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芳,李翔
中世紀以來,包括僧侶在內的很多西方人十分喜愛有關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的傳奇故事,梅林、特里斯坦、羅英格林等人物屢屢出現在文藝作品中。無盡的戰(zhàn)爭與和平,忠貞與背叛,虔誠與墮落的故事賦予了亞瑟王傳奇永恒的魅力。亞瑟王傳奇基本上可以劃分為世俗的騎士冒險和宗教的圣杯追尋兩大部分。圣杯是一面反映人心善惡的鏡子,只有內心純潔無暇的人才能看見它,缺乏仁愛、節(jié)制和真理的人是無緣得見的。圓桌騎士在追尋圣杯的過程中,從頭到尾都在經歷上帝制造的幻象的考驗,因此圣杯追尋之旅其實是精神之旅,圣杯追尋者就成為亞瑟王朝廷里的約伯。在150名圓桌騎士中,只有加拉哈德、帕西瓦爾、鮑斯和蘭斯洛4人與圣杯有緣,而除了蘭斯洛之外的3人更是親眼得見圣杯,并得到了耶穌的顯身教化。而剩下的騎士則無功而返,成為失敗的約伯,這也為日后卡姆萊特的覆滅埋下伏筆。因此圣杯追尋的意義在于呼吁人們堅定信仰,棄惡從善。
圣經舊約(希伯來圣經)第18書《約伯記》屬于第三部分《圣文集》,《約伯記》還與《詩篇》、《箴言》、《傳道書》和《雅歌》一起被歸為《智慧書》。
《約伯記》開篇就強調盡享天倫之樂的東方首富約伯是一個“正直的人,敬畏上帝,遠離邪惡”[1]796。 上帝在撒旦(猶太教中撒旦與墮落天使、魔王無關,他是上帝的仆人,監(jiān)督世人的行為,有時也給世人設置障礙,又被稱為起訴者或反對者)面前高度評價約伯,“世界上再也沒有像他那樣的人”[1]796, 但撒旦堅持約伯如果被剝奪了一切就會立馬咒罵上帝。
看似小肚雞腸的撒旦實際上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來思考世上是否有真正虔信上帝的人。如果人不是著眼于長遠利益或畏懼上帝的怒火,人是否還能保持正直?在逆境中人能否堅守道德的底線?因此約伯第一次受罪看似源于一個賭局,其實是源于上帝想借撒旦之手來考驗他的信仰。
一天之內,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有福之人約伯一下子因為天災人禍失去了所有10個子女、無數仆從和一切財富。他因痛苦而撕衣剃發(fā)。即便如此,他仍然沒有作惡,沒有埋怨上帝,而是伏地跪拜,稱頌上帝。他意識到自己的“受造性,世事無常,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盵2]他承認上帝的偉大,感激上帝的恩賜,認可上帝收回恩賜的權利,這本身就是對上帝的信仰。因此他通過了上帝的第一次考驗,上帝也再度稱贊他,但撒旦認為約伯雖受折磨但性命無虞,如果傷害他的身體他會立馬咒罵上帝。因此上帝開始在更高的層面考驗約伯的信仰。
現在,鄉(xiāng)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約伯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突然從頭到腳都長滿毒瘡。他痛苦,坐在垃圾堆旁用瓦片刮瘡,連他的妻子都勸他詛咒上帝好結束痛苦。他痛苦,整整七天無言地坐在地上,打破沉默的第一句話就是詛咒自己的生日。他痛苦,4個朋友堅持認為約伯惡有惡報,兒女罪有應得,上帝對他的懲罰還不及他的罪過。他痛苦,他苦苦哀求的上帝一直沒有現身給他說法。但痛苦約伯的品行也在他的不作惡和斥責妻子、與朋友雄辯中愈加彰顯。他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候也依然堅守著正直和信仰。他斥責妻子功利,在上帝賜福的時候高興,在上帝降禍的時候埋怨。在任何情況下都始終如一地信奉上帝,體現了約伯的至誠。他希望上帝將賜予他的生命取回是因為是他堅信公正的上帝不會讓好人受罪。