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賦,原指人的體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質(zhì)和天資。有趣的是,我們研究討論的對象——字體,也是有稟賦的。字體作為文字的外在形態(tài),除去書寫、傳達和記錄文化、文明信息的實用性外,人類在長期的應用和發(fā)展過程中,還賦予字體以審美的訴求。因此,毫不例外地,字體在其原本的實用性上疊加了審美的稟賦。這是設計用字必須認識的重要特性。
字體,是就裝幀設計用字而言的,嚴格說包括中文(漢字)和西文,以及數(shù)字在內(nèi)的所有設計用字。本文重點論述的僅是其中的漢字部分。就漢字而言,中華漢字是世界文字之林的一枝奇葩。其獨特的造字原理和與生俱來的文化屬性,使得漢字的形態(tài)較之其他民族文字,具有了許多自身特質(zhì),至少有美術字體和中國書法字體兩大類別。而通常談到的字體,包括字體教學和應用,走的是國際路線,側重的是美術字體,書法字體則不在其視野之中。現(xiàn)在我們從文化自覺和自信出發(fā),重新考量這種教學模式、研究模式和應用模式,能夠看出這是不夠全面、不盡完整,也不符合國情和藝術自身規(guī)律的了。從一定意義上講,研究漢字字體,包括書法字體和美術字體的審美稟賦,既是我們設計文化應有責任,也是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對世界文字文明作出貢獻的使命。
把話題拉回來,從幫助設計師和在校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能夠了解認識字體的性質(zhì)、特色出發(fā),本文的研究與論述將綜合書法字體和美術字體兩大部類,予以全面的覆蓋和照應。
一、稟賦:漢字字體的往世今生
漢字的起源從象形肇始。值得特別關注的是,漢字沒有走拼音文字路線,而是延續(xù)、充實、擴展象形的屬性,因而植下了日后獨有的文化基因。漢字造字有“六書”之說,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轉注和假借嚴格說是字的使用法,不是造字法)。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是四種基本法則。象形居首,當以圖畫為基礎的表達不能滿足需要的時候,便指事、會意而形聲。漢字的起源以及發(fā)展的堅毅路徑,先民造字的絕無僅有的想象,鑄就了漢字的豐富美感及其迥異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的屬性。
介質(zhì)和書寫(記錄)工具的變遷,給予漢字形態(tài)以原初的審美特征。甲骨、鐘鼎、簡帛、碑石、摩崖和紙張等,是漢字起源與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歷的不同承載介質(zhì)。隕石、金刀和軟筆等,是與之伴生的記錄工具。介質(zhì)和工具影響了漢字形態(tài)。龜甲的質(zhì)地與青銅的鐘鼎是迥異的,在龜甲上刻字,受到骨質(zhì)紋理和硬度的束縛,字跡字體就明顯地粗獷;鐘鼎使用的是澆鑄工藝,在土范上雕字不受紋理的影響,因而線條圓而舒緩,又因為澆鑄在青銅器皿之上,字體便有了錚錚金屬感。后代有了絹帛、紙張,字體便可以得到更加精致地造型、刻畫,因此,綿厚潤澤和雋永靈動之美方可得到表現(xiàn)。
文字用途、書者個性和時代風尚推進字體演變。字體由繁入簡,由實用而審美,造就了字體的多樣形態(tài),篆書、隸書、章草、行書、楷書、草書是基本體式。歷朝歷代的經(jīng)濟社會文化背景和人們的喜好,賦予字體有了秦漢樸拙、盛唐氣象、魏晉風度、宋代意象和明清謹嚴的時代風尚。特別是那些數(shù)不勝數(shù)的書家,他們繼承傳統(tǒng),擷取精華,在作品中注入個人心性,表現(xiàn)自我,各領風騷,流派紛呈:楷書有歐顏柳趙,魏碑有龍門二十品,行書有蘇黃米蔡四家。地域性對創(chuàng)作也有影響,南派有陸機的《平復帖》,北派有索靖的《月儀帖》,兩者都是極品,卻蘊含風土人情的差異。于是,碑版卷帙,精品佳作,燦若星漢。一種文字,其形態(tài)能夠被造演繹得如此深邃、蘊藉、豐富、絢爛,是世界的唯一。
