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摘 要:生本課堂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生本課堂的基本出發(fā)點是學生唱主角,認為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要比教師的“口耳相授”更加有效,思維的訓練也更加深刻。并且期待學生在“唱主角”的學習方式中,營造民主、平等、和諧、人文的課堂環(huán)境。使自己有所提升,并形成獨特的個人感悟。如何將“生本課堂”教育理念與歷史學科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是現代歷史教學面臨的新課題。以《社會調研——改革開放30多年家鄉(xiāng)的變化》的教學為例,小結了“生本課堂”理念在歷史調研活動課中運用的一些得失,并作出一定的反思。
關鍵詞:生本課堂;歷史教學;方法;實踐
【背景】
社會調研即社會調查研究,是通過調查表、訪談等得到事實依據和理論依據來說明問題。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活動課要求調研改革開放30多年家鄉(xiāng)發(fā)生的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從方方面面表現出來,而且就發(fā)生在學生所生活的城市、鄉(xiāng)村,便于學生主動去獲取第一手資料,得出結論,解決問題。我覺得是嘗試將生本課堂理念與歷史教學緊密結合的一個良好契機。
【問題】
問題之一:調研的范圍太廣(調研的方向;調研的對象)。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巨變從社會的方方面面表現出來,方面越多,反倒顯得無從下手。
問題之二:調研中信息的收集、綜合與抽象提煉。學生到處搜集網羅來的資料,是否與調研的目的相關,如何進行有效處理,能否進行有效處理?
問題之三:調研的成果以何種方式展示較有創(chuàng)新?
【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措施】
針對問題一,我首先和同學們探討從何下手,廣泛征求學生的建議。學生積極性很高,交通業(yè)、旅游業(yè)、教育業(yè)、通信業(yè)、餐飲業(yè)、服裝業(yè)、住房條件、城市面貌等等方面的變化,學生七嘴八舌說了好多。但問題是實際操作中不可能深入到各行各業(yè)去進行調查研究。即使可行,這種全面開花的局面也不可取。于是大伙一起討論,最終決定從最貼近老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幾方面著手,結合變化最快的通信行業(yè)以及與我們密切相關的教育領域去展開調研。
就調研的對象問題,學生也是天馬行空,說得很大。如市長、局長。我及時予以指導——其實調查身邊的人(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鄰居朋友),觀察身邊的事即可,“小事件可以反映大問題”。而且,這種方式大大降低了調研的難度,可以按小組進行,個人也可以隨時進行。
針對問題二,既然是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而且方向性很明確,那我就放心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按小組完成自己的調研任務,在過程當中適時提提醒,幫忙出出主意。結果是出乎意料的,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找來了那時候的衣服,找來了那時候用的票證,找來了那時候人們的一些諺語民謠,找來了那時候的老照片,找來了那時候的歌曲,找來了那時候的碟片資料,甚至采訪的錄音、拍攝的實景……不由地讓我感到蘊藏在學生身上的潛力,
也讓我想通了一句一直沒想通的名言:一名好老師要學會偷懶。
學生在我的參與幫助之下,將調研的諸多資料進行適當刪減、系統(tǒng)分類,并按時空劃為兩段,前后作強烈對照,感受家鄉(xiāng)
巨變。
針對問題三,同學們很珍惜調研成果。有的同學制作了ppt,想要把本組的成果展示給大家;有些同學說,不如就出個展牌,搞一個圖片展;有的同學說不如聽聽有關改革開放的歌曲,邀請一些那時候的人給我們講講那時候的事更有新意。我的想法是,讓各組調研成果能展示出來,展示方式還要有所創(chuàng)新,不能落入俗套。同學們集思廣益,大膽嘗試一種從未運用的展示方式——現場訪談法。訪談中,由學生去扮演他們的采訪對象,這是具有“模擬”性質、“學習”性質的展示。
【教學設計】
一、設置情境,激發(fā)興趣
播放《春天的故事》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有關改革開放的歌曲,展示深圳經濟特區(qū)的巨變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讓大家不由自主地回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決策。
二、實施訪談,比較、感受
嘉賓訪談過程中穿插同學的短片表演,調研實物資料展示,實地采訪錄音,拍攝實景,碟片資料……在前后比較中感受家鄉(xiāng)巨變。
三、引導分析,暢談原因
在展示成果之后,我們并沒有戛然而止。而是考慮調研目標,在充分的事實基礎上,同學們自然得出這是在改革開放政策下的結果,證明改革開放是正確的。水到渠成,達到教學目的,并由此拓展,暢想明天。
四、創(chuàng)設情境,展望未來
齊唱《走進新時代》這首與改革開放有關的高亢的歌曲,進入情境,增強信心,展望未來。
【反思】
社會調研重點不在于“科學研究”而在于學習“自主、合作、探究”,它重視學生在調研過程中的經歷和體驗,重視學生探究的過程。通過這節(jié)課的成功嘗試,學生經歷了查閱資料、問卷調查、走訪專家、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不僅能獲取各種有效信息,拓寬知識,學會調研的方法;而且能獲得直接經驗和親身體驗,從而使學生在更近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中主動地學習,形成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學習態(tài)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節(jié)調研課克服了教材的霸權主義,克服了教師的霸權主義,敢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善于積極引導學生怎樣去做,不再是根據教師意志把知識告訴學生,而是依據課標和學生的實際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的自主探究。這種從“帶著知識走向學生”到“帶著學生走向知識”的方式革命,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發(fā)現、問題的思考、規(guī)律的尋找、結論的歸納、疑難的質問、知識結構的建構等,將教師侃侃而談的講堂變成學生質疑、釋疑的學堂,這是真正的生本——一切為了學生。
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與堅實的進步。”
筆者認為,調研課中貫徹落實的“生本課堂”理念正是這節(jié)課找到的一種方法、一種途徑,從而呈現了少教多學,快樂進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有效課堂現象。
(作者單位 江蘇省鎮(zhèn)江市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