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桂蘭
(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江西 吉安 343009)
一
全濁上聲在漢語史中的演變方向是與去聲合流。發(fā)現(xiàn)這個規(guī)律之后,人們更多地關(guān)注它最初發(fā)生的年代,比如羅常培從李涪《刊誤·切韻》、馬仁壽注音本《開蒙要訓》發(fā)現(xiàn)了濁上字與去聲互注的現(xiàn)象,開了濁上變?nèi)ビ懻摰南嚷?。近期發(fā)表專文討論“濁上變?nèi)ァ庇袆⒕]鑫[1]、丁治民[2]兩先生。 李無未、李紅[3]先生也有兩小段討論。
劉文認為南宋時濁上已經(jīng)變?nèi)?,丁文認為北宋時濁上已經(jīng)變?nèi)ァ:笳邔ⅰ皾嵘献內(nèi)ァ彼姷哪甏耙?,這沒有問題。劉文所說的“濁上已經(jīng)變?nèi)ァ笔侵溉珴嵘下曌優(yōu)槿ヂ曌畛醢l(fā)生的時間在南宋,丁文所說的“濁上已經(jīng)變?nèi)ァ笔侵高@一音變北宋已經(jīng)到了發(fā)展時期,它的最初發(fā)生時期是唐五代,南宋是音變完成或接近完成時期。兩位的證據(jù)都顯示了“濁上變?nèi)ァ边@一音變的規(guī)模,分歧是,一個認為有一定規(guī)模的音變發(fā)生在南宋,一個認為有一定規(guī)模的音變發(fā)生在北宋。李文對《九經(jīng)直音》濁上變?nèi)サ睦記]有細察,認為濁上變?nèi)サ内厔菀呀?jīng)形成,語焉不詳。
筆者考察發(fā)現(xiàn),全濁上聲在南宋初期的演變痕跡依稀可辨,丁、劉先生所見正是南宋初期一前一后的時段,雖然跨了兩個朝代,年代卻相距較近。本文認為,南宋初期濁上變?nèi)サ难葑儾⑽赐瓿?,這一音變與劉、丁先生所見的“南宋”“北宋”同屬于一個階段,即有相當規(guī)模的發(fā)展,并且仍在發(fā)展之中。本文所據(jù)的文獻資料有:上海圖書館珍藏近代抄本《增修校正押韻釋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經(jīng)部第二三七冊《增修校正押韻釋疑》,中華書局1985年版《明本排字九經(jīng)直音》,中華書局1965年版《四庫全書總目》卷四二經(jīng)部小學類三。
二
《增修校正押韻釋疑》反映了南宋初“濁上變?nèi)ァ钡男畔ⅲㄏ路Q《釋疑》)。 《四庫全書提要》說,作者是廬陵(今江西吉安)進士歐陽德隆,1230年寫成(宋紹定庚寅年);增修者為郭守正,1264年增修(景定甲子年)。通過此書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一)《紹興新制》明文允許部分濁上字可與去聲字相押。《釋疑》正文中多次提到“紹興新制”?!敖B興”是南宋第一個皇帝高宗的年號?!敖B興新制”是紹興年間新定科舉條例。我們翻檢上海圖書館近代抄本《釋疑》時發(fā)現(xiàn)以下信息:
上聲四紙韻下“被”字:部靡切,及也。亦寢衣。又五置。注同。“紹興新制”許與去聲置韻“被”字通押。
上聲五旨“視”字:亦作眡、眎,善指切,瞻也。又與至韻注同。“紹興新制”許與去聲至韻內(nèi)“視”字通押。
上聲九麌韻“聚”字:慈庾切,會也。又遇韻,注同?!敖B興新制”許與遇韻“聚”字通押。