拼音文字就簡單得多,雖然易學易記易于掌握有無比的優(yōu)越性,但這只是從語言學的視角看。如果從藝術學、符號學、文化學,以及人類行為學的視角研判,漢字難寫難認的“難”,反倒成全了它——有著最為優(yōu)越的審美稟賦,除去一切文字交流和紀錄的通行價值之外,還是一種鮮明的、有個性的藝術門類,獨立于語言文字的軀殼之外,自身就是意蘊豐富的美的對象和美的載體。一個“山”字,不管怎樣書寫,它原初象形的因素永遠影響著人們的理解?!吧帧倍值臅庑钥偭钊松龈袊@。一個字,因其書寫形態(tài)的演進與承載介質(zhì)的變遷,有至少五種體式,再注入書寫者個人的情緒、理解和習性,一字千面,絕不為過。書法是一門藝術,好事且有建樹的書論家悉心品鑒、把賞歷朝歷代書家作品,留下很多專門的論著,南朝的庾肩吾在他的《書品》里,將漢代張芝以降的草書、隸書書家128人按品位分成品級,一一點評。且不論所品所評是否得當,僅就對書者、書作,抑或一種字體,能夠構成一個學科和品鑒體系,洋洋灑灑讓人們從中領略、感受到那樣細膩入微的差異和特色,這足以說明以書法藝術為魂的漢字與生俱來的稟賦。
二、稟賦:美術字體的表情達意
如果說書法字體的精神特質(zhì)是按照傳統(tǒng)字體字形路線,以結體、用筆和章法來表達表現(xiàn)的,那么,美術字的表情達意,就是以漢字造型為基礎,以書法精神為藍本,主要以現(xiàn)代美術造型藝術原理為核心進行表現(xiàn)的。前者注重意蘊和主觀性,后者注重形態(tài)的美。
做一點比較。中國書法關于字體的本質(zhì)認識是“書者心之跡也”,追求的是人的“心性”表達,重“寫”。在字形上堅守“方塊字”(隸書八分體的特殊情形除外)的基本形制。在書寫過程上嚴格按照時序一筆下去,不能修改,不飾紋彩,一氣呵成,是尚意的審美稟賦。
美術字不是這樣。作為設計用字的主體字體,美術字從研發(fā)原理和使用規(guī)則審視,其特性是與國際通行的造型藝術接近的。
美術字體是以漢字為基本對象,依據(jù)不同用途(場合與空間),按照造型藝術的圖案學原理,采用適合的紋樣,對漢字從字形、結體、筆畫等幾個基本角度,進行裝潢、修飾、加工和裝扮(設計),將其對象化為一種嶄新的形態(tài)。實際上,每一個美術字,就是一個單獨的適合紋樣即圖案。經(jīng)過長期的創(chuàng)造、演化和沉淀,美術字形成了基本體式和變形體式兩大種類?;倔w式是人們接觸最多、使用最頻繁的宋體、黑體(等線體)、仿宋三大體。變體則不斷出新、千姿百態(tài),生生不息(也可以細分出若干小類)。
與書法體做比較,通常人們說的“寫美術字”是不準確的,說是“畫美術字”才是對的。這種“畫”表現(xiàn)在字形上很突出,可方,可圓,可以是各種圖形。方,可長方、扁方。圓,可正圓也可橢圓。在筆畫上,可肥(加粗)可瘦(減細),可裝飾雕琢,也可簡約質(zhì)樸。在結體上,可等分對稱,也可重心偏移,正欹互照。在總體風格上,可莊重雅致,可活潑詼諧,也可荒誕怪異。
美術體的適合性,可以通過一個完整的設計任務窺見一斑。制作(設計)一個慶典會標的任務時,其橫向尺幅和內(nèi)容詞句是規(guī)定好的,不可改變。如果采用書法體,可能會因為字體形態(tài)不可改變而不易“擔當”,而作為美術體則因其莫大的適合性,可以根據(jù)需要,在規(guī)定的空間里調(diào)整字形,或方或長或扁,收放有度,如魚得水。
除去在設計上采用國際通行的現(xiàn)代美術手法外,還可以借鑒中國書法藝術的精髓,創(chuàng)造出美術字(基本字體)與書法體式“混合變”的新美術字。如黑體與楷變、篆書與黑體變、行書與宋體變,不一而足。所以,美術字本質(zhì)上講究的是繪畫性、裝飾性、設計性,重在一個“畫”字,追求的是形式美感。
強調(diào)美術字的“尚形”,是不是說美術字體就不善于表情達意了?并非如此。畫字、設計字,是就其創(chuàng)造手法和路徑而言的,而表現(xiàn)形式是形態(tài),根本目的是表情達意。只是美術體與書法體是呈現(xiàn)形態(tài)不同和表達方式不同的兩種藝術類別,說到底是各具稟賦,不可替代。
