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司馬遷《報任安書》中“通邑大都”注釋評說

      2013-08-15 00:50:28凌朝棟
      陜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3年3期
      關鍵詞:王力大詞典古代漢語

      凌朝棟

      (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陜西 渭南 714000)

      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有“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一段文字。人教版2002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第六冊[1]對“通邑大都”解釋時,只將“通邑”作為詞條進行解釋:“大的城市。通,指四通八達?!币晃恢袑W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將這一段文字翻譯成:我如果真的著成了此書,能藏之于名山,傳給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廣泛流布到社會上,就可以補償以前受侮辱而不死所耽誤的時間,即使受更厲害的刑罰,難道還會有悔恨之心嗎?這個解釋即使在大學教材及工具書中仍存在有失偏頗的地方,意思很難貫通。筆者搜尋多家著名學者對其解釋,予以評述,提出自己的見解,以就教方家。

      一、古代漢語教材注釋評述

      古代漢語教材應該說對《報任安書》中“通邑大都”及其相關文字的解釋分歧較大。首先是王力《古代漢語》第三冊[2]913解釋為:“即傳之其人于通邑大都。其人,李善注:‘謂與己同志者?!ㄒ?,大邑?!比绻凑者@種解釋則“通”為“大”之意,為形容詞。但這里從語法角度判定,似有不妥,因為傳播的對象應該是書,其意思照此理解則是將書傳播到大都市里(即社會)的“與己同志者”。顯得語言冗繁,并且本來是三層含義:即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傳之)通邑大都;卻成了兩層含義:即藏之名山,傳之其人于通邑大都。

      其次,與王力《古代漢語》解釋有共同點的是郭錫良與胡安順先生的《古代漢語》教材。其共同點均是將“通邑”與“大都”當作同義詞,其中“通”與“大”也均作為形容詞看待。郭錫良先生的注解較為簡明,《古代漢語》[3]414注釋為“通邑,與‘大都’義同”。胡安順先生的注釋為“通邑大都:通邑、大都義同,均為大城邑,代表社會。本句承前省去‘傳之’二字?!盵4]845

      最后,與王力《古代漢語》解釋意見相左的是許嘉璐《古代漢語》中的解釋。如其《古代漢語》中冊注釋為:“其人:那(能傳己書的)人。通邑大都:流布于大城鎮(zhèn)和大都會。通:流通,流布?!盵5]114如果按照這種解釋,則“通”詞性為動詞。

      對于上述四種觀點,筆者比較贊同胡安順先生的觀點。其一,“通邑大都”中“通邑”與“大都”是同義,即大城邑;其二,“通”字與“大”字應該是詞性相同的,要么都屬于動詞,要么都屬于形容詞,不能將“通”字解釋為動詞,即不能按流通或流布之意理解,而將“邑”與“大都”并列,這是不符合這個詞語構成規(guī)則的;其三,胡安順先生認為“通邑大都”前“承前省去‘傳之’二字”應該符合句義,也使句子前后能夠貫通。

      二、古代文學作品選中注釋評述

      在解釋“通邑”與“大都”時,意思與王力先生意見相一致的有多家。首先是高步瀛《兩漢文舉要》的觀點:“吳兆江曰:書藏名山,而以其副本于通邑大都覓人傳之?!睒它c為:“傳之其人通邑大都”。[6]106還有袁世碩《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的注釋:“通邑大都:大都會、大城市。此指傳播到通邑大都中去?!盵7]344觀點相近的有陳桐生《史記名篇述論稿》注釋:“這句應與上句連讀,意為傳之其人于通邑大都”。[8]301此說與王力觀點基本相同。于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的解釋則和人教版2002年版高中《語文》意思相近:“通邑:四通八達的都會。”[9]331