上聲十一薺韻“悌”字:愷悌?!朱V韻,注同。“紹興新制”許與霽韻“悌”字通押。
上聲十五海韻“在”字:盡亥切。所也,存也,察也。又代韻,注同。“紹紹新制”許與去聲代韻“在”字通押?!蛏匣蛉?,以見通押不拘。今錄于此,庶就試者或韻腳及官題有“在”字者免疑惑。
上聲三十四果韻“惰”字:不恭也。又過韻,注同?!敖B興新制”許與過韻“惰”字通押。只音去聲者見過內(nèi)注。
上聲四十五韻厚韻“后”字:后,君也。……又天子妃曰“后”。又侯韻。(按:此“侯”當為“候”。查去聲候韻云:君也。又厚韻,注同?!敖B興新制”許與厚韻“后”字通押。
以上濁上字在當時既在上聲韻內(nèi),同時又在相應的去聲里。《釋疑》所說的“紹興新制”,反映了一些濁上字還在兩屬的狀態(tài),“濁上歸去”并沒有完全確定下來。
(二)注文里的“紹興新制”沒有提到的另一部分濁上字,也尚在兩屬狀態(tài),即既在上聲又在相應的去聲。這說明《釋疑》時期這一部分濁上字同樣還沒有在去聲里穩(wěn)定下來。比如上聲卷三中的濁上字是這樣說的:
重:直隴切。輕重之重,非再重之重。釋:厚也,曾也,又鍾、用韻。輜重字,直用反。
《釋疑》上聲里是“直隴切”,在去聲用的是“直用反”。查去聲用韻“重”:除用切,再也?!昼姟⒛[韻?!俺们小本褪恰爸庇梅础薄!搬尅笔俏臏Y閣四庫全書《釋疑》中作者的解釋,“文”是上海圖書館藏近代抄本《釋疑》中作者的解釋。為版本不同所致。文淵閣本凡有“釋”之處,上海圖書館藏本都為“文”。
豎:亦作豎,臣庾切,立也。釋:亦童仆,未冠者。又御韻,諱不收。這說明,“豎”去聲的御韻雖然因諱不收,但實際語音中是存在的。
娣:女弟。又霽韻。去聲霽韻說:娣,女弟。釋:娣姒。長婦曰姒,幼曰娣。又薺韻詳注。
遞:更易。又霽韻,注同。作“逓”非。遞代,迢遞。去聲“遞代”是“交替”“輪換”的意思,與上聲“更易”義同。
倍:薄亥切。釋:子與母算。又反也,又隊韻。
近:巨謹切,迫也,指遠近定體。釋:此遠近之近。又惞韻,乃附近之近,與遠近不同音。去聲的惞韻說:近,巨靳切,附也。此親近之近。又隱韻,乃遠近字。
遯:亦作遁,逃也。又慁韻,注同。
旱:下罕切?!趾岔崱G遗e試子賦,說“旱”與“漢”相押,“旱”在去聲。去聲翰韻說:旱,不雨。又旱韻。無注。此是“旱干”字。詳上聲注。
斷:截也,此截斷字。《易》斷木為杵,又本韻換韻。去聲換韻說:斷,絶也,此斷絕字。又緩韻,注同。
餞:送去也。釋:以酒食送人,又線韻。狝韻“餞”是濁上字,《釋疑》“餞”的小韻首字是“踐”,慈演切。去聲線韻說:餞,送去也?!知A韻詳注。
膳:釋:具食也。又線韻。上聲“膳”的小韻首字是“善”,上演切。去聲線韻說:膳,亦作饍,具食。又狝韻?!夺屢伞啡ヂ暋吧拧钡男№嵤鬃质恰翱槨保瑫r戰(zhàn)切。
辨:平免切,別也。釋:判也。又裥韻。
辯:言辯。釋:慧也,治也。又霰韻。
坐:徂果切,止處也。行坐也。字從二人,作非。又過韻。查去聲過韻:坐:徂臥切,行坐,止處也。又坐罪,又坐獄。去聲除了“被罪”義外,仍是上聲“坐”的意義。
仗:兵器,一曰憑也。此憑仗字。又漾韻。去聲漾韻說:仗,直亮切,兵器。此器仗字,亦天仗。又養(yǎng)韻。注:兵器。一曰憑也,乃憑仗字?!罢獭弊鳛椤皯{杖”義是上聲,作為“器杖”義為去聲。到了南宋初,這兩個意義同時出現(xiàn)在上聲里(仗:兵器,一曰憑也。),說明上聲和去聲的反切混同。所以《釋疑》還說,吉州人(今吉安市)用去聲“相”與表示“憑杖”義的“仗”相押,考官以為出韻??脊僭诰S護老一套標準,試子反映的是時音。