從一定意義上說,正是由于美術字的繪畫性,賦予其形態(tài)上更大的自由和手法上的豐富。按照一般美感經(jīng)驗,方形給人以穩(wěn)定感,將其向著垂直方向改變,則高聳。相反,則穩(wěn)健。曲線圓潤舒緩,因而柔美。相反,直線長且瘦,則峻峭、遒勁和雋永油然而生。凡此種種,都是造型藝術和繪畫性所包含的基本藝術語言。這種屬性,恰好契合人們,主要是設計師,選擇字體、尋覓表達對象的審美訴求。只是書法體與美術體所遵循的美學原則不同,路徑不同,而兩者是可以互鑒、互補,不是絕對的。
適合、變化和一律,以及可以反復修飾的特性,是美術字廣為使用,并成為設計、廣告、印刷、新聞出版和新媒體核心,以及當家用字的根本理由和優(yōu)勢所在。
三、稟賦:真草隸篆宋黑仿變的各美其美
目前,漢字激光照排字庫的字體,以方正為例,有數(shù)百計之多。加上字庫所不包含的中國書法碑帖字體,可以說汗牛充棟了。每一款字體都有其自身特色,盡管有的差異很微弱,但都有存在的理由,所謂“各美其美”。豐富多樣比之單調(diào)寡淡更能滿足設計需要,但同時又給人們出了難題——如何選擇?這絕對是對設計師的一項考驗。面對異彩紛呈的字體,了解“經(jīng)典”,掌握“基本”,尋找“要領”,難也就不再是難了。
真草隸篆的跡界流美
所謂“真”,就是書法體的楷書,也稱正書??瑫奶攸c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于東漢,盛于唐,沿用至今,名家名作頗多,如“歐體”(歐陽詢)、“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等。其規(guī)范性還體現(xiàn)為,在書法諸體里,楷體是漢字從起源至今,用法和結體等沉淀最多、對其他字體影響最大的字體,楷體也因之成為當代漢字書寫的標準體式。可以這樣說,美術字體的基本創(chuàng)制對象,是以楷書為基準和藍本的。相對于美術字體,它集中了很多書法體的要素,比如起筆收筆的頓挫,結體的斜向筆畫,不那么拘謹、不那么齊整和不那么“適合”(紋樣的裝飾性),加之介于書法體與美術體融匯點上,看似普遍普通甚至平淡,若是悉心品味,它是“亭亭凈植”的,有十足的個性范兒。
“歐顏柳趙”是楷書體里的四位大家,他們的作品(流傳下來的碑帖)被歷朝歷代奉為經(jīng)典。他們的“范兒”是什么?歐陽詢是初唐四大書家(歐虞褚薛)之首,傳世作品頗多,代表作品是《九成宮禮泉銘》,堪為初唐楷書之巔,代表了唐代書風尚法的精髓,謹嚴的法度、險峻的筆力是出了名的。由于歐陽詢畢生研習漢隸,所以在其筆畫的勾折和捺尾處還飽含了隸意,這為歐體的險峻之風平添了些許平正雅氣。
顏體是赫然大名的顏魯公顏真卿的書體。顏真卿生活在中唐,是書史上居承先啟后地位的偉大書家,楷書以寬博雄厚著稱,“鋒絕劍摧,驚飛逸勢”,《顏家廟碑》是其代表作。之所以說顏體在書史上有劃時代的地位,是因為他是唯一能和大書法家王羲之相抗衡、相輝映的人物。這種“抗衡”和“輝映”的資本,就是他一改晉代以來王羲之樹立的以方筆為特征的瘦勁內(nèi)斂飄逸路線,變作以圓筆為特色的雄渾遒勁開張的新氣象。其不僅風靡一時,還開創(chuàng)了宋代尚意的先河,并為中國書法的楷、行和草體的形態(tài)奠定了基礎。同朝的柳體(柳公權)和后世元代的趙體(趙孟)等都受顏體影響。
隸和篆即隸書和篆書,此兩種體式均為漢字的先導。篆書是又是隸書的“前生”,篆隸均以作品和遺存彪炳書史。篆書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主要在夏、商、周三代使用,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大篆結體活潑靈動,但不夠齊整,書寫繁復。小篆又名秦篆,為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準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小篆的形體結構規(guī)正協(xié)調(diào),筆勢勻圓整齊,字形偏于豎長??傮w上,篆書線條婉轉,充滿亙古質(zhì)感。由于篆書屬于漢字早期古體字,不易辨認,因此不宜大量、普遍使用,可在設計活動中酌情點綴,表達些許古樸、悠遠和神秘色彩。
