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輝
摘 要: 新課程標準提倡新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機械訓練、死記硬背、被動學習的不良狀況,打造充滿激情的語文課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 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自主學習
新課程標準提倡新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機械訓練、死記硬背、被動學習的不良狀況,打造充滿激情的語文課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筆者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在現(xiàn)代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刻苦鉆研,大膽創(chuàng)新,不斷總結,獲得了一些有益的教學心得,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現(xiàn)簡述如下,與同行分享。
一、在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是“一室之尊”,是高高在上的“傳道”者,師生之間缺乏平等互動與良好溝通,即教師在臺上“唱獨角戲”,滔滔不絕,學生在桌前充當錄音機,被“灌”得昏昏欲睡,不僅使學習過程索然無趣,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有這樣一個科學實驗:將從情緒處于極端狀態(tài)(極度恐懼或非常憤怒)的人身上抽取的血液注射到老鼠的體內,老鼠不到2分鐘就會死掉,由此可見,不良的情緒對人有巨大影響。鑒于此,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極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的、平等的、和諧的、充滿關愛并充分尊重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主動而愉快地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比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充分展現(xiàn)出信任的眼神、贊賞的微笑等面部表情,可以向學生做出豎大拇指、點頭贊許和鼓掌等肢體語言,還可以及時捕捉和適量放大學生在課堂上流露的閃光點,及時表揚,積極鼓勵,從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在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營造課堂氛圍,從而引導學生輕松愉悅地全身心投入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身心發(fā)展,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在課堂上為學生留出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即教師應在了解不同學生存在的個別差異與不同的學習要求的同時,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自主性,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進一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鑒于此,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把新教學理念落到實處,真正樹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從而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擁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對于這項教學改革,有些教師可能會心存顧慮,不敢貿(mào)然放手,究其內因,一是教學模式的慣性使然,部分教師已經(jīng)習慣于灌輸式教育,況且,自己的學生時代就是在那樣的模式下度過的,因此,認為被動學習是理所當然,也是必然的;二是教師由得把初中學生當成孩子,低估學生的水平,不相信學生的能力,不放心學生的自覺性,怕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了,會無法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其實,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學習過程就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知識結構的過程,因此,并不是教師講得越多越詳細,學生學到的知識就越多,而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越多,學生學習和掌握的知識就會越多,正因為如此,新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教學要求:“……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規(guī)律……”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不應是“主宰”,而是教學活動的指導者,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應為學生留出充足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自學能力,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自我學習與提高的主人。實踐證明,教師為學生留出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可以有效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從而起到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的作用。
三、在課堂上為學生留出一定的思維空間
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打造出了一些“高分低能”的“書呆子”,這些都是“填鴨式”教學的弊端。學習的過程,其實也是悟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學生不僅學起來無味,聽起來無趣,還無法留下深刻的記憶,無法達到應有的學習目的。曾經(jīng)有人打個比喻,說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就相當于教師把食物嚼碎了,一口一口喂給學生,學生不僅覺得乏味,還失去了應有的“咀嚼”能力。同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留出一定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通過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就相當于把美味直接讓學生自主品嘗,從而使學生在感受美的同時,也提高了個人能力。鑒于此,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精心備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圍繞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可以為學生留出一定的思維空間的課堂提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萬事開頭難,剛開始當教師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可能會有些難度,這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循循善誘,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課文時,可以讓學生抓住標題進行質疑,要求學生仔細分析課文的標題:課文的標題是什么樣的結構?其中心詞是什么?這是什么樣文體的課文標題格式?這篇課文的重點應該是什么?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問幾個“為什么”,如果能夠回答,就進行下一步,如果不能回答,就在課堂上提出來,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予以解決。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始終為學生留出一定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促使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打造高效的激情課堂提供前提。
如果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采取靈活而有效的教學策略,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給學生留出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和一定的思維空間,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并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良好觀念,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