杖:持也,一曰殳類。又漾韻,注:所以扶行也。
後:遲緩也。即前後之後。又候韻。去聲候韻的“後”,《釋疑》解釋為“此先後字”,也就是“先后”的“后”。
啖:杜覽切,噍也。又闞韻。去聲闞韻說: ,亦作啖,食也。
淡:薄味。又闞韻。去聲闞韻說:淡,薄味,又敢韻。
(三)《釋疑》條例中的“字同義異”項,列有32個“字同義異”的字。比如,治:平聲,治天下之治,輕;去聲,天下治之治,重。其中在今天看來實屬同一意義的濁上字有5個。這些濁上字《釋疑》所說的“義異”,反映了當時不同的詞語組合。或者說,反映了當時的文白異讀。比如:
近:上聲“遠近”之“近”,重;去聲“甚近”之“近”,輕。
后:上聲“前后”之“后”,重;去聲“后時”之“后”,輕。
弟:上聲“兄弟”之“弟”,實;去聲“孝弟”之“弟”,虛。
造:上聲“造作”之“造”;去聲“造至”之“造”。
杖:上聲“棒杖”之“杖”;去聲“幾杖”之“杖”。
上列濁上字因當時意義的差別而或讀上聲,或讀去聲。比如表示“遠近”義的時候讀上聲,表示“甚近”時要讀去聲。意義之間大都有緊密的聯(lián)系,不屬于今天的“同音字”范疇?!敖钡葷嵘献稚下暼ヂ晝勺x的現(xiàn)象說明,一部分濁上字正在朝著去聲方向演變。
三
對于濁上字變讀成去聲,“紹興新制”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而場中考官起的是阻礙作用,他們維持老一套官韻押韻原則。比如作者說到上聲“被”時,告戒當時的人們說,“被”字如果不以上聲押韻,那么“考官多欲以失韻黜之”,要使“解免黜”,還得“引通押之說”為證。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在官韻者且當從本來聲韻內(nèi)押,不可據(jù)以‘新制’便押在通用內(nèi)”。
還有不少濁上字《釋疑》只列在上聲,沒有同時列在去聲。比如:怠、限、皓、墮、舅、是、巨、炬、苧、父、部、負、婦、紂、范、動、待、篆、件、稻、阜。說明在官韻里它們還沒有變成去聲。假如這些字在官韻里已經(jīng)變成了去聲,或者與上聲并存,那么去聲部分或注文中的“新制”應有所反映。同時,一部分濁上字同時存在相應的去聲韻里,而作者又不指出不能與去聲相押,說明這些進入去聲的濁上字已經(jīng)成了既成的事實。
劉文“濁上變?nèi)ァ币娪谀纤蔚淖C據(jù)是早于或與胡三省同時代的史炤的《通鑒釋文》反映出來的語音信息,因為胡三省的《通鑒釋文辯誤》是基于史炤《通鑒釋文》舛誤而作。南宋存活152年,約合3個50年。胡三?。?230-1287)生活在南宋第三個50年里。丁文轉(zhuǎn)述南宋阮閱《詩話總龜后集卷四三》有“東坡嘗過之”句。東坡卒年為1101年,距北宋滅亡只有26年。本文所考《釋疑》,有確切的寫作年代(1230),大致處于丁、劉二先生所考證的年代之間。結(jié)合劉、丁二文所考,本文認為,濁上變?nèi)ピ诒彼沃型砥诘侥纤沃型砥谌匀惶幱诎l(fā)展變化之中,這一音變的演變并沒有結(jié)束。南宋中晚期到《中原音韻》之間,可能是音變加速變化的時期。因為丁、劉所見只是濁上字讀去聲的現(xiàn)象,并沒有證明大部分或所有濁上字都讀去聲,而本文所見卻發(fā)現(xiàn)一部分濁上字雖然同時可以讀去聲,但這些濁上字總存在上、去兩讀現(xiàn)象,并且另有一部分濁上字不讀去聲。