隸書也稱八分體,是篆書到楷體的過渡字體。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線條變?yōu)槠街钡墓P畫,撇和捺從無角變成有角,即特有的波磔。隸書分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才是隸書的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體,是在秦隸之后,橫畫和捺筆漸生波磔,字形趨扁,成“八分”之勢,故名。隸書因其字形由豎變扁,帶有兩種字體的過渡性,因而富含厚樸、莊嚴和直率感,雖為新體卻古韻猶存,雖敦厚卻也神采飛揚。在使用上,忌諱用電腦的矢量法將字“寫”成豎長形,東施效顰,就完全破壞了隸書的美感。同時,因其筆畫基本粗細一律,少參差,灰度比過量,即不宜做大篇幅的正文,做標題則是最佳選擇。
草即草書體。作為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于漢代,“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guī)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說文解字》)。因草創(chuàng)之意,就叫了“草書”。由于這個“出身”,決定了其結構簡省、筆畫連綿的形態(tài)特點,而草書的審美價值是其形式和形態(tài)之下所獨具的“縱任奔逸”的本質(zhì)。“往時張旭善草書……喜怒窘窮,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這是唐代韓愈對張旭書法造詣的評價,不單是激賞由衷,更是道出了最為重要的關于草書美的真諦。寫的簡便固然是一種字體發(fā)生和存在的文字學價值和實用價值,但是從書法的藝術性和設計用字的需求視角考量,草書最具魅力的和生命意義的,就是與人的心性契合,適于各種情緒的宣泄與表達。
草體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盛行于漢魏。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魏晉風靡。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的《初月帖》??癫莩霈F(xiàn)于唐代,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帖》和懷素《自敘帖》,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chuàng)作。草書雖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作為設計用字,是需要謹慎的。原因在于,一是草書因其筆畫牽連、簡省,不易辨認,二是過于個性化,與設計講求裝飾性有一定的違忤。如果青睞,可在專業(yè)性較強的文史題材選用。不宜做正文,也不便在會標、廣告、網(wǎng)媒等公眾、大眾性設計中使用。倘若懵懂地用了,則會有做作和孤芳自賞的危險。
宋黑仿變的各領風騷
宋,是宋體美術字。它的名稱很多:因為是在宋朝發(fā)明的,所以叫宋體字;因為是一種用于印刷的字體,遂又稱為印刷體;因為是從明朝傳入日本的,又稱為明體、明朝體;因為具有的裝飾性,所以又稱為美術體。不論有多少叫法,其特征是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一般是橫細豎粗,起筆處、收筆處、轉折處和勾挑處略有變化,猶如一種裝飾。本質(zhì)上,宋體字是印刷術的產(chǎn)物,它以漢字楷書為底本,適應社會對書籍不斷增長的需求(刻工必須更快、更多、更好地完成雕版字模的刻字任務)而創(chuàng)制的。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印刷術孕育和催生了宋體字——在摹寫楷書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刻刀的特點和木質(zhì)板材的性能,巧妙地、合理地,并且藝術地對原有字體進行改造加工,將楷書的本質(zhì)特征用刻刀的功力,高效地表現(xiàn)出來。非常了不起的是,那些無名刻工們在不經(jīng)意間,完成了漢字程式化的偉大革命,為現(xiàn)代漢字印刷字體和美術字體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們必須把握宋體字的本質(zhì)屬性——中國書法和雕版印刷術的結合的產(chǎn)物,既有中國書法的魅力,又具有雕版印刷及木版刀刻的韻味,是用好宋體字的前提。殊不知,正是那些刀功與板材融合的痕跡,那些以后逐漸轉化為裝飾的起筆和收筆,給予宋體字受用不盡的、妙不可言的典雅、雍容、高貴和廣泛的親和力。把宋體字比喻為美術字的王者,是當之無愧的。
