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恒婷
1.引言
施萊赫爾根據(jù)形態(tài)特點把世界上的語言分為三類:孤立語、附著語和屈折語。他認為決定語言本質的是兩個要素:意義(內含)和關系(外形)。
所有的語言按其要素可以劃分的形態(tài)有三類:
①只有語音表示意義,用語序表示關系的,稱為孤立語(或稱詞根語);
②用語音表示意義又表示關系,但是形式要素附著在詞根后,并且是不可變形的,稱為附著語(或稱分析語);
③意義和關系的要素融為一體,詞根可以起內部語音變化,或用附加法表示形式的,稱為屈折語(或稱綜合語)。
根據(jù)施萊赫爾的劃分,漢語屬于典型的分析語,現(xiàn)代英語的歸類就稍顯復雜,因為現(xiàn)代英語從古英語發(fā)展而來,所以仍然保留綜合語的某些特征,但也具有分析語的特點:有形態(tài)變化,但不像典型的綜合語那么復雜;詞序比漢語靈活,但相對固定;虛詞很多,用得也相當頻繁?,F(xiàn)代英語運用遺留下來的形態(tài)變化形式(hereditary influence)、相對固定的詞序及豐富的虛詞來表達語法關系,因此屬于綜合—分析語(syntactic-analytic language)。
形態(tài)變化、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的三大手段。這些手段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具有不同的特征,當然也不乏相同之處。本文旨在通過對比分析英漢句子成分及其在句中所處位置,找出兩種語言在構句方面存在的共性與個性。
2.英漢句子成分及其位置對比
2.1英漢句子成分的可比性
英語與漢語的可比性是建立在人類語言共同性(language universal)的基礎之上的。由于人類思維規(guī)律有著一致性,人類的語言規(guī)律也必定有著一致性。語言共性可概括為兩大類:一為形式共性(formal universals),如范疇特征、語序、疑問形式、否定形式等;一為功能共性(functional universals),如達意功能、語篇功能等(丁金國,1996)。正因為根植于共同基礎的人類各個具體語言之間有著普遍的共同性,才使不同語言間的交流成為可能。因此,語言共性是語際對比的基礎和前提,沒有語言共性,就沒有可比性。英漢句子成分的對比分析應建立在語言共性的基礎上,將尋找其殊異性作為對比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從思維模式上來看,大多數(shù)民族都是按“行為的主體—主體行為—行為客體”來思維的,但各種語言民族的思維模式同中有異。不同民族往往因其思維習慣的不同而對同一客觀事實有著不同的語言傳達順序。英語民族的思維模式的線性序列為:主體+行為+行為客體+行為標志,反映在語言傳達模式上是:主語+謂語+賓語+狀語,以及較長的定語必須后置。漢語民族的思維模式的線性序列為:主體+行為標志+行為+行為客體,這一思維習慣反映在語言傳達上的模式是:主語+狀語+謂語+賓語,以及定語必須前置等(李瑞華,1996)。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語與漢語在民族思維習慣及語言形態(tài)上有同有異,在基本語序上大同小異?!巴钡氖侵鞲沙煞郑ㄖ髡Z、謂語、賓語或表語)在句中的位置,“異”的是句子附加成分或修飾成分(定語、狀語、補語、同位語等)的位置。
2.2英漢語主干成分的位置比較
英語與漢語在語序上均屬主謂賓(SVO)語言。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英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主干成分及其在句中的位置是相同的,這是英、漢語基本句子結構的共性。雖然英漢語言千變萬化,但基本上是由下列5個基本句型擴展而成的。
2.2.1英語的基本句型
現(xiàn)代英語由謂語結構形式的多樣性而衍生出來的基本句型有五種,包括:
(1)主—動—補(SVC)結構
在SVC結構中,謂語動詞通常是連系動詞(Linking Verb)。例如:
The man is a teacher.
He looks fine.
Dinner is at six oclock.
The tape-recorder is on the table.
(2)主—動(SV)結構:
在SV結構中,謂語動詞通常是不及物動詞(Intransitive Verb)。例如:
Iron rusts.
Everybody laughed.
(3)主—動—賓(SVO)結構
在SVO結構中,謂語動詞通常是及物動詞(Transitive Verb),隨后須跟賓語,帶一個賓語的及物動詞又叫做“單賓語及物動詞”(Monotransitive Verb)。例如:
I want a ticket.
