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婷
近年來,“一鄉(xiāng)一?!钡募乃拗妻k學模式日益成為農村中小學的主流,寄宿制學校開始承擔起原本由家庭分擔的照顧、教育子女的職能,成為未成年人生活、學習和娛樂的主要場所。由此,農村寄宿制學校如何順利完成其職能的轉變、實現(xiàn)學校和諧發(fā)展與學生健康成長的目標,是當前快速發(fā)展的農村寄宿制學校面臨的一項嚴峻挑戰(zhàn)。
圍繞農村寄宿制學校展開的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尤其是關于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這一領域的研究更是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不少研究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的現(xiàn)實困境、形成原因、表現(xiàn)形式及對策等都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但大多數(shù)探討的是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的整體共性,缺乏對這些問題的深層次根源的深入挖掘。為彌補這一不足,本文從制度分析的視角,選取廣西兩所農村寄宿制初中和一所農村寄宿制中心校為樣本,剖析學校行為和制度背后的深層次運作邏輯與機制,在現(xiàn)有制度因素背景下探索可行性對策,以期為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
一、當前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的現(xiàn)狀
寄宿制學校管理,就是指學校為學生提供食宿,并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全部納入學校的一種管理模式。也就是說,寄宿制學校要對學生進行全天24小時的管理,而這也就意味著寄宿制學校必須建立起一套科學、高效的管理模式。農村寄宿制學校是在農村地區(qū)開辦、面向農村學生的寄宿制學校,其管理狀況又如何呢?
在調研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三所接受調研的寄宿制學校都有相對健全的管理制度,比如,A初中的管理制度就包括學生寢室管理制度、食堂衛(wèi)生管理制度、教師考勤制度、家訪制度、教師值周制度等,幾乎覆蓋了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然而,三所學校的管理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墻上的制度文本(其“名”)與學校復雜而真實的狀況(其“實”)之間、與學生的支持之間存在著差距,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四種狀況。
1.有名有實
三所學校的學生作息制度、清潔衛(wèi)生制度,都能以“強”措施保障制度的實施,做到“有名有實”。
以學生作息制度為例,一方面可以依靠鈴聲指示;另一方面可以用關閉學校宿舍大門、教師早操及晚睡前清點人數(shù)等方法,確保制度的落實。
在清潔衛(wèi)生方面,三所學校均采用“量化”手段,進行管理。A初中的集體宿舍有“四個一”規(guī)定,即“被子、毛巾、洗漱用品、衣服,擺放一條線”。C中心校則有“三洗工程”,即“洗臉、洗手、洗腳”。對于這些規(guī)定的實施情況,則由值日教師或者管理員每日檢查打分后,進行評比,并給予一定的獎勵。A初中實行全校每月評一次“文明寢室”、“優(yōu)秀室長”、“(個人)文明內務之星”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B初中將宿舍管理作為班主任工作績效,與其津貼掛鉤,以評分結果決定是否享受或扣除部分班主任津貼,評分靠后的班級及班主任將在全校大會上被點名批評。
這些針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與學生的措施,對制度的執(zhí)行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
2.有名無實
學生的安全管理在三所學校的實際操作中,卻存在制度落實不到位現(xiàn)象。
