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洵的生死觀源于道家,主在儒家,輔于佛家。但由于佛、老等是當(dāng)時社會生活和學(xué)術(shù)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蘇洵的思想比較開放,又從不以純?nèi)遄跃樱y以看出其中的清晰界限,在他的同一篇文章中也常常體現(xiàn)出三教相融的觀點,而且,在不同時期,蘇洵對三教的偏傾也有所不同。
【關(guān)鍵詞】蘇洵 儒、釋、道 生死觀
【中圖分類號】G【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8C-
0110-02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省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散文家,政論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點是“不為空言而期于有用他”,其政論文既古樸簡勁又言辭鋒利,對歷代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和用人等方面進(jìn)行了廣泛全面的論述,可謂博辯宏偉,縱厲雄奇。其雜文,包括抒情散文、游記和祭文等文存不多,十六卷本《嘉祐集》中存有雜文一卷,有文二十篇。其行文感情真摯,語言凝練生動,但仍是以實用為本。有關(guān)蘇洵政論文的研究數(shù)不勝數(shù),對其雜文藝術(shù)特色的研究也盡詳備,因而本文將不贅述。
北宋是一個重儒、崇道、尚佛的時代,朝中士大夫信佛崇道是非常普遍的,呂大臨在給富弼的書中說:“今大道未明,人趨異學(xué),不入于莊,則入于釋?!笨梢娨话摺V档米⒁獾氖潜彼问看蠓虻娜濉⑨?、道意識是建立在一種實用主義的基礎(chǔ)之上,傾向于務(wù)實,教為己用。
蘇洵的思想淵源一直被認(rèn)為“本之儒家”,在其人生觀中,儒家的生死觀也對其影響最大。但是,蘇洵出生并成長于四川眉山,蜀地之人好仙道,敬重鬼妖,巫風(fēng)強(qiáng)勁由來已久,其祖輩多受道教影響,因而筆者以為其生死思想之初應(yīng)源于道家;蘇洵早年游訪名川,與多位高僧皆有交游,于禪頗有心得,因而筆者以為其思輔于佛家。本文將從其雜文出發(fā),略論蘇洵的一主二從的生死觀。
一、道家生死觀對蘇洵的影響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淵源已久,也最關(guān)注人之生死。道家重生、貴生并積極尋求養(yǎng)生之道,同時,認(rèn)為“生死齊一”坦然面對死亡的到來,其最高目標(biāo)是超越生死,在天地之間尋求不朽。蘇洵的實用主義哲學(xué)就是以道家的這種積極以求不朽和坦然面對生死為基點的。
《張益州畫像記》中記敘百姓要為治蜀有功的張方平畫像,并供奉于凈眾寺中。百姓以供奉畫像的形式來表達(dá)的對人崇敬或者;敬畏的風(fēng)俗由來久矣,民俗學(xué)上認(rèn)為是民間天人合一、天人感應(yīng)的道家思想。當(dāng)時,張方平還健在,因此蘇洵出言相勸道:“且公意不欲,如何?”同時提出自己的觀點:“公之恩在爾心,爾死,在爾子孫,其功業(yè)在史官,無以像為也?!碧K洵認(rèn)為一個人生在世,作出杰出的貢獻(xiàn),只要百姓將其功績記在心中,并代代相傳,就是最好的敬奉,沒有必要以實物代之。筆者以為大張旗鼓的畫像供奉所追求的是世俗的浮華,而世世代代流傳于百姓心中則是一種虛無,而這種虛無就是超越生死在天地之間以求不朽的道家生死觀的體現(xiàn)。
《木假山記》中,“木之生,或蘗而殤,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為棟梁則伐,不幸而為風(fēng)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則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沒于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嚙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則為好事者取去,強(qiáng)之以為山,然后可以脫泥沙而遠(yuǎn)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幾何!