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斌
[案例主旨]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非直接傳授性的教學形式,它是以學生探究問題的方式來進行的學習過程。其目的是通過學生的探究性活動,鼓勵學生的探究意識,幫助學生學會探究的方法并形成探究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其中有一個過程,是一個思考研究的過程,也是一個意見交換的過程,學生不斷獲得信息的過程,學生尋找證明方法的過程。
[案例事件]
這是一節(jié)二年級的籃球課,在做了有趣的準備活動后,我對同學們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籃球,籃球有很多種玩法,現(xiàn)在,老師想看看誰的水平高,大家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幾個同學一起探討研究玩法。好,解散!
(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短短幾分鐘已微微出汗,有拍球、運球、拋接球、地滾球、兩人傳接球、踢球、戲野鴨等形式,個個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有創(chuàng)意。)
老師:老師很想看看你們是怎樣拍球的?會的同學請表演一下,好嗎?
(有的單、雙手拍球,有的左、右手拍球,也有的轉身拍球等,許多同學用羨慕的眼光看著幾位成功的同學,有的仔細觀察,認真模仿,也有的虛心請教,還有的靜靜思考。)
老師:你們剛才是用左手還是用右手拍球的?
(同學們議論紛紛。)
學生A:老師,我用左手。
學生B:老師,我用右手。
老師:你們知道自己右手一分鐘能拍多少次嗎?開始練習吧!等一下我們進行比賽。
(同學們被這個問題吸引住了,很想了解自己的水平,因此練習得非常認真。)
老師:你們知道自己左手一分鐘能拍多少次嗎?
(同學們再次被吸引了,更加認真地練習起來。)
老師:你們剛才都很認真地練習了左手右手拍球,現(xiàn)在,我們進行一分鐘的比賽,預備開始!
(同學們專注投入,興趣與熱情都很高漲。)
老師:誰愿意把你的成績告訴老師?
學生C:老師,我左手105,右手181。
學生D:老師,我左手111,右手203。
學生E:老師,我左手165,右手133。
老師:根據(jù)同學們的成績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怎樣的結論呢?
學生:多數(shù)同學右手比左手拍得多,也有個別同學左手比右手多!
老師:一個真正的籃球高手,他是左右手都能拍球的,現(xiàn)在你們看看老師的表演吧!
(學生瞪大了眼睛,像看魔術似的聚精會神。)
學生:哇!怎么這么快,球不失誤。好!老師讓我們練吧!
老師:行!
老師:為什么有些同學拍球很好呢?現(xiàn)在,我請幾個高手上來表演,請注意觀察他們拍球的姿勢、手型以及手與球的距離。
老師:誰能告訴我你的發(fā)現(xiàn)?
學生D:兩腳分開,稍微彎曲。
學生E:五指分開,手與球看上去是不分開的,像磁鐵一樣吸住。(按拍)
學生F:人的身體要稍微彎下點,不能站直。
老師:你們已經發(fā)現(xiàn)了提高拍球水平的訣竅,根據(jù)剛才幾位同學的經驗,大家再試一試吧!……
老師:在戲球時,我看到有些同學是邊走邊拍球的,要想成為一個籃球運動員必須學會運球,請試一試吧!
(學生自由結伴練習,有的很少失誤,有的失誤很多,差異極大;有的小組在討論,也有的同學在請教。)
老師:你們覺得拍球和運球有什么不同?
學生F:球在右前方,拍在球的后上方。
老師:我用兒歌告訴你們:球走我也走,球在右前方,五指要張開,拍在后上方。
老師:現(xiàn)在給你們幾分鐘時間,讓你們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技巧吧!
(有的比左手拍球,有的比右手拍球,還有的比左右手拍球,更有高手在比運球,場面積極、活躍、豐富。)
老師:現(xiàn)在我們進行一對一的搶斷球游戲,自由結伴。這種形式在美國街頭籃球中是最常見的,在我們同學之中也會慢慢流行起來。
(通過游戲,讓學生在比賽中體會籃球的魅力。)
放松時,老師介紹了幾種回家練習的方法(如繞八字、雙手背后前拋球、單指頂球等),引起了學生陣陣掌聲!
[案例反思]
籃球對二年級學生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籃球運動激烈、快速、競爭性強,趣味性濃,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根據(jù)新課程理念,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更應淡化技術,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學習意識。因此,我設計了熟悉球性,學習運球,應用運球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本課探究性學習案例中,教師充分地放,不再告訴學生怎么做,而是幫助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如在探究過程大部分時間里,實施非指導性教學,由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練習,去嘗試,去總結,同伴的知識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課中的問題主要是教師根據(jù)運動技能形成的規(guī)律建構,探究結論的得出在較大程度上是由學生自主完成的。
1.教師構建支架式教學策略
整個過程中,學生掌握拍球和運球的方法成為關注的焦點,教師運用了支架式教學策略。最初,教師承擔的環(huán)節(jié)多一些(如右手拍球、左手拍球、左右手交換拍球),且將內部思維過程外化,讓學生觀察、思考,教師在對探究方法、探究內容(主要指本課難點:拍球的手型和姿勢)上提供幫助,在后面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逐漸放手讓學生承擔一些(拍球、運球、一對一搶斷球游戲),給學生機會解釋思維過程,并給予適當指點、反饋(教師巡視、個別指導、及時評價),這樣,教師承擔的環(huán)節(jié)越來越少,學生承擔的環(huán)節(jié)越來越多,直到最后全部獨立展示(展示戲球技能一對一搶斷球游戲)。
探究性學習首先是一種“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探究問題的過程,學生需要通過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目標,逐步掌握探究性學習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探究技能,教師是整個教的活動主體。
2.學生個人意義的建構
以系列目標為引導,通過評價促進學練。整個學練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個人意義的建構,學生整個探究性學習的內容是圍繞問題生發(fā)開來的,每一個問題的解決就是一個小目標的實現(xiàn)。提出問題就是為學生的智能活動樹立方向性的障礙,評價是對學生體能和技能的刺激,探究性學習模式要以系列問題為引導,例如本課:(1)你能用右手拍球嗎?一分鐘能拍多少次?(2)你能用左手拍球嗎?一分鐘能拍多少次?(3)你能用左右手交換拍球嗎?一分鐘能拍多少次?(4)你拍球的手型和姿勢是怎樣的?你能隨心所欲地運球嗎?等等。探究性學習強調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經驗為基礎(包括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它是對學生原有經驗的利用、改造、提煉和拓展,形成原有經驗的喚醒、激活、參與及批判性反思,這些構成了探究性學習的前提條件。本案例問題設計的特點:教師知道學生在建構的進程中會遇到什么問題,多少障礙物,要兜多少圈子并設計了一個充滿適度競爭與阻礙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引導學生思考和談論他們所做的事,每個問題就是一個目標,層層遞進,每一次評價是對每一個目標的反饋。
3.建構學習共同體的交流和展示平臺
學生是整個學習活動的主體,現(xiàn)代教學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fā)展。當學生拍球、運球技能逐漸形成時,他們渴望一展身手,教師搭建(展示戲球、一對一)平臺,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同伴游戲或個體活動,教師站在更高管理層面,準確把握教學的流向,給學生以恰當?shù)囊?gu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