四
孫奕是南宋廬陵人(今江西吉安),字季昭,號履齋。所著《履齋示兒編》的自序明示該書的完成時間為宋寧宗開禧元年即1205年。與他的同鄉(xiāng)歐陽德隆的《釋疑》相比,《履齋示兒編》早出25年。那么他的另一著作《九經(jīng)直音》也可以確定在這一時段前后誕生。《九經(jīng)直音》用的是直音形式給經(jīng)書證音,即用同音字給 《孝經(jīng)》、《論語》、《孟子》、《毛詩》、《尚書》、《周易》、《禮記》、《周禮》、《春秋》等九經(jīng)注音,常見的本子為《明本排字九經(jīng)直音》。從《九經(jīng)直音》中可以知道濁上字與去聲合流的一些具體情況(下稱《直音》)。
全濁上聲字在《直音》中與去聲的關(guān)系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所例字已經(jīng)歸到了去聲,一是還沒有歸入去聲,一是尚在兩屬之中,即又可歸去聲又可歸上聲。《直音》的體例大致有三種形式:一是給出直音,二是給出反切,三是指出歸到哪一調(diào)類。通假字不能算作是濁上字讀音的例證,比如“辨”注“貶”時是通假字,“父”注“甫”時是通假字,要對照所注經(jīng)文判別。
(一)濁上字已經(jīng)與去聲合流(下文序號為同一濁上字多處出現(xiàn)時所注的不同內(nèi)容。所列數(shù)字為該被注字在《直音》里的頁碼)。這些字是:
道:①導11 ②去134 翿:道56
被:①去44 ②彼義反124伴:①叛-伴72②判67
後:去232 善:膳-善65
倍:①悖-倍155 ②佩161隋:陀去88
抱:暴-抱66 袒:但142
上例已知“道”讀去聲,它又給“翿”注音,所以濁上字“翿”也讀去聲。“叛”“膳” “?!薄氨狈謩e給“伴”“善”“倍”“抱”注音,已知前者皆為去聲,因此可知后者也為去聲。
(二)濁上字不歸去聲,仍然讀上聲。這些字是:
兆:①趙9 ②上10 趙:兆83
飯:①上15 ②反22 蕩:①上145
③扶晚反263 ②唐上15
上:①上16②時掌82距:①上33②巨89
拒:巨74 鉅:巨94
秬:巨286 盾:①屯上55②豚上179
纻:除上57 杼:纻158
夏:上85 踐:上59
峙:時上79 脞:坐上88
技:其上162 跪:葵上112
盡:①津忍反9 豎:書上130
②津上10 ③親上津上12
④上95 ⑤靚上94
上例已知“兆”讀上聲,它又給“趙”注音,所以濁上字“趙”也讀上聲。從“坐上”給“脞”注音可知“坐”已經(jīng)變讀為去聲。 “盡”有“即忍”“慈忍”兩個反切。前者當副詞用,后者當動詞用。《直音》所注為“竭盡”之意,如“津忍反”所注《孝經(jīng)》原文有“愛敬盡于事親”,“津上”所注《孝經(jīng)》原文有“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
(三)既可以讀上聲又可以讀去聲,尚在兩屬狀態(tài)的濁上字有:弟、娣、近、造、、斷、阜、餞、皓、饉、皂、父、重、殄、辨。具體如下:
弟:①去 161,②悌 162,③杕-弟 61,④悌又如字190?!暗堋奔茸x去聲,又用“悌,又如字”去給“弟”注音,可知“悌”讀去聲,“弟”還可以讀上聲?!皷m”屬去聲,用“弟”注,說明“弟”讀去聲。