黑,是黑體字。黑體字因筆畫較粗,灰度較重,方黑一塊而得名。因為筆畫方頭方尾,又稱方體;因為其設計思路源自西方美術字格洛忒斯克體和埃及體的等線法,所以也稱等線體。叫法雖多,本質(zhì)特征是筆畫粗細一致,起筆收筆沒有變化和裝飾。結體勻稱布白飽滿,四面撐足,基本形態(tài)為正方。如果細分,可以根據(jù)筆畫的粗細度,把黑體分為細黑、中黑和大黑三種。黑體沒有宋體的名貴出身,沒那么深厚的歷史傳承,是典型的美術設計產(chǎn)物,醒目、粗獷、簡約、天然去雕飾,落落大方,充滿時代和平民色彩,因而廣受設計界的青睞。因其風格特點恰與宋體對應,是字體中的“將相”,使用頻度與宋體不分伯仲。由于近年來設計界風靡簡約派,黑體乘勢而上,其熱度甚至超過宋體。不過現(xiàn)在對黑體的運用也有用濫的趨勢,“無體不黑”,凡是用字就是黑體,黑體標題、黑體目錄、黑體內(nèi)文,黑體落款,無所不“黑”。這種趨勢暴露了設計師的審美偏失,忽略了字體的個性和用字要領,實際上簡約過度,即走向野蠻。
仿,是仿宋體,一種采用宋體結構、楷書筆畫,仿照宋版書字體而創(chuàng)制的一種美術字體。其特點是筆畫粗細均勻、挺拔雋秀,橫筆左低右高,斜翹3度左右,起筆落筆與轉折都有頓筆,點、撇、捺、挑、勾、尖鋒加長。簡稱仿宋。雖與宋體有血緣,但創(chuàng)制時間并不久遠,于20世紀初葉,由錢塘人丁輔之、丁善之兄弟的“聚珍仿宋”而來。與宋體異曲同工的,兩種字體都是印刷術的產(chǎn)物,所不同的,一個是古代雕版印刷,一個是西方現(xiàn)代印刷。本質(zhì)上,仿宋是因仿而名,又因有別于宋而獨立成體。
最初的仿宋字都是方形的,為適應豎排左行和正文夾注的需要,又出現(xiàn)了一種長仿宋字,高三寬二,體形修長,愈發(fā)瘦硬清秀。夾注字要比正文小寫,排成雙行,這樣既豐富了版面,又可把它與正文明顯區(qū)別開來。仿宋體誕生和完善過程中,正值西方科學技術涌入我國。機械、建筑、橋梁、鐵路等專業(yè)的技術成果多以設計圖紙來呈現(xiàn),仿宋體成了圖紙用字的“當家花旦”。雋秀是仿體的突出品質(zhì),視覺效果格外友好,書刊的前言后記、展會的說明、詩歌集子的內(nèi)文等等都十分受用。不過,因為仿體字跡灰度較輕,視差小,清秀有余醒目不夠,不宜用作標題,也不宜用作大范圍的內(nèi)文。用多了,就纖細、柔弱。相對宋體和黑體而言,仿體更像是一種配體,即配合之字體。
變,是變體美術字,是一種有圖案意味、裝飾意味的美術字體。它的創(chuàng)作原理,是以經(jīng)典美術字,尤其以黑體字為骨干(基礎),按照圖案學的要領,運用裝飾、夸張等手法創(chuàng)制,是美術字里最能體現(xiàn)美術性、繪畫性和設計性,也是最能顯示設計師想象力的字體,廣泛應用于宣傳、廣告、商標、裝潢等。
變體美術字,通常是在四個方面求變,也就是從四個方面設計,即筆畫變、結構(體)變、字形變和輔助變(在字之外襯以必要的裝飾)。變體字的核心詞是“變”。很多設計師只看到了“變”的一面,在創(chuàng)制字體和使用字體時,采取的態(tài)度是無所不用其極。結果亂了分寸,花哨俗氣,不堪入目。變,是有方法和原則的,這就是不論設計字體還是選用字體,變化不能離開用途要求,不能離開美術字“美”的原則。通常,在書刊出版物上,除去表現(xiàn)時尚和兒童題材的,是要慎用變體字的。即便用,也是選擇變化小、不刻意、活潑適中、雅俗得當?shù)钠贩N。否則美就變成丑,新就變成怪。一“體”用錯,全盤(設計整體)皆輸。其實,變體字用在廣告招貼和大眾用品的包裝上再適合不過了。而反觀設計實踐,倒是大眾裝潢的用字,是那樣優(yōu)雅、矜持和固執(zhí)。
(宋煥起/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