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漢語中的謙敬用法

      2013-04-29 00:44:03施真珍
      現(xiàn)代語文 2013年10期
      關(guān)鍵詞:古漢語

      摘 要:本文從“尊、謙稱名詞、謙敬副詞、委婉用法”三個方面論述了古代漢語中的謙敬用法,并剖析了其存在的特定文化和民族心理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古漢語 謙敬用法 文化心理基礎(chǔ)

      古代漢語中存在著大量的謙稱、尊稱 ,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謙敬副詞和委婉用法,它們的共同點都是表示謙恭和對別人的尊敬,具體表現(xiàn)為在實際的言語交際中交際雙方有意識地自謙尊人的用法。

      一、尊、謙稱名詞

      “尊、謙”稱替代“對稱、自稱”。尊稱是指用一種尊重和恭敬的態(tài)度指稱交際對象;謙稱是指用一種謙遜的態(tài)度指稱自己。古漢語中常見的表達方式有以下幾種。

      (一)稱人以“字”示尊,自稱以“名”表謙

      (1)仲尼之徒之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孟子·梁惠王上》)

      (2)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論語·述而》)

      (二)稱人以官爵或身份示尊

      這類尊、謙稱名詞如“大王”“王”“君”“公”“卿”“大夫”“將軍”“大人”“先生”“公子”“丈人”等,用低位自稱以表謙,如“臣”“小人”“賤子”“老婦”“奴家”等。

      (3)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孟子·梁惠王上》)

      (4)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5)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左傳·隱公元年》)

      (6)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戰(zhàn)國策·趙策》)

      (三)稱人以美德或褒詞示尊

      這類尊、謙稱名詞如“子”“君子”等,自稱以卑賤表謙,如“不谷”“孤”“寡人”“不才”“不佞 ”“愚”等。例如:

      (7)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左傳·成公三年》)

      (8)王曰:“雖然,必告不谷?!保ā蹲髠鳌こ晒辍罚?/p>

      (9)愚謂大計不如迎之。(《三國志·周瑜傳》)

      (四)稱人以近侍,不敢直指,示尊表謙

      這類尊、謙稱名詞如用“陛下”稱帝王,用“殿下”稱太后、太子、公主及親王,用“執(zhí)事”稱官員,用“麾下”稱將軍,用“閣下、足下、左右”稱一般人等,表示自己必須通過尊者的近侍、手下人傳達,才敢說話,有因卑達尊之意。例如:

      (10)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左傳·僖公三十年》)

      (11)愿陛下讬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出師表》)

      (12)足下事皆成,有功。(《史記·陳涉世家》)

      從意義上說,謙稱代表“我”,尊稱代表“你”,但它們和第一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并不相同,用來作謙稱和尊稱的大多是名詞,它有自己固定的詞匯意義和詞法功能。比如“孤”,《說文》:“無父也”,“陛”,《說文》:“升高階也?!庇纱丝梢姡@些詞大都沒有尊卑之分,只是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用來代表第一人稱代詞和第二人稱代詞。因此,這種用法在形成之時往往要加注釋。如:《戰(zhàn)國策·齊策》:“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文收責(zé)于薜乎?”漢高誘注:“先生,長者有德之稱?!闭驗樗鼈儾皇谴~,所以在語法功能上并不受代詞規(guī)律的制約。

      二、謙敬副詞

      古漢語中,除了在稱呼中直接表達自謙尊人之外,還常常在交際中添加沒有具體實義,只有示尊表謙語氣的謙敬副詞。謙敬副詞是古漢語特有的一種表謙敬語氣的副詞,雖然原有具體的詞義,但用在動詞前作狀語時,具體詞義很不明顯,甚至完全消失,根本不影響話語意義的表達,在功能上與加強有否語氣或表達祈使語氣等副詞如“其”“乃”相似,只是在話語意義上增加一種恭敬謙遜的語氣。古漢語常見的表謙副詞有:“備”“敢”“竊”“忝”等,表敬副詞有:“請”“辱”“幸”“謹(jǐn)”等。例如:

      (13)穎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左傳·隱公元年》)

      (14)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聞之,敬以國從。(《戰(zhàn)國策·楚策》)

      謙敬副詞的本義也并不一定表示尊敬或謙卑。如“忝”,《說文》:“辱也?!薄案`”,《說文》:“盜也”?!案摇?,《說文》“進取也”?!罢垺保墩f文》“肅也”。由于我國古代倫理關(guān)系的產(chǎn)生、發(fā)展,使得這些詞逐漸引申為表示尊敬或謙卑的意義?!墩撜Z·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邢昺疏:“猶不敢顯言,故云竊”。事實上,在實詞與謙敬副詞都含有表謙或表敬的意味時,往往容易混淆二者的詞性。如“請”字,在《墨子·公輸》:“子墨子曰:請獻十金”中,“請”是動詞,用作副詞的“請”修飾后面的動詞,這個動詞作主語,不能去掉,若刪去,或者會改變文意,或者不能成句。

      詞的意義是語言發(fā)展歷史的某一時代的意義,隨著社會發(fā)展,反映古代人倫關(guān)系的謙敬副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很少見了。因此,對古代漢語中的句子進行意譯的時候,應(yīng)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些可能只可意會。比如“幸”。

