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華
【摘要】《放牛班的春天》自2004年開始放映就引起了各界的關注。本文試通過對影片的細節(jié)進行回顧來闡述筆者從中得到的兩點關于教育方面的啟示:讓孩子們感受到人性化教育;家庭、學校以及社會應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
【關鍵詞】人性化教育;家庭;學校;社會;網(wǎng)絡成癮
2004年,一部由著名導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亞執(zhí)導的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轟動了世界影壇。影片講述的是一位叫馬修的老師在一所寄宿學校當校監(jiān)時與孩子們之間發(fā)生的故事。一群幾乎被社會拋棄的問題兒童、一個暴君式的校長、一個至高的“犯錯——處罰”管理準則,這所學校因為它的沉悶和冷漠而被稱為“池塘之底”。然而馬修老師的到來慢慢改變了這里的一切,并最終改變了孩子們的一生。影片給了人們很多關于教育方面的啟示,本文就僅從以下兩方面談談筆者的感悟。
一、讓孩子們感受到人性化教育
首先,教育可以回避嚴厲的體罰。
馬修老師到來之前,幾乎所有“池塘之底”教養(yǎng)院的教職工都信奉“犯錯——處罰”的教育信條。結果是越處罰越糟糕,孩子們的表現(xiàn)每況愈下。然而,馬修老師卻無意嚴懲這些孩子們,他選擇了寬容。馬修第一次走進教室便遇到了考驗,搗亂的孩子們乘他不備拿起他的皮包扔來扔去,教室的混亂恰巧被校長看見,當校長要嚴懲那位始作俑者時,馬修卻巧妙地保護了那位學生,孩子們很快地意識到這位老師的不同。樂格克在教室門上做了手腳,致使學校管理員馬桑大叔的眼睛受傷,馬修并沒有按照校長的要求把他送到禁閉室,而是讓他去醫(yī)院照顧受傷的馬桑大叔,樂格克最后為自己的錯誤感到悔恨。相比于嚴厲的體罰,馬修對孩子們的尊重、寬容以及適度的懲罰,不僅沒有損害到他們的人格尊嚴,而且使孩子們感受到了平等和關愛,實際上更好地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從而逐漸贏得了孩子們的心。
其次,教育者應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認識自我,從而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
影片中的馬修老師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他說:“永遠別說永遠, 凡事都有可能?!彼麖臎]把具有不良行為傾向的學生看扁。馬修在第一堂課上就讓學生們寫下自己的理想。出乎他意料的是,幾乎每個孩子都很認真地描繪著自己的理想,這表示他們對自己的將來是有所期望的。這讓孩子們感受到了這個新來的光頭老師與學校其他人的不同——他認為這群搗蛋鬼是有未來的。
最后,教育者要用愛去教育學生。
俗話說,只有沒有愛心的學生,沒有改變不了的孩子。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者就應該像影片中的馬修老師一樣,用愛去教育學生,不只是為了工作而教育。每一顆幼小的心靈都孕育著一朵瑰麗的鮮花,我們將為這些心靈之花找到一個怎樣的承載點,最終任其自由綻放呢?
