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小說的“神性”、農民的中國夢和創(chuàng)作的尊嚴——從《后土》①的創(chuàng)作說開去

      2013-08-15 00:52:39
      揚子江評論 2013年6期
      關鍵詞:后土鄉(xiāng)土作家

      葉 煒

      一、一劍磨十年

      《后土》的寫作過程比較特殊。

      這部小說最早開始動筆于2002年秋天。我記得那年秋天特別冷。徐州的秋天一般都是很干爽的,但那個秋天卻是少有的維持了較長時間的濕冷天氣。在嘗試了五年的中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之后,我在這個秋天突然有了寫長篇小說的沖動。那時我參加工作剛滿一年,手里有了一些余款,就去二手電腦耗材市場買了一個筆記本電腦,開始寫起了這部初名為《人斗》的長篇小說。

      因此,某種意義上來說《后土》是我的第一部長篇作品。

      因為作品取材于自己的家鄉(xiāng),題材相對熟悉,而且是醞釀已久,所以初稿寫得很快,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這個初稿和定稿比,字數(shù)差不多只有現(xiàn)在的一半,稍作修改后,以《人斗》的題目在一家面向海內外華人的文藝雜志上連載。連載期間收到不小的反響,我記得一位山西的讀者還給我寫來一封長信,詢問何時能夠看到這部小說全貌?這之后小說便放下了,中間又寫作完成了“大學系列”的三個長篇。五年以后,也就是2008年,我又對這部小說作了進一步的修改補充,參評入選了江蘇省2009年的重點作品扶持工程。之后的兩年,我在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精力基本上都放在長篇小說《富礦》的創(chuàng)作上了。直到2011年《富礦》北京研討會之后,我又騰出時間對這部定名為《后土》的長篇小說作了全面的修訂。2012年我考取上海大學文學與創(chuàng)意寫作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生,小說在上海大學作了最后一遍的修改,終于在今年年初最后殺青了,定稿交由《作家》雜志社和青島出版社同步發(fā)表和出版。

      雖然《后土》的初稿寫作很早,但卻是最晚定稿的作品。一劍磨十年。反復的修改緣于我對這部作品的珍惜和重視。這是一部向家鄉(xiāng)致敬的作品,反映的是生活在蘇北魯南大地上我的父老鄉(xiāng)親們的生活。這部作品要對得起這片熱土,也要對得起十年歲月的磨礪。這樣的想法讓我無法輕易給這部作品畫上最后一個句號。

      《后土》是《富礦》之后的重新出發(fā)。我自認為它比我之前的所有作品都更加地接地氣。從《后土》開始,我開始了真正的“精神還鄉(xiāng)”,蘇北魯南由此成為了我終生創(chuàng)作的文學地標,成為我創(chuàng)作的永遠的“精神出發(fā)地”。我熱愛我的家鄉(xiāng),熱愛蘇北魯南這片熱土,熱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勞苦大眾。為了他們,一劍磨十年,我覺得很值得。

      二、小說的“神性”

      在《后土》創(chuàng)作的藝術手法上,我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嘗試。首先,我努力讓這部小說的語言盡可能地帶上濃郁的泥土氣息。因為寫的是蘇北魯南地區(qū)的一個小鄉(xiāng)村,小說的語言不可能太知識分子化。我試圖讓這部鄉(xiāng)土小說充滿真正鄉(xiāng)土的味道,這種味道除了體現(xiàn)在小說的內容方面,更體現(xiàn)在語言上面。只有內容和語言的高度鄉(xiāng)土化,才可能真正讓小說氤氳在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當中。

      小說的故事從我生活過的村莊里來,小說的語言從家鄉(xiāng)的泥土中來,那么小說的形式呢?用什么樣的形式來“結構”這部小說,才能讓《后土》更加符合鄉(xiāng)土中國的氣質?