A初中與B初中的受訪男生反映,他們在學校曾經受到高年級同學“勒索錢財”;B初中的教師也提到:“去年發(fā)生了外來人員到校內向低年級學生收取保護費的事情”。
A初中、B初中和C中心校的學生宿舍均有偷盜現(xiàn)象,被盜的通常是生活費、飯票、學習用品、衣物等。學生剛開始都會向班主任報告,但通常不了了之。被盜學生只好自認倒霉,再發(fā)生此類事件,學生也不愿再向教師反映,而是采取各種各樣的自我保護措施,比如,為預防鞋子、衣服、錢、課外書被盜,就會把這些東西隨身攜帶或鎖在箱柜里。
三所學校都配備有一名專職宿舍管理員,由即將退休的老教師或教師家屬擔任,宿管員夜間值宿,白天休息。然而,學校里每個教師仍然需要承擔宿管工作,班主任和值日教師管學生,學校領導管班主任與值日教師;每周有一名值周領導,每天一名值日教師主要負責以下兩項事務。
一是檢查宿舍衛(wèi)生,登記分數(shù),以便后期進行宿舍評比。
二是宿舍熄燈后,即22∶10后,清點學生數(shù),對回家或請假等未在學校的學生進行登記。
然而,事實卻有所不同,B初中的一位男性班主任對本班學生寢室的管理是,“男生、女生寢室各選出一位室長,如果有事就交代給室長,由室長負責本寢室人員,如果有問題,我再去解決,作為男教師,我進女生宿舍且處理事務不方便?!?/p>
A初中的一位女教師(不是班主任,但需要輪值管理全校學生一天的學習與生活)提出:“每逢輪到自己值日那天,工作就十分繁忙。比如,學校規(guī)定早讀后檢查宿舍衛(wèi)生,通常要花十分鐘才能將女生樓檢查完,還要到男生宿舍,這樣再趕到教室給學生上課,比較累,而且容易耽誤教學時間。”
顯而易見,值宿不管事、“不方便”、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工作量過大等,都將導致履行責任時的敷衍,管理無法“層層抓落實”,進而使得制度“名不符實”。
3.無名有實
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在有“名”的制度外,尚有慣習,即學校運行除依據(jù)成文制度外,還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學生之間的某些不成文的“潛在規(guī)則”。
B初中男生“當個人心理和情緒上有問題,比較難過的時候,一般會向同學中的朋友講述,通常不會向老師反映或訴說。如果天氣較冷而被褥又比較單薄時,會兩人一起睡,以抵抗寒冬。”
C中心校女生:“同學之間有矛盾、學習跟不上別人、被老師批評、跟別人發(fā)生不愉快以及家里有人生病的時候會產生心理不愉快、不舒服等。這個時候就給朋友講,不給老師講,老師也不會主動關心這些問題?!?/p>
A初中女生:“生病時,由同學陪同到鄉(xiāng)衛(wèi)生院;如果病情較重,又沒有足夠的醫(yī)藥費,就找班主任。宿舍里出現(xiàn)矛盾,一般都是宿舍內部自己解決,不會告訴老師,鬧大了,以后不好相處?!?/p>
A初中班主任提到“要了解突然離校的學生情況時,一般也會先找同村的學生詢問?!?/p>
以上所述,證實了校園里、學生之間存在的“潛在規(guī)則”,已經成為一種替代性支持系統(tǒng),切實地影響學生與學校的教育教學行為,沒有制度之“名”卻又發(fā)揮著制度之“實”。
4.無名無實
三所學校提供的管理制度文本,都沒有學生青春期教育、學生心理輔導等相關內容。
在與教師、學生的訪談中,研究者察覺到“學生關愛”被排除在學校日常管理工作之外,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例如,B初中沒有專門的生活指導教師,很多低年級學生不會管理自己的生活費,通常是前三天有飯吃,后兩天借飯票,周末回家要錢;與同學發(fā)生矛盾時,大部分是通過學生自己解決;男女生同在一個教室聽老師講生理衛(wèi)生課;女生的經期衛(wèi)生知識非常有限,就連衛(wèi)生巾質量的優(yōu)劣也無法判斷。
該校相當一部分學生還提到:“班主任對我們不太關心,希望班主任待人溫和一些”;“調皮一點老師就罵人”;“每次做活動,班主任不和我們一起開展”;“有問題不敢告訴老師”;“怕老師批評……”
學生反映的這些現(xiàn)象是否只存在于個別班級?該校一位班主任告訴筆者,他班上有一位孤兒,當問及這位孤兒父母去世的時間、家庭經濟狀況、目前與誰一起生活等問題時,他一無所知。
不承擔班主任工作的教師對學生又如何呢?
A初中女教師說:“學生難管理,學校照顧我們女教師,只要求男教師當班主任。畢竟男班主任不可能面面俱到,對于許多力不能及的事情,女教師要給予配合。但由于對學生不了解,導致工作疏漏、零散?!?/p>
B初中一位女教師說:“我沒有當班主任,學生出現(xiàn)問題時,主要轉告給班主任。”
學生對科任教師(非班主任)的評價如何呢?