娣:弟115?!暗堋奔热豢梢陨先勺x,“娣”也可兩讀。
悌:①替-悌69,②去11,③上 10。 被注“悌”14次,其中保留讀上聲的只有2次??芍般弊x去聲基本上已經(jīng)固定下來。
近:①去11,②音僅79,③附近之近89?!敖弊x去聲又讀上聲“僅”。讀“僅”更說明孫奕對清濁聲母比較漠然,或者說已經(jīng)清化。
造:①去148,②上115,③去聲又上聲91。孫奕在同一處說“去聲又上聲”,說明濁上字開始與去聲合流。
斷:“斷”在《廣韻》中有上、去兩讀,讀上聲為濁聲母,意義“絕也”,讀去聲為清聲母,意義“決斷”?!吨币簟方o“斷”也注有兩個聲調(diào),共58次,上聲注為“短”92(24 次)、“煅上”,去聲注為“丁亂”30、“丹去”85、“去”、“煅”122 (近 30 次)、“短去”、“鍛”。對照所注原文,注為去聲的“斷”,意義大多數(shù)為“絕也”,由此可知讀去聲的“斷”有一部分來源于濁上的“斷”。比如《尚書·序》“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訖于周。 ”《直音》注“丹去”。 《周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薄吨币簟纷⒁羧ヂ暋办选薄?/p>
阜:①去 61,②浮上 51,③父 44,④負 97,浮去99。
餞:①踐又去 74,②踐 86,③賤 79。
皓:①高上54,②去57。
饉:①僅 68,②近 65。
皂:造。既知濁上字“造”可讀上去兩音,“皂”也有兩音。
父:①甫120,②去118,③府,④如字又甫。《廣韻》“父”有上聲清濁聲母兩讀,清聲母意義指“男子的美稱”,濁聲母指“父親”或與此有關(guān)的意義?!吨币簟纷x去聲只出現(xiàn)一次,即《禮記·檀弓上》“居從父昆弟之仇如之何”的“父”118。注音“甫”都與人名有關(guān)。比如《禮記·檀弓上》哀哉,尼父120。
重:①上 23,②去 94,③上又去 213。
殄:①田上93,②田去87。8個注音,其中“田上”7 個,“田去”1 個。
辨:①遍147,②卞100,③去聲又上聲100。
濁上字不變?nèi)ヂ?濁上字上去兩屬 濁上字變?yōu)槿ヂ暋夺屢伞?9字28字 ——《直音》 20字 15字 10字
將《釋疑》與《直音》的濁上字作一比較(見上表),可以看出二者濁上字演變的規(guī)模大致是一致的?!吨币簟酚?0字已經(jīng)變?yōu)槿ヂ?,而《釋疑》沒有反映。上表說明前者趨于保守,反映的是官話語音,為考試服務。后者更近現(xiàn)時,較多的反映了時音(包括方言)。比如:
兔:徒去26 薄:博209 ?。喊?58
填:塵78 黨:掌198 餈:支167
浚:浸228 盆:朋133 肺:佩57
肉:柔去146
上例第一行反映聲母演變的特點,第二行主要反映了韻母方面的演變特點。
從《釋疑》和《直音》的濁上字演化情況看,多數(shù)字有上、去兩屬的情況,“濁上歸去”的音變模式還沒有固定下來,音變尚在進行當中。
[1] 劉綸鑫.濁上變?nèi)ヒ娪谀纤慰糩J].中國語文,1997(1).
[2] 丁治民.濁上變?nèi)ヒ娪诒彼慰糩J].中國語文,2005(2).
[3] 李無未,李紅.宋元吉安方音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