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致英 河北省秦皇島市中醫(yī)醫(yī)院(秦皇島066000)
難治性抑郁癥是指經(jīng)過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用機制不同的抗抑郁藥足量治療6周以上仍不見效者[1]。長期以來,對其治療多采取聯(lián)合用藥,副反應較大,患者依從性差,或中斷治療,或加大用量,患者非常痛苦,甚者釀成自殺。本研究分別以自擬行氣活血方合針刺組穴、選擇性5-HT 再回收抑制劑(SSRI)聯(lián)合多慮平治療難治性抑郁癥,觀察兩組的療效及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選自2000年~2009年10年間在本院心理門診就診的難治性抑郁癥患者。診斷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Ⅲ)抑郁癥的診斷標準[2],且已經(jīng)使用過≥2種不同機制的抗抑郁藥,目前癥狀發(fā)作仍符合抑郁診斷標準;排除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或伴有心臟、肝、腎及其他嚴重軀體疾??;年齡均在18~65歲;HAMD 標準分≥17分。將214例患者采用隨機分為行氣活血方合針刺組穴(簡稱治療組)男53例,女54例,年齡25~65歲,平均37±16歲,平均病程9±6.7年;選擇性5-HT 再回收抑制劑(SSRI)聯(lián)合多慮平(簡稱對照組)男51例,女56 例,年齡24~65歲,平均38±15歲,平均病程10±6年。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行氣活血方:首烏藤30g,茯苓20g,柴胡、郁金、牡丹皮、紅花、厚樸各15g,制香附、川芎、赤芍、桃仁、薄荷、牛膝、梔子、合歡皮、枳殼、甘草各12g,水煎400mL,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45劑為1療程。
針刺組穴:主穴百會、印堂、四神聰、內(nèi)關(雙)、行間(雙)、合谷(雙)、神門(雙)胸悶、善太息加太沖;神疲、健忘加三陰交、太溪;不寐加陰郗;納差加足三里。
操作方法:取仰臥位,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常規(guī)刺入所選穴位,頭針采取快速提插捻轉(zhuǎn)法。體針采取平補平瀉手法,以補虛瀉實為原則,以局部酸麻脹痛為度。以上各穴均留針30min,每日1次,14d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
對照組:選用鹽酸氟西汀或舍曲林或帕羅西汀,小劑量開始,1周左右劑量分別增至20mg/d,100mg/d,40mg/d,最高用量分別為30mg/d,150mg/d,60mg/d,同時聯(lián)合三環(huán)類抗抑郁劑多慮平,最高用量200mg/d。連續(xù)應用6周。
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給予必要的心理支持,使之解除顧慮,積極配合治療。伴有睡眠障礙均用苯二氮卓類藥艾司唑侖1mg每晚睡前口服。
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4、6周末分別進行HAMD及副反應量表(SERS)評定。治療前查心電圖、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檢查。第6周末再復查。
療效標準 HAMD 抑郁量表減分率評估療效,減分率≥75%為痊愈,減分率≥60%為顯效,減分率≥50%為有效,減分率<50%為無效。減分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
治療結(jié)果 治療6周末,對照組痊愈28例,顯效42例,有效21例,無效16例,有效率85.04%。治療組痊愈31例,顯效49例,有效28例,無效9例,有效率91.58%。兩組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減分率比較:兩組減分率均于治療的第4周有明顯增加趨勢,至第6周末對照組HAMD 減分率(52.20±11.33),治療組HAMD 減分率(54.16±11.03)。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493,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減分率比較
不良反應及合并用藥情況:對照組SERS評分在治療的第2周末與治療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第4、第6周末時對照組SERS 評分明顯高于治療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SER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SERS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同時間點比較,△P<0.01