      說句老實話,之所以把這個小說打磨了這么久,之所以遲遲不敢出手,除了對于語言和細節(jié)方面的不滿意、需要琢磨以外,主要的就是我一直沒有給這部小說找到最合適的“結構”。而長篇小說又是特別講究藝術結構的文學體裁,一部長篇作品,如果在結構上沒有創(chuàng)新,那就很難說這是一部好作品。《后土》一開始的結構很平常,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章節(jié)體,沒有什么明顯的特色,也和這部小說的鄉(xiāng)土氣息不相符合。就這樣被困擾了幾年之后,這個問題終于在2012年北京魯迅文學院學習期間得到了解決——我突然想到了二十四節(jié)氣!而這部小說的初稿恰好就是二十四章!再看看小說的時間跨度,基本符合二十四節(jié)氣的時間設置!或許你可以想象得出我當時是多么的興奮!直到現(xiàn)在我都把這看作是一種神啟。

      語言和結構的問題解決了,語言鄉(xiāng)土化和結構知識化基本上可以保證這部小說的鄉(xiāng)土底色了。但這似乎還不能讓我滿意,我總覺得這部小說還缺少一點什么?是什么呢?我苦苦思索。后來我想到了一點,那就是小說的“神性”?,F(xiàn)實題材的長篇小說特別是農村題材的長篇小說,很容易就把人物和故事寫實了。當然寫得太實也沒有什么不好,能把農村和農民的基本現(xiàn)狀和精神面貌藝術性地表現(xiàn)出來也是難能可貴的。但這樣的作品讀起來往往還不夠有味,不夠過癮,不夠靈動,不夠飄逸。為什么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優(yōu)秀作品比如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那么吸引人?為什么國外的小說杰作比如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是那么富有想象力?因為它們都是有“神性”的作品!那么,什么又是小說的“神性”呢?

      我認為,小說的“神性”就是賦予作品以神秘氣息,以神示,以靈異,以象征。在《后土》的初期創(chuàng)作中,小說中是沒有土地廟和土地神這個形象的。而這個形象在《后土》中又是這么重要!它為什么重要?因為土地廟是鄉(xiāng)土中國大地上的村莊的象征,土地神是中華民族特別是農民的精神寄托。它是皇天后土的精義之所在,是遼闊鄉(xiāng)村的游靈所在,是華夏兒女的圖騰崇拜。小說中有了它,就有了“神性”,有了精神的高度,有了思想的含量。

      我之所以在《后土》后期的創(chuàng)作修改中又大量地加入土地神的情節(jié),讓這一形象貫穿小說的始終,成為推動小說發(fā)展的重要線索,還有一個初衷,就是讓這一形象在成為農民本土信仰象征的同時,還能夠與小說中所寫到的外來宗教相對比、抗衡。眾所周知,在當代的中國農村,對于基督教的信仰和傳播已經(jīng)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特別是農村婦女信仰了這一外來宗教?為什么這一外來宗教發(fā)展得如此神速?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每一個創(chuàng)作者認真思考嗎?在外來宗教信仰的沖擊下,我們還有沒有自己的本土信仰?我們的本土信仰還有沒有自己的生存空間?本土信仰和外來宗教的沖突是顯而易見的。在《后土》中,我通過土地神的口說出了這樣一句話:“我在麻莊這塊土地呆了這么些年,看著麻莊雨順風調,雪落花開,衰極而盛,盛極而衰,一代代一世世,生生不息,綿延不止。麻莊為何這么興盛?因為麻莊人敬重土地,善待眾生??墒乾F(xiàn)在麻莊的人越來越失去了對土地的敬畏感,不再信任本神,有的還皈依了外教。我這次來托夢與你,就是想讓你告訴麻莊人,不要褻瀆土地,也不要遠走他鄉(xiāng),他鄉(xiāng)的世界再好,那也是別人的,與他們無關,他們可以在那里得到金錢,滿足享樂,卻終將得不到最后的安息?!?/p>

      于此可見,重樹中國農民的精神信仰是多么重要!

