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君
課堂交流是學生數學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對于提高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激發(fā)學生主動積極探索,提高學生的評價與反思能力,充分發(fā)揮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互補作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效的交流能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初步估算一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在交流中進行的。也就是說,師生之間心靈的溝通、知識的建構、思維的碰撞,都是通過教學交流來實現的。
那么,怎樣的交流才是有價值、有實效的課堂交流呢?小學第一學段的課堂組織如何開展有效交流呢?就本人多年從事第一學段的數學教學來看,要使課堂上的交流有效,就必須形成有效交流的共識,共享有效交流的方法,營造交流共進的氛圍。
一、形成有效交流的共識
根據我的研究,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有許多學生似聽非聽,沒有自己的思考,別人講什么,就說什么。沒有形成自己的思考,也就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傾聽。我曾經在一年級的數學課堂中有意識地提問學生:“剛才某某講了什么?”結果十之八九的學生不能說出個所以然來。
我進一步研究發(fā)現,學生對教師的話一般是注意聽的,而對學生的回答則聽得不怎么認真,他所關心的是快舉手表達自己的想法,對其他同學回答問題時出現的正、誤則不怎么關心。
針對這些現狀,我努力讓學生達成這樣的共識——當別的同學回答問題時要做“三到”:一是要聽別人好的地方,這樣可以取長補短;二是要聽需要改正的地方,做出正確的修改;三是重復別人的發(fā)言,問問自己會說嗎。
為了有效落實 “三到”的要求,我還通過積極的評價引導學生,當一名學生對另外一名學生的回答作出正確的評判時,教師及時評價:“你看他真會聽別人的回答!別人回答完后,他能準確說出別人的回答哪兒正確,哪兒應該改進?!?/p>
經過了較長時間這樣的訓練,我所教班級的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能注意傾聽他人的想法,分析其中的對錯,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作出適當的判斷。
二、共享有效交流的方法
兒童思維的發(fā)展過程表明,兒童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抽象思維發(fā)展的過程。因此,引導學生學會表達是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重要手段。
仔細觀察,學會表達。例如,教材呈現的情景圖,我首先要求學生從情景圖中找到數學信息,全班交流。找信息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要教學生學會找主要信息;然后要求學生找問題,搞清楚“問什么”;最后讓學生用完整的話描述情景中的條件和問題。通過這樣反復訓練,學生逐步學會從圖中找信息,知道告訴我們什么,要“求什么”,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學會用數學語言描述問題,在交流中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
分析方法,交流過程。這樣能進一步對所學知識深化理解,使學生“說理清楚,語言規(guī)范”,促進表達、計算、分析思維等能力的全面發(fā)展。例如,教學“小強有46張畫片,送給小紅4張,還有多少張?”我就訓練學生用語言有序地說出分析推理過程:(1)先說題意:“已知小強有46張畫片,送給小紅4張”,問題是“還有多少張”?(2)分析題意:要求還有多少張,就是從46里去掉4,用減法計算,列式是:46-4=( )。通過口述解題思路,可以直接了解學生審題和理解題意的程度,便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調節(jié)自己的教學,從而有的放矢地發(fā)展學生的表達能力。
規(guī)范語言,完整交流。一年級的孩子說話愛說半截話,我鼓勵孩子回答問題時首先要把話說完整,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注重細節(jié),加以引導:“你的回答如果能把話說完整就更好了!”或者說:“請你完整地把問題回答一遍?!北热?,一年級的第一節(jié)數學課教材安排的是“數一數”這一內容,對于剛進入小學的孩子來說,從1到10這些數不僅會數還會寫了,有些孩子還能進行20以內的加減法計算,但是孩子在交流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怎樣正確說出教材中的數量,對于數量詞大部分孩子不會用:一匹馬、一架飛機、一個滑梯……于是,在第一節(jié)課上,我就規(guī)范孩子的語言,讓孩子學會完整、正確地表達,促進課堂中有效交流。
三、營造交流共進的氛圍
教育呼喚老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深入思考的情境,提供互相交流的舞臺。課堂上聽到學生不同的聲音,時常使老師更為興奮,因為一個學生一種方法,兩個學生就可以得到兩種方法;一人一種思想,兩個學生就可以得到兩種思想。如果學生能在討論和交流中,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數學思維更深刻更全面,那不就是充滿智慧的數學學習嗎?
多引導。當學生對某一問題見解奇特時,我就及時引導:“你的方法真奇特,請你給同學們說一說好嗎?”通過回答感染其他學生,讓學生學會搜集處理信息,學會思考,學會把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并表達出來,這樣為交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生也就有話可說。
多鼓勵。開放式課堂交流的根本是讓學生已克服傳統提問應答時被動接受的心態(tài),沖破思想的束縛,自主意識充分展露,又具有展示自我的信心和愉悅,這時就要求教師關注學生表達的需要,時時鼓勵學生去發(fā)現、去思考,寬容學生的不同意見,多問學生幾個“為什么”,多提幾個“還有新的想法嗎”?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充分挖掘學生不同的見解。
多討論。教學《24時記時法》一課片段:
師:你比較喜歡哪種記時法?
(喜歡普通記時法的學生與喜歡24時記時法的差不多)
師:看來,同學們的想法有點不一樣,那我們就來說說自己為什么喜歡這種記時法,爭取說服不喜歡的同學。行嗎?生(齊):行。
生1:我喜歡普通記時法,因為說起來比較順。
師:怎么順?
生1:因為是從1、2、3挨著往下數的。數到12點以后再從1點往下數,我覺得順。
生2:我喜歡24時記時法,因為不用去想上午和下午,這樣不容易漏說。
師:你的意思是只要直接說幾點就行了?生2點頭。
生3:我喜歡普通記時法,因為不用去轉化,只要看鐘面就行了。
生4:我還是喜歡24時記時法,因為電視上、商場門口都寫著用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我覺得比寫上午幾點、下午幾點要簡單一些。
生5:一天時針正好在鐘面上轉兩圈,就是24小時,所以我覺得24時記時法比較好。
師:看來大部分同學比較喜歡24時記時法,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確實廣泛,而且表示起來比較簡單。那么普通記時法真的用處不大嗎?生相視而笑。
師:其實它在我們平時的口語交流中用得很多。比如我們和同學約定星期天去公園玩。那我們一般會這樣說:星期天下午2﹕00公園門口見,或者我們常說:早晨8﹕00開始上課,中午11﹕00午餐,下午4﹕00放學等。
生邊聽邊點頭。
沒有交流的課堂,如同一潭死水,有效交流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和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如果能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有意培養(yǎng)學生交流的意識,精心指導學生共享交流的方法,積極營造互動共進的課堂氛圍,就一定能促成學生富有成效的交流,為學生多創(chuàng)設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啟發(fā)、相互借鑒、相互補充、共同提高。同時,教師也能在這個過程中,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從而構建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