宋]歐陽守道.巽齋文集:卷十一[M].文淵閣四庫全書.
[9]劉德清.歐陽修紀年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0] 紀永貴.楊萬里佚文《羅塘許氏族譜序》辨?zhèn)蝃J].文獻,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