      所以,《后土》開頭的第一段話就是:“在蘇北魯南的小山村里,差不多每個村子的東南角都會有一座土地廟。麻莊也不例外。麻莊人崇拜土地,視土地為娘親?!边@段話既是對小說全篇的引領,更是給作品定下的基調。

      既然作品的神性那么重要,那么小說的神性又如何抵達呢?我覺得其方法就是“打通”,打通天、地、人、鬼、神。所謂“打通”,就是在創(chuàng)作時充分釋放想象力,神游萬里精鶩八極,萬物一切都可以被作家賦予以靈性、生命,讓文字在天地萬物間馳騁,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在《后土》中,我試圖讓天地萬物交合,讓麻莊的人和蘋果園里的鬼魂以及村莊地頭的土地神仙在一個世界里對話,交流,斗爭,融合,以此建構一個混沌的、神秘的、原始的、富有巫色的鄉(xiāng)村世界。

      三、農民的中國夢

      “后土”的本義是皇天后土,后土最原始的意義是后土娘娘,也指土地神。在長篇小說《后土》中,我賦予其三種意義:土地、農民和他們的信仰。

      現(xiàn)在的農村究竟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那里的土地和農民真的像新聞報道中所揭示的那樣觸目驚心嗎?在日漸發(fā)達的工業(yè)文明的步步緊逼下,農耕文明的消失是否是遲早的事情?農耕文明的危機到底離我們有多遠?我們如何面對今天的農村?明天的中國還能保持“鄉(xiāng)土中國”的底色嗎?這些,都是需要創(chuàng)作者去關注和思考的。

      面對農村的日漸支離破碎,面對土地的荒蕪和無序的流轉,面對農民生存的艱難和命運的復雜,面對農民信仰的缺失和轉移,作為創(chuàng)作者,我們絕對不能無動于衷。

      我從小就生長在農村,我的父老至今都還在那里生活著,所以我可以經(jīng)常地與農村發(fā)生聯(lián)系,對那里的情況比較了解。別的地方我不知道,就拿《后土》中所寫的那個小小的村莊而言,其現(xiàn)狀就無比復雜。

      小說中的麻莊面臨著青年出去打工以后老人多、兒童多、婦女多的問題。農村的青壯勞力越來越少,他們都在想盡方法地往外走,而對于外面的世界究竟有什么并不知道。他們所能知道的是,外面的世界比鄉(xiāng)村要精彩。在麻莊,農民經(jīng)濟的改善基本上都是靠出去打工,年輕人對于土地的依賴越來越少,大部分都是老人在耕作。

      借助于現(xiàn)代化的傳媒以及各種先進設備的傳輸,海量的信息涌入如麻莊樣的鄉(xiāng)村,都市文明不斷改變著鄉(xiāng)村的文明生態(tài)。青壯年的離開,一方面導致農村越來越老年化;另一方面年輕人不斷涌入城市,也不斷地沖刷著城市文明。正如有識者所說,9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后,離鄉(xiāng)背井進入城市的農民越來越多,他們不僅面臨著身份的確認,更需要靈魂的安妥。而那些留守在村莊的村干部們又怎么樣呢?他們大多都不是在為人民服務,而是在為自己謀利益。村干部的選舉很不嚴肅,有的通過不正常手段參加選舉,有的甚至還有著黑社會(地痞流氓)的背景。村干部的權力一手遮天。村級買官賣官現(xiàn)象嚴重,年輕黨員動機不純,功利性極強的火線入黨很多,導致黨員隊伍不穩(wěn)定,老黨員個個憤世嫉俗,卻又無能為力。與此相對應的而是,農村的價值認同也在不斷失范,鄉(xiāng)風日下,婦女生活觀急劇變化。

      面對這些,作家何為?站在什么樣的立場上來表現(xiàn)農村是每一位創(chuàng)作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中國土地幅員遼闊,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工業(yè)文明和商業(yè)文明、后工業(yè)文明和信息文明共生共存,現(xiàn)狀如此斑駁復雜,作家在表現(xiàn)鄉(xiāng)村經(jīng)驗時如何確立自身的寫作立場?