不為好事者所見,而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勝數(shù)!則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睒淠镜目部涝庥鰧嶋H上是隱喻當(dāng)時社會上人才遭受到的壓抑與摧殘。其中所蘊(yùn)涵的正是道家“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觀點。筆者以為這一觀點上升到生死觀則是一種“生死齊一”的觀點,這也是莊子生死觀中的核心觀點。這也可以佐證蘇洵看待事物生死,是源于道家的觀點的。
二、儒家生死觀對蘇洵的影響
儒家是中國文化的正統(tǒng)和主流,對蘇洵影響也最大,不僅可以從蘇洵積極的政論文中找到佐證,也可以在其雜文找到注腳。儒家的生死觀,注重生之進(jìn)取,死之靜息,順從自然,不求來世,并且提出人之所以有生與死的自然變化、轉(zhuǎn)化,有別于世間萬物,有品德行操的不同,都是源于“氣”之變,通俗的說,就是靈魂。《論衡》中有言:“人死精神升天,骸骨歸土,故謂之鬼。鬼者,歸也;神者,荒忽無形者也?!睆堓d在《正蒙》中闡發(fā)“氣”與生死之關(guān)聯(lián),謂:“氣于人,生而不離,死而游散者謂魂;聚而成質(zhì), 雖死而不散者謂魄?!?/p>
在蘇洵的《祭亡妻文》感情真摯,聲聲泣血,表達(dá)了丈夫?qū)t妻的無限哀思和追悔,筆者以為是其祭文之中寫得最為動情之作。這篇祭文也充分表現(xiàn)的蘇洵的儒家生死觀。“子去不返,我懷永哀。反復(fù)求思,意子復(fù)回。人亦有言,死生短長。茍皆不欲,爾避誰當(dāng)?我獨悲子,生逢百殃?!碧K洵深深地思念亡妻,渴望她能重生,但是,生死都是順從自然之理的,如果他的妻子可以復(fù)生,那么又會有誰為她的命數(shù)而去死呢?所以,人死不能復(fù)生,這個自然之理不可逆轉(zhuǎn)。據(jù)司馬光《程氏夫人墓志銘》中記述:“程氏富而蘇氏極貧。夫人入門,執(zhí)婦職,孝恭勤儉。”而蘇洵站在丈夫和父親的角度,用三個問句“有子六人,今誰在堂?唯軾與轍,僅存不亡。咻呴撫摩,既冠既昏。教以學(xué)問,畏其無聞。晝夜孜孜,孰知子勤?提攜東去,出門遲遲。今往不捷,后何以歸?”既表達(dá)了自己的戀戀不舍,又稱頌了程氏的品行。儒家相信靈魂之所在,一個有品行的人死后,身死而魂存,游蕩于天地之間。故而有“招魂”之說,如屈原的《招魂》,聲聲呼喚“魂兮歸來”。蘇洵在一番追悔與感慨之后,寫下“骨肉歸土,魂無不之。我歸舊廬,無不改移?;曩馕淬?,不日來歸?!被们摹墩谢辍?,蘇洵是愿意相信靈魂存在的,也希望“魂兮歸來”,與其對話。蘇洵這種生死觀在其他的祭文中也都有體現(xiàn)?!都朗窂┹o文》中蘇洵也是連用問句,仿佛與其游魂對話,逝者尤生,“哭書此文,命軾往奠,以慰斯魂?!薄都乐段晃摹分幸蔡岬健盎耆缬兄?,于此永別?!?/p>
儒家的生死觀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命數(shù)”,其最主要的著作就是《易經(jīng)》。對《易經(jīng)》的解讀代代有不同,唐宋以后,提出“理、象、數(shù)”三個新易學(xué)觀點。其中,所謂“數(shù)”即是由現(xiàn)象界中形下的數(shù)理,演繹推詳而出它的變化過程,由引而知人事與萬物的前因與后果。在蘇洵托物寓意、詠物抒懷的名篇《木假山記》中,總結(jié)木之遭遇的聯(lián)想,提出“疑其有數(shù)存乎其間”,此中“數(shù)”即指“命數(shù)”。蘇洵一生政治抱負(fù)未能得到施展,從此文看來他認(rèn)為這一切冥冥中有命數(shù),但他絕不向命數(shù)低頭,具有與命抗?fàn)幍梅e極精神,這種積極入世的生死觀在儒釋道三家中唯有儒家。
三、佛家生死觀對蘇洵的影響
佛教的生死觀認(rèn)為諸行無常,當(dāng)前的“死”只是為了下次的“生”,人在“天道,地道,人道,鬼道,畜生道,阿修羅道”間六道循環(huán),通俗的說就是生死輪回。
