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敬芬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那么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如何挖掘學生的潛力,調動其積極性,從而收到優(yōu)化教學的效果呢?
一、構建新型師生關系,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法
自信能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教師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與學生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友愛的新型師生關系,不斷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放手讓學生自由學、思、疑、問。這樣良好的師生互動能形成一種教與學相互推動的合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同時,教師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發(fā)揮多媒體、網絡的教育功能,制作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課件,引導學生自主地獲取和運用知識,并通過交流解決問題。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無中生有”“異想天開”,不唯書,不唯師,不盲從,不滿足現(xiàn)成的方法和答案,大膽去懷疑和超越。
二、開展活動課,挖掘學生創(chuàng)新潛能
愛因斯坦說過,在教育過程中,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遠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等總體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不是獲取特定的知識。相比于思想政治課中傳統(tǒng)的說教式教育,活動課更容易被學生認同和接受,可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境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設計各種活動,引導學生自由交流、自主學習,不斷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活動課的設置和開展應該充分體現(xiàn)現(xiàn)代教育的特征,滿足現(xiàn)代社會對人的能力的要求。通過開展內容豐富的活動課,學生可以接觸社會,增強交際能力,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和社會中去?;顒诱n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關鍵是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能夠啟發(fā)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針對中學生好動、好強的特點,活動一般可以采取討論、競賽、演講等形式,這樣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加強其學習政治的興趣。
三、增強教師的語言表達效果和教學趣味性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識不變成僵死的、靜止的學問,就要把語言變成一種最重要的創(chuàng)造工具。同樣地,思想政治課的說服力和感召力也來自教師的語言力度、語言技巧和語言風采。學生對政治書本上的知識感性認識不強,如果教師沒有充分運用自己手頭的資源,對教學資源的使用太過單一化,那么學生就很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作為一名政治課教師,備課時應充分把握書本、時事、參考資料等多種資源,精心構思它們的合理展現(xiàn)與應用。這樣,教師在上課時才能信手拈來,避免學生對自己的講解產生困頓、疲乏的感覺。
另外,思想政治教學要面向生活和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設計有情趣、有意義的教學情境,寓教于情,使學生學習到各種與生活相關的知識,從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若能將幽默故事、個人經歷、趣聞軼事等融入課堂之中,在講課過程中適當穿插一些“小插曲”,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如在學習《擁抱美好的未來》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看我國發(fā)射成功的首顆探月衛(wèi)星“嫦娥一號”的升空錄像。生動鮮活的事例會讓他們對學習產生熱情,對未來充滿夢想,也為祖國感到驕傲。
一個乏味、呆板的教師是不可能讓學生對課堂產生興趣的。教師要不斷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習和思考的環(huán)境,使他們渴望參與教學活動并從中尋求知識,體味到學習的快樂。
面對不斷出現(xiàn)的機遇和挑戰(zhàn),思想政治教師一定要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重視對學生主體意識的喚醒。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與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只要樹立全新的教學觀,探索出一條開放型、多元化的教改思路,思想政治課就會充滿生機和活力。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