      其次,在解釋“通邑”與“大都”時認為“通”與“大”詞性不同,“通”是動詞,而“大”是形容詞。這一點與前面提及的許嘉璐先生觀點相一致,說明許嘉璐先生接受了朱先生的觀點。如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注釋:“通,流布。通邑大都,意謂能使書流傳于邑與大都?!盵10]另外,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注:“傳之同志,廣之邑都”。[11]227這里用“廣之”來解釋“通”與“大”,似乎也是將“通”與“大”當做動詞看待。

      第三,韓兆琦先生則是從文獻是否脫闕考慮。韓兆琦《史記選注集說》認為:“通邑大都”注釋按:此四字上下無所屬,似應增‘于’字與上句連讀”。[12]478我們認為,從整個文字段落來看,“通邑大都”一詞應該是與上文相關聯(lián),應該劃歸上屬。如果按照韓先生的理解,則與前面高步瀛、王力等解釋沒有什么二致。還有,增加“于”字沒有文獻依據(jù)。

      三、結合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的評判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正好也提到這個詞語,我們可以由此作出一些判定。如“凡編戶之民,富相什則卑下之,伯則畏憚之,千則役,萬則仆,物之理也。夫用貧求富,農(nóng)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此言末業(yè),貧者之資也。通邑大都,酤一歲千釀,醯醬千瓨,漿千甔,……”[13]3274各家注文對此沒有異議,正如韓兆琦的譯文“在一個四通八達的都市里”。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認為“通邑大都”在這里應該是下面一層次的開始,符合“通邑、大都義同,均為大成邑,代表社會”之解釋。

      四、工具書的解釋評述

      工具書的解釋,可以分為對詞、成語的解釋等。

      首先,為了進一步考辨“通邑大都”本身結構,我們查閱了針對“通”、“大”、“邑”等詞的含義。關于“通”字,《康熙字典》解釋為:“《說文》:達也?!薄胺踩送鶃斫缓迷煌ā薄14]1242《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通”條目注:“暢通,沒有阻礙。司馬遷《報任安書》:‘通邑大都’(邑:城鎮(zhèn)。都:大都市)”。[15]282

      關于“大”字,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曰:大與達,《史記·孔子世家》:“博辯廣大?!薄犊鬃蛹艺Z·觀周》大作達。[16]634依據(jù)前面的解釋,則“通邑大都”中“通”和“大”分別為動詞,即“通”和“達”,是流布之意。那么“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就可以不加任何文字也是可以講得通的,也就是使該書流布到“邑”和“都”中,即社會上。

      《辭?!贰耙亍绷x項六條,其中三個義項較為貼近:一是古代稱國為邑;二是京城;三是泛指一般大城市。大曰都,小曰邑。如:通都大邑?!盾髯印じ粐?“入其境,其田疇穢,都邑露,是貪主已?!盵17]2259據(jù)此,則“邑”和“都”既有區(qū)別,也有相同或者相近的含義。

      第二,對“通邑”的解釋。《漢語大詞典》曰“通邑”:交通便利的城市。唐·溫庭筠《登盧氏臺》詩:“勝地當通邑,前山有故居?!盵18]6309

      第三,對成語“通邑大都”的解釋?!稘h語大詞典》又曰:“通邑大都”同“通都大邑”。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樸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盵18]6309《漢語大詞典》又曰:“通都大邑:四通八達的大城市。韓愈《守戒》:“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強之間,而不知為備?!盵18]6311同時還列出了“通都大埠”、“通都巨邑”等詞條。從這些此條來看,“通”和“大”所修飾的名詞可以互換,而且還可以換成其它詞,應該均為形容詞。

      五、結語

      綜述以上諸多學者、工具書對“通邑大都”的解釋,筆者將其歸納成這樣幾種情況。一是認為文字有缺失,即脫字。如韓兆琦先生《史記選注集說》的觀點“此四字上下無所屬,似應增‘于’字與上句連讀”、陳桐生《史記名篇述論稿》、王力《古代漢語》等均與此相同。這些觀點沒有文獻依據(jù),不能隨意判定而添加文字,解釋不通。