A、B初中的男女學生都反映:“科任老師沒有班主任好,很少和我們在一起。有事去找的話,也會幫的。不過很少去找,除非班主任不在。”
C中心校的一位6年級女生提到:“經期知識都是從母親、同學、宿舍室友、朋友那里獲得,女老師從沒有在這些方面給過什么幫助。”
當然,也有一些教師在幫助學生方面確實做了許多工作,但仍然缺乏對學生的主動關愛,例如,A初中一位女教師,“自從從事教師職業(yè)開始,我能夠耐心地對待學生,學生有困難會主動找我,比如學生會到我的寢室要開水,生病會到我這里拿藥……”
可見,“關愛學生”是學校管理中被忽視的領域,學校的管理制度不能有力地支持教師對學生的關愛。
二、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的制度性分析
管理,根據(jù)百度百科的解釋,“是社會組織中,為了實現(xiàn)預期的目標,以人為中心進行的協(xié)調活動?!币簿褪钦f,管理的表現(xiàn)是“制度的管理”,由此,三所接受調研的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的制度之“名”與實施狀況之“實”的復雜關系,其實質上是制度存在如下問題。
1.制度的價值取向:人性“惡”的假設
新制度經濟學的集大成者諾斯認為,制度是一種社會博弈規(guī)則,是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用以限制人們相互交往的行為的框架[1]。依據(jù)這樣的解釋,人性假設成為制度設計的關鍵因素。盡管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基本的人性假設,受它引導的制度設計特別重視教育與教化的功能。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儒家思想內部無異聲,荀子的“性惡論”就讓不少中國人同意將善、誠、信等品德用于君子、親人之間,但不保證也運用于陌生人之間,因此,性善論無法具有普遍意義價值,無法掩蓋中國人制度設計上的惡的假定,三所接受調研的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制度就是最好的佐證。例如,A初中《學生宿舍管理規(guī)定》共7條規(guī)定,15個句子。其中,5句是“嚴禁……”4句是“不許……”3句是“不得……”只有3句是“愛護室內公物”、“室內的棉被、蚊帳和日用品要疊好、掛好、擺好?!薄敖洺13质覂雀稍铩⒄R、清潔、美觀?!盉初中的規(guī)章制度也同樣過多地使用“不許、不準、必須”等文字,有些制度更是過于苛刻,引起教師反感。比如教師的“五到”制度,即早讀簽到、早操簽到、下午上課簽到、晚自習簽到、學生就寢簽到,令教師壓力過大而怨聲載道。
顯然,這樣的制度完全沒有考慮到人的善,沒有考慮到人的自覺性、自為性,至少它假定人群中有一個壞人,那么所有的人都需要被此制度所管制,以確定這個壞人做不了壞事??墒牵匀诵浴皭骸钡募僭O為前提而制定的制度效果又如何呢?我們在三所學??吹降默F(xiàn)實卻是它在制造更多的惡,教師在敷衍了事,學生在陽奉陰為……制度的“名”“實”分離情形,不只是這三所學校的個別與偶然。
2.制度的目標瞄準:管人
從中國的學術傳統(tǒng)來看,“求治去亂”是中國傳統(tǒng)管理思想的核心[2],當前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也遵循了這一思想,使得制度設計目標瞄準于“管人”而忽視了管理對象——人的主觀能動性,使得看似完備的一整套制度在實施過程中不盡如人意,甚至隱患叢生。比如,學生之間的同伴欺負、偷盜、打架、勒索……此類現(xiàn)象屢禁不止。此外,“管人”制度無法真正管到人、無法保證人的安全與需求的時候,制度之外的東西就會成為“救命稻草”,比如,所有接受訪談的男學生在談到同伴欺負時,都承認:“跟老師說沒用,老師最多找那個學生談一下話,下次我們會受到更重的打或要更多的錢。只能找同學、同村的幫忙,如果我們人多力量大,對方就不再找我們麻煩;或者我們出錢請吃飯,就可以沒事。如果沒有同學、同村的幫忙,就只能忍了。”老師在談到這些問題時,也表示無奈,“現(xiàn)在不能開除學生,不上學還要到家里做工作呢,發(fā)現(xiàn)問題只能做工作,效果怎么樣就不知道了?!狈侵贫刃缘倪@些“救命稻草”,是不是一種“飲鴆止渴”,是不是幫派滋生的根源呢?