蘇洵早年游歷名川,訪道觀和寺廟。在其詩作《憶山送人》中提到自己游歷的多處佛寺古跡以及與僧人談禪論道的經(jīng)歷,“次入二林寺,遂獲高僧言。問以絕勝境,導(dǎo)我同躋攀。逾月不厭倦,巖谷行欲殫?!碧K洵寫《彭州圓覺禪院記》對于“自唐以來,天下士大夫爭以排釋老為言,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間者,往往自叛其師以求其容于吾。而吾士大夫亦喜其來而接之以禮”的現(xiàn)象頗有微詞,認(rèn)為是一種背叛,而對“及至蜀,聞其自京師歸,布衣蔬食以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圓覺院大治”的彭州僧保聰極為贊賞,故為其寺作院記。從這些都可以看出蘇洵對佛教的態(tài)度,吸納并支持其純粹性。在《極樂院造六菩薩記》中,蘇洵寫到:“始予少年時,父母俱存,兄弟妻子備具,終日嬉游,不知有死生之悲。自長女之夭,不四五年而丁母夫人之憂,蓋年二十有四矣。其后五年而喪兄希白,又一年而長子死,又四年而幼姊亡,又五年而次女卒。至于丁亥之歲,先君去世,又六年而失其幼女,服未既,而有長姊之喪。悲憂慘愴之氣,郁積而未散,蓋年四十有九而喪妻焉。嗟夫,三十年之間,而骨肉之親零落無幾。逝將南去,由荊、楚走大梁,然后訪吳、越,適燕、趙,徜徉于四方以忘其老?!惫P者以為,從這段敘述可以看出蘇洵雖然早年已接觸佛學(xué),但難通其深意,經(jīng)歷變故的晚年,佛教的生死觀對其影響加深。在其晚年之作《送蜀僧去塵》中,“誰為善相寧嫌瘦,復(fù)有知音可廢彈?”也可看出蘇洵晚年受到佛家的影響頗多。
蘇軾在《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序》中有云:“昔予先君文安主薄贈中大夫諱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寶。捐館之日,追述遺意,舍所愛作佛事,雖力有所此,而志則無盡?!薄熬桊^”是死的比較委婉的說法,“做佛事”也就是為亡靈超度。蘇洵這樣做也就體現(xiàn)了他相信人的生死輪回,佛法可以超度眾生之靈,可見佛家生死觀對他的生活行為影響。在《極樂院造六菩薩記》中又云:“慨然顧墳?zāi)?,追念死者,恐其魂神精爽滯于幽陰冥漠之間,而不獲曠然游乎逍遙之鄉(xiāng),于是造六菩薩并龕座二所。蓋釋氏所謂觀音、勢至、天藏、地藏、解冤結(jié)、引路王者,置于極樂院阿彌如來之堂。庶幾死者有知,或生于天,或生于人,四方上下,所適如意,亦若余之游于四方而無系云爾?!边@一段直接寫到蘇洵對佛教生死輪回觀點的吸納和篤信??梢哉f,是他受佛教生死觀影響的最有利的證據(jù)。
綜上所述,蘇洵的生死觀應(yīng)該是源于道家,主在儒家,輔于佛家。但由于佛、老等是當(dāng)時社會生活和學(xué)術(shù)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蘇洵的思想比較開放,又從不以純?nèi)遄跃樱y以看出其中的清晰界限,在他的同一篇文章中也常常體現(xiàn)出三教相融的觀點,而且,在不同時期,蘇洵對三教的偏傾也有所不同。筆者以為主要的標(biāo)尺就是其實用主義,有用于他者則崇之,這也是宋以來,社會對三教的主要看法。
【參考文獻(xiàn)】
[1]蘇洵.嘉祐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曾棗莊.蘇洵評傳[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3]任繼愈.中國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王玲玲.超越死亡的道家生死哲學(xué)觀[J].倫理學(xué)研究,2006(4)
[5]姜國柱.儒家的生死觀[J].中國文化研究,2000(1)
[6]林文葵.淺談道家生死觀[J].新西部,2007(6)
[7]楊維中.佛教的生死觀與命運觀[J].世界宗教文化,2007(2)
[8]王樹海,李明華.略論蘇軾早期對佛教的接受[J].山西大學(xué)學(xué)報,2011(2)
【作者簡介】賴筱倩(1985- ),女,碩士,廣西建設(shè)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黨委(學(xué)院)辦公室秘書,助教。
(責(zé)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