Liverpool won the game.
(4)主—動—賓—賓(SVoO)結構
在SVoO結構中,及物動詞之后須跟兩個賓語(間接賓語和直接賓語),這種動詞又叫“雙賓語及物動詞”(Ditransitive Verb)。例如:
I sent him a letter.
Mary lent me her ruler.
(5)主—動—賓—補(SVOC)結構
在SVOC結構中,及物動詞之后須跟賓語和賓語補足語,這種動詞又叫“復雜賓語及物動詞”(Complex Transitive Verb)。例如:
We made him our spokesman.
They elected him president.
2.2.2漢語的主要句法結構
除了獨詞句以外,每個漢語句子都可以分成多個成分,這些成分之間有著一定的句法關系,從而形成一定的句法結構。漢語主要的句法結構有五種,分別是:主謂結構、補充結構、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和并列結構。
(1)主謂結構
主語在前,謂語在后,合起來就組成了“主謂結構”。有些主語對謂語講是“施事”,就是說,謂語所描述的行為是從主語發(fā)出來的。例如:
她切了一棵大白菜。(趙樹理《傳家寶》)
我在街上走了半天。(老舍《月牙兒》)
爺兒三個上了小四艙。(袁靜《新兒女英雄傳》)
武震望望姚長庚,又望望姚志蘭。(楊朔《三千里江山》)
有些句子正相反,主語并不是謂語的“受事”,就是說,主語反而受到謂語所說的行為的影響。例如:
兩個人都受到了批評。(袁靜《新兒女英雄傳》)
黑旋風拿住了。(老舍《龍須溝》)
大門鎖了。(曹禺《雷雨》)
有時候句子無所謂“施事、受事”,主語只是謂語陳述的對象:
小梅的姥姥家,也不遠,在白洋淀里大楊莊。(袁靜《新兒女英雄傳》)
我有點頭痛。(曹禺《日出》)
這事兒咱們上當了。(袁靜《新兒女英雄傳》)
(2)補充結構
動詞或形容詞后面可以另外加上一個動詞、形容詞之類,表示前一個成分的結果、趨向等,這一類成分叫做補語,因為它對前面一個成分有所說明、有所補充。動詞帶補語叫“動補結構”,形容詞帶補語叫“形補結構”,合起來總稱“補充結構”。例如:
你把屋子打掃干凈。
他急哭了。
事情辦完了。(周立波《暴風驟雨》)
點心預備好了。(曹禺《日出》)
咱們還是把這箱子搬下去吧?(趙樹理《傳家寶》)
那個老頭子一腳能踢死個牛。(老舍《斷魂槍》)
(3)動賓結構
動詞、次動詞加賓語叫做“動賓結構”,有些動詞帶賓語,有些不帶賓語。帶賓語的動詞也不是總帶賓語的。例如:
我洗衣裳。
我洗完了。
有時候一個動詞可以帶兩個賓語。例如:
魏大猛!你賠我一個排?。ㄔo《新兒女英雄傳》)
我現(xiàn)在給你一個機會。(曹禺《雷雨》)
(4)偏正結構
偏正結構由修飾語加中心語組成,修飾語放在中心語的前頭。修飾語的功用是限制或描寫中心語。例如:
外面的河漲了水。(曹禺《雷雨》)
人民的力量最大,人民的智慧無窮。
(5)并列結構
并列結構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平等的成分組成的,它可以做句子的各種成分。例如:
人類的智慧能夠征服自然,改變自然。
我們必須重視并且辦好小學教育。
由以上這五種句法結構充當句子成分可以衍生出無限的漢語分句,但是其在句子的主干部分(主—謂—賓)中所處的位置與現(xiàn)代英語的五種基本句型中這三種句子成分的位置卻是一致的,這是英漢兩種語言在句子成分位置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共性。
2.3英漢句子特殊成分的位置比較
按照漢語語法學界對句子成分的區(qū)分,一個句子還包括兩種特殊成分:復指成分和獨立成分。
2.3.1復指成分:同位語
復指成分也就是同位語,指的是在意義上同指一事物,進入句子時擔當共同的“職務”,兩者之間又有說明或解釋關系的兩個詞語(呂冀平2003)。在句子中其位置比較靈活,可前,可后。例如:
老勞模蘇廣銘時刻關心青年工人的成長。
人們把李林甫的所作所為歸納出一句成語:口蜜腹劍。
英語中的同位語結構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同一層次語法單位組成的結構,其中前項和后項所指相同,句法功能也相同。例如:
David,our guide,didnt see the snake.