      或許,正如評論者丁帆所說,作家在這三種文化模態(tài)下難以確立自身文化批判價值體系的表征。當鄉(xiāng)土文明遭遇工業(yè)文明和后工業(yè)文明的誘惑和壓迫時,作家主體就會表現(xiàn)出極大的雙重性:一方面是對物質文明的向往;另一方面是對千年秩序的失范而痛心疾首。這導致了“從五四以來的鄉(xiāng)土小說由于鄉(xiāng)土經(jīng)驗的一成不變,造成了鄉(xiāng)土小說難以跳出單一化主題模式的弊病——非批判即頌揚”。因此,“鄉(xiāng)土經(jīng)驗的轉換是作家們亟待解決的價值立場問題”。當代作家對農村的書寫一定要避免現(xiàn)代作家那樣的誤讀和改寫。“‘五四’以來的作家大多數(shù)是從農村出來的,書寫鄉(xiāng)村的時候,本來是應該最動人的,因為這跟他們童年記憶有關,但很多作家采取的方式是拋棄故鄉(xiāng)——也許把‘鄉(xiāng)土’換成‘故鄉(xiāng)’會更好理解一點——生活在別處。這種姿態(tài)必然會導致對鄉(xiāng)村現(xiàn)實的改寫,這種改寫不僅發(fā)生在鄉(xiāng)土文學中,哪怕對城市的現(xiàn)實,不是也存在著改寫嗎?”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一定要警惕那種僅憑記憶和經(jīng)驗的寫作,因為‘童年記憶’的書寫往往是有毒的,那種對鄉(xiāng)土文學的‘經(jīng)驗改寫’是致命的,價值的失范必然給鄉(xiāng)土文學作家作品帶來文學史意義上的偏離?!?/p>

      而事實上,當下許多中國作家們首先感到困惑的就是中國“鄉(xiāng)土經(jīng)驗”的如何重構。今天的農村題材寫作,必須回到鄉(xiāng)村現(xiàn)場,只有腳步深深扎進那片土地,作家的筆下才能表現(xiàn)出真實的農村。

      在寫作《后土》的過程中,我多次回到家鄉(xiāng),去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以及溢出日常生活的夢想。每個農民都有他自己的夢想,在全國上下都在以言說“中國夢”為時尚的語境下,他們的夢想最不應該是“無法實現(xiàn)的美好”。對于農民來講,從“烏托邦”到“中國夢”的距離并不遙遠。因為他們的夢想并不“復雜”,也并不是虛無縹緲的目標存在。如果說每一個階層都有自己的“中國夢”的話,我敢說,農民的“中國夢”是最現(xiàn)實的,也是最廉價的。

      在《后土》中,在小說中的蘇北魯南的那個小村莊里,農民們的夢想是在家門口就可以“務工”,而不需要進城;在家門口就可以住上小康樓,而不是到城市里成為低下階層;他們夢想著能夠進行土地的自由流轉,在自愿的基礎上建立規(guī)模發(fā)展的綠色莊園;他們夢想著村莊里熱熱鬧鬧,而不再是一個又一個價值失范的空心村;他們夢想著年輕人都能留在村莊里,而不是四處游蕩;他們夢想著村干部都能夠清正廉潔,而不是魚肉百姓;他們夢想著村莊能都保持著淳樸的民風,而不是淫風飄蕩;他們夢想著所有的人都能夠崇拜、敬畏土地,而不是逐漸失去自己的本土信仰??傊?,他們夢想著一切美好的東西。

      如果我們連這些低廉的夢想都很難實現(xiàn),那些所謂高尚的“中國夢”又該如何避免成為泡影?

      在小說尾聲中,我這樣寫道:

      “兩年后的驚蟄。這一天,天氣晴朗。麻莊的小康樓工地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小康樓正式建成了,從外面打工回來的年輕人紛紛買了樓房,他們都喜氣洋洋地從劉青松手里拿到了新房子的鑰匙。

      與此同時,麻莊的小龍河景觀帶建設,葦塘、蘋果園和馬鞍山開發(fā)等也竣工了,麻莊旅游開發(fā)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公司董事長劉非平,總經(jīng)理王東周宣布,下一步還將著手建設以綠色食品開發(fā)和生產為中心的超級大農場,到時候,全村的百姓都是這個農場的工人,按小時上班,按月領工資。麻莊的鄉(xiāng)親都在為這個設想憧憬著,盼望著?!?/p>

      這既是美好的愿望,也是對那座小小村莊的祝福。祝福我的父老鄉(xiāng)親早日走出無法實現(xiàn)的“烏托邦”,早日實現(xiàn)美好而低廉的“中國夢”。

      四、創(chuàng)作的尊嚴

      我在《作家》雜志刊登這部長篇小說時所附的創(chuàng)作談中說:

