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交際型社會,對教育而言,不僅僅要教給孩子文化知識,更要培養(yǎng)其適應未來社會、參與社會活動的各種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培養(yǎng)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應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從而為孩子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強調(diào)“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要求讓幼兒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語言。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為幼兒營造一種濃郁的會話氛圍,注重方法指導,注重激勵評價,從而讓每個幼兒的口語交際能力都得到提高。下面,筆者就所執(zhí)教的幼兒語言教學,談談如何提高幼兒的口語交際能力。
第一道菜:讓幼兒學會傾聽
語言文字的教學,就是培養(yǎng)孩子“聽、說、讀、寫”能力,其中位于第一位的便是“聽”,要培養(yǎng)孩子口語交際能力,首先便是要讓孩子學會傾聽。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很多幼兒不注意傾聽別人的發(fā)言,別的孩子發(fā)言時,要么做自己的事,要么亂插嘴;有的孩子經(jīng)常心不在焉,表面在聽,實則不知在想些什么。因此,培養(yǎng)孩子口語交際的前提,必須是要培養(yǎng)孩子傾聽的意識、習慣、能力。
1.增強聽的意識。
幼兒年齡小,愛玩、好動是他們的天性,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面對有些孩子不會傾聽,教師既不能一味地批評,也不能一味地遷就,要通過表揚善于傾聽的孩子來增強幼兒傾聽的意識。如“你們聽得這么認真,真棒!”“你都聽出了他說得不對的地方,太厲害了!”“因為你仔細聽了,所以你記住了剛才老師說的話,真是個會傾聽的好孩子!”等等,教師這些有意無意的表揚,加深了孩子傾聽的印象,知道注意傾聽才是好孩子,從而增強了孩子聽的意識。
2.培養(yǎng)聽的習慣。
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之時可對孩子提出要求,要求他們傾聽時要學會做到“耳到、心到、眼到”,引導幼兒端正就坐,眼睛看著說話人,學會觀察說話人的眼神、表情、動作,一邊聽,一邊想別人說得怎么樣,好在哪里,哪里不對,還有哪些地方?jīng)]說到?培養(yǎng)孩子聽的習慣。
3.發(fā)展聽的能力。
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可經(jīng)常帶孩子玩“傳悄悄話”的游戲,即將班級孩子分成數(shù)量相等的若干組,由第一個孩子想好一句話,以悄悄話的形式傳給旁邊的小朋友,直至傳到每組的最后一個小朋友,最后比比哪一組的小朋友傳得對。在孩子們將此游戲玩得較熟之后,還可再要求孩子比一比哪組小朋友傳得又對、又快,如此不斷提高要求,反復訓練孩子聽的習慣與能力。長此以往,避免了枯燥的說教,而是讓孩子在有趣的嬉戲中,發(fā)展了聽的能力。當孩子在傾聽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在傾聽中去發(fā)現(xiàn)別人的閃光點和不足,要通過一些“小小故事會”等活動來培養(yǎng)幼兒聽的能力,通過聽后的復述與續(xù)編,來檢驗聽的效果,從而提高幼兒聽的能力。
第二道菜:注重激勵性評價
口語交際具有即時性,對年齡小、閱歷淺的幼兒來說,具有很大的挑戰(zhàn)性,因此教師要給幼兒以充分的鼓勵,積極引導其參與口語交際活動,并在交際中不斷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綱要》中提出:“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p>
1.要“蹲下身子”。
幼兒園階段,孩子的口語表達還處于起步階段,孩子們相互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蹲下身子看兒童,不能對他們有著過高的要求,在幼兒說話時不要輕易打斷他們的話。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包容幼兒交際時暫時的種種不足,以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對他們充滿信心,充滿關(guān)愛和信任。
2.要“戴高帽子”。
每個人都期待別人的肯定和贊美,由衷的贊美就如同射進幼兒心靈的一縷陽光,可以大大地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表現(xiàn)欲望?!澳阏f得真好!”“你的聲音真甜!”“你一下子能說這么多,太了不起了!”這些激勵性語言可以極大地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性。例如:我在講《上幼兒園》這個故事時,當個別膽小的幼兒在回答問題時,雖然說得有些斷斷續(xù)續(xù),但我還是表揚他們聲音動聽、想象豐富,鼓勵他們大膽說話,在我的鼓勵下,一些不敢舉手的幼兒也躍躍欲試,此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道菜:不斷巧設情境
情境是激發(fā)學習興趣的最好手段,一定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充分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幼兒參與口語交際的熱情。因此,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精心創(chuàng)設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教學情境,從而不斷激發(fā)幼兒的學習熱情,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1.在渲染中進入情境。
教學中,為了讓幼兒能夠進入口語交際的情境中,激發(fā)他們的交際欲望,教師要充分考慮兒童的認知特點,通過多媒體、語言描述、肢體動作、圖片出示等形式創(chuàng)設會話情境,從而讓兒童愿說、想說、說好。如在大班綜合活動“迷路了怎么辦”中,一位老師創(chuàng)設了“青青迷路,需要幫助”這一情境,幼兒在老師出示的多媒體課件和動聽的語言描述中自然融入了情境,自覺成為情境中的一員,根據(jù)生活中的積累進行了對話,通過對話,幼兒學會了如何文明問路和正確指路。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出示了一幅孩子們常去的人民公園的地圖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幼兒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進行交際。熟悉的場景激發(fā)了他們強烈的傾訴欲望,孩子們邊看圖,邊指路,在交流中真正做到了入情入境。教學活動即將結(jié)束時,在舒緩的背景音樂中,迷路的青青向大家致謝,孩子們天真的臉上洋溢著滿足、幸福與快樂。
2.在體驗中融入情境。
有些語言教學內(nèi)容不但貼近生活,而且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實施教學時,我們不妨帶孩子走進現(xiàn)實生活,讓幼兒在親自實踐中,體驗生活、融入情境,這樣給孩子的感受會更加深刻,口語交際時的積極性更高。在“逛超市”的教學活動中,課前教師帶領幼兒參觀了附近的超市,引導幼兒觀察超市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和工作用語,指導幼兒悉心觀察、仔細聆聽,并與超市的叔叔阿姨進行簡單的交流。由于在現(xiàn)實場景中已充分體驗,所以在這次教學活動開展時,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表現(xiàn)令人拍手叫好,特別是在口語交際時顯得更真實、準確,更富生活氣息。
3.在表演中再現(xiàn)情境。
在幼兒語言教學中,角色表演、故事表演等實踐性強的活動非常受幼兒的歡迎,所以教師可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開展一些表演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引導幼兒進行口語交際,這樣更加能接近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使幼兒可以在寬松、自由、有趣的氛圍里實現(xiàn)語言的交流和對話。故事《甜甜的西瓜帶回家》中,我引導幼兒模仿小熊施肥、澆水、捉蟲、摘瓜的樣子,并和其它小動物進行對話。孩子們戴上動物頭飾,在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表現(xiàn)中,逐步體驗到小熊幫助別人的心情,通過情景表演,幼兒在交流對話中不僅理解了故事內(nèi)容,還懂得了要學習勤勞、樂于助人的好品質(zhì)。
培養(yǎng)幼兒的口語交際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們循序漸進,關(guān)注細節(jié),孩子們定會不斷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