Her dream to become a ballet dancer has come true.
The mere fact that America still attracts millions of people is evidence that it is not in decline.
由以上諸例比較分析可知,英、漢句子中均存在同位語成分,且其在句中的位置是相同的。
2.3.2獨立成分:插入語
獨立成分也稱作插入語,指的是在句子中不同任何成分發(fā)生結構上的聯(lián)系,也不表示任何語氣,只是插到句子里作為一種敘述過程的補充的詞或詞組。例如:
這件事,對不起,我決不能辦!
問題這么復雜,你想想看,我們能那么輕率地做出決定嗎?
他這個人吧不好處,我覺得。
Your work,Im sorry to say,is not satisfactory.
The director,in fact,has done very little work.
They have many courses:Chinese, English,Mathematics, History,to name just a few.
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英、漢句子中插入語的位置都非常靈活,需要指出的一點是這種位置上的靈活性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考慮插入語的類型,而后方可決定其在句子中的具體位置。
2.4英漢語修飾成分的位置比較
修飾成分也可稱為附加成分,主要指定語、狀語等,它們的位置和次序在英、漢語中差別較大,所以以下主要比較英、漢語兩種語言句子中定語、狀語等位置異同的比較。
2.4.1定語
不同語言的句子(基本句)具有不同的擴展形式。所謂“擴展”是指基本結構隨著思維的發(fā)展而呈現(xiàn)的線性延伸。句子的線性延伸有兩種形式:一是順線性延伸,即從左到右的延伸,為LR延伸;二是逆線性延伸,即從右到左的延伸,稱為RL延伸。英語句子的擴展,呈LR線性伸,句首收縮,句尾開放。(劉露營,2004)如:
This is the dog.
This is the dog that caught the thief.
This is the dog that caught the thief who stole the clothes.
漢語句子的擴展形式與英語恰恰相反,呈RL型延伸,句首開放,句尾收縮。如:
鋼筆壞了。
英雄牌鋼筆壞了。
去年買的英雄牌鋼筆壞了。
小王去年買的英雄牌鋼筆壞了。
從上述兩種語言基本句的擴展形式來看,英漢定語修飾語的位置存在較大差異。漢語定語修飾語只能前置,句子只能作RL延伸且不能過長,句尾收縮。英語定語修飾語既可前置,又可后置,句子作LR延伸且可以很長,句尾開放,但結構嚴謹。
(1)單詞作定語
英語中單詞作定語時一般前置。如:
He is a naughty boy.他是一個淘氣的男孩。
下列單詞作定語時應后置。
a. alive,present,possible,available,responsible,concerned,needed,involved等形容詞或分詞作定語時常須后置。如:
How long is the time needed?要多長時間?
The guests present include some foreign visitors.到場的來賓中還有一些外賓。
b.英語中,如果中心詞由some,any,every,no等構成的復合代詞充當,其定語須后置。如:
I was looking for something cheaper.我正在找便宜一點的東西。
Theyve eaten everything else.他們把其他所有的東西都吃掉了。
c.漢語中副詞不作定語,英語中有時采用副詞作定語,英語中副詞作定語時通常后置。如:
Life there is full of happiness.那里的生活充滿了快樂。
值得注意的是,多個形容詞作定語時,英漢雖然都將其前置,但具體位置有所不同。在漢語中,幾個定語連用時,習慣上把最能表明事物本質的放在最前面,把表示規(guī)模大小、力量強弱的放在后面,其定語的排列次序一般是由重要到次要、由大到小、由專有到一般。英語越是表示事物本質的定語越要靠近它所修飾的名詞,定語和中心詞關系越密切,位置越接近,其定語的排列順序一般是由次要到重要、由一般到專有、由小到大。如:
國際經(jīng)濟新秩序
a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2)短語作定語
英語中修飾名詞的短語一般放在名詞之后,漢語里則放在被修飾的名詞之前。如:
Japan is our close neighbour separated only by a narrow strip of water.