      值得注意的是,謙尊稱和謙敬副詞往往是配合在一起運用的,謙稱、尊稱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謙敬副詞作狀語。如:

      (15)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6)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將何以報焉。(《報劉一丈書》)

      可見,謙尊稱和謙敬副詞是不能截然分開的。

      三、委婉用法

      委婉也是古漢語中常用的一種謙敬表達法。在言語交際中,發(fā)話人為了表達對別人的尊敬和敬仰之情,對涉及交際的言語禁忌,采取回避或婉轉(zhuǎn)替代的方式,即當(dāng)交際中某些話語不便直說,而又不得不指明的時候,就用一種雙方共知的,好聽的話語代用或暗示,曲折地表達出來。

      交際中的言語禁忌一般包括兇險災(zāi)禍、骯臟粗俗、父上名諱等。例如人們自古就避諱“死”,產(chǎn)生出一大批委婉語詞。《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請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痹凇稇?zhàn)國策·趙策》:“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中,觸龍以“山陵崩”謂太后死,把趙太后當(dāng)作帝王一樣尊重,而說自己兒子“十五歲耳,雖少,愿及填溝壑而托之”。因“填溝壑”代“死”,既回避了忌諱之事,又表達了謙遜和對趙太后的恭敬之情。對骯臟粗俗事物如人體隱私、大小便等的避諱,用“更衣”“寬衣”等委婉語詞;對于祖上名諱的避諱,則用同音同義替代、空字、缺筆等委婉表達方式,如秦始皇名“政”,秦人呼“正月”為“端月”;漢文帝名“恒”,漢人改“恒山”為“常山”等。

      四、謙敬用法的文化和民族心理基礎(chǔ)

      古漢語中的謙敬用法是建立在中國特定的文化和民族心理基礎(chǔ)之上的。以父系傳承和家長制為特征的家族制度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根基,并泛化為整個社會政治制度,形成家國同構(gòu)的守法制度。這種宗法制度是以血緣關(guān)系為紐帶,依靠人倫關(guān)系與倫理道理、規(guī)范來維持和鞏固的,其核心就在于長幼有序、尊卑分明的等級次序。每個人生來就確定了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身份,他必須時刻自覺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關(guān)系,恪守自己的位置,講究倫理道德,否則就被視為“亂綱反常”“大逆不道”。這種情況決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充斥著鮮明的倫理色彩,并制約著人們的社會行為。所以人們的價值取向不是強烈地自我表現(xiàn)和冒險進取,而是平和忍耐、克已自足、恭順謙和;漢民族的心理態(tài)勢不是外向、直白、沖動,而是內(nèi)向、委婉、含蓄。處在這種以重等級的守法制度為基礎(chǔ)的古代社會文化中,有著長期形式的尊卑有序、謙恭中和的思維定式,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謙尊人已經(jīng)成為言語交際雙方共同擁有和遵守的知識,交際活語中無不有著謙詞敬語和謙尊意識,所以我們現(xiàn)在能在古代漢語文獻作品中見到大量的謙敬用法。

      古漢語中的謙敬用法,表現(xiàn)了古人文雅、禮讓的儀態(tài),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個縮影,我們只有熟悉其形式、掌握其內(nèi)涵,才能減少學(xué)習(xí)障礙,更好地學(xué)習(xí)古代漢語。

      參考文獻:

      [1]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3.

      [2]許嘉璐.禮俗與語言未輟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0 .

      [3]王寧.古漢語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6.

      [4]楊伯俊,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施真珍 云南昆明 昆明理工大學(xué)社會科學(xué)院 650093)

      猜你喜歡
      古漢語
      古漢語疑問句末“為”字補證
      “正反同辭”理論在古漢語教學(xué)中創(chuàng)新研究——以“罷極”訓(xùn)釋為例
      如何學(xué)習(xí)掌握古代漢語詞義*——何九盈先生《古漢語詞義叢談》評介
      上古漢語*kl-、*kr-類聲母的舌齒音演變
      上古漢語方所介詞“在”的對比研究*——以《今文尚書》、甲骨文和金文為例
      上古漢語“施”字音義考
      見于《說文解字》的晉江、石獅閩南方言上古漢語詞匯
      論古漢語篇章中的連接成分“是時”
      談?wù)劰艥h語的翻譯
      語言與翻譯(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1
      活用成語梳理古漢語知識
      語文知識(2014年10期)2014-02-28 22:00:56
      密云县| 新竹市| 德化县| 孙吴县| 神农架林区| 鄂尔多斯市| 乌兰县| 陆川县| 大化| 临泉县| 连平县| 甘孜县| 忻州市| 公安县| 雷山县| 互助| 陵川县| 宁武县| 静海县| 洪泽县| 建德市| 信阳市| 成都市| 施秉县| 富民县| 泾阳县| 阿图什市| 绥阳县| 乡城县| 陇西县| 岱山县| 南丰县| 文昌市| 淮阳县| 六安市| 海原县| 邢台市| 丰都县| 满洲里市| 海城市| 南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