他堅稱自己正直無偽無罪無辜,勇于駁斥那些“上帝的辯護者”,是因為他堅信擁有無上智慧的上帝洞察一切,不會為他們的謊言所欺。事實上,智慧就是敬畏上帝、摒棄邪惡。他“大逆不道”,要求上帝與他同上審判席,是因為他堅信上帝的公義,上帝會成為他清白一生的證人,兼為正義審判官的上帝終究會判他無罪。他“傲慢自負”,指責上帝管理世界不善,小人得逞,善人遭殃,但他同時堅信這些只是暫時的,壞人定會自食其果,好人終歸會有好報。他最后還希望有人能記下他所說的話,還是因為他相信正義的上帝會為他伸冤。他一直以來都敬畏上帝,即使他在苦難中失去光明,但他怕的不是黑暗,而是萬能的上帝,而他的正直將給予他面對上帝的勇氣。他自始至終都在虔信上帝,在歷經磨難時也沒有拋棄上帝,因而再次通過上帝對他信仰的考驗。最后上帝發(fā)言,褒揚約伯,斥責自己的“辯護者”,恢復并增加了約伯的一切,約伯長壽善終。
亞瑟王的謀士大魔法師梅林早在建立圓桌制度時就預言圓桌騎士將經歷尋找圣杯的冒險并取得成功。亞瑟王的宮廷平定內亂,舉辦比武大會,騎士外出歷險,本無異于其它宮廷,直到他的宮廷突然出現一系列有關圣杯的奇跡、召喚圓桌騎士踏上征程。圣杯是基督教世界的至高圣物,里面有我主耶穌的血,由亞利馬太的約瑟帶到不列顛,只有信仰虔誠、正直善良的人才與它有緣,而“任何有罪之人都是見不到我主耶穌的血所顯示的奇跡的”[3]615。因此圣杯展現人心善惡,圣杯追尋之旅則是上帝考驗圓桌騎士信仰是否堅定的精神之旅,圣杯追尋者是亞瑟王時代的約伯。圣杯追尋之旅取得了成功,加拉哈德、帕西瓦爾、鮑斯通過上帝的考驗目睹了圣杯真容,成為成功的約伯,但圣杯追尋之旅又以失敗告終,大多數騎士沒有通過上帝的考驗,不是死于途中就是飽受屈辱,成為失敗的約伯。最引人注目的失敗者是高文和蘭斯洛,他們有著失敗者的共性,同時又與眾不同。
高文首先提出尋找圣杯,并發(fā)重誓不見真容絕不歸。他是天之驕子,是亞瑟王的外甥,備受偏愛,又能在太陽升起的這段時間將自己的力量增長三倍。他又遭神唾棄,在圣杯追尋過程中沒有通過上帝的考驗淪為半途而廢之徒,帶著恥辱回到卡姆萊特并最終拉開一個偉大王朝毀滅的序幕。
亞瑟王的宮廷匯聚了騎士中的精華。以世俗的標準來看,大多數圓桌騎士都是人之楷模,兼有慷慨、勇武、堅毅、謙遜、仁慈、忠誠種種美德,唯有高文兄弟被世人稱為劊子手,展現的是奸詐、兇殘和偽善等特質,他們更像是索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子民,即使是亞伯拉罕也難以為他們求情。
他睚眥必報,嫉妒成性。當年他父親因為屢次叛亂和后來與亞瑟王有私人恩怨(亞瑟王與其妻亂倫)在戰(zhàn)場上被殺,高文兄弟便暗殺亞瑟王的得力干將帕林諾王來報殺父之仇。他為狗殺人。高文兄弟還刺殺與蘭斯洛和特里斯坦并稱為“不列顛之獅”的帕林諾王之子拉姆萊克以及拉姆萊克的情人——自己的寡母。
他的行為在世人眼里就令人發(fā)指,在上帝那里更是天理不容,因此他在圣杯追尋初期沒有遇見任何冒險。他注定與圣杯無緣,但這并不表示他這頭迷途的羔羊無法重新走上正道,因為上帝是仁慈寬愛的,只要他能摒棄邪惡,他也會像尼尼微的居民那樣得到寬恕。他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考驗:應對蹂躪美女城堡(象征耶穌化身為人以前善良的靈魂)的怙惡不悛的7個騎士(象征七宗罪)。其實在頭一天,被隱士喻為上帝之子的加拉哈德 (蘭斯洛在魔法的作用下誤將一位公主當成亞瑟王的王后,和她在一起生下的獨子,加拉哈德最后成功見到圣杯)已經打敗了7個騎士,但加拉哈德絕不輕易殺人。而高文則與幾個圓桌騎士再次打敗7個騎士以后殺了這7個騎士,因此沒有通過這次考驗。上帝還是希望拯救他,因而善人出現譴責他并要求他懺悔,這本是他棄惡從善、改過自新的大好機會,但他拒絕了。即使約伯在極度痛苦和憤怒中口不擇言對上帝有不敬之詞,但他始終堅守著正直的底線,他這個義人在最后受到上帝褒揚后還虔誠的懺悔,而已經罪孽深重的高文在善人親身教導之時仍然不知悔改,愈發(fā)加重了自己的罪孽。