      “作家的創(chuàng)作,歸根結底是一次又一次的精神還鄉(xiāng)?!陡坏V》是如此,《后土》更是如此。與我的所有農村題材的書寫一樣,這部小說呈現(xiàn)的依然是我所熟知的生活在家鄉(xiāng)土地上的父老鄉(xiāng)親。因此,在小說中,他們的念想和追求,他們的命運和遭遇,他們的生活和情緒,都是具體可感的,都是浸染著我生命的體溫的。

      我深深地愛著那個村莊,愛著那片廣袤的土地。我清醒地知道,村莊以及村莊所在的蘇北魯南大平原將成為我終生創(chuàng)作的文學地標,我將在一部又一部的作品中,對它們頂禮膜拜?!?/p>

      為何說作家的創(chuàng)作歸根結底都是作者的精神還鄉(xiāng)?其原因除了緣于我自己的童年記憶和人生底色離不開家鄉(xiāng)以外,更重要的是我認為某種程度來說作家的創(chuàng)作都是為了找回尊嚴。作家要通過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精神返鄉(xiāng)來觀照自己的來路,在來路中找回自己成長的精神軌跡以及創(chuàng)作尊嚴之所在。

      這里所說的創(chuàng)作的尊嚴,其含義至少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就是作品中的人物——農民,不論他們在現(xiàn)實中如何艱難,也要讓他們有尊嚴地活著。因為我一直褒有一個創(chuàng)作理念:作家的創(chuàng)作要讓筆下的人物有尊嚴,哪怕這尊嚴是虛幻的,是無法實現(xiàn)的,也要在作品中有所呼喚、慰藉。我在《后土》中寫到了農民生存的艱難,但這些艱難沒有讓他們更加無力,而是給予他們以希望和夢想,讓他們在艱難中有尊嚴地前行。熟悉中國現(xiàn)代史的人都知道,為了取得革命的最終勝利,農民是做出了巨大犧牲的,這一點正如陳毅在評價淮海戰(zhàn)役時所說,沒有農民的支援,淮海戰(zhàn)役是不可能獲得勝利的,這場戰(zhàn)役是農民用獨輪車推出來的。這樣的話,放在全國的范圍,我想也是可以成立的。吊詭的是,為革命做出巨大犧牲的農民,在革命勝利后并沒有“率先”“完全”地品嘗到勝利的果實,直到現(xiàn)在,他們許多人的生存狀況仍然堪憂。創(chuàng)作《后土》以前,我寫出了許多偏于暴露的作品,比如《富礦》以及《山西煤老板:黑金帝國的隕落》,想以此引起療救的注意,但后來我轉變了思路,我逐漸醒悟到,作家的創(chuàng)作,一方面要提出問題,另一方面也要給人以希望,給作品中的人物特別是底層人物以勇氣,以這勇氣去維護他們活著的尊嚴。

      創(chuàng)作的尊嚴第二個含義是讓創(chuàng)作主體——作家有尊嚴,讓他們有尊嚴的創(chuàng)作,有尊嚴的活著。在南方某發(fā)達省份一次全省作家的代表大會上,時任省委書記曾經(jīng)信誓旦旦地如此表態(tài):要努力讓全省作家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他說這話的時間離現(xiàn)在已經(jīng)差不多有十年了,依然沒有完全實現(xiàn)這個愿景。但至少這位官員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當下的中國,作家是沒有尊嚴的,或者說尊嚴還不是那么讓人滿意。正因為作家的生活沒有尊嚴,所以作為領導的他才信誓旦旦地說要讓作家開始有尊嚴。那么,什么是作家的尊嚴?什么是有尊嚴的寫作生活?

      作家有尊嚴的活著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比如在精神層面能夠自由地表達,自由地寫作,自由地發(fā)表;在物質層面能夠衣食無憂、專心創(chuàng)作等。以此衡量中國的作家們,恐怕沒有幾個人敢說已經(jīng)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吧?就拿最簡單的衣食無憂來說吧,現(xiàn)在有多少堅持純文學的作家能夠靠寫作來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更別說在當前語境下難以實現(xiàn)的寫作的自由表達與發(fā)表了!