日本和我們是一衣帶水的鄰邦。
(3)從句作定語
英語的定語從句,無論是限制性定語從句,還是非限制性定語從句,一般都須后置;漢語中與英語限制性定語從句相對應的定語從句多前置,與非限制性定語從句相對應的從句和英語語序相同。如:
This is the book which I told you about.這就是我和你說過的那本書。
The train,which takes only two hours to get there,is quicker than the bus,which takes three.
火車到那兒只要兩個小時,比公共汽車快,公共汽車到那兒要三個小時。
2.4.2狀語
英漢兩種語言的狀語位置差別較大,狀語的位置都不固定,會隨著強調的程度、句子的平衡和上下文的變化而發(fā)生相應的變化。
(1)單詞或短語作狀語
概括起來說,英語的狀語有三種形式,即:句中式、句首式和句尾式,而漢語中副詞或副詞短語作狀語時一般不置于句末,通常用句首式或句中式。漢語的狀語放在謂語動詞之后就成了補語,這是現(xiàn)代漢語的重要特點之一。英語有不同類型的句尾狀語。在上述三種形式中,句中式狀語英漢較為一致,都處于謂語動詞之前,尤其是表示“強度”、“頻度”的副詞,如“經(jīng)常”(often),“總是”(always),“很少”(seldom),“從不”(never),“通?!保╱sually),“幾乎”(almost),“幾乎不”(scarcely),“逐漸地”(gradually)等。如:
She often speaks English. 她經(jīng)常說英語。
除上述表示“強度”、“頻度”的副詞外,英語中其他狀語一般位于謂語或賓語之后(除特殊的表示強調的以外)。
例如:
昨天上午同學們在教室里認真地復習功課。
The children went over their lessons earnestly in the classroom yesterday morning.
或:Yesterday morning the children went over their lessons earnestly in the classroom.(第二種形式強調時間)
漢語句子同時還有時間狀語和地點狀語,時間狀語一般放在地點狀語之前,而英語中時間狀語則通常放在地點狀語之后。除時間、地點狀語外,如果還有方式狀語,在漢語里的順序通常是:時間+地點+方式;英語中則是:方式+地點+時間。此外,同一句子中如有2個時間、地點狀語,漢語中一般從較大單位到較小單位排列,而英語恰好相反。如:
Father works hard on the farm every day.爸爸每天在農(nóng)場里努力工作。
(2)從句作狀語
英語的時間狀語從句、地點狀語從句、條件狀語從句既可置于句首又可置于句末。置于句首時,與漢語語序一致,置于句末時與漢語相反。如:
Things were different when I was a child.When I was a child,things were different.
我年幼的時候情況和現(xiàn)在不同。
I will follow you wherever you go.Wherever you go, I will follow you.
無論你去哪兒,我都要跟著你。
置于句首、句末均可與漢語語序一致的有原因狀語從句。如:
Because he is ill,he doesnt go to work.因為他病了,他沒去上班。
置于句首且與漢語語序一致的有讓步狀語從句和表示比喻、象征意義的方式狀語從句。
As you said,Miss Wang is a good teacher.跟你說的一樣,王小姐是個好老師。
置于句末與漢語語序一致的有結果狀語從句和比較狀語從句:
He works harder than she does.他工作比她努力。
置于句末且與漢語語序不一致的有表方式、狀態(tài)的方式狀語從句和目的狀語從句。
You must do it as I tell you.你必須照我說的那樣去做。
三、結語
英漢兩種語言從屬于不同的語系,英漢兩個民族在思維模式上存在差異。這種差異體現(xiàn)在語言上則表現(xiàn)為語言的個性與共性。體現(xiàn)在構句上,則表現(xiàn)為基本成分和特殊成分位置一致,在附加成分上兩種語言有共性也有個性,且個性表現(xiàn)得較為顯著。劉露營(2004)認為產(chǎn)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在于,漢民族的思維著重對事物的感知,依據(jù)實際時間順序編排語言。漢語的語序結構直接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的時序結構;說英語的民族不注重時序與句序的對應性,可根據(jù)說話人的語氣輕重、文風特點、表達需要等意圖排列語序,因而其構句具有較大的靈活性。
參考文獻:
[1]陳明遠.語言科學和現(xiàn)代科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丁金國.漢英對比研究的理論原則[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3).
[3]丁聲樹等.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4]呂冀平.漢語語法基礎[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5]劉露營.英漢句序的對比與分析[J].重慶: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雙月刊),2004.(1).
[6]李瑞華.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7]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8]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9]章振邦.新編英語語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