作為懲罰,上帝對他的第一次考驗也成了他在整個圣杯追尋途中的最后一次考驗。他之后的追尋仍然平靜如水,直到他做了一個夢,夢醒時分出現幻象,他又聽到神秘的聲音,指責他缺乏誠心、意志不堅,告訴他不必再尋求圣杯。隱士出現為他解釋夢境和幻象,提出“圓桌的創(chuàng)建正是為了弘揚謙遜和忍耐。騎士之道講究的是友愛?!盵3]665-666幻象代表的是圣靈和節(jié)制?!叭狈κ崱⒐?jié)制和真理是導致圓桌騎士失敗的根本原因?!盵3]667他因此背棄誓言退出追尋之旅,雖然這也是上帝的旨意,但這一系列的幻象和隱士的出現表明上帝仍然沒有徹底放棄他,他仍能走上正道,獲得救贖,可他絲毫沒有遵循圣人的諄諄教誨,而是在歧途上越走越遠,成為一個徹底失敗的約伯。
隱士指出高文夢中的黑牛象征著罪孽深重的圓桌騎士,他們最終將自相殘殺,大部分人已經死亡或離死期不遠,但至少這大部分人在世人眼里仍是好人,而世人怒目而視的高文兄弟(包括亞瑟王亂倫之下的私生子)卻平安回到卡姆萊特,而這正體現了上帝的正義,因為他們最終將因其邪惡顛覆罪孽深重的亞瑟王朝。
蘭斯洛一直被視為騎士之花,被上帝賦予了遠遠超過其他騎士的健美、英俊和神勇。本來他最適合從事圣杯追尋的歷險,但由于犯了色戒,只能算是“世上有罪者中最杰出的一位”。他最終也不能通過上帝的考驗,無緣得見圣杯的真容,成為又一個失敗的約伯。
他首先必須為自己的罪孽受罰。
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蘭斯洛巧遇獨子加拉哈德,因沒認出而提出挑戰(zhàn),結果輸了。
他來到一個荒涼的教堂過夜,在似睡非睡的朦朧中目睹圣杯治病的奇跡,卻由于罪孽深重無法醒來。一個神秘的聲音指責他“比頑石還硬,比苦艾還苦,比無花果樹更不結果,需要退出圣地”。他的騎士裝備也被病愈者拿走,他的恥辱無以復加。他開始覺悟,便去找隱士誠心懺悔并求隱士指點迷津。隱士指出他的罪孽在于傲慢以及情欲,他從來沒有為上帝而戰(zhàn),而一直都是為了塵世的虛名和王后的青睞而建功立業(yè)。即使如此,上帝仍然愛他,希望他能永遠離開王后,洗心革面,找回良思和善意。因此蘭斯洛雖然沒能通過這一次考驗,但仍然有拯救的希望。
他離開隱士后又有善人相伴來到另一個教堂,里面有一個殉道者的保存完好的尸體。圣杯當時就在那里,他卻無法看見。善人告誡他把圣人的一束頭發(fā)(謙遜的象征)粘在身上,并需要在圣杯追尋期間戒酒肉,如果條件允許還要每天做彌撒。這說明他仍然受上帝垂青。
他之后獨行,在一個十字架旁陷入夢境,醒后找一位修道士釋夢,再次被告誡自己罪孽深重需要堅定信仰,只有一心敬仰上帝才能在落難時得到上帝的拯救。
可他再次犯戒。在告別修道士后參與了一場城堡保衛(wèi)戰(zhàn),因當時著黑衣的城堡騎士已經抵擋不住著白衣的攻城騎士而加入守城一方。他表現神勇,但再次吃了敗仗,又再次聽到神秘的聲音指責他輕易的回到罪孽中去,因為黑色象征世俗和有罪,而白色象征童貞和純潔,他卻將罪人當善人,出于世俗的虛榮和驕傲幫助弱小一方,他的受辱是理所當然。他又沒通過考驗。但上帝仍然沒有放棄他。他要渡過湍急的河流,心中想著上帝,因而愉快涉水。但上帝也不忘敲打他,讓他被一個騎黑馬著黑衣的騎士(自己驕傲的化身)打敗。
蘭斯洛繼續(xù)追尋之旅,后來在一個幻影的指引下與獨子重逢,但半年后兩人又被勒令永別,蘭斯洛只好獨自來到保存圣杯的城堡前。他因為在危險面前只相信自己的鎧甲而不相信上帝而再吃敗仗,又沒有通過考驗。最終他在即將看到圣杯時被上帝擊倒,蘭斯洛躺了整整24天來為他給魔鬼服務(為世俗的傲慢、虛榮和情欲籠罩)的24年贖罪。蘭斯洛因為信仰不堅同樣沒有通過上帝的考驗,無以見到圣杯的尊容,成為失敗的約伯,他最終要為此付出代價。