此外,以“嚴明”、“處罰”、“抓”為工作思路的“管人”制度,其目的是想控制人們的“不越軌”??墒聦嵤?,越是被控制著不越軌的人們,卻常常想著如何越軌。同時,以“管”為目標的制度,只能成為“自上而下”、“便于管理”、“不出事”的制度,而不可能成為“適合人(尤其是處境不利兒童)發(fā)展”、“便于學習”、“自我管理”、“活化于校園”的好的制度。
3.制度后的宗旨:懲罰
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在形式上是“校長負責制”,即校長可以根據(jù)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各項管理制度。然而,在現(xiàn)實中,由于學校每年都必須與教育局簽定教育目標管理責任書、“普九”攻堅目標責任書、道路交通安全責任書、消防安全工作目標責任書、食品衛(wèi)生管理目標責任書。同時,這些責任書的實施效果,是考核校長工作的硬指標。這些因素導致學校的管理制度成為這些責任書的實施細則,而如何保證已簽定的責任書能夠兌現(xiàn)、能夠“不出事”成為學校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標,也是校長關注的首要問題。
通常的做法就是:分層管理,強化責任,層層落實,獎罰分明。這樣的機制在保證制度有序、有效實施的同時,極易形成“懲罰性”傾向的制度。B初中規(guī)定,教師必須嚴格遵守“三到”制度,違者將被扣除津貼,一次以50元進行懲罰。這對于收入有限的鄉(xiāng)村教師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金額。因此,教師們盡管心有不滿,卻只能執(zhí)行,從而滋生“應付”心理。接受訪問的教師反映:“壓力大,很累,整天都得小心翼翼。”在談到“你對學校今后寄宿管理的建議”時,僅有一位教師作出回答,其余教師都以“害怕被打小報告”、“不方便說”等理由回避。談到學生管理時,教師普遍回答:“嚴格管理,該教育就教育,該處罰就處罰。”A初中7年級的5位學生反映:“上課不聽話,不完成作業(yè),宿舍檢查被扣分……都會被老師罰,一般是罰寫作業(yè)、罰搞衛(wèi)生之類?!盉初中與C中心校的受訪學生在談到對這些處罰的意見時,均表示:“老師也是為我們好,不過,這樣罰也沒什么用?!?/p>
顯而易見,制度前的“應對”、“解決”觀念,導致制度制定后具有“懲罰性”傾向,而制度后的“懲罰”,只能獲得表面上的“服從”、“便于管理”,而無法對教師、學生的身心產生積極的影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三、解決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問題的思路
目前,農村寄宿制學校如何解決其管理制度在設計及實施中的諸多問題,并從一個沒有圍墻的“監(jiān)獄”、“集中營”,成為一個有著旺盛生命力與活力的“青春成長樂園”,需要進行如下反思與行動。
1.再理解制度:不同利益群體真實意見的表達
三所學校接受訪談的校長、教師、宿管員、學生等不同利益相關者,他們對于寄宿學校管理,都有著不同的認識:
校長:“寄宿制學校需要全封閉管理,對督促學生的學習,在校期間的安全等都有很好的幫助?!?/p>
宿管員:“寄宿學校采取的半軍事化、封閉式的管理,挺合理,也挺有效。只是有些年齡大的學生不好管。”
教師與學生:“寄宿學校是可以提高獨立生活能力的學校。離開父母、家庭到學校生活,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動手解決,使他們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得以提高;集體生活使他們逐漸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學會一些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技能?!?/p>
然而,三所寄宿制學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執(zhí)行過程,沒有征詢或采納不同利益群體的意見,而是以“校長說了算”,以“管人”為主,即校長管教師,教師管學生。沒有考慮到學生參與學校管理,一方面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由此樹立自信,增強責任感,提高生活和社會技能;另一方面還可以減少教師過重的工作壓力。同時,也沒有考慮到充分激發(fā)教職員工的積極性、自主性、創(chuàng)新性等潛力,更沒有鼓勵家長等社區(qū)人士支持學校工作。
由此可見,解決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問題的關鍵,是對制度的再理解。而制度,從它誕生之時起,就是“人們”制造的,因此,教師、學生、校長、家長乃至學校所在社區(qū)人士,都是學校的“人們”,制度應該是他們意見的真實表達與實施。
2.“參與”與“賦權”:制度建設的方法
三所學校都建立了定期召開教職工代表大會的制度,A、B初中還成立了學生會。然而,情況是:
A初中:遇到重大問題或需要制定制度時,會召開教職工代表大會。每學期由學校領導班子與學生會代表(4~5人)座談一次,根據(jù)學生代表反映的問題進行選擇性解決。每學期開學時召開家長會,到會家長一般比較少。每周一下午是校會,先由校長總結一周的情況,然后是負責具體管理的其他領導講話,老師與學生聽。
B初中教師:對有些制度,比如罰款和罰多少,有意見,但也沒有辦法,學校讓我們提意見,最后由教代會通過,自己也算是參與制定了,還能不執(zhí)行?都是校長說了算。
就此,我們發(fā)現(xiàn),在教師層面而言,B初中教師在制度制定過程中的“參與”,屬于形式上的參與,其他兩所學校的情況也如此;而在校領導層面看,校長也是依據(jù)教育局與之簽定的責任書為模本,亦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校長說了算”。
可見,在三所學校制度的制定前、制定后的執(zhí)行中,都沒有給予教師和學生“賦權”,校長在一定程度上亦然。因此,“參與”和“賦權”是教師、學生參與學校管理、自主管理的制度建設的重要方法與途徑。
參考文獻
[1] 陳麗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縣長發(fā)展研究——基于湖北省35個女干部的訪談分析(博士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0.
[2] 鄭杭生.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研究與中國社會學使命.社會學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