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潔
語言源自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在學中用,用中學,語言才有自己的生命力。學習英語也不例外。但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學生在學習時偏重于單詞與句子,往往會忽略英語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再加上非母語環(huán)境,導致出現許多學生雖懂英語但羞于說英語的現象,即“啞巴英語”,學生們會逐漸喪失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把英語教學生活化勢在必行,我們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活英語。那么如何讓英語教學與生活有效鏈接呢?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現行的小學英語教材本身內容比較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細心的老師都會發(fā)現,教材中的知識點很多是我們平時要用到的。如,學生們喜歡的小動物,喜歡吃的水果,最愛玩的體育活動,最常用的日常禮貌用語等。又如,數字、顏色、身體、食品、玩具、個人情況、家庭、學校、朋友等源自學生生活的話題,這些都莫過于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我能做到緊抓這一特點,能把課堂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糅合在一起,通過多樣的形式,讓學生嘗試著去表達。如,“My name is …?MaraMa.” “I'm from China.” “I am ten.” “I like swimming.”此外,我還注重依據教材內容安排進行必要的拓展。如,讓學生將家人的照片帶來,聯系生活實際來學習有關家庭成員的知識點,他們更愿意主動地去介紹與交流?!癟his is my father.He is a teacher.He likes watching TV.” “This is my mother. She is a doctor.”“This is me.”等?,F實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更能激起學生用英語的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強。教與學的知識需要回歸于生活之中,因此,我們有必要將書本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千萬不能讓它們脫節(jié)。
二、學習情境生活化
學習一門語言,說話的內容、語氣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時間、地點、場合及身份等因素的制約,因此,要想在英語課堂上讓學生真正去創(chuàng)造語言、活用語言,生活化的學習情境非常重要,只有讓學生置身其中,才會在自覺和不自覺的狀態(tài)中更好地感受,從而達到掌握和運用語言的目的。
我在教學“A Birthday Party”時,首先將教師布置成生日派對的模擬會場,并精心準備了生日皇冠,生日禮物,蛋糕等道具,在這種濃烈的氛圍中,學生通過贈送禮物,齊唱祝福生日歌、吃蛋糕等一系列的活動,在潤物無聲中學會了 “a birthday party”“Which is for me,this one or that one?” “Ill put it on my desk.”“Lets have the cake.”等重點詞組句型,這樣的學習情境生動形象,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增強了交際和表達欲望??梢姡瑢W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英語,更能讓學生產生一種愉悅的情緒體驗,又使他們感受到學習英語知識是多么生動有趣。
三、課外作業(yè)生活化
課外作業(yè)也是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它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延伸,如果能使英語作業(yè)生活化,一定能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英語,并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外作業(yè)的設置要講究實用性,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并且能使學生不斷地拉近與學校、生活、社會的距離,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如,為了讓隨英語教材一起配發(fā)的磁帶發(fā)揮出最大的效益,也為了讓學生不感覺乏味,我除了讓學生每天堅持聽錄音,還讓他們去模仿,并錄制自己模擬的最得意之處,每周安排20分鐘全班一起欣賞并進行評比,那一個個“英語小能手”給其他同學做出了榜樣,帶領全班通過你追我趕,比誰說的英語標準。平時,我也鼓勵學生試著去閱讀一些英語卡通故事書,看一些少兒英語方面的節(jié)目,欣賞一些朗朗上口的兒童英語歌曲等,這些良好的習慣的養(yǎng)成,對學生來說是很有幫助的。對于剛接觸英語的三年級學生,暑假,我組織學生開展“生活英語大搜索”活動,讓學生時刻留意自己周圍的英文商標、中英文廣告、標牌,并做到及時去收集、摘抄,對于高年級學生,我還鼓勵他們到大自然中捕捉,學生們收集的英語單詞或句子琳瑯滿目,此外,我還布置學生在家中,將自己平時常用的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貼上英語標簽,既然鞏固了單詞,又提高了他們的書寫。這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課外作業(yè),讓學生有成就感,也能深深地感受到學英語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生活。
生活化的小學英語課堂有著自身獨特的魅力,是一座連接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橋梁。新課程背景下,就是強調教學要以生活實踐為根基,以生為本,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在生活這一大舞臺上說英語,講英語,在絢爛多姿的生活中用英語,使英語真正走進每個學生的心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真正地愛上英語。
(作者單位:江蘇啟東市南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