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文
摘 要: 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構建出了新一代教育體系,雖然教育體系在不斷更新,然而學困生問題依然存在,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合理的解決。甚至這一問題在農村更嚴重,所以對學困生的心理狀態(tài)及轉化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農村中學教師可能在日常教學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班上總有讓教師頭疼的學生。這些學困生可能在學習上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障礙,只有張弛有度地針對他們存在的心理障礙,才能從本質上改變他們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每一個教師都應積極了解并正確分析和把握“學困生”的心理,找到轉化學困生的方法。本文著重分析“學困生”的自卑心理及轉化對策。
關鍵詞: 農村學困生 心理障礙 轉化對策
一、什么是學習困難心理障礙
學習心理障礙一般意義上指影響、制約、阻礙學困生積極主動和有效學習知識、訓練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誤會”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理現(xiàn)象。
二、中學生學習困難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農村的家庭教育和城市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差異,農村的教育使學困生的問題更為嚴重,不到位的家庭教育是導致學困生產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主要體現(xiàn)為家長對學生要求太低甚至沒有要求,家長在孩子求學過程中只注重結果而忽略過程,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沒有積極幫忙尋找問題所在,而是一味苛求結果,部分“留守學困生”長期得不到正常的溝通和交流,更易產生心理障礙。
2.學困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環(huán)境造就了學生各異的性格,所以學生的個體差異很明顯,在學習過程中常表現(xiàn)出不同的思維障礙,如理解題意的能力比較差,思考過于依賴自己的主觀思想,思考表面化,學習方法不當,不懂理解,只知死記硬背。
3.學校教育:身處學校,學困生主要面對兩大問題,一是學業(yè)的壓力。對于學困生來說,他們在學習上落后別人,但內心是希望自己能有好成績的,可是學習成績并不是短時間內能有進步,達到自己的期望的,所以學困生往往會因此焦慮,長此以往,則形成心理自卑,認為自己不聰明,干什么都不如別人。二是老師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指導不到位。一些農村中學教師的教學方法單調死板,缺乏針對性、趣味性和靈活性,往往忽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更為嚴重的是有些老師以傳統(tǒng)的思維教育學生,使學困生在學習中產生依賴心理、厭煩情緒等心理障礙。
三、學困生心理障礙的主要表現(xiàn)
1.厭學:學困生學習不主動、成績不理想,經常受到老師、家長的批評和某些同學的冷落,于是產生自暴自棄情緒,部分原本就性格內向的學困生壓力更大。
2.自卑心理:學困生時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比他人矮一截,在學習、生活中充滿煩躁,缺乏進取心和自信心。
3.抵抗心理:學困生學習上有了困難、做了錯事,不愿讓教師知道,對教師避而遠之,不愿回答教師的問題,不愿向同學請教問題,推托、搪塞、撒謊,內心矛盾重重,然而這些心理問題并非無法解決,因為這類學生往往吃軟不吃硬,所以老師和家長如用適宜的教育方式進行教導即“以柔克剛”,必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4.逆反心理:經常挨批評,學困生便錯誤地認為,家長教育是多事,教師教育是故意找麻煩,同學的幫助是憐憫同情,于是產生所謂的逆反心理。
四、引導學困生克服學習中的心理障礙的對策
在學習中學生雖然是主體,但是同樣不可忽視教師的重要作用。教師在完成教學基本任務的同時,還肩負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等方面的重任。面對學困生,要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方法,以幫助他們,做到“對癥下藥”。
1.教師對待學困生要有愛心。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才能教育好?!泵鎸W困生,教師要真正走進他們心靈,用愛感化每一個學困生,用愛心、寬容,突破他們的倔強的心理防線。在平時生活中,師生關系的融洽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高低和克服困難意志的強弱。他們很容易受到老師的影響,在平時學習中,教師要用實際行動去感召他們,讓他們感覺到老師的關懷和對他們的期望,以此減輕學困生的精神壓力,給他們學習動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迸d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之一,教師只有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進而達到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3.給學困生自我展現(xiàn)的機會。課堂教學時,有些老師為了節(jié)省課上回答問題的時間,常找成績好、反應快的學生,這無形中挫傷了學困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因此,建議教師在課上提問時,多提問學困生,不管答對答錯都要給予肯定和鼓勵,給學困生自我展現(xiàn)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幫助學困生的關鍵在于建立學困生的自信心,消除他們的自卑感,形成“自信—成功—更自信”的良性循環(huán)。
4.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減輕焦慮情緒。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對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為主的,強化首次認知對后繼學習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教學起始時,設計豐富多彩,適應中等生與學困生的教學內容,運用巧妙幽默的語言吸引學生的聽課興趣;運用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在戰(zhàn)略上講究引蛇出洞,通過復習舊知識引出新的學習任務;降低對復雜事物或抽象事物的認識難度;直搗主題,明確目標,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羅正華.教育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9.06.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該論文為課題《農村初中學困生的心理研究》服務,課題批號:BY[2012]G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