“躺在這里的是亞瑟王,今天和明天的國王。”[4]這是亞瑟王朝最輝煌的時代,這是亞瑟王朝最黑暗的時代。3個圓桌騎士以其虔誠、純潔和善良通過了上帝的考驗,成為勝利的約伯,因此蒙主恩賜,親眼見到了基督教的至高圣物圣杯,享用了圣杯賜予的世人聞所未聞的美酒佳肴,還受到我主基督的親身教化,得知了一些基督教的奧秘和玄機,接到指示要將圣杯帶出不潔之地。而包括蘭斯洛在內的其他圓桌騎士因信仰不堅,缺乏仁愛、節(jié)制,背離真理沒有通過上帝的考驗,成為失敗的約伯,他們不是死在圣杯追尋途中,就是帶著恥辱回到卡姆萊特,承擔沒有通過信仰考驗的后果——圣杯一旦流失在外,圓桌就將毀滅。
生活看似一如既往,實則節(jié)奏越來越快。所有那些失敗的約伯正在越來越接近自己的滅亡。蘭斯洛背棄了對上帝的誓言,與王后的往來更加頻繁,受到高文兄弟更加密切的注視,最后他與王后當場被捉,王后被送上火刑柱,蘭斯洛再次英雄救美,一路斬殺敢于擋道者,也在無意中殺死了一生追隨他的、此時沒穿鎧甲的高雷思。高文雖然邪惡,但為這唯一一個善良弟弟的死還是悲痛欲絕,因而高文極力慫恿亞瑟王對蘭斯洛開戰(zhàn),就在亞瑟王渡海作戰(zhàn)之時,監(jiān)國的亞瑟王亂倫之子篡奪王位霸占王后,亞瑟王又回不列顛同其作戰(zhàn)——一個王朝就此覆滅。臨死的亞瑟王去了阿瓦隆島,罪孽深重的他終究上不了天堂。
幸存下來的幾個騎士(包括蘭斯洛和鮑斯)進了修道院,在苦修中靈魂得到升華,成為真正的善人,蘭斯洛魂歸天國后,剩下的人不是繼續(xù)做教會中人就是成為為上帝而戰(zhàn)之人。追尋圣杯的故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結束了,但它卻留給后人豐富的遺產。圣杯是檢驗人心善惡的試金石,圣杯追尋之旅則是一次靈魂不斷受到上帝拷問的精神之路。通過上帝信仰考驗的人成為亞瑟王時代成功的約伯,盡享神的恩典,獲取至高無上的榮譽,得以善終,而沒有通過上帝信仰考驗的人則成為亞瑟王時代失敗的約伯,往往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正因為失敗的人是絕大多數,并且其中的大部分人以世俗的標準來看是充滿博愛精神的優(yōu)秀騎士,因此他們的失敗對后人的震撼更大,留給后人的經驗和教訓也更值得人深思。他們不是約伯那樣的義人,但即使作惡多端如高文者都會得到上帝的親自點化,即便他無法一睹圣杯的真容,但只要他堅定信仰、找回心中的上帝,他仍能獲得拯救。陷于情欲苦海的蘭斯洛最后也棄絕塵世傲慢、兒女私情成為圣人。圣杯在哪里?在最后的晚餐上,在耶穌被釘的十字架旁,在囚禁亞利馬太的約瑟的監(jiān)牢里,在帕里斯王的城堡,在圣地沙拉斯,在每個人的心中。尋找圣杯從來都不僅僅是那150個亞瑟王朝廷圓桌騎士的任務,而是每個人都義不容辭的責任,每個人都是圓桌騎士,因為“英雄是那隱藏在我們每個人內心中具創(chuàng)造性救贖意義的神圣意象的象征,這個形象等待著我們去了解、實現”[5]。圣杯追尋的終極意義在于每個人都需要開始追尋自己心中的圣杯,找到自己心中的上帝,棄惡揚善,堅定自己的信仰,即使遍嘗人生苦難也絕不放棄。
[1]The Old Testament,the Authorized or King James Version of 1611[M].New York:Alfred A.Knopf,Inc.1996.
[2]張靜.苦難中的生命言說:《約伯記》初讀[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3]托馬斯·馬羅禮.亞瑟王之死[M].陳才宇,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4]史前英雄:凱爾特神話[M].費云楓,張曉寧,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135.
[5]約瑟夫·坎貝爾.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M].朱侃如,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