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生友
兩極對立思維造成語文教學存在內容和形式對立的思想誤區(qū),使語文偏離了作用軌道。因此,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既須克服重言語內容輕言語形式、重內容概括輕審美體驗的弊端,也要克服“形式崇拜”、一味玩“技術流”形式主義。追求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掌握美的抽象規(guī)律,辯證地欣賞美。
英國藝術理論家克萊夫·貝爾在其重要著作《藝術論》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美術觀點:“有意味的形式”。一般認為凡是用來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傳達或寄托藝術家主題內在生命并富于創(chuàng)造的形式即為“有意味的形式”。①貝爾的理論認為藝術作品的基本性質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著作品,能夠喚起人們的審美情感。
中國美學范疇“意趣”頗堪玩味。馮煦《蒿庵論詞》記錄陳子龍言論:“以沉摯之思,而出之必淺近,使讀之者驟遇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誦之,而得雋永之趣,則用意難也?!雹趨抢装l(fā)《說詩管蒯》:“詩須論其工拙,若寓意與否,不必屑屑計較也。大塊中景物何限,會心之際,偶爾觸目成吟,自有靈機意趣?!雹鄱藢Α耙馊ぁ备拍疃加猩婕?,“意”偏指作者的主觀性,具體、凝重、充實;“趣”偏指客觀性,玄遠、清逸、容納?!耙狻薄叭ぁ辈⑴e,給語文提供了一個展現(xiàn)美學意趣的空間?!耙馕丁迸c“形式”交合會通產(chǎn)生藝術天地,最后渾然一體地表現(xiàn)為意境?!坝幸馕兜男问健?,意味融于形式,渾然一體。
語文教學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常想到意味,多體驗情境,注重聯(lián)想想象,把情景相融、意境相偕、動靜節(jié)律注入形式,創(chuàng)造出富有意味的教學。語文教學追求“有意味的形式”,觸發(fā)“感性”“靈性”“悟性”,是對心靈審美情感的喚醒,也是對求知者心靈潛能的激發(fā)。
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它是內在的、活化的,引領師生體悟,感受形式之美。教師懂得從語文本真設計教學,進行有意義的素養(yǎng)訓練。“有意味的形式”最樸實的體現(xiàn)是:閱讀像閱讀,寫作像寫作,口語交際領風騷。
開展專題閱讀、問題閱讀、比較閱讀等系列閱讀。讀出意,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要研究讀的類型、讀的目的、讀的方法、讀的時機、讀的檢測、讀的質量。閱讀教學向切實的文本語言體悟轉變,咬文嚼字,認真揣摩,同時要有章法意識。閱讀理解和學習表達統(tǒng)一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拓寬理解視野,充實內容環(huán)節(jié),循序漸進品味領悟。對閱讀活動進行立體設計,對閱讀過程進行動態(tài)研究,充分而有效地閱讀,體現(xiàn)語文的意味。
摸清學生的寫作水平和寫作起點、寫作需要,盡可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動筆,強調課堂上的寫作體驗、升格訓練,寫作的過程性指導是關鍵。簡化作文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精簡作文的材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體驗寫作。寫作返璞歸真,在簡約中體現(xiàn)語文的意味。
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依賴語文實踐。提供機會,組建社團、排演話劇、開展辯論、朗誦詩歌、新聞播報,鼓勵學生縝密思考,大膽表達;老師巧妙退居其后,不越俎代庖,更不去壓制“非主流意見”。成都的梁艷老師以她“讓學、讓熱愛、讓實踐”的做法,讓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獨立的看法。她的學生思維活躍,充滿自信,敢于質疑,善于表達。
程少堂老師認為:“語文味”即“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系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fā)、語言品味、意理闡發(fā)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雹?/p>
語文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即是獲得“語文味”的過程。余映潮老師的《<赫爾墨斯和雕像>六讀》一課就是在有“味”的形式中讀出“意”來。筆者思考,在語文教學中追求“有意味的形式”途徑包括:
從“藝術以感情動人”的作用出發(fā),要想創(chuàng)造“有意味的形式”,語文教師必須潛入心靈境界,去體悟審美感情及其多種意味,并把它們融于語文的形式之中,以達到感人的目的。語文教學不僅融入更多的生活情感,還要融入更多的審美情感。生活情感貼近生活,具有生活氣息,容易引起共鳴,便于接受。但是要想獲得深切熾烈的領悟,還需要為其心靈注入審美情感,讓學生更高層面地思考認識生存的世界,在語文中升華人生、人性、人情的魅力。
一切審美的起點,都始于對審美感情的親身體驗。感人形式,因其包含著意向、意境和意味以及由審美感情引發(fā)的情緒、情調和情趣,故稱之為 “有意味的形式”。語文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創(chuàng)設出富有意味、意趣的形式,提供廣泛的參與機會,制定和諧的體驗內容,建立積極的評價機制。讓學生在體驗去經(jīng)歷,去嘗試,去聯(lián)系生活的本真。這樣的“有意味的形式”,就要求教師本身就要有足夠豐富的閱歷來設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給學生預設最貼近生活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是通過簡化而得到的。一是去掉語文課一切無意味因素,包括去掉大量視頻、圖片和音樂的視、聽覺信息等因素,返璞歸真,以求得純凈;二是追求一種純粹的、不可名狀的意味,追求有節(jié)奏的課堂旋律,以突出其抽象美。簡化,就像中國的太極圖,以S形曲線把圖形分成反向的陰陽兩儀,寓萬象萬殊于相反相成,納萬變萬動于循環(huán)永恒。抽象,賦予語文不可塑性的造型,不可捉摸的理智,臻于化境的審美。“簡單”“抽象”才能進入“有意味的形式”。
語文最終粹取的是內涵。有意味的形式,是語文將各種有意味因素通過熔煉,使之形成一種有機統(tǒng)一的、富有生命特征的、具有變化和節(jié)奏的整體,即內涵的構成。形成內涵構成的先決條件,是要豐富情感;情商高了,靈感和反應就出現(xiàn)了。人的大腦受到情感所占據(jù),就會創(chuàng)造出一個好的構成,從而也就會創(chuàng)造出藝術品般的人生?!叭蹮挕?,是比擬運用高溫,把礦石中的鋼鐵熔煉出來,用來激勵語文教師以高度的熱情和激情,把有意味的形式熔煉出來;把適應人的發(fā)展需要,富含時代氣息,具有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的健全人格創(chuàng)造出來。
掌握美的抽象規(guī)律,竭力表達抽象美,最終體現(xiàn)美的本質。這就是創(chuàng)造“有意味的形式”之根本要求。
語文教學改革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多成績,改革要進一步向更高處邁進,就要正確處理好內容和形式的關系,既要反對能力水平原因導致傾向于形式的教學,也要反對單純追求形式改革的“形式崇拜”,只有以重視內容、形式的統(tǒng)一和追求有意味的形式為目標,多些嘗試,如從形式意味的角度教會學生去領略文學作品文本的魅力,語文教學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
注釋
①方咸圍、陳海英、陳志偉:《理科課堂教學應追求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教學研究》,2008年第3期。
②[明]陳子龍:《王介人詩余序》,唐圭璋:《詞話叢編》第五冊第3588頁,中華書局1986年版。
③[清]吳雷發(fā):《說詩管蒯》,見[清]丁福保編《清詩話》第90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④錢冰山:《文化滲透:“語文味”教學的重要元素》,《中學語文教學》,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