組別例數(shù)第2周末第4周末第6周末對照組 107 18.60±8.70 13.96±7.42 12.39±6.81治療組 107 15.30±4.61 9.84±3.27△7.33±3.65△
討 論 難治性抑郁癥屬中醫(yī)的“郁病”范疇,中醫(yī)認為郁病病位在肝、心、脾,其發(fā)生多由于情志所傷,常以肝郁氣滯為多,兼有濕、痰、食、火及血行瘀滯諸癥[3]。肝主疏泄,以調(diào)達為順,又藏血調(diào)血,與氣血運行關系密切。若情志不遂,氣機失調(diào),氣血運行受阻,氣滯血瘀,淤血內(nèi)阻,神明不能內(nèi)守則精神抑郁[4]。本文自擬行氣活血方,治則以行氣活血、理氣解郁為先,調(diào)中安神為本。行氣活血方中柴胡行氣滯,散結(jié)氣,疏肝郁;制香附、郁金行氣解郁、活血、通暢氣機;厚樸擅于行氣,可行脾胃氣分之氣,化中焦郁滯之濕。四藥疏肝解郁、行氣活血為君藥。如《醫(yī)方論·越鞠丸》所說:“凡郁病必先氣病,氣得疏通,郁于何有?”然氣滯日久,必傷及血分?!豆沤襻t(yī)統(tǒng)》也有“郁為七情不舒,逐成氣結(jié),即郁日久,變生多端”的記載。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配以川芎活血化瘀,行氣開郁,牡丹皮、赤芍、桃仁、紅花活血祛瘀,五藥為用行氣活血、解郁安神為臣藥?,F(xiàn)代醫(yī)學研究柴胡、郁金鎮(zhèn)靜、抑制中樞神經(jīng);厚樸、薄荷興奮中樞,使腦內(nèi)五羥色胺(5-HT)介質(zhì)濃度增加[5],牡丹皮、赤芍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鎮(zhèn)靜作用[6]。可謂君臣相伍,作用互補,既能改善抑郁情緒,又能鎮(zhèn)靜安眠。配以枳殼、合歡皮、首烏藤、茯苓、甘草等佐使藥,諸藥相伍,行血分瘀滯,解氣分郁結(jié),兼顧醒脾安神。本方組方嚴謹,辨證施治,權(quán)衡整體,共湊行氣活血、理氣解郁、調(diào)中安神之效[7]。
針刺治療抑郁癥行之有效早有報道[8]。百會穴為“百脈之會”,與十二經(jīng)脈五臟六腑均有密切聯(lián)系,足厥陰肝經(jīng)與督脈交會于百會穴,肝藏血,主疏泄,疏泄功能維持人的正常睡眠[9]。配以印堂、四神聰開竅啟閉、疏肝調(diào)神。神門為心經(jīng)原穴,擅開心竅以省神明,內(nèi)關為手厥陰心包經(jīng),兩穴合用,疏通氣血,養(yǎng)心安神。太沖為足厥陰肝經(jīng)原穴,配合谷稱“四關穴”,二穴相配,一上一下,一陰一陽,調(diào)一身之氣血,理陰陽之失調(diào)。配行間穴疏通氣血,條暢氣機。諸穴合用,疏肝解郁,行氣活血,安神定志。針藥并用,周身氣血通暢,陰平陽秘,諸病自愈。
總之,本研究提示行氣活血方合針刺組穴治療難治性抑郁癥與SSRI聯(lián)合多慮平療效相當,行氣活血方不良反應輕,經(jīng)濟安全,針刺組穴操作簡單,患者依從性好,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1] 錢明才,孫菊水,劉豎白.萬拉法辛治療難治性抑郁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2,28(2)130.
[2] 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編.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7-89.
[3] 王永炎,魯兆麟.中醫(yī)內(nèi)科學[M].第二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652.
[4] 郭小青,田正良,朱金輝.抑郁癥中醫(yī)病因病機分析[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2:37(9)374-375.
[5] 宋立人,洪恂,丁緒亮.現(xiàn)代中藥學大辭典[M].下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519.
[6] 宋立人,洪 恂,丁緒亮.現(xiàn)代中藥學大辭典[M].上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059.
[7] 張 彥,陳 玖,楊來啟,等.芪參復康膠囊和氟西汀治療首發(fā)抑郁癥臨床療效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陜西中醫(yī),2012,33(8):1028-1032.
[8] 張丹莉.針刺在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5,9(20):217.
[9] 倫 新,李萬瑤.現(xiàn)代針灸臨床集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