影片中出現(xiàn)的壞孩子,他縱火燒學校的舉動卻是在報復校長對他的毆打和誣陷。也許沒有一個孩子真的天生就是壞孩子,壞孩子都是壞老師的杰作。孔子曾經(jīng)說過:有教無類。如何對待不同的學生,如何給予他們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如何發(fā)揮他們的特長并努力幫助他們成長,這是每一個教師包括家長都應該深思的問題,沒有一個孩子希望永遠沉淪于“池塘之底”?。?/p>
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不是壞孩子,他也許正有一份天才在等著有人去開發(fā)。但是我們正在做的就是泯滅他的天賦,把他納入那個聽話的流水線來。作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真的很不容易。馬修無疑找到了成功的秘訣——那就是愛。因為他愛那些孩子們,不管他們犯了什么錯誤,他總能原諒他們,也因為愛,他能找到改變孩子們的方法——音樂。做一個優(yōu)秀教師的先決條件:必須要有愛心,要愛國家,愛民族,愛社會,愛科學,愛自然。他也許學識不淵博,長相不俊美,聲音不悅耳,但是他絕對不能沒有愛心。一個老師的冷漠會耽誤一批孩子的一生。一個老師的失職會影響一批孩子的成長。
二、家庭、學校以及社會應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群被排斥在社會角落“池塘之底”的被稱為“問題兒童”的孩子。他們有來自低收入家庭的、有因過度頑劣而被趕出家門的、還有雙親戰(zhàn)死的。正是因為戰(zhàn)亂的社會,多少可憐的孩子失去了雙親而最終被放進了寄宿學校;正是因為生活在單親家庭,讓多少孩子缺少親人的關懷而患得患失,最終只能通過做一些極端的事情來引起父母的注意;正是因為寄宿學校的體罰制管理,最終讓多少孩子因受不了折磨而自殺或做出傷害他人行為。
因此,馬修老師的到來,無疑是讓這群身處“池塘之底”的孩子看到了春天的陽光,感受到了春天的溫暖。其實這群孩子的要求并不高,他們只希望能得到自由,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快快樂樂地玩耍,唱自己喜歡的歌,偶爾向爸爸媽媽撒撒嬌,這便是他們最大的幸福。而馬修老師是真正看懂了孩子們的心。所以,他用了一顆最寬容的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讓他們盡可能地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找回自己的幸福感。
馬修老師正是從側面反映了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在教育孩子方面應該注意的問題。再看看今天的孩子,他們身上出現(xiàn)的問題比身處“池塘之底”的孩子們的問題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現(xiàn)今最讓整個社會都頭疼的青少年學生網(wǎng)絡成癮問題。這讓我們不得不更加關注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在教育孩子上所扮演的角色。
青少年學生網(wǎng)絡成癮問題,固然有網(wǎng)絡自身的魔力以及學生自身的性格方面的原因,但其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更是最不容忽視。
首先是家庭方面。大多數(shù)家長平時忙于工作,對子女的照顧只是滿足與物質需要,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入學后,與家庭成員的交流機會大大減少,那些性格孤獨、內(nèi)向、不愿與人交往的孩子,當心里有了矛盾、苦惱而自己無法排解且又不愿與家人傾訴時,他們便會去網(wǎng)上發(fā)泄。據(jù)相關調查顯示,青少年上網(wǎng)玩游戲的占62%,使用聊天室的占54.5%。網(wǎng)絡是一個很好的傾訴對象:鍵盤就操縱在自己手上,想做什么任自由,因此他們就會很快地迷上網(wǎng)絡。
其次是學校。學生多數(shù)時間是在學校生活,學校環(huán)境對學生特別是中小學學生有重要影響。學校學習條件和學習方法的變化使學生難以面對高手云集的群體,如不能順應現(xiàn)實,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自卑和嫉妒心理,所以一些學生盡力尋求逃避現(xiàn)實。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網(wǎng)上的世界似乎成為了網(wǎng)絡成癮者緩解抑郁的地方,網(wǎng)絡擴大了他們的社交生活,使他們可以和更多的人進行交流以緩解抑郁和壓力。因而一旦學生們不愿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時,他們很可能會試圖從網(wǎng)絡中找到解脫。
最后是社會。當今社會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大多數(shù)家庭都配備了電腦,很多在校生也都是人手一臺,各處的網(wǎng)吧更是隨處可見。這無疑為學生提供了求知的新渠道,但由于網(wǎng)絡管理規(guī)范尚不健全,且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的手段,社會不良思潮如享樂主義、金錢至上和自我為中心的生存方式等在網(wǎng)上泛濫,為那些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處于轉型期的學生大開方便之門。
因而,不管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應該擔負起讓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長的責任。這就要求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多給孩子們一些關注,真正地把培育好孩子們當成自己的責任,讓孩子們感受到來自各方面的關懷,進而讓孩子們能在幸福的氛圍中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左芳.法國電影經(jīng)典[M].北京: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2006.
[2]許昌良.讓生命在場—與《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對話”[J].思想理論教育,2008(6).
[3]徐學瑩.教育學:行動與體驗[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