      二是可以在“通邑大都”一詞內部找問題,詞義也解釋不通。如許嘉璐《古代漢語》解釋“通邑大都:流布于大城鎮(zhèn)和大都會。通:流通,流布。”如果按照這種解釋,則“通”詞性為動詞。但是沒有能解釋“大”字的含義,不符合古代漢語詞語內部構成時相對為文的特點。雖然筆者根據(jù)高亨先生的觀點,“大”字可以通假“達”,“大”字亦應為動詞,也是流布之意,上下文的意思也能貫通,但是若結合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該詞的出現(xiàn)及其含義則這里“大”“達”通假一說就要居其次了,應該不能作為本文的結論。

      三是上下文相結合,也聯(lián)系詞語的解釋,同時也符合司馬遷本人《史記》中該詞含義。如胡安順《古代漢語》的觀點:通邑大都:通邑、大都義同,均為大城邑,代表社會。本句承前省去“傳之”二字。這種觀點倒是與孫雍長先生從訓詁角度所提出的古文中“共用”手法觀點相一致,他指出:其中“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八個字,也是個“合流式短語”:“傳之”二字是“其人”與“通邑大都”的共用之文,是說傳之其人,傳之通邑大都。[19]

      總而言之,大學教材中對“通邑大都”注釋不同,是造成中學教材中“通邑大都”注釋不準確、不全面,甚至產(chǎn)生了諸多讓人難以理解的現(xiàn)象,因此有針對性研究、統(tǒng)一和規(guī)范大學教材中的注釋,對中學教材產(chǎn)生必然的影響。

      [1]該書編寫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第六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力.古代漢語第三冊[M].中華書局,1994.

      [3]郭錫良.古代漢語上冊[M].商務印書館,1999.

      [4]胡安順.古代漢語下冊[M].中華書局,2007.

      [5]許嘉璐.古代漢語下冊[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高步瀛.兩漢文舉要[M].中華書局,1990.

      [7]袁世碩.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8]陳桐生.史記名篇述論稿[M].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

      [9]于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0]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上冊[M].中華書局,1959.

      [12]韓兆琦.史記選注集說[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13]司馬遷.史記[M].中華書局,1959.

      [14]漢語大詞典編纂處.康熙字典[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

      [15]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商務印書館,1998.

      [16]高亨.古字通假會典[M].齊魯書社,1989.

      [17]辭海編纂委員會.辭海[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18]漢語大詞典編纂委員會.漢語大詞典[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19]孫雍長.鴛鴦繡取從君看 更把金針度與人[J].中國大學教學,2007(1).

      猜你喜歡
      王力大詞典古代漢語
      保險理賠知多少
      理財周刊(2022年4期)2022-04-30 21:32:54
      如何學習掌握古代漢語詞義*——何九盈先生《古漢語詞義叢談》評介
      留學生古代漢語教學設計探索——以《遠水不救近火》為例
      王力手跡
      詩選刊(2021年1期)2021-01-04 04:16:14
      《漢語大詞典》“籀”釋義辨證
      藝術百家:王力
      電影文學(2018年15期)2018-12-09 08:26:12
      為王力先生一辯
      中華詩詞(2017年7期)2018-01-22 02:19:59
      關于《突厥語大詞典》漢字譯寫偏誤研究
      語言與翻譯(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7
      提升學生在古代漢語課堂中參與性的應用對策
      《漢語大詞典》漏收宋代筆記詞目補釋
      绵阳市| 宜昌市| 玉屏| 乐都县| 富顺县| 清原| 花莲县| 全椒县| 锡林浩特市| 呼和浩特市| 响水县| 黑河市| 托里县| 赣州市| 虹口区| 隆尧县| 新乡市| 金乡县| 鄂伦春自治旗| 大庆市| 二连浩特市| 丁青县| 沙洋县| 巨野县| 夏邑县| 鄂伦春自治旗| 松原市| 株洲县| 洛扎县| 新宾| 孝感市| 通州区| 鹿泉市| 牙克石市| 包头市| 永康市| 凌源市| 通化县| 灵武市| 星子县| 富锦市|