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珍
【摘 要】
綜觀高中學生作文教學現(xiàn)狀,寫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擾學生作文的難題。其實我們可以從熟悉的教材入手,發(fā)動學生充分發(fā)掘其中的寫作素材,使課本成為議論文寫作素材的“源頭活水”。本文試圖通過對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豐富學生寫作素材,提高學生作文的自信心。
【關(guān)鍵詞】
語文教材 挖掘 運用 寫作素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睂懽魉夭牡娜狈σ恢笔抢_學生作文的難題。殊不知我們的課本就是這樣一個巨大的材料寶藏,等待著我們?nèi)ラ_發(fā)?!皢柷堑们迦缭S,唯有源頭活水來”便是這個道理。問題在于不少學生身在寶山而不知山中有寶,如果能靈活挖掘并運用好我們教材中的素材,就一定能克服作文寫作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題,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學內(nèi)涵及文化底蘊,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挖掘開發(fā)教材資源,豐富學生寫作素材,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 引用(化用)課文名句,扮靚寫作語言。
教材中有很多優(yōu)美的詩句,也有很多富于哲理的名言。如李白《將進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魯迅《記念劉和珍君》中的“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荀子《勸學》中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等等。寫作中有時可引用名句擬題,倍添作文文采。如2009年江西滿分作文《獸首誠可貴,誠信價更高》的標題化用的就是裴多菲《自由與愛情》中的語句。有時可化用詩文入文,增添人文內(nèi)涵。如“語文是那草葉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舊都中國色天香的牡丹;語文是那無聲的冷月,是那靜謐的荷塘,是那沉舟側(cè)畔的萬點白帆,是那山重水復后的柳暗花明。潛過了落滿雪梨花的大自然,讓我們乘著“剛朵拉”到生活中尋找它的答案?!保ā独湎泔w上語文》)本段作者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的翅膀?qū)ⅰ恫萑~集》《荷塘月色》以及《威尼斯》等課文中的人事景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來,雅致大度而不俗。
2.將教材中的人物或事例作為事實論據(jù)。
語文教材選用的文章均是文質(zhì)兼美的典范。內(nèi)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許多歷史人物。這些名人或憂國憂民,或正道直行,或胸懷大志,或歷盡坎坷……與作者有關(guān)的各種事例,都是寫作的好材料。不僅如此,課文中還塑造了許多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如逆來順受、隱忍不發(fā)、最終走上反抗道路的林沖;因循守舊、膽怯懦弱的別里科夫;忠君愛國、手持漢節(jié)在冰天雪地中牧羊十載的蘇武……這些人物的種種事跡,也是寫作的好材。挖掘教材時,可以引導學生按照“愛”“寬容”“正義”“堅強”“苦難”等主題對教材人物歸類概括。
教材中的典型事例亦不勝枚舉,例如,《燭之武退秦師》的事例可以用來證明做人要顧全大局,也可用來證明口才有時候勝過刀槍;《荊軻刺秦王》的事例可以用來證明舍生取義為大節(jié),也可證明歷史的潮流不可阻擋;《鴻門宴》的事例可以用來證明做人不能有“婦人之仁”,也可證明剛愎自用危害大,還可證明大丈夫能屈能伸。掌握了這些材料,學生寫作時就將相應(yīng)的材料充實到文章里,可以極大地豐富文章的內(nèi)容。
3.借鑒課本,貫通寫作思路。
文章是表情達意的,大凡有成就的作家,都十分講究“文脈”。文脈通了,情意自然貫達,文章就有了鮮活的生命,反之則不然。而要在作文時學會“寫”通文脈,必須在上課文時先學會“讀”通文脈。教材文本中有很多寫作思路的典范。比如《故都的秋》中運用的“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模式;《拿來主義》一文則很好地運用了遞進式這一議論文的常用結(jié)構(gòu)模式;《荷塘月色》則巧妙地運用了雙線圓形結(jié)構(gòu)模式。寫作教學時就是要把這種先說什么、再說什么、后說什么以及為什么會這樣說的思維方法教給學生,并通過實踐遷移鞏固這種寫作知識。
4.借鑒課本,豐富表達技巧。
古人云,“文無定法”。新課標“表達與交流”部分第4條也提到“力求有個性的表達”,但這并不意味著反對學生模仿借鑒教材文本進行寫作。語文教科書中的文章大多為名家名篇,無論思想性還是藝術(shù)性都超出一般文章。其寫作手法學生還是可以模仿借鑒的。比如在學魯迅的《祝?!窌r,可重點學習文中綜合運用肖像描寫、語言描寫、環(huán)境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在學史鐵生的《合歡樹》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學會怎樣做到“以小見大”及如何運用象征手法。而夏衍的《包身工》一文則可讓學生學會點面結(jié)合的手法及類比論證的妙處,等等。
5.借鑒課本,豐富思想情感體驗。
一篇好的文章總是給人思想的啟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震憾。面對誘惑,孟子寫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面對官場,李白寫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從這些詩文來看,古文人的思想具有深邃的社會意義,有利于我們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對比聯(lián)想,運用到文章中,深化文章主旨。
以上筆者從五個方面談到了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寫作資源的問題。實際上,教材中的寫作資源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類:即有形的資源(詩詞名句、典型人物和事例、寫作手法等)和無形的資源(文本中蘊涵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當然,開發(fā)教材中寫作資源的方式還有很多,例如擴寫縮寫,將小說改編為劇本,等等。筆者相信,只要師生們共同努力,同行們深入探索,教材文本中的寫作資源定會被源源不斷地開采出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普遍提高,將不再是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