      創(chuàng)作的尊嚴第三個內涵就是讓文學找回尊嚴。當代文學的不斷邊緣化以及它所存在的危機,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政治和市場的夾縫中生存的純文學,其生存狀態(tài)實在是狼狽不堪。多年前,我曾經(jīng)提出過這樣的問題:

      當代文壇太混亂,幾乎沒有什么秩序可言,就連基本的秩序也沒有。一些非文學作品竟然能一夜成名并且能道貌岸然地躋身在純文學之列,與之相反的情形是,一些真正的有深度有價值的作品卻不被看好,一直沉寂在民間狀態(tài)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形呢?

      市場經(jīng)濟下,一切服從經(jīng)濟,但文學畢竟是有自己的品位和獨特的引導價值的,文學不能一味依靠市場生存,就是在市場經(jīng)濟發(fā)達的西方國家,文學也是得到有力的扶持的,一味把文學推向市場的國家行為是短視的行為,長遠看是沒有多少好處的。市場的炒作對于寫作者來講并沒有什么益處,它可以捧出來無數(shù)的文學新秀,也可以扼殺無數(shù)個優(yōu)秀作家。對于一個國家的文化產業(yè)來說,一個健康的文化秩序的產生是一個至為關鍵的保證,沒有健康的文化秩序特別是健康的傳媒倫理道德,文化產業(yè)當然包括文學是不可能健康發(fā)展的。

      許多作家對于當代文學的危機以及尊嚴的缺失,都有著清醒的深刻認識。正因為如此,他們在寫作時才會“左顧右盼”——既要讓作品具備純文學的品質,又要照顧到市場的反應。當下的作家創(chuàng)作,不但要寫好作品,更要深諳市場規(guī)則,像明星一樣到處簽售、不斷在媒體曝光。在市場這雙大手的指揮下,他們不得不在冰火對比的小說和現(xiàn)實之間奔走。這樣的現(xiàn)狀,文學還能有什么尊嚴可言?

      2013年9月25日,于北京全國青創(chuàng)會閉幕之際

      【注釋】

      ①發(fā)表于2013年第6期《作家》雜志,單行本由青島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②大學三部曲《大學.com.狼》、《大學.com.羊》和《中毒》,前兩部由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中毒》發(fā)表于《小說月報》原創(chuàng)版2009年第1期長篇小說專號。

      ③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版。

      ④《后土》,青島出版社2013年版,第281頁。

      ⑤同上,第1頁。

      ⑥丁帆:《中國小說文學生存的特殊背景與價值的失范》,《文藝研究》2005年8期。

      ⑦同上,第6頁。

      ⑧同上,第9頁。

      ⑨同上,第9頁。

      ⑩同上,第10頁。

      (11)同上,第10 頁。

      (12)《后土》,青島出版社2013 年版,第341 頁。

      (13)《精神還鄉(xiāng)》,《作家》雜志,2013 年第6 期,封二。

      (14)中國畫報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猜你喜歡
      后土鄉(xiāng)土作家
      親近鄉(xiāng)土
      科教新報(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后土文化:土地崇拜的信仰傳承
      廉政瞭望(2024年4期)2024-04-22 21:10:19
      作家的畫
      文學自由談(2022年5期)2022-09-28 11:29:44
      作家談寫作
      作家現(xiàn)在時·智啊威
      小說月報(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鄉(xiāng)土中國
      萬榮后土祠大殿楹聯(lián)賞析
      對聯(lián)(2016年8期)2016-05-24 09:28:04
      三峽水庫蓄水后土腦子河段河床演變分析
      芬芳鄉(xiāng)土行
      吉縣南柯榼村后土廟舞樓及戲碑考
      中華戲曲(2016年2期)2016-01-22 08:19:00
      吴忠市| 平武县| 沙坪坝区| 乌鲁木齐县| 武冈市| 福州市| 阿图什市| 武宁县| 潜山县| 博白县| 塘沽区| 张家港市| 界首市| 香港| 九龙县| 姚安县| 同德县| 合水县| 十堰市| 治多县| 临沂市| 平武县| 四子王旗| 宁城县| 开封市| 和龙市| 长春市| 河津市| 阳春市| 遂宁市| 嵩明县| 崇明县| 北海市| 青田县| 都兰县| 方正县| 蒙自县| 沭阳县| 黄梅县| 杨浦区| 平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