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音階以及建立在全音階上的和聲是印象主義大師德彪西重要的音樂語言之一,本文就德彪西鋼琴前奏曲《帆》進行分析,探討全音階及其全音階和聲在作品中的運用。
關鍵詞: 全音階 全音階和聲 德彪西 《帆》
全音階(Whole-tone scale),是在一個八度內,將十二平均律分為六個均等的全音而組成的六音音階,音級之間都是全音關系,各音級間地位平等,沒有主音,可以從任意音開始,只要相鄰音級關系為全音,即可構成以任何一個音為起音的全音階。
全音階和聲,是以全音音階上的音為素材所構成的和聲結構,即縱合化和聲結構。
克洛德·德彪西,法國作曲家、印象主義音樂代表人物,其鋼琴前奏曲 創(chuàng)作于印象主義風格成熟時期,二十四首作品不論是鋼琴的豐富表現(xiàn),還是音樂本身的創(chuàng)作語言,都是經久不衰的精品。
在德彪西的音樂語言中,塊狀和弦、調式風味和聲、色彩細膩的配器等使之名副其實的成為20世紀最偉大、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中的全音階以及建立在全音階上的和聲是他音樂語言中最重要和常見的一種。
前奏曲《帆》中奇特的形象、新穎的音響以及高超的作曲技法,深受世人喜愛,其中作曲技法被眾多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剖析,是德彪西印象主義風格的鋼琴代表作之一,本文就全音階的層面對這首精品進行研究。
一、運用形態(tài)
前奏曲《帆》共64個小節(jié),速度為88,2/4拍子,主體部分為五個部分的回旋曲式,全曲建立在bB持續(xù)音調上,結構中各部分間緊密相連、滲透進入,形成連綿不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其結構圖示如下:
int6+A16+B10+A5+re4+C6+re2+A5+code10
全音階I式及建立在I式上的和聲在作品《帆》中的運用形態(tài)為音階與和弦。
一、以音階的形態(tài)運用
音樂中,如果要產生全音階的音響色彩,需要有五個連續(xù)的、相鄰全音關系的音級,以音階的形式陳述才可。全音階以音階的形態(tài)頻繁的出現(xiàn)在德彪西的作品中,或上行、或下行,或以流動的伴奏音出現(xiàn),在《帆》中亦是如此,如第50小節(jié):全音階I式在內聲部出現(xiàn)了五個連續(xù)的音級,產生全音階音響朦朧、飄逸的音響。
在以音階形態(tài)運用時,也有雙音的運用,如《帆》中第1、2小節(jié)多次出現(xiàn)的核心材料,全音階I式用疊置的大三度運用在作品的開始,全音階的音響使作品一開始就勾畫了游移、朦朧、不穩(wěn)定的意境,構成了全曲核心的材料,這個材料在全曲多處出現(xiàn),并進行了衍展。
二、以和弦的形態(tài)運用
在《帆》中運用到的全音階和弦形式多樣,涉及到的種類有二音和弦、三音和弦與四音和弦,并進行了豐富多彩的排列運用,下表是作品《帆》中運用到的所有全音階和弦,其中和弦在作品所在小節(jié)數(shù)和在作品中的形態(tài)不是唯一的,這些和弦或改變排列方式、或重新組合音級從而得以多彩的運用,表現(xiàn)了豐富的形象和奇特的音響。
和弦 二音和弦 三音和弦 四音和弦
和弦
名稱 2a 2b 2c 3a 3b 3c 3d 4a
作品
小節(jié)數(shù) 8 1 33 54 21 62 14 11
作品中的形態(tài)
這些和弦在作品中均頻繁出現(xiàn),如開始的6小節(jié),2b和弦下行平行進行;這些和弦也有結合主題、與主題同步,如第15小節(jié)的左手聲部,3d增三和弦結合主部的主題平行上行進行。
二、精巧融合
在《帆》中,除第42到第47小節(jié)外,其余材料全部由全音階I式及其建立在I式上的和聲構成,其運用表現(xiàn)在主題、和聲、持續(xù)音調上,三個要素變化、巧妙的結合,織體復雜而層次清晰。
《帆》中對全音階材料的運用首先給人深刻的是它的主部主題。作品主部主題開始的8小節(jié)材料(第7—14小節(jié))由全音階I式構成,用不同的節(jié)奏組合,穿插在作品的不同聲部中。
在《帆》中,第7、8小節(jié)的高音部呈現(xiàn)作品主部主題,第9、10小節(jié)加強了一次,在第10至14小節(jié)的次中音部反向加強主題,主題均來自全音階I式中的音級,六個音級都出現(xiàn)了,并在第11至13小節(jié),產生了完整的全音階音響。和聲上主要是大三度全音階2b和弦平行進行,和聲與主題的進行中,作曲家運用“退位”技法,使強弱在各聲部穿插出現(xiàn),產生奇特的音響效果。同時第14小節(jié)上產生的增三和弦、全音階3d和弦,這個和弦沒有任何傾向,而帶來的是浮動的瞎想。
bB持續(xù)音不斷的、多次出現(xiàn),確定了bB持續(xù)音調,全音階其本身不能產生調性,但當它與其他因素一起運用時,又能夠確立調。如作品第29小節(jié),在bB持續(xù)音調基礎上,全音階I式以流動的音流主題出現(xiàn)在高音部,而在次中音聲部全音階I式以音階的形式上行,高音部模糊的全音階音響與次中音部完整的全音階音響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五彩斑斕、游移不定的音樂形象。
前奏曲《帆》中全音階的運用遍及旋律、和聲與低音,其中低音在作品的第42至47小節(jié)也是重復出現(xiàn),第42至47小節(jié)為be羽五聲調式,其材料均來自be羽五聲調式。be羽五聲調式與全音階I式有3個共同音,3個共同音拉近了兩個調式的距離,使兩個調式之間的音樂能夠自然的過度,而不同調式的音響對比又給作品增添了新穎的音響。
結語
全音階以及在此音階上構建的大三度音程和增三和弦,是作品《帆》運用的主要材料,這些材料的不穩(wěn)定性恰當?shù)拿鑼懥穗鼥V的海景與飄浮的帆船,作品穿插的快速經過的全音階I式,又仿佛是海面激起的浪花。
藝術作品不是技法與材料的堆砌,是作曲家智慧的將自然與人文融合到一起,正如德彪西所說:“音樂史用來表達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東西的,我要它仿佛出自虛無縹緲之境,不時返回其間。我要它永遠深沉含蓄。”
主要參考文獻:
1、《音樂分析基礎教程》彭志敏著,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牛津簡明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第4版。
3、《20世紀西方作曲技法》季家錦,華樂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音樂分析法》[德]克列門斯·庫恩著、錢泥譯,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年第1版。
邵良柱 男 1982.10 河南信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助教